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和評價米勒,那我覺得可以用偉大的農民畫家來形容。

    米勒(1814-1875),是法國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尤為擅長鄉村風俗畫。米勒出生於諾曼底的一戶富農家中,自幼在鄉村長大,同時也喜歡藝術,並獲得了父親的支援。

    不過,青年時是米勒多少有些坎坷。當他全身心投身於學習繪畫時,自己的父親卻溘然長逝。米勒不得不一度回鄉務農,之後又曾跟隨新古典主義畫家蘭洛瓦學習繪畫。到二十三歲時,米勒進入巴黎美術學院深造。

    ↑《米勒夫人肖像》

    米勒在學習期間,對藝術具有獨到的見識,並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相繼創作出了《米勒夫人肖像》《運牛奶的女人》《乘馬演習》等新古典主義色彩的作品。

    大約在19世紀中葉開始,米勒開始將目光投向鄉村。農民出身的米勒,很快在鄉村繪畫創作中找到了靈感,並樂此不疲。

    ↑《篩谷》

    繼創作完《篩谷》之後,米勒前往巴比松做起了“農民畫家”。他和其他農夫一樣,親自在田間耕作,收工後就在自己的畫室內進行創作。在此期間,米勒創作出了經典油畫《播種者》。

    ↑《播種者》

    畫面所表現的並非完全真實勞動景象,但卻用一種藝術地誇張,將播種者質樸、健碩、勤勞表現地淋漓盡致。繼《播種者》後,米勒又創作了《拾穗者》,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土地的眷戀和對農民的謳歌。

    ↑《拾穗者》

    米勒後半生一直熱衷於表現田園風光。然而,儘管他的藝術水平越來越高,但卻不為上流社會認同,真實飽受詬病。面對人們的抨擊,米勒依然堅持沿著自己的藝術信仰進行創作,並相繼創作出了《晚鐘》《牧羊少女》《餵雞》《死神與樵夫》《倚鋤的農民》等大批經典油畫。

    ↑《牧羊少女》

    直至米勒垂暮之際,這位偉大的農民畫家都未能獲得社會的認可,而米勒卻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仰。據說,米勒最潦倒時,自己的畫賣掉後,竟然連顏料錢都不夠。然而,米勒死後,他的作品卻像漲了翅膀一樣迅速升值。

    ↑《收穫者的午餐》

    毫無疑問,米勒生前的藝術影響力並不大,但後人卻對其評價很高。或許,這也是命運對這位藝術大師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吧!

  • 2 # 詩夜城主

    米勒(1814—1875)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的名字或許就已經形象的說明了米勒一生的藝術語言“親切樸實”,藝術大師梵高這樣評價米勒:“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具有象徵意義”;作家羅曼羅蘭在《米勒傳》裡寫道“這位將全部精神灌住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予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如此崇高的評價米勒,足以證明了米勒非凡高超的藝術造詣。

    米勒所創造的《播種者》、《拾穗者》、《收穫者的午餐》、《牧羊少女》就已經井井有條的概括了農村農民的生活,春天播種,秋天收割拾穗,然後喜悅的慶祝一下收穫的季節,“少女懷春”正是對來年豐收生活的希望,米勒用簡單的畫面題材表達了豐富多姿的美好生活,

    物慾橫流的社會之下,勤勞樸實的精神更顯的高貴,如果沒有米勒這樣全心專注於表現農村題材的農民畫家,人們又怎麼會理解藝術原來可以這麼的純粹,把生活中的瑕疵毫無痕跡的淨化了,生活中有高低貴賤、貧富差距,然而藝術總是表現的“真、善、美”;我認為米勒的藝術作品的名氣比米勒自身的名氣還要大。

  • 3 # 鴻鵠迎罡

    生活經歷是畫家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生活經歷可以影響畫家一輩子的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齊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一位關注勞苦大眾的偉大畫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帶有農村氣息,樸實自然、活潑生動的作品,他也被親切地稱為“人民藝術家”。

