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洪承疇投降了清朝,崇禎卻以為他死了,為他設壇祭奠。但是同時期其他很多真正的忠臣為什麼卻沒得到崇禎的祭奠?
6
回覆列表
  • 1 # 雲和月

    “大明崇禎皇帝為何要為“洪承疇”設壇祭奠?”首先我們看看“洪承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明史》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一代名將“洪承疇”有眾多的記載,素來以能征善戰、文韜武略、知兵法、懂兵法而聞名於朝野。

    在崇禎皇帝的眼裡,“洪承疇”的文韜武略對於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在當時是一位重要人才。

    (圖片 洪承疇)

    由此“洪承疇”得到了大明王朝崇禎皇帝的極度信任,在崇禎皇帝的眼裡“洪承疇”這位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的薊遼總督,沒有戰敗的可能,只有戰死,但是崇禎皇帝萬萬沒有想到,松山大戰失敗“洪承疇”能夠被生俘而且還投降了清軍的太宗皇太極。

    得到這樣的訊息對於大明崇禎皇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此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清軍皇太極打的節節敗退,江山眼看不保,可謂是已經危在旦夕,在如此危急的情態下,崇禎皇帝又失此愛將無疑是火上澆油一般,他預感到自己的王朝大廈已經傾斜。

    可是大明崇禎皇帝怎能輕易的放棄老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在如此的危急情形下,崇禎皇帝也必須要做垂死掙扎。

    (圖片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借題發揮,在“洪承疇”被俘之後,為了給臣子們鼓舞士氣,他宣稱:“洪承疇”已戰死沙場,由此崇禎皇帝親自下令設下祭壇,並且親自為“洪承疇”舉行了規模較大的祭弔儀式,其目的就是讓臣子們和手下的戰將知道,朕還在與你們共同守護著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崇禎皇帝只好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滿朝文武的鬥志,以此來做最後的掙扎。

    我們從“洪承疇”的《實錄》中不難看出“洪承疇”對大明王朝還是忠心耿耿的,自己雖然被太宗皇太極俘虜了,可是讓自己投降還是萬萬不能,“洪承疇”就抱著這樣一種心態,並且聲稱:“頭可斷、求早死”,他認為絕食是死的最好方式。

    太宗皇太極豈能不知“洪承疇”的文韜武略,所以他要留下“洪承疇”為我所用,因為皇太極自打登基稱帝以來,就有吞併並且統治華夏的宏圖大志。

    這些也是皇太極從他的父汗太祖努爾哈赤那裡得到了耳濡目染,要想統治中原大地,必須極力的籠絡漢族人才,而且眼前這位大名鼎鼎的“洪承疇”就是他想得到的人。

    (圖片 大明名將“洪承疇”)

    雖然太宗皇太極面對“洪承疇”千般萬般的辱罵,他還是派遣了諸多說客,勸說“洪承疇”降清為我所用,無奈皇太極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謀士,也是漢人的范文程,多次向“洪承疇”勸降,即使這樣也沒能打動“洪承疇”投降大清的意志。

    由此看來,“洪承疇”對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的確是忠心耿耿,不為金錢、爵位而動。所以大明崇禎皇帝親自為“洪承疇”設壇祭奠,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崇禎皇帝發自內心對自己的愛將“洪承疇”戰死沙場而表達了悲痛之情,也有一部分是為了挽回失利的局面,鼓舞文武大臣們計程車氣,做最後的垂死掙扎。

    但是大明崇禎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極度信任的愛將“洪承疇”最後卻成為了清王朝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得力戰將,致使加速了大明王朝滅亡。

    2019年8月21日於佳木斯市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洪承疇不愧為一代名將,他屬出將入相(在朝廷是相才,到邊關是將軍)的人,文武雙全,國家動盪期:他能征善戰、久經沙場,而且文韜武略,對大明功不可沒!崇禎知道在內憂外患時代洪承疇對於大明王朝江山社稷的重要性,所以,崇禎皇帝對他極度信任,下令由其出任薊遼總督。

    大明皇帝為何為洪承疇設祭壇?

    1.崇禎皇帝對洪的忠誠,深信不疑,松山兵敗的訊息傳來,崇禎自然相信洪承疇以身殉國,戰死沙場了,當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清軍皇太極打的節節敗退,已經危在旦夕了,而帝國又失去了一位愛將,他痛徹心扉,下令設祭壇懷念愛將,減緩內心的傷痛與懷念之情!

