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西縱橫彈

    我們先來說說正史裡有沒有這一段吧,其實《資冶通鑑·魏紀四》中說的非常清楚。

    234年2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同時遣使節前往吳國相約同時大舉伐魏。與此同時,老對手司馬懿引兵渡渭水,背水陳兵。其間兩軍在北原打了一場小規模的戰役,蜀軍被郭淮擊破。兩軍實力相當,接著打了半年都不分勝負,都做了長久作戰的準備。諸葛亮應該是想等待魏國國內發生變化,但是魏明帝曹叡不僅打敗了東吳,而且還相當信任司馬懿,使得兩軍都進退兩難。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按照諸葛亮生前安排,蜀軍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追了一陣,姜維擊鼓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怕中埋伏,以為諸葛亮詐死,慌忙撤退。所以現在老百姓都興聞樂道的一句諺語:“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即有此而來。最後司馬懿到五丈原諸葛亮的的營壘去觀察學習,感慨了一句:“天下奇才”也。

    至此,正史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並沒有上方谷司馬受困這一段。

    但羅貫中為什麼要寫這一段呢?在現實中,以司馬懿的堅忍,不要說是蜀軍糧食都在上方谷,就是諸葛亮一個人在尚方谷喝茶,司馬懿都不會動心去抓他。但這樣一來,整個故事就平平無奇了,大家想想兩個天才人物不痛不癢的打了半年,就是諸葛亮跟司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什麼大事都沒有發生,然後諸葛亮就死了,司馬懿班師回朝,那有什麼看頭呢?所以才編出上方谷司馬懿親自劫糧中伏,諸葛亮火攻被大雨所阻的精彩情節,可謂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家看著才能莫不拍案叫絕。而後來諸葛亮的不幸去世才使人抑腕嘆息,讓大家流下更多的淚水,“出師未捷身生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至於司馬懿為什麼會逃脫,因為正史中他沒有死,不然司馬家哪裡還有未來呢,所以小說中必須安排他逃生了。

    整個三國曆史,乃至中國歷史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雙雄會都是獨一檔的存在。而後來司馬懿徵遼東,跟謹慎二字真是一點不沾邊,簡直是橫掃千軍,破公孫淵如殺雞屠狗一般。要怪就只能怪兩人生在不同的陣營,否則三國早就統一了吧。

  • 2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司馬懿被困上方谷(又稱尚方谷、葫蘆谷),諸葛亮火燒司馬仲達,一場大雨被他逃出生天。正史上沒有記載,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杜撰的,這個章節在《三國演義》裡很重要。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描寫的近似妖,如此能人最後卻失敗了,總要有理由,上方谷一戰司馬懿死裡逃生為此留下理由。按小說來講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無遺策,把司馬懿大軍引進上方谷,堵住谷口,四面放火燒山。按常理司馬懿父子是無處可逃,必死無疑,結果一場意料之外大雨澆滅了大火,讓司馬懿逃出生天。本來以諸葛亮的天文知識,算準了當天無雨,這場出乎意料的大雨為蜀漢政權最後失敗找到原因。司馬懿氣數未盡,蜀漢天時已失,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本來就是杜撰的,但是現代的好事者為諸葛亮找到失敗原因。

    這場澆滅大火的大雨是諸葛亮造成的,上方谷承葫蘆形,處於低窪處,熊熊燃燒的大火讓周圍溫度上升,空氣也隨之上升,形成低氣壓氣旋,下了一場氣旋雨(對流雨)。本來就沒有的事情,被現代人演繹推理以後成了很多考試裡常出的歷史、地理題目。