    《晚鐘》

    法國近代,同樣有這麼一位畫家,出生在農村,耕地種田,伐木砍柴等一切農活樣樣拿手。但當他放下手中農具拿起畫筆,用色彩和光影展現農耕生活,體現農民情結時,他同樣是一位好把式。在他筆下,沒有城市中燈紅酒綠下的慾望,有的是鄉野裡農耕生活下的溫情樸厚。他就是現實主義畫家米勒(1814年——1875年)。

    《扶鋤的男子》

    米勒出生在法國諾曼底一個農民家庭,自小對繪畫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在23歲時,他來到大都市巴黎,準備在這裡實現藝術理想。他沒有選擇住在繁華的街區,而是選擇屈身在巴黎郊區的一個偏僻村莊,只因為這樣他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原汁原味的鄉野味道,以及對勞動的那份虔誠。

    《伐木工人》

    他早晨拿起農具下地幹農活,下午捉起畫筆記錄自己在早晨的所見所聞和心得體驗。依靠一種赤子之心,他把這種生活堅守了27年,最終戰勝了貧窮生活和別人的冷嘲熱諷,把自己磨礪成一位誰也不能小瞧的大畫家,在法國美術史上留下輝煌一頁,成為法國近代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

    《拾穗者》

    米勒一生的創作題材,幾乎全跟農耕生活有關,其中,《拾穗者》、《播種者》、《晚鐘》、《伐木工人》、《沐浴的放鵝少女》等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已成為經典之作。

    《拾穗者》創作於1857年,描繪了三個婦女在收割後的麥田中,彎下腰認真仔細地撿拾遺落在地上的麥穗。整個作品色調以暖黃色為主,人,物,景融為一體,從三個婦女的姿勢可以看出,她們既有收穫的喜悅,又有勞動的艱辛,更有對勞動的熱愛。米勒正是藉助三個婦女來表達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以及對農耕生活的由衷讚美。

    《播種者》

    《播種者》創作於1850年,刻畫了一個男青年正在熟練地向田野裡撒種子。男青年邁開雙腿,雙腿呈現出交叉的姿態,左手扶著種子袋,右手抓起一把種子拋向地裡,整個動作協調優美,充滿力量感。同時,這幅畫也有深層寓意,播種代表一種希望,表達了法國大革命後農民嚮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蕎麥收穫》

    《沐浴的放鵝少女》創作於1863年,具有中國水墨畫的韻味,畫中色彩和光影結合得恰到好處。近景為一個少女扶在岸邊,正小心翼翼地下水洗浴,體態構成了優美的曲線。遠處群鵝悠然地遊在水面,白毛浮綠水,曲頸向天歌,生機盎然。整個畫面渾然天成,把田園風光和天人合一的盛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 4 # 吃素的穿山甲

    溫情的底色與悲憫的情懷是米勒畫作給人的第一印象,這位法國藝術史上現實主義農民畫家的作品有一種貫穿始終的獨特氣質,專注於現實農民生活並刻畫的入木三分,蘊含著濃濃的樸素韻味,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主流審美觀甚囂塵上一統天下的時代,米勒等一批巴比松派的大家艱苦卓絕的集體努力,最終成就了一個時代的感嘆號並破折號地開啟了一種生生不息的藝術流派。《把尿》

    艾青寫過這樣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米勒的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描繪無疑也是這樣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透過自己的畫筆把這樣的一種情緒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不求喝彩,但求無愧於心。在米勒眾多的傳世名作中,這幅《把尿》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這種畫面主題在整個西方繪畫史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別無分店,一位母親在門口慈愛地為小男孩把尿,旁邊的小姐姐似乎帶有一種好奇的眼神側目看著,一副溫馨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與之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餵食》等這類作品,這樣的畫面幾乎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經歷過,也許太平淡以至於被我們司空見慣忽略不計,但在米勒的畫筆下被深情地描繪出來時,卻不經意間深深地撫慰了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餵食》

