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血管外科楊紫龍

    我先圈一下自己吧。

    @血管瘤科楊紫龍

    看了陳子楊醫生的回答,覺得非常贊同,臨床一線的醫生尤其是第一次面診患者的時候,不充分的查體不僅僅是不負責任,而且也是風險非常大的行為。誤診和漏診很容易發生,甚至還會因為漏診或者誤診引起不必要的醫患矛盾糾紛。

    那我就做一些補充。

    普通的庸醫江湖騙子賣狗皮膏藥,而高階的庸醫是不知道自己庸的。

    我認為庸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對患者治療後的預期結果過於樂觀,甚至忽略患者日常生活的方便而建議的一些治療方案。

    從我的專業方向舉個例子。

    血管瘤裡面有一種型別的血管瘤是深部肌肉及間隙的靜脈畸形,以前叫深部海綿狀血管瘤,也叫肌間血管瘤。

    這種型別的血管瘤特徵就是出生時非常隱匿,患者一般不知道自己患有疾病。

    因為靜脈畸形的症狀嚴重程度取決於畸形靜脈的數量、管徑粗細,從而決定的區域性血流量的改變。

    畸形的靜脈越多,範圍越大,管徑的直徑隨著身體的長大而增粗,進而當血流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症狀。

    所以大部分的患者當出現症狀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已經10幾歲甚至成年了。

    主要的症狀表現為肢體皮下的腫脹,脹痛,壓痛,活動後會加重,休息後可以緩解。

    當肌間血管瘤患者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是肢體的症狀而被分診到骨科、普外科或者是別的外科科室。

    雖然這些科室的醫生對於本專業的疾病是非常專業的,手術技術也是特別的精湛,但是當遇到這樣的患者,往往會有一種“這沒什麼,切掉就行了”的心態。

    可是忽略了什麼呢,肌間血管瘤是沒有包膜、邊界不清楚的,範圍巨大的肌間血管瘤往往和正常的肌肉及重要解剖結構互相包裹在一起,很難精確的區分及解剖分離開,一般需要擴大切除。

    而肌間血管瘤手術術中的大量出血難以控制,手術野的不清晰,往往會加重手術醫生的心理負擔,會有一種快點結束這麻煩事的心理。

    也就導致了擴大切除後正常的組織也被切除,如果要保證正常組織不被切除過多影響功能,也就切不乾淨血管瘤,術後症狀無改善的兩難尷尬境地。俗稱“白捱了一刀”

    所以,不管是不是專業上的觀點不同,我都想說,肌間血管瘤應該謹慎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我見過太多太多的患者做了2次3次甚至更多次手術後,肢體已經無組織可切了,症狀卻越來越重,而且加快了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殘疾的發生。

    可是很多的醫生,卻不會在乎這方面,僅僅只是覺得做手術肯定能治好的單方面“一廂情願”,他們不會去考慮術後的情況,會不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加重他們的痛苦。

    綜上,好的醫生應該是不僅能對治療方案的準確把握,更應該對治療後的預期結果能夠客觀科學的評估及估計,給患者最中肯的建議,而不是忽略治療對患者的影響,單純的追求自己單方面的“治病”任務。

    而且,其實我上面說的這些醫生往往他們不是江湖郎中,是真真的正兒八經的醫生,他們有時候的庸自己也意識不到。

    也許我也是,但是我想盡可能讓自己不那麼“庸“吧。

    最後放幾張經歷過N次手術切除卻沒有任何改善的可憐的血管瘤照片。

    以上的圖片,每一個都有一個很長的刀疤,經歷過數次手術切除依舊沒能拯救他們,反而越來越嚴重。

    這個患者小小年紀經歷了4次外科切除手術,整個童年相當於在醫院度過了,卻沒能治好他的腿。

    以上。

    #腫瘤科普排位賽##健康科普排位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一個真實的動人的愛情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