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道人
-
2 # 濟安說歷史
非常感謝回答您的問題。
美國HBO電視網的5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從5月6日開播後便口碑爆棚,5月20日播出第三集後評分仍然持續走高。在人們談“核”色變之際,它讓33年前那場黑色的核洩露記憶再度開啟。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方圓30公里大部分地區仍人跡湮滅,故有“死亡之城”之稱。 輻射量相當於5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 1977年建成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作為蘇聯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最初以列寧的名字命名,被視為蘇聯強大的象徵,其安全效能號稱當時世界之最。 1986年4月25日晚,核電站4號機組工作人員受命停機檢測,在測試反應爐自我供電系統時,操作員違反指令,錯誤地將所有安全系統關閉。26日凌晨1時23分,隨著一聲沉悶的爆炸轟響,反應爐重達1200噸的頂蓋被拋入夜空,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直衝雲霄,8噸輻射物質混合著炙熱的石墨和核燃料噴湧而出。人類迄今唯一的7級特大核洩漏事故爆發了,其輻射量相當於5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 爆炸伊始,有大批市民聚集在城鎮的鐵路橋上,觀看事故。目擊者後來聲稱,自己看到了一股彩虹般美麗的火焰。但事後,很多目擊者死亡了,他們遭到了500倫琴的輻射,這個強度足以讓任何一個生物喪命。 2000℃的高溫火球迅速燒燬了機房,值班員一瞬間就被熱浪吞噬,190多噸放射性物質不斷噴湧。“到處都是火焰,還有熔化的金屬”,“石墨落在哪,哪兒就變成火海”,倖存者事後回憶說。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公佈的錄影顯示,當時一架米-8直升機正在核電站4號機組上空盤旋,緩緩向作業區域接近。突然直升機尾部一沉,彎轉扭曲,緊接著整個機身像泥一樣癱軟,螺旋槳斷裂碎片四處飛濺,短短几秒鐘後,直升機葬身火海。
爆炸後半小時不到,第一批消防隊員趕到現場,維克托·比庫恩是其中一員。他穿著一身棉布制服,毫無防護地驅車奔到距4號反應堆15米的地方。碘131、銫137等放射性物質很快侵襲而來,他大約每隔30秒就要嘔吐一次。這些消防員全都暴露於致命輻射當中,當晚有2人死亡,接下來幾個月,另有28人因輻射致死。 戈爾巴喬夫被騙了 凌晨4時多,莫斯科,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的睡夢,電話是能源部長馬約列茨打來的。雷日科夫被告知:凌晨1時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強烈爆炸,繼而引發火災。核電站的夜間密碼警報顯示1、2、3、4。這4個數字標誌了所有的險情:核洩漏、核輻射、火災和爆炸。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示意圖 雷日科夫並沒有把災情及時上報。爆炸後8小時,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還矇在鼓裡。“最早的訊息都只說發生事故跟火災,完全沒提到爆炸。”戈爾巴喬夫後來回憶道,“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當天上午,蘇共政治局就開會討論局勢,隨後組織了一個政府委員會來處理事故後果。” 戈爾巴喬夫還特別諮詢過蘇聯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德羅夫。後者讓戈爾巴喬夫放心,“他告訴我反應堆絕對安全,甚至可以裝置在紅場,過程跟煮茶沒兩樣,就像在紅場擺個茶壺。”在政治局會議中,亞歷山德羅夫公然宣稱:“並沒有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這種情況對工業性反應堆簡直司空見慣,您(戈爾巴喬夫)最好喝上兩盅伏特加,就點小菜,好好睡上一覺,到時候什麼後果也不會有的。”當局因此沒有發出核輻射警告訊息,也沒有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而在這時,俄羅斯新聞社記者伊戈·科斯汀乘著朋友駕駛的直升機來到了切爾諾貝利,成為第一位目睹災難的記者。