    除了溫情,米勒的作品更多是直接反應底層農民生活苦難與艱辛的情景,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成了米勒的標誌性符號,如《拾穗者》《播種者》《晚鐘》《扶鋤的男子》等,這種真實的刻畫勞動場景的作品不事雕琢,完全本真地再現日常勞作情景。米勒畫作中的情緒飽滿卻隱忍,甚至有一種悲悵的宿命感,在變革轉型的時代風雲中,他虔誠地聚焦於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一絲不苟地專注於身邊的名不見經傳的勞苦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透過不悲不喜不急不躁的淳樸的藝術語言娓娓道來,卻更有一種持久的生動的藝術力量。《播種者》《拾穗者》《晚鐘》

    心態決定狀態,眼界決定境界。初出道的米勒為了養家餬口也曾迷失在那些迎合市場惡俗的香豔低俗裸體之作,但他這種卑微的努力只是換來了人們不屑一顧的冷嘲熱諷,甚至被人私下裡譏為“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於是,醍醐灌頂的米勒最終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平心靜氣執迷不悔地走上了一條“光榮的荊棘路”,最終在藝術史上成就了一段別樣傳奇,成了法國近代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

  • 5 # 畫家王衍成

    法國畫家米勒(1814-1875)以描寫農民生活的繪畫而聞名。

    米勒出生於諾曼底農村,儘管米勒的藝術天分很早就被發現,但由於家境貧寒,作為長子的米勒一直在家種地,直到20歲才離開家學習繪畫。後來,米勒獲得獎學金來到巴黎,並在這裡度過了12年的學畫從藝生涯。

    1849年,巴黎爆發霍亂,35歲的米勒攜家眷定居位於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開始創作以農村生活為主題的繪畫。

    米勒是華人比較熟悉的畫家,因為在中學的課本里就有一篇課文叫《拾穗》。這幅畫是米勒1857年完成的,現藏於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

    畫面上,三個婦女正在收割後的麥田裡撿拾麥穗。儘管17世紀的尼德蘭藝術家們早就描繪了農民的勞動生活,但米勒是第一個賦予鄉村生活強烈情感的藝術家。在米勒的畫筆下,農民單純、虔誠、卑微,卻是一個個的英雄。下圖是米勒的《播種者》。

    下圖為《牧羊女》

    下圖為《扶鋤的男子》

    下圖為《晚禱》

    在米勒晚期繪畫生涯中,他開始使用更輕的色調和更自由的筆觸,表現出與印象派畫家的某種貼近——儘管他的技巧從未真正接近印象派畫家。

    米勒從不在戶外作畫,對色彩作用的認識也很有限,但農民生活的繪畫主題,及其社會意義,吸引了修拉和梵高等藝術家,作家大仲馬、羅曼羅蘭、托爾斯泰等人也對米勒讚賞有加。

    羅曼羅蘭在他寫的《米勒傳》中說:“他在法國藝術中是獨一無二的”。

  • 6 # 道dao

    米勒是個繪畫天才,同時也是個農民,他用他神奇的畫筆描繪那片熾熱的土地和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們。十九世紀初,米勒出生於諾曼底的一個農民家庭,年輕時去巴黎學畫,可是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除了盧浮宮以外,他對巴黎沒有好印象。為了生存,米勒不得不畫一些迎合世俗的東西,這招來了更多的非議。

    35歲時,米勒來到了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在這裡一住就是27年,米勒畫樹木、田野、還有樸實的農民。

    米勒的代表作都創作於這一階段,主要有:《晚鐘》、《拾穗者》、《牧羊少女》、《嫁接樹木的農夫》等等。最為大眾所熟悉的應該是《晚鐘》,經常有人來找我們臨摹這幅畫作,一般會掛在酒莊和酒吧裡。也可以用於居家的裝飾。

