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lohim48279566

    可能性很大,因為曹操有一支軍隊,叫摸金校尉,專門挖人家墳墓那裡面的金銀財寶作為軍餉,來擴張軍隊。所以,他自己也怕死後被人偷墳墓。做了很多假的。

  • 2 # 復活的馬克斯

    這是黑曹操的典型事倒之一。曹操活著時就對後事交待的很清楚:位置在鄴城西門報豹寺旁,薄葬,無金銀珠寶,不封不樹,跟隨他的功臣葬其左右身後。葬禮上哭十五聲,結束即除喪服,進入自己的工作崗位。

    後世,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等到墓地懷念祭司他。所以七十二疑塚純粹是胡說八道。但社會有時就這樣,謊言總是比真實有市場。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當然不可信。

    疑冢說的起源

    曹操設定七十二疑冢,大概是在宋朝時候開始這麼說的。今天很多人都會引用南宋俞應符的一首詩: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至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到兩層含義:

    第一,詩人對曹操挾天子、絕漢統強烈不滿。

    第二,詩人認為曹操為防止被盜墓,故意設定了疑冢,並指出只要把這些疑冢都給挖了,就能找到曹操真正的墓葬。

    但是我們知道,宋代距離漢末三國已經很遙遠了,宋人去隨便寫三國的事兒,與我們今天不參考史書而隨意去說宋朝的事兒並無不同。

    假如我們去查閱《後漢書》、《三國志》等可靠性相對更高的文獻,就會發現並沒有記載曹操設定疑冢之事。而且曹操的陵園位置在當時是很明確的,即史書記載的:

    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這個西門豹祠就在鄴城郊外。只不過因為曹操明令節葬,沒有修建高大的封土堆,也沒有設定完整的陵寢建築,因此在後來隨著曹魏政權的消亡,他的墓地所在就漸漸模糊了。

    距離曹操生活時代最近的史書沒有提到疑冢,反而是將近一千年後的人開始這樣講,那麼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自然就很低了。

    為何當時會出現疑冢的說法?

    答主認為這是宋人在“黑”曹操。

    北宋時,貶曹的傾向就很明顯。 比如說,蘇東坡在《東坡志林》裡記載了一件事,當時社會上流行說書,三國自然是個熱門題材。街巷的小朋友們聽到劉備贏了就興高采烈,聽到曹操贏了就哭。

    小孩子不諳世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說書人的導向,也反映出當時社會輿論對曹操的態度。因此,民間逐漸衍生出疑冢說,以此來給曹操的狡詐再添上一筆,就不難理解了。

    到了後來,疑冢的說法仍然很流行,大家認為漳河岸邊的墓葬群就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清代陸次雲寫道:

    疑冢累累漳水頭,

    如山七十二高邱。

    正平只有墳三尺,

    千古安眠鸚鵡洲。

    漳河邊的墓葬群不是疑冢

    被誤認為曹操疑冢的墓葬群位於河北磁縣,距離鄴城遺址很近,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墓葬,長期以來,這裡都被當成三國墓葬群。

    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這個“疑冢群”開展了調查發掘,發現這些墓根本不是疑冢,而是實實在在的真墓,墓主人也不是三國時代的人物,而是東魏北齊的貴族,包括著名的北齊蘭陵王。

    我們知道,東魏北齊時,以鄴城為核心,貴族們死後自然也要埋在都城附近。只是他們沒想到,幾百年後竟然被誤認為曹操疑冢了。

    總而言之,七十二疑冢是一種民間傳說,古代文人又加以渲染,但是到今天,有了諸多可靠證據,就不應再去盲目相信了。

  • 4 # 搜史君

    曹操建立“摸金校尉”然後自己死後提出“薄葬”,知道每個帝王都想死後安寧,所以給自己建立了72個疑冢。

    可是這“曹操七十二疑冢”和“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個性質。

    很多帝王在自己登基時就開始下令修建陵墓。陵墓裡大都宏偉,裡面陪葬珍寶無數。曹操卻是提出“薄葬”自己,這也是歷史上第一人。還有有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或許自己設定過“摸金校尉”害怕自己死後有人盜取自己的墓。)

    公元218年,曹操就下詔書,明確死後“薄葬”。埋葬自己的土地,要與地面相平,陵墓上不推土、不種樹。雖然說自己死後“薄葬”是節儉(也就是告訴想盜墓的人,我的墓裡面沒東西,別來打擾我!),可是自己有設定了72疑冢(這不是明顯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嘛!)

    曹操出殯那天,鄴城東西南北城門大開抬出去了72口棺材,千百年來盜墓者從來沒盜過“曹操墓”。

    有一個傳言,軍閥混戰時期,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僱傭民工挖了10多個疑冢,發現裡面全部是土陶罐子。(要是那麼好找,早都被人盜了。還輪得到英華人來。)

    2009年有一說,在河南安陽疑似曹操墓被發現。

    還有聞名於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不過發掘後證明只不過是北朝大型古墓群而已,並非“曹操七十二疑冢”而且墓葬有134座。

    曹操屍骨到底埋身何處?

    1.《魏書》裡提到,曹氏孤堆,說曹操建造的精舍就在哪裡。還是曹丕的出生地,說曹氏祭奠曹操都在那裡。

    2.有史書記載,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曹操死於公元220年正月,如果葬在鄴城的話,魏文帝曹丕不去鄴城祭奠曹操,而是回到家鄉?所以曹操葬在譙陵可能性最大。

    3.毫州有曹操曹氏家族祖墳,曹操祖父、父親、長女都葬在這。所以這也是一個曹操墓的證明。

    或許“曹操七十二疑冢”只是後人編造的!