他看到核電站4號機組大樓已被毀,稀薄透明的煙霧從煙囪裡冒出來。“我開啟窗戶,什麼都聽不到。反應爐的廢墟就在我下方,我覺得有如漂浮在失重的太空,彷彿身處墓地,現場一片死寂。我甚至再也聽不見直升機的聲音,現場空無一物,一片黑洞,像個死寂的墳墓。”科斯汀說。他拍照的相機也因輻射突然失靈了。 由於爆炸發生那天恰好是星期六,距離核電站3公里外的普里皮亞特市,約5萬居民生活如常,有人甚至在舉辦婚禮。民眾對於切爾諾貝利的災變一無所悉,救護車卻不斷在核電站與市醫院之間往返,街頭甚至出現了手持衝鋒槍戴著面具計程車兵。 《切爾諾貝利》劇照 克倫班亞克上校帶隊負責在城裡測試放射性讀數,當時放射性的測量單位稱為倫琴,正常大氣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倫琴。中午時分,普里皮亞特放射性讀數已高達0.2倫琴,為正常值的1.5萬倍。 下午,普里皮亞特開始傳言核電站夜裡發生了爆炸並造成死亡,官方沒有就此釋出任何訊息,孩子們仍然在廣場上玩耍。在一份送到莫斯科的解密檔案裡,普里皮亞特市的官員向中央報告稱,事故發生1小時後他們就知道了核輻射的強度,但在沒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前,沒有人敢通知當地居民,只有在核電站上夜班的工人知道事故原因。 到了傍晚,輻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萬倍,此時門窗本應密封,民眾也應食用碘片以中和放射性。一般認為,人體每年最多可以吸收2倫琴核輻射量而不受影響,一旦吸收超過400倫琴,人體就會遭到致命汙染。事故第一天,當地居民吸收的放射性汙染為100倫琴,照此速度,他們4天內吸收的輻射量足以致命。 10萬餘人被迫轉移 隨著形勢越來越嚴峻,4月27日上午11時,核爆炸事故發生30小時後,莫斯科方面終於決定撤離當地居民,1000多輛巴士、300多輛卡車開進了普里皮亞特。下午2時軍方宣佈將徹底疏散該城。為避免引發驚慌,當局並沒有告知真相,只告訴居民有兩小時打包時間,除攜帶隨身衣物和必需品外,什麼都不能帶。尤莉亞瑪琪當時只有5歲,“他們要我們上巴士,我清楚地記得,我得挑選要帶走的玩具,我有很多洋娃娃,我想全部帶走卻不行,我們甚至來不及帶保暖衣物”。 3個半小時之內,巴士載走了約5萬名原子難民,只剩下軍方人員以及科學代表團成員留守。很多民眾原以為只是離開三五天,不想這一去便是一輩子。當巴士將居民運往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城市時,他們所有的衣物、現金和證件都被換掉,以免造成核塵人為擴散。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後,大量放射性粒子隨雲層被風吹向北方,從烏克蘭境內向俄羅斯上方飄移1000多公里,先後到達白俄羅斯、波羅的海、瑞典上空,法國、英國等地也受到放射性汙染。 《切爾諾貝利》劇照 4月28日早上,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附近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上班時接受例行輻射檢查,他們的鞋子顯示有10倍於正常水平的放射能。國際社會這才意識到,一定是某地發生了重大核洩漏事故。儘管如此,當晚21時,莫斯科電臺也只播出了一則42個詞的簡訊,宣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意外,政府已成立委員會,採取步驟消除後果。次日政府承認曾撤離平民,有兩人死亡,但沒有說明出現了核洩漏事故,也不提示居民進行防護。 為了掩蓋事件的真相,蘇聯政府仍於5月1日在離切爾諾貝利140公里的基輔市舉行了傳統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大遊行。在記者科斯汀看來,這無異於一場死亡遊行,約百萬民眾為此遭到了危害生命的核輻射。此後當局又按計劃舉行了國際腳踏車比賽,蘇共中央政治局還下發了秘密檔案,禁止醫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與核輻射有關聯的結論。儘管幾天後《真理報》刊登了第一份有關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詳細報道,但對爆炸後產生的放射量及傷亡人數仍諱莫如深。 5月8日,蘇聯政治局甚至透過決議,要求將蘇聯所有被汙染的肉類和好肉摻在一起做成香腸出售,兩者的具體比例是1:10。當然,供應市場不包括莫斯科。在聽取專家彙報後,當局最終還是決定將切爾諾貝利方圓30公里的居民全部撤離。至5月中旬,十萬餘人被迫離開家鄉。 核電站站長只有燃煤發電廠知識背景 切爾諾貝利核汙染的放射性物質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兩種,一是放射性碘131,一是放射性銫137。