    米勒的畫具有濃郁的田園氣息,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米勒傳》中寫道:“米勒,這位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從來就沒有一位畫家像他這般,將萬物所歸的大地給於如此雄壯又偉大的感覺與表現”。

  • 7 # 魔韻畫手

    梵·高的超級偶像,偉大的“農民畫家”——米勒

    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是一個19世紀30年代興起,以描繪巴黎近郊巴比松村楓丹白露森林附近自然景色為主的鄉村風景畫派。但米勒的創作與其他畫家的創作題材大相徑庭,創作主要是人物畫,所以有的史學家並不認為米勒是真正意義上的巴比松畫家。

    米勒作品《收穫者的午餐》

    一、質樸滿懷的“農民畫家”

    “我生來是一個農民,我願意到死也是一個農民,我要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

    這是米勒的經典格言。米勒是一位畫家,刻畫農民的生活和形象是他繪畫創作的立足點。他更是一位地道的農民,他出身農民,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能夠深切地體味農民的不易,同時自己也感受過貧苦的生活。在他的畫中,有一種強烈而悲壯的真實,畫中的人物沒有刻意的修飾,更沒有矯揉造作的詩意風情,甚至有種呆拙的感覺。但是人物質樸的形象卻顯得那麼的生動自然,彷彿給人一種直擊心靈的震撼的力量。有人評價米勒是一位“具有崇高而憂鬱的心靈的畫家”,說他的作品擁有“悲壯的現實主義“主題。

    米勒作品《播種者》

    米勒的鄉村繪畫充滿著對勞動者虔誠的情感,筆下蘊含著端莊與靜默的藝術氣韻,所描繪的人物都帶有一種宗教情懷的神性之美。米勒的一生共創作了2500餘幅農民題材的作品,其中最具現實主義代表性作品就是他的“農民三部曲”——《播種者》《拾穗者》《晚鐘》,時至今日仍然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舞。

    米勒作品《拾穗者》

    二、在貧窮中終其一生的藝術大師

    跟許多巴比松畫家一樣,米勒的一生大多都在窮困潦倒中度過,平時賣畫賺的錢只夠勉強餬口。他甚至無錢購買繪畫材料和紙張,他的許多鄉村素描作品都是自己燒製的木炭條畫的。直到1860年,米勒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合約,每年可以領到1000法郎的酬金,這讓他才開始真正擺脫窘困的生活境況,但也只是解決了溫飽而已,這時他已經46歲。

    米勒作品《晚鐘》

    在1867年,他又憑藉《牧鵝女》在世博會上獲得了一級勳章,他飽含鄉土情結的農民題材的作品開始得到了廣泛關注,即便如此,米勒的生活也並沒有太大的改觀,生活依然清貧,甚至在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任何積蓄,以至於他的妻子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濟過活。

    米勒作品《抬回新生牛犢的農民》

    三、偉大的藝術品格,梵·高的超級偶像

    米勒追求自然真實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影響了很多藝術家,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荷蘭印象派大師文森特·梵·高。自學成才的梵·高是米勒的忠實擁躉,對米勒滿懷著無比的崇敬之情,他甚至在參觀米勒過世後的素描展覽時,脫下了鞋子進入展廳,以表達對米勒的崇敬。

    米勒作品《種土豆》

    在梵·高從事繪畫之初就開始摹仿米勒的畫作,並深入研習,米勒的取材、創作、藝術理念以及他的人品和人生際遇都對梵·高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梵·高創作的題材和畫風都有米勒繪畫的影射,他可以算作米勒繪畫藝術真正的傳承者。除了繪畫藝術,米勒也是梵·高精神偶像,“每當我感到沮喪時,我觀賞米勒的《挖土的人》……我的精神開始振作,我點燃菸斗,再次開始畫素描。”他認為是米勒將他帶回自然和本真的狀態,是他藝術生涯的一盞明燈,能夠真正帶給他信心和希望。