    從宋朝以後,曹操的形象就是“奸詐”。後人編造“曹操七十二疑冢”只是為了更形象的體現這一形象。由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小說元素,不止構造出了“曹操七十二疑冢”,還有“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所以《三國演義》中大不可信!更有唐朝李世民為曹操墓題詞一說,若是真的。那麼“曹操七十二疑冢”則不攻自破!

    我是騷史君,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在這裡等著你。您的關注支援就是我持續更文的動力!期待您的關注哦!

  • 5 # 史無止境

    2009年12月27日,考古工作者在一座位於河南安陽的大型墓葬中發現了有“魏武王”字樣的石刻,經專家考證和鑑定,墓主人為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曹操。訊息一出,立即在全社會引起轟動效應,有些人認為曹操墓終於被找到,有些人則認為這並不是曹操墓。曹操生性多疑,據說他為了避免死後遭到盜墓賊的騷擾,設定了七十二座疑冢。

    種種跡象表明,河南安陽的考古發掘很可能仍然無法解開曹操陵墓之謎。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不稱帝后,追尊他為太祖武皇帝。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在20歲時舉孝廉而擔任郎官,負責宮中宿衛。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擴充了自己的軍事力量。189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他也參與其中。192年,曹操佔據兗州。196年,他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陸續消滅了張繡、呂布等割據勢力。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統一了中原地區208年,曹操任丞相,隨即率軍南下,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此後,曹操先後攻取涼州、漢中,統一了中國北方。213年,曹操稱魏公,後來又稱王,建立了魏國,為曹氏取代漢朝奠定了基礎。220年,曹操逝世。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曹操在遺書中要求把他的妃子都遣散回家,而且還說要喪葬從簡。

    然而後世並沒有發現曹操墓,直到現在人們仍然不能確定曹操葬於何處。曹操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他在選擇自己的陵墓地址時,也同樣經過了深思熟慮,那就是設定所謂的七十二疑冢。

    這七十二座疑冢由於其地理位置難以確定,也由於數量眾多而讓後人難以探尋。史書上的記載是,當年曹操被他的兒子曹丕安葬在鄴城境內的西門豹祠西邊的丘陵地帶,而且依照曹操自己的遺囑,陵墓“不封不樹”,沒有修建地上陵園,而且也沒什麼貴重的隨葬物品。然而數百年之後,如此儉樸的曹操墓卻成了一個歷史難題,使其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或許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關於曹操墓的具體位置,大體上有四種說法:

    一是在鄴城以西,二是在漳河水底,三是在鄴城銅雀臺下,四是位於許昌城外。不過這些都只是依據傳說而推測出來的,並沒有什麼特別可靠的依據。人們曾按照曹操遺囑中指定的墓葬方位,以西門豹祠遺址為座標向去尋找,結果找到的卻是北朝的皇家貴族的陵墓,而曹操墓卻仍然不知在哪裡。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主要是在河北臨漳、磁州地區廣為流傳,當地的一些年歲大的人都能講得有聲有色。其中最為蹊蹺的是清朝同治時期,臨漳地區曹操疑冢所在地有一個叫朱伢兒的小孩,有一天來到位於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朱伢兒打柴時,突然發現有一座巨大的墳墓就隱藏在一片茂密的蒿草叢中,這座大墓的墓磚顯露在外,而且墓前石碑。這個年紀不大的砍柴娃馬上找來了一位教書先生,這位先生辨認出了石碑上的字,得知這就是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的陵墓。這是一項重大發現,村子裡的人馬上就把此事報告給了磁州縣衙門。縣令知道這件事後,也跟著那些村民來到了彭村。可是等到那縣令來到此地,竟然發現那座大墓已經無影無蹤,而且連朱伢兒和墓前的石碑也不翼而飛。縣令非常生氣,認為這是當地百姓和教書先生的騙局,於是就讓衙役將那些人打了一頓。當地人說在講武城附近的那些疑冢,一到雷雨天就經常冒出紫光。還有一些當地百姓,在民國初年,曾經有一個東印度公司的古董商人在附近地區僱傭了一批農民,將臨漳地區的很多疑冢挖開,試圖找出曹操的陵墓,好藉此機會大發一筆橫財。可是那些農民接連挖了十幾座疑冢,也不過是挖出了一些土陶、瓦罐之類的隨葬品,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之類的貴重物品。由此可見,所謂七十二疑家的說法僅僅是傳說而已。

    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推論,基本上認為曹操墓的真正位置就在河北臨漳古鄴城遺址周圍,因為史書上說曹操墓“傍漳河古道,其東面為西門豹祠,陵墓倚地勢而築,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外形如烽堠”。

    既然是這樣的話,2009年底在河南安陽發現的“魏武王墓”就很有可能不是曹操墓。歷史上除曹操外,還有兩個魏武王,分別是羌人姚襄和漢人冉閔,他們都是十六國時期的人。然而這座大墓到底屬於誰,現在還存在爭議。

    參與發掘安陽大墓的專家指出,該墓有六大依據可以證明墓主人為曹操,一是陵墓規模大,二是出土器物符合漢魏的時代特點,三是陵墓位置與文獻記載相符,四是墓中隨葬品不多符合曹操薄葬的遺願,五是墓中出土了多見刻有“魏武王”字樣的器物,六是墓主人年齡與曹操死時相仿。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魏武王”的字樣不足以證明墓主人為曹操,而刻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樣的器物包括大刀、大戟,而曹操本人是不太可能使用這些兵器的。更重要的是,墓主人身首異處,這與曹操壽終正寢的史實相違背。然而,認為墓主人為冉閔的觀點也站不住腳,因為冉閔被殺時年僅30歲,與60歲相差甚遠。

    看來關於曹操墓的爭論還將持續下去,這個問題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大家說說,你是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黛玉和女伴們是不是三寸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