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引發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癌,銫137會造成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導致33萬多人被迫離開家園,數千名兒童罹患甲狀腺癌,上百萬人生活在對自己健康和生活的憂慮之中,其影響持續至今。”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這場浩劫的影響最少需要800年,將經過整整40代人。然而,在蘇聯官方的統計中,切爾諾貝利事故只有59人因嚴重輻射而死亡。因輻射而患癌症死亡的人數至今沒有準確說法。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說法,4000人因輻射而患癌症死亡,而綠色和平組織的估算數字卻是高達9.3萬人死亡。據軍隊的說法,50萬清理人中的2萬人已經死亡,20萬殘障。 隔離區內,松樹林因過量輻射導致樹葉統統變紅,形成了著名的紅樹林。由於人跡罕至,隔離區成了動物的天堂。麋鹿、狐狸、野豬甚至瀕臨滅絕的烏雕都可以在這裡看到蹤跡。這些生活在隔離區內的動物並沒有發生異常突變,更不像外界傳說,這裡的老鼠長得像貓一樣大。 一樁看似偶發的事故,實則早就埋下了隱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站長布留哈諾夫只具有燃煤發電廠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總工程師福明只有非核發電廠的工作經歷;主管第3號和第4號核反應堆的副總工程師季雅特洛夫只管理過一些小反應堆。對於像核電站這樣極其危險的地方,沒有處理事故的預案,事故發生後,消防隊員按一般火災來處理,以致死傷慘重。並且,該反應堆沒有安全殼,致使化學爆炸將廠房頂蓋掀掉,造成事故進一步擴大。197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站因人員操作失誤發生核洩漏,造成2號反應堆損毀,但事故並沒有對環境造成危害,也沒有人員傷亡,其安全殼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資訊的不透明,使很多人對當局的信心瓦解,無形中成為日後蘇聯解體的導火索之一。蘇聯解體後,戈爾巴喬夫對切爾諾貝利事件感觸頗深:“這是個苦澀的勝利,這個國家將永遠無法復原,它耗費了我們180億盧布,當時1盧布等於1美金,如果再考慮到事故不久後石油價格暴跌,便能想象中國的困境,還有改革政策所面對的麻煩。” 回顧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這一人類核能利用史上的慘痛記憶,只期待世人能銘記教訓,避免悲劇重演。
回覆列表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頂部在一次失控中爆炸時,一股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在這些放射性物質向西飄向俄羅斯和坎布里亞之前,當地人民無疑最先遭殃。事故發生後,反應堆繼續洩漏了10天,即使第一批應急人員和清理人員努力阻止,輻射量卻越來越大。
切爾諾貝利事件仍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災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資料,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是廣島原子彈釋放量的400倍。
事件發生幾小時後,現場工程師奧列克西·布魯斯(Oleksiy Breus)向英國廣播公司(BBC)描述了輻射暴露的影響。“人們暴露在輻射下,面板開始變紅,還有輻射燒傷、蒸汽燒傷;他們從沒想過噩夢來的這樣迅速和真實。”他說。 “當我下班的時候,我的面板變成棕色了,就好像我全身都曬黑了一樣。身體沒有衣服覆蓋的地方,比如手、臉和脖子,則都成了紅色。”
但今天,33年過去了,情況完全不同了。切爾諾貝利這座被遺棄的城市已經成為一個度假勝地,以其怪誕的美景、悲慘的歷史和拍照機會吸引著慕名前去的旅行者和Instagram使用者。當地有兩家旅館,雖然簡單卻是十足的蘇聯風,且尚能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住宿條件,而烏克蘭政府已經宣佈計劃,要將其變成官方的旅遊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