  • 3 # 卿烈鋒1

    正史上沒有司馬父子在上方谷被困的故事。我說三國演義中的上方谷。諸葛亮料事如神,決勝幹裡,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孔明擅用火功,他第一次火功,是火燒夏侯惇,取得了非常成功,夏侯埻l0萬人馬全軍覆滅,而夏侯埻自己僥倖逃脫。火燒上方谷,諸葛亮經過周密的計劃,算定司馬懿父子,會備燒死在上方谷,而司馬懿父子會逃脫。我要說的是大自然,對人類還是無法控制的。如發達的美國,20丨8年有幾次火山爆發,只說夏威夷火山爆發,附近上萬名居民被緊急疏散,所到之處,一切變成焦土,這就說明天時,地理,天要下雨或出太陽,人類只能預測,而不能控制的理由。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引入上方谷,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透過一人一馬,而諸葛亮進行了很周密的佈置,司馬懿父子三人應該在此一死,在這生死關頭,忽然狂風大作,一聲霹靂響處,傾盆大雨,滿谷之火,盡皆熄滅,司馬懿父子3人逃過了一劫。不是諸葛亮沒有算準,而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設有這場大雨,司馬懿父子3人則必死無疑。那麼接下來,諸葛亮就能很快的指揮蜀軍,勢不可擋,入主中原,滅魏,滅吳,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三十餘年後由司馬家族發動滅蜀之戰,更不會有三國歸晉,這是作者制定的,歌頌諸葛亮的智慧和高尚品德,為後人流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好榜樣。還是給了司馬懿父子一條生路,最後才能有三國歸晉的歷史。

  • 4 # 穆青談歷史

    《三國演義》之司馬懿兵困上方谷

    話說上司馬懿與諸葛亮方谷一戰,諸葛亮以糧草作為誘餌,將閉門自居的司馬懿引出。在這之前,諸葛亮曾經還造了木牛流馬奪取了司馬懿的不少糧食,為此司馬懿沒有沉住氣,後來被諸葛亮攻破,自己還差點被廖化給生擒,此後便閉門不出。雙方對峙了一段時日知乎,司馬懿軍中的糧草緊張,有一天,司馬懿計程車兵捉住了蜀軍數人,便向這幾個俘獲的蜀軍士兵詢問蜀軍現在的情況,蜀兵有意無意的向司馬懿透露了蜀軍的軍情,蜀軍的糧草都屯積在上方谷。司馬懿聽聞後,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既可以大敗蜀軍,又可以奪取糧草,便決定立即進攻,司馬懿兵分兩路,其中一路大軍佯攻祁山,而他自己率領另一路大軍直奔上方谷,直取諸葛亮屯糧之地。司馬懿萬萬沒有想到這是諸葛亮謀劃的誘敵之計,目的就是將他們引入上方谷。諸葛亮率領人馬早在上方谷佈置好了火油,等待著司馬懿大軍殺入谷中時。隨著諸葛亮的一聲令下,上方谷瞬間就變成了一片火海,司馬懿大軍成為了甕中之鱉,其結果可想而知。看到此時情景,司馬懿覺得將葬身於此,欲拔劍自刎,正在此時,忽然天降大雨,不一會兒便將山谷中的大火全部熄滅,司馬大軍也軍心大振,覺得天不亡我,拼死殺出重圍。

    此便是司馬懿兵困上方谷之事,也可謂是天不滅司馬,事後,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正史中的司馬懿

    在文帝死後,其子明帝登基,他的性情極其奢侈,魏朝勢力日益俱下,此時的諸葛亮連年北伐,明帝嘗試讓司馬懿去抗拒諸葛亮,又派遣司馬懿征討遼東,司馬懿的權勢日漸養成。

    明帝死後,其養子齊王芳登基,司馬懿和曹爽同時受到遺詔輔政。曹爽獨攬大權,司馬懿便稱病閉門不出,後來乘著曹爽陪同齊王出城之際,率兵奮起,關閉城門將曹爽殺了,獨攬大權,司馬懿的此生就這樣結束了。

  • 5 # 電子鑄造

    正史沒有司馬懿兵困上方谷,是小說杜撰的。

    誠如網友所言,是羅老師為了增添小說的精彩程度,為了刻畫諸葛老師的神機妙算,然鵝人算不如天算,司馬老師在渭水北岸熬死了諸葛老師。

    正史中的諸葛老師是個好乾部,在渭水河邊屯兵屯田,要做長久打算,想和司馬老師打持久戰,看看誰能耗死誰。結果司馬老師心態好,身體棒,笑到了最後。

    到今天的五丈原遺址去看看,附近的渭水河畔依然有跡可尋,有什麼營什麼寨命名的地方,據說是當年兩軍對峙,誰也弄不死誰,為長久之計,屯兵屯田,進行墾荒,墾荒墾得上癮了,仗也不打了,成了長久居民了。

  • 6 # 春秋風雲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關羽失了荊州,已經是蜀國的大損失;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又舉國興兵,遭遇火燒連營七百里,夷陵之戰慘敗,使得蜀國元氣大傷,加上劉備病亡,更是雪上加霜;三國之中只有蜀國最弱,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令諸葛亮壓力山大,若不出動出擊,莫說興復漢室,恐怕自身安危也無保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緬懷先帝的使命感,令諸葛亮請上了光耀千秋的《出師表》,也令他踏上了六出祁山的征程。