    2.松山大戰失敗,洪承疇被俘後,真有以身殉國的意思,但絕食幾天後,據說是在貌美如花、巧舌如簧、深明大義、善解人意的大玉兒即後來的孝莊皇太后親自出面勸降下,洪承疇才歸順了清軍的太宗皇太極的。訊息傳來,猶如晴天霹靂, 對崇禎有致命的打擊,但權衡利弊,思索再三,崇禎只能將錯就錯,借題發揮,宣稱:洪承疇已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了!繼續設下祭壇,親自祭奠,以此方式來激勵滿朝文武的鬥志,以挽回失利的局面,來做最後的垂死掙扎。

  • 3 # 德全不畏

    當時在崇禎皇帝的危局中,洪承疇堪稱是擎天白玉住。崇禎皇帝對洪承疇極為看重,認為遼東兵敗如山倒,洪承疇這樣的重臣是不會生還的,便痛苦的設壇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母親傅氏孃家是員外,算得上大家閨秀,又很是聰慧,頗知詩禮,教子極嚴。

    洪承疇繼承了母親的聰明基因,又得母親的嚴格要求,學業極佳。11歲時因家境不好,洪承疇輟學,在家裡幫母親做豆乾生意。然而學館先生有感於洪承疇的聰明好學,讓他免費入學館學習,重拾學業。

    洪承疇確實天賦異稟,1615年中鄉試,1616年中進士。中進士後,在刑部任職了6年。1622年升為浙江提學僉事,1624年升任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1627年升任陝西督糧參政。

    1628年,陝西爆發了農民起義。

    一心做有為之君的崇禎皇帝,一直勤勤懇懇。為省錢,連肉都捨不得吃,衣服也是穿舊的。縱使如此,大明帝國的頹勢卻依然如故。因富豪權貴們抗稅,國庫依然空虛,總是捉襟見肘。

    朝堂上道貌岸然的大臣們打著“孔聖人”的道德大旗,行黨爭、謀私之實。世風日下,真正憂國憂民的實幹家很少。

    崇禎皇帝和朝堂諸臣都知道陝西的災情,國庫卻拿不出賑災錢糧。朝堂上,也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決辦法。於是在飢餓放驅使下,農民起義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拾。腐敗的政府軍,打不過餓紅眼珠子的災民,一敗再敗。

    1629年,義軍圍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身邊沒有武將可用,就讓洪承疇出戰。

    洪承疇於是領兵出戰,在征戰中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洪承疇治軍嚴謹、長於謀略、心狠手辣又敢打敢拼。洪承疇一戰便斬殺義軍300多人,解除韓城的危局。因此洪承疇得到了楊鶴的倚重,被派出去四處剿殺義軍。

    義軍原本都是饑民,是因為沒有吃的才被迫造反尋找活路,算起來也有情可原。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朝廷不願多造殺孽。所以朝廷給楊鶴的命令是“邊剿邊撫”,只求穩定局勢即可。

    洪承疇處世已久,深知朝廷拿不出來賑災的錢糧。而沒有錢糧的安撫,饑民遲早還是要反的。所以洪承疇把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把“邊剿邊撫”為“先剿後撫”。

    洪承疇對待義軍就一個字,“殺”。抓到義軍殺掉,義軍主動投降也殺掉,甚至洪承疇突破道德底限誘降義軍,然後再行殺掉。在災民義軍的滾滾人頭中,洪承疇的能臣幹臣之名卻聞達於朝堂。

    儘管洪承疇的手段狠毒,卻立杆見影,能有效的遏制陝西局勢惡化。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的表現欣喜不已,終於有一個為國分憂的實幹家出現了。

    1631年,楊鶴被罷官下獄,洪承疇繼承其職,繼續鎮壓起義軍。朝廷對洪承疇的任命,其實是變相同意了洪承疇的“先剿後撫”。此後的兩年中,洪承疇的威名日盛,所到之處義軍都被打敗。

    1634年,崇禎皇帝見其他人鎮壓起義軍不力,而洪承疇處處建功。就把鎮壓起義軍的大權交給了洪承疇,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就這樣,洪承疇成了政府軍的“總司令”。

