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史海一粒沙

    一個王朝的覆滅,有多重原因,任何一個原因,都可能成為大廈將傾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可以把一個王朝形象地看成一棟房子,除了地基,必須還有樑柱,當然,地基是關鍵。

    之於一個王國締造的巨型大廈,萬萬千千的民眾是地基,這是立國之本,而支撐這座大廈的,乃是經濟、軍事、和政治三大支柱。

    大廈的倒塌,乃是因為有不能承受之重。

    而王朝的地基,歸根結底,是民心。

    民心齊了,或穩了,即便天降巨石,這棟大廈或許還能屹立不倒,但民心壞了,或崩潰了,即便風和日麗,大廈也會岌岌可危。

    任何一個帝王的統治,在施政上,無論他如何標新立異,如何變出花兒來,其實都不外乎三大方面:經濟、政治、和軍事。

    再高明的帝王,如果不以服務民心為根本,他的未來,註定是失敗的。

    民眾的要求很簡單,一個詞足以囊括所有,那就是:安居樂業。

    只有安居樂業的人民,心才是穩的,這是人民的終極理想,但凡此生態遭到破壞,根據或無疑問會動搖。

    因而,窺一豹可見全貌,任何經濟施行的綱領,必須建立在保障帝國的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之上,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

    而施行的政治方律乃是在律法上保證民眾的安居樂業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軍事則是透過武裝手段保障民眾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有人違反了這樣的根本,他的帝國之倒塌,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外因,哪怕是飛來的一根稻草。

    想通了這一點,就不難發現,元朝為何是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

    在經濟方面,由於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縱橫馳騁、征戰討伐是他的強項,但在改善民生方面,這些貴族們的確是外行,加上用人唯親,元朝的開國元勳們一直排斥漢人,致使好的治國方略施行起來舉步維艱,因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元朝的帝王們根本不重視農業的發展,這也罷了,反而加大稅賦,沉重的苛捐雜稅導致民不聊生,老百姓怨聲載道,他們自然一肚子怨氣,這已經影響了元朝的根本。

    政治方面,元朝的官員從上到下瀰漫著一種極其奢靡的風氣,他們貪圖享受,道德敗壞,加上官場的勾心鬥角已成常態,那些達官貴人們誰也不會把普通老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最普通的訴求放在心上。

    軍事方面,由於元朝的統治者們生性好鬥,性格殘暴,短短不足一百年的元朝,連年征戰不斷,共發生了元日戰爭、元越戰爭,滅西夏、滅金、滅大理、滅南宋等大型戰爭,龐大的軍費開支早就讓老百姓不堪重負,這種情況下,何來人民的安居樂業?

    有壓迫,就有反抗,因而,整個元朝不足一百年的歷史,也是民眾不斷起義的歷史,最終導致了一個安徽鳳陽的農民,不費吹之力,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元朝這棟大廈,徹底埋進了歷史的廢墟!

  • 2 # 歷史守望者

    試問蒙古族統治下的元朝哪裡看出寬鬆自由。後世學者一定要提防陷入歷史迷惑主義,不要把落後文明的治國無方、束手無策、社會混亂當做國策寬鬆。

    元朝雖然盛極一時,疆域面積在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但元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既有歷史、治理因素,還有外部因素。

    其一歷史因素,起家不正,治理無方

    無論試圖瞭解哪一個封建王朝,它的起家史必然要進行充分的瞭解。蒙古族主導的元朝帝國,一直在史學界飽受爭議,爭議的論點就是元朝起家是伴隨瘋狂屠戮開始,最後以血雨腥風結束。

    雖然元朝之前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比如遼、金等國,但這些少數民族殘忍嗜殺的程度相加再乘以十倍都不及元朝。以兩個宋金兩國與元朝交戰的兩個例子來說明:

    1. 滅金攻蔡,人肉護盾。

    元朝滅掉金國的最後一場戰役是蔡州之戰,金章宗死後傳位給金哀宗,哀宗皇帝在完顏承麟和完顏忽邪虎的幫助下奮力抵抗。此時,窮兇極惡的元朝軍隊,攻城不下居然想起戰爭史上最為軍事家不齒的陰招,讓俘虜的老百姓背土填河,守城的金兵看到城下都是自己的父老鄉親,不忍心放箭弒殺,蒙古軍隊才由此可以渡過護城河。在登牆攻城的過程中,蒙古軍隊把金軍逼的走投無路,金軍只好把戰死計程車兵和百姓用鍋熬成人油用來抵擋蒙古軍隊。整個蔡州之戰,簡直慘絕人寰、如同人間地獄一般。

    2. 滅宋之戰,常州屠城

    蒙古軍隊在攻打南宋的時候,據《金史》記載共屠戮中原城池二百餘座。常州之戰中,南宋劉師勇與伯顏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戰,雙方整整打了8個多月,等到常州城破以後伯顏下令屠殺常州城內所有的百姓,整個常州變成一座真正的鬼城,空城。常州屠城僅僅是蒙古軍隊殘忍嗜殺的一面。據統計:蒙古統治期間,中原文明包括漢人以及漢化的契丹、女真、党項等民族,共減少人口7000萬,整個元朝軍隊所到之處就是一場人類的大清理計劃。

    試問這樣的封建王朝,豈能長治久安,仇恨的種子從一開始就被埋藏而下。

    等到元朝建國以後,將百姓的等級劃分為三六九等,階級劃分特別明顯。元朝以統治的先後順序,契丹人為一等民、女真人是二等民、漢人是三等民。

    它等於把最應該學習的群體擺在最不屑一顧的位置。常言道“胡無百年運”,他並沒有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任用賢能的漢人推進漢化改革,而是採用高壓政策,打壓先進文明的發展,豈可久乎。

    其二外部因素,治黃導火,一觸即發

    元朝末年流傳一句民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正好趕上黃河多年氾濫成災,黃河沿岸地區成為一篇荒無人煙、不毛之地。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國北方的耕種和經濟中心。

    元朝有見識的大臣,比如宰相脫脫上書請求治黃,因為黃河不治必是人心。但是此時的元朝僅僅是能存活幾天的問題,因為實在太腐敗了。這群元朝官員以前過慣了四處燒殺搶掠的日子,如今掌管天下後,還是不忘本性,搜刮民脂民膏,壓迫百姓。最終元朝還是決定治理黃河,動用數十萬苦力,撥款上百萬白銀,哪知道治黃卻變成腐敗的元朝官員瘋狂斂財的財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引爆了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揭竿而起,元朝逐漸也就退出歷史的舞臺。

    由此可見,元朝的滅亡實際上是落後文明沒有及時的進行漢化,相反而是採取打壓中原先進文明的措施,限制中原漢人發展,逆歷史而動者,縱使武力再強大,終究還是要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殆盡。

  • 3 # 愛暢想歷史

    得益於元朝寬鬆自由的氛圍,元朝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元曲家關漢卿寫了《竇娥冤》、科學家郭守敬編著了《授時歷》)。《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記載的元朝,是那麼地寬鬆自由且繁榮富庶。但為何看似寬鬆自由的元朝,會滅亡的如此之快餒?——因為元朝寬鬆自由所帶給百姓的福利,遠不足以平息各種社會矛盾。

    舉例一:元朝對各族百姓的髮型服飾,雖給予高度的寬鬆自由,卻不能因此彌合民族矛盾。

    蒙元統治漢族人時,並沒有像滿清那樣要求漢族人“剃髮易服”(清朝強制漢族男性的髮型、服飾與滿族人保持一致。)。於是元朝時期的漢族百姓,他們得以傳承漢族幾千年的服飾文化。

    然而元朝卻規定:蒙古人為第一等人、色目人(元朝對來自中西亞各族人的統稱)為第二等人、漢人(原本金朝疆域內的漢人)為第三等人、南人(原本南宋疆域內的漢人)為第四等人。當時做為第一等人的蒙古人,他們如果殺害漢人、南人,只需賠償一些錢財。於是元朝的漢人、南人,基本只能任憑蒙古人、色目人欺凌。然而漢人、南人在元朝的人口比例中,佔據著遠高於蒙古人、色目人的比例。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導致元朝內部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由於民族矛盾尖銳,致使元朝統治非常動盪。