    然而,遠道跋踄的勞頓,糧草不繼的困難,敵人堅守不出的困惑,自身健康的不濟,讓諸葛亮心急如焚。司馬懿自知打不過諸葛亮,高掛免戰牌,任你百般侮辱,千般激將就是不出:耗盡你的糧草,消磨你的鬥志,讓你自生自滅。

    諸葛亮不愧是學富五車的人,激將不行就換招數,釆取誘的計謀。他勘查好地形,選定一個類似於葫蘆形的位置,這個位置四面環山,中間低平,狹長的出入口與外界相連,這便是用來“屯糧”的上方谷。這一次與以往不同,諸葛亮令士卒屯田開荒,有意長期堅守。士卒把打下的糧食一車車運往上方谷,上方谷屯糧引起了魏軍的注意。魏軍從運糧蜀兵的俘虜中,也得到了證實,上方谷堆積如山的糧草,成了魏軍揮之不去的誘惑。倘若搶了蜀兵的糧草,可以不勞而獲;如果燒了蜀兵的糧草,蜀兵將不攻自破;司馬懿偵察清楚,佈置停當後,父子三人躊躇滿志率兵向上方谷襲來。魏延佯裝不支,邊打邊退,將司馬氏引入“糧倉”。突然,魏延部不知去向,四周大火燃起,進出口被封鎖,士卒左衝右突,互相踩踏,父子三人抱頭痛哭:“吾命絕矣”。正當大火愈燒愈烈,將士身上火煎火燎之時,忽然大雨傾盆,火熄煙消,司馬父子得以逃脫死神。諸葛亮費盡心機,卻不能扭轉亁坤,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不久,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年僅50多歲。武侯死後,蜀軍遵遺囑封鎖訊息、密不發喪,大軍悄悄回撤。司馬懿聞諸葛亮去世,發大兵來追,蜀軍且戰且退,司馬懿追了一段路,又恐中計埋伏,眼睜睜地看著蜀軍撤出陣地。

    這裡有一個問題,諸葛亮作為智慧之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前火燒新野,巧借東風,火燒赤壁,都算得毫分不差,非常成功,這一次怎麼就失算了上方谷的暴雨了呢?現代人用氣象學原理解釋了:大火在谷底形成高溫上升,遇高空冷空氣交鋒導致暴雨,懷疑1800年前的孔明先生不懂物理學,本人不敢苟同。

    羅貫中先生的《火燒上方谷》,寫得精彩紛呈,時而令人愉悅,時而令人緊張,時而令人快意,時而令人惆悵,作者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欲罷不能的感覺。遺憾的是:查遍史料並無火燒上方谷的記載,此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突出描繪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羅貫中先生飽含深情,寫下了不朽長篇鉅製《三國演義》,寄託了他對劉備的同情,對曹操的憎惡,對關羽、張飛的熱愛,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從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舌戰群儒、八卦陣、三氣周瑜、到火燒滕甲兵、七擒孟荻等等,都在著力刻畫和歐歌孔明的智慧形象,但是最後成大事的卻不是此人,而是被他帶有貶意的司馬懿。因此,施先生必須為諸葛亮的失敗尋找理由。理由其實簡單:老天不助也!先是一場暴雨澆滅了大火,救司馬懿於危難之中--所謂吉人自有天相;接著又讓孔明黃泉赴會,“時也命也”,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於是,智慧的形象得到了完整的交待,鞠躬盡瘁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昇華。

    還是讓我們回到上方谷的大火現場,既然是演義,為什麼不在這一虛擬情節中將司馬懿燒死,豈不更加快意精彩?可惜可惜!真實的歷史是三國歸晉,人家司馬懿做了開國皇帝,你隨便一筆把人燒死了,皇帝你賠嗎?羅先生縱有通天的生花想象力,也只能在司馬懿生命垂危之時嘎然而止。既然沒有火燒上方谷這檔子事,羅先生為什麼要著力喧染呢?大家知道,六出祁山,司馬懿因害怕諸葛亮始終堅守不出,這樣冗長的相持戰爭,不弄點故事出來,小說的生命力何在?諸葛亮超出司馬懿的智慧怎麼體現?司馬懿害怕孔明先生怎麼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友情的優美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