    洪承疇果然沒有讓崇禎皇帝失望,他的鎮壓卓有成效,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和力度逐漸下降。1639年,洪承疇在潼關設伏,重創李自成部。李自成部死戰突圍後 ,僅餘18騎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兵敗後,農民起義遭受打擊,幾乎銷聲匿跡了。崇禎皇帝以為中原局勢已定,就急忙把帝國最能打的名將――洪承疇派往遼東前線,主持與滿清的戰事。

    明朝那麼多人才,皇帝眼裡只有洪承疇一人,足見對洪承疇的倚重。也許皇帝覺得盧象升、孫傳庭這些人不夠優秀,洪承疇才是名將之才。

    1639年,洪承疇帶著陝軍到達遼東前線。1640年,洪承疇帥明軍與皇太極的滿清主力展開松錦會戰。雙方各自投入十數萬的兵力,規模相差無幾。

    洪承疇下轄八個總兵:吳三桂部、王廷臣部、馬科部、王樸部、曹變蛟部、白廣恩部、唐通部、楊國柱部,計馬步軍14萬。就兵力而論,明軍略佔優勢,武器裝備的優勢更大。然而,洪承疇清醒的認識到明軍其實是弱於清軍的。

    明軍內部派系林立,互相扯肘。洪承疇能如臂使指般指揮的,只有自己帶來的陝軍 ,而對手皇太極的十數萬大軍則眾志成城。

    所以洪承疇一面竭力維持內部團結,一面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就當時的客觀事實而言,洪承疇這樣做是對的。

    1641年,明軍抵達松山附近與清軍交戰,在乳峰山大戰,殺傷大量清軍,最後清軍失利。

    獲勝後,洪承疇立即上表,為出戰的吳三桂請功。說吳三桂“英略獨擅”,“以廉勇振飭遼兵。”洪承疇為團結別人而不說自己的功績,只為他人請功,這是很難得的。不得不說,洪承疇是很有名將之風的。

    首戰順利,然而洪承疇不敢冒進,駐兵不前以待時機。可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以軍餉不足為由,為主速戰速決。有焦慮症患者之稱的崇禎皇帝,也犯了急躁病。催促洪承疇“刻期進兵”,並派使者監督進兵事宜。《孫子兵法》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崇禎皇帝在後方遙控前線的操作,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疇在皇帝的命令面前,雖知結果難料也只得硬著頭皮進兵。皇太極得知明軍進兵後,不顧正在嚴重的流鼻血,帥援兵晝夜兼行,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前線,切斷了明軍的後路。

    清軍生長於遼東,比明軍更得地利。清軍突襲塔山,趁著落潮奪取明軍囤積在筆架山的糧草。明軍失去了糧草,只好回寧遠就食。

    明軍在回寧遠時,內部派系不和的劣勢再現。大同總兵王樸帥兵怕留下斷後,先行帶兵而逃。引發了明軍各部的恐慌性撤退,互相踐踏,爭奪道路。吳三桂等人逃入杏山,馬科等人逃入塔山。洪承疇等人突圍不成,只好困守松山。

    清軍以重兵圍困松山。洪承疇在堅守約一年後,因松山副將降清而兵敗被俘。洪承疇原本是要絕食殉國的,因擋不住滿清的心理攻勢而投降了清朝。

    松錦之戰大敗,洪承疇被俘的訊息傳入北京,崇禎皇帝痛苦不已。崇禎皇帝覺得洪承疇這樣的重臣,定然會以身殉國,是不會生還的,便設祭壇祭奠。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洪承疇居然沒死,還降了滿清。洪承疇投降的訊息傳入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祭奠還未結束。不知道崇禎皇帝得有多尷尬,“朕都祭奠你了,你還投降,讓我的臉往哪裡擱呢?”

    然而,比崇禎皇帝更尷尬的是洪承疇本人。洪承疇投降後,卻至死都活在難堪之中。

    滿清貴族早已經漢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薰陶。見洪承疇這樣的大儒、明朝重臣還投降,對他無比的鄙夷。儘管後來,洪承疇對滿清做了很大的貢獻,滿清朝廷始終都是防範他,不肯重用。

    洪承疇投降滿清,輔佐滿清入關的訊息傳入家鄉,家鄉人對洪承疇無不引以為恥。

    洪承疇在泉州老家建造了府邸,完工時沒一個親友上門道賀。洪承疇的弟弟和母親對有這樣的家人感到羞恥,感覺無顏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哪幾級比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