    米勒作品《夜間捕鳥》

    【結語】

    作為現實主義繪畫的領軍人物,米勒在藝術創作中以美好的情感為基礎,以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真摯、樸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出內心的藝術願望。他的藝術充滿了對鄉村、農民深厚的情感和愛,這種情感和愛滋養著他的創作靈感,帶給他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最終成就了他輝煌的藝術生命。

    米勒作品《牧羊女和她的羊群》

  • 8 # 吉星柔光

    我️話說

    讓·法朗索瓦·米勒( Jean Fran cois Millet,1814~1875)是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傑出的畫家之一。米勒出身於農民,一生致力於描繪農民,因而有農民畫家之稱。

    米勒生在法國諾曼底瑟堡的一個農民家裡,自幼喜愛繪畫,他在跟著大人幹些農活之餘,對畫畫卻有著極大的興趣。家裡曾給他找到一位名叫蘭格諾阿的美術老師,後來這位老師又把他推薦給瑟堡市議會,取得了市議會出資供他進入巴黎美術學校深造的機會。米勒在巴黎美術學校的德拉羅什畫室學習但他很快感到學校所教的那套適應上層社會口味的“客廳藝術”與自己的理想格格不入,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到博物館研究米開朗基羅、普桑等諸位大師的藝術之中。

    1848年二月革命,使米勒歡欣鼓舞,他將自己所畫的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幅油畫《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第一幅以農村勞動為主題的風俗畫《簸谷的人》拿去參加共和國象徵畫競選賽,並獲得在“自由沙龍”展出的機會。從此以後,米勒毅然走上了獨立的創作道路。在不斷遭到資本階層社會的冷遇和抨擊下,米勒選擇了離開巴黎這個不屬於他的城市,在這個時期他接近了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於1849年米勒全家移居巴比松村,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他所熱愛的農村。畫家的一句名言是“我出自農夫,也將以農夫死。”

    米勒在農村過著貧困而簡樸的生活,一面勞動一面作畫,農村的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他和農民體戚與共。他用自己燒的木炭畫素描畫,在十分困難的時候不得不靠朋友的資助,柯羅和羅梭都是他的摯友。米勒親身經歷和目睹的都是貧困和飢餓;在農村,他看到的是沉默的純樸的勞動者,他由衷地愛著這些樸實的人們。在他看來靠著自己的汗水去爭得生活才富有詩意的,米勒的一生就是用他的藝術表現這種“崇高的詩意”。

    米勒第一幅頌揚勞動者形象的作品是《播種者》,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上層社會的嘲罵,而卻獲得進步階層人們的稱讚。這幅畫與1857年米萊作的《拾穗》以及後來作的《晚鐘》,曾被稱之為農民的“三部曲”。《扶鋤的農夫》(1863年作《樵夫之死》及《葡萄園中的休息》(1869年作等畫,深含著農民對資產階級桎梏的控訴。米勒勇敢地成為農民的代言人,無怪曾引起官方美術界的攻擊。但是畫家沒有動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道路,以特有的樸實、沉著的藝術語言表述著自己內心的感情。

    米勒還畫了許多抒發著農民的樸素生活樂趣的畫,如《餵食》《母與子》《第一步》等等。在另外一些作品裡,他還依據長期保持的習俗畫了農民在一天勞動結束時,聽到遠處飄來的教堂鐘聲默默地做著祈禱在《晚鐘》和《牧羊女》等畫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這裡米勒表達了當時農民在貧苦的生活中析求得到安寧的一種善良願望。誠然,這種思想感情也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侷限。

    米勒的畫風也是和他的思想一樣純樸而渾厚。他的畫絕不追求華美,而以渾樸的色調和造型為特色,他喜歡以黃昏時照在田地裡的金黃色調及照在人身上的暖色調作畫,人物常常被處理在逆光之中,有比較明顯和敦實的輪廓線,整體造型有如雕塑般堅實有力。米勒的藝術語言親切感人,他的大量的素描和風景畫同樣飽含著藝術家特有的深厚的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期理財,活期理財到底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