    舉例二:元朝統治者雖然在思想層面,給予漢族百姓寬鬆自由,但他們卻埋沒漢族人才。

    清朝百姓如果在文章中,書寫了可能不利於滿清統治的言論,而被捕入獄(文字獄)。元朝百姓可以寬鬆自由地,在文章中發表任何言論。即使元朝百姓在文章中辱罵元朝,也不會因此受到懲罰。

    元朝百姓之所以能夠思想自由,是因為元朝高層統治者大多不懂漢文化。元朝的高層統治者,主要由蒙古族人構成。不少蒙古統治者,他們甚至連漢字都不識,就更別說把控漢族人的思想了。

    然而元朝的漢族人才,他們卻難以憑藉自己的才學,在朝廷中謀得一官半職。因為元朝自建立至滅亡,就沒有舉行過幾次科舉考試。而且元朝統治者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更青睞蒙古族人與色目人。那時大量的漢族人才遊離在朝廷之外,致使他們終生鬱郁不得志。——元朝不屑於吸納漢族人才為己所用,致使元朝的統治效率低下。

    元朝式的寬鬆自由,雖然客觀上帶給了百姓一定的福利,但這並不能改變元朝快速滅亡的命運。

  • 4 # 大國之巔

    南宋滅亡後,元朝在中原大地的統治延續了僅僅97年,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元朝的短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就是沒能完全容納入漢文化,最終被漢人(蒙古人口中的南人)推翻。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漢文化作為分支的朝代,唯一一個對漢文化沒興趣的朝代。

    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帝國仍將發家的漠北地區,作為他們的首腦機關,而大元只是他們的一隅。在大元統治的大片中原土地上,漢人和漢文化只是一個枝葉,還存在著其他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元朝統治者採取的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共治國家的方式,他們對藏傳佛教興趣濃厚,對儒家毫無興趣。他們對漢字、華夏禮儀、典章服飾興趣缺乏,也對農業生產採取了放任的態度,這與華夏所有封建王朝,對農耕大力推行的態度完全不同。

    元朝統治者不喜歡農耕,反而對商業貿易很推崇。雖然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實行了"漢法",但隨著他人亡政息,並沒有被後代完全推行下去。草原文化對於他們來說是根本之重,農業文化對於他們來說是枝葉。   

    元朝的海外貿易高度發達,福建的泉州成為亞洲最大的貿易港。在蒙古人面前,過去長期存在於人們腦中,儒家治國的漢文化等概念被徹底拋棄,他們不避皇帝"諱",因為他們是高度自信的"馬上民族"。

    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堂堂儒家竟然跟乞丐成了難兄難弟的末流。

    同時,在元朝中期之後,皇帝很短命,平均在位1.85年,元宗室內部鬥爭激烈。他們搞了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政策,最終導致民間積壓的怒火和不滿爆發,釀成元末農民起義大勢。

    影視劇中的察罕帖木兒形象

    在元末風雲變幻之際,察罕帖木兒(金庸小說裡趙敏她爹)、孛羅帖木兒這兩員統帥在擊退紅巾軍後,立刻開始爭奪山西和河北。察罕帖木兒收復山東後持功勞自大不滿,被刺身亡。

    而另一名立有大功的統帥李思齊,在擊破紅巾軍後擁兵陝西,觀望天下大勢。察罕帖木兒的兒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進攻數次,都不得以破,最終李思齊降大明。

    元朝在最關鍵時期,卻出現有功統帥不斷爭功、觀望形勢等事情,說明他們自己人都厭倦元朝上層統治者,最終因內訌過多,又遇上戰略高手朱元璋,良將徐達、猛將常遇春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排得上號的皇帝、大將,又怎能不迅速敗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霸座現象會呈氾濫之勢呢?什麼是破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