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秋15

    春秋時期的幹架,是從遵循規矩到運用兵法的變化過程,而在這變化過程中,宋襄公是個標杆人物。宋襄公仁義的戰法失敗了,從而兵詐(抑或兵法)開始蓬勃發展。

    宋襄公憑著自己的特立獨行,贏得了‘霸’的桂冠。

  • 2 # 妖鬼雜談錄

    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最常採用的是《史記》說法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除了齊桓晉文是毫無疑問的霸主外,其他三位根據不同的標準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與勾踐、夫差等人相比,宋襄公的成就甚至不如這二人,為何會被選入五霸之一呢?

    那宋襄公符合霸主標準麼?

    司馬遷將其列入五霸是因為“宋襄之有禮讓也”。

    五霸按照齊桓晉文的標準,第一會盟諸侯,第二列國承認,第三週天子賜彤弓矢、祚肉。

    宋襄公的事蹟中,唯有在齊桓公死後,率領衛、曹、邾及本華人馬送齊國公子昭回國繼位勉強可以稱道

    其他標準並不符合,宋襄公雖曾召集諸侯會盟,結果還被楚國給扣留。所以從各個方面看宋襄公都達不到霸主的標準。

    宋襄公是一個生錯時代又不知變通的精神貴族

    看宋襄公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堂吉訶德

    春秋時期,用當時人流行詞是禮樂崩壞的時代,道德準則在變更,而宋襄公第一個不幸,他是一個在時代變革時期的相對守舊者,還遵循著一部分舊禮。

    春秋時期的戰爭依然遵循著某些軍禮,比如晉楚鄢陵之戰,郤至遇到楚王戰車,下車行禮,楚王派使者問候。

    齊晉交戰,齊傾公為救逢醜父三入三出,晉國盟軍衛國,狄人不僅不殺齊傾公還護衛他周全以示尊重。齊傾公對追趕自己的韓厥也是“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

    這是春秋初中期的軍禮,只不過大部分人也並不是全盤遵守。

    泓水之戰後,不鼓不成列的禮儀名存實廢。部分其他禮儀也逐漸名存實亡。

    城濮之戰晉國退避三舍,楚國依然窮追不捨,晉國追擊楚國也絕對超過百步。

    鄢陵之戰郤至雖然對楚王恭敬有加,但也是趁楚軍還沒排好隊形是發動攻擊。並非完全不知變通。

    總之春秋時期,西周軍禮雖然受到衝擊,但是依然為各國所尊重。到了春秋後期乃至戰國,戰爭才完全變樣。

    司馬遷也許感慨於周禮的崩壞,而宋襄公依然願意遵守禮儀所以將其列入五霸。也許就是個同情分吧

  • 3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一、宋襄公簡介:

    宋襄公能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是因為《史記》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仁義之君。然而,在春秋亂世中空談君子風度,妄想以仁義立國稱霸是迂腐可笑的,是誤國誤民的。

    歸納起來,宋襄公有三不該。首先:不該明知國力不足,硬要充當霸主;其次:不該明知楚國難以信任,硬要依靠楚國;第三:不該舉著仁義道德的旗幟,霸凌小國。

    現在,我們來學習宋襄公的史事吧!

    二、宋國伐齊

    春秋早期,諸侯林立。齊、宋、楚是實力較強的國家。

    齊桓公早年立公子昭為太子,擔心會有王位之爭,就親自拜見宋襄公說:“將來要仰仗您主持大事,使公子昭繼承王位。”

    三、宋三不如齊:

    後來,齊桓公因寵信奸佞小人,落魄慘死,齊國失去霸主地位。

    宋襄公跟眾大臣說:“齊桓公把公子昭託付給我已經十年了,我一直惦記這件事,不敢辜負重託。現在,我想約會諸侯,討伐齊國,擁立公子昭回國繼位。如果這件事情成功的話,我就可以繼承齊桓公霸業了。”

    殿下的大臣們都沉吟不語,唯有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上奏說:“宋國有三個地方不如齊國,不能稱霸諸侯!”宋襄公不悅。

    公子目夷說:“齊國有泰山、渤海的險峻,有琅琊、即墨的富饒,而中國地少土薄,兵少糧稀。這是第一不如。

    齊國先有管仲、鮑叔牙;現有高虎、國懿仲這樣的賢臣大將,而中國不具備文武全能的大臣,這是第二不如。

    第三:中國正月時,有流星墜地,二月時,有大鳥倒退飛行,這是想要前進反而後退的跡象,我們不具備齊國稱霸時的天相。”

    宋襄公聽後很不高興說:“寡人以仁義為主,不救遺留下的孤兒,是不仁的表現;受人囑託而棄之不顧,是不義的表現!”

    四、宋襄公伐齊立新君:

    第二年正月,一意孤行的齊桓公率領衛、曹、鄭三國軍隊,討伐齊國。得到高虎、國懿仲的裡應外合,剷除了易牙、豎刁的奸臣勢力,擁立了公子昭繼承齊國王位,公子昭就是齊孝公。

    五、宋襄公霸主之位得不到認可:

    宋襄公自從打敗齊國,擁立新君後,自以為取得了莫大的功勞,便想著能取代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號令諸侯國。

    但是,較大的諸侯國都巴結楚國。宋襄公只能先召集滕、曹、邾、鄫等一些小國會盟。鄫國國君遲到了兩天,為了讓眾諸侯畏懼,宋襄公就殺死了他。

    六、餿主意:

    怎樣才能得到諸侯強國的認可呢?宋襄公心裡很著急。公子蕩進諫說:“楚國實力很強,您可以獻給楚國貴重禮物,透過楚國召集諸侯。”

    公子目夷不同意說:“如果楚國能擁有諸侯的支援,怎會把這優勢讓給我們?”

    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阻,派公子蕩帶大量金銀珠寶,求見楚成王。楚成王得了財物。同意第二年相會。

    七、不情不願歃血為盟:

    第二年春天,宋襄公早早來到相會之地鹿上等待,齊孝公姍姍而來,因感念宋襄公推立自己登上王位的恩情,也就很遷就照顧宋襄公。

    足足等了20多天,楚成王才到。三位國君一起登上鹿上的盟壇。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先執了牛耳(古代諸侯會盟,要割牛耳歃血)。楚成王很不高興,最後才勉強一起歃血。

    八、楚成王臨時變卦,宋襄公被俘:

    轉眼到了秋天,推舉盟主的日子來臨了。公子目夷說:“楚國強大而不講道義,需要調兵遣將,隨同前去。”

    宋襄公不聽,說:“寡人與諸侯們約好了是‘衣裳之會’,如果帶兵前去,那不是失信於他們嗎?以後還怎麼取信於人?”

    會上,宋襄公本來指望楚成王先開口,推薦自己。可是楚成王不但假裝不解其意,反而站在第一位次上,號令諸侯,儼然第一霸主。

    宋襄公看楚成王臨時變卦,氣憤責問。楚成王不慌不忙,平靜地問各諸侯國:“你們今天來會盟,是為了楚國來的,還是奔著宋國來的?”

    小諸侯國們誰敢得罪楚國呀,紛紛表示是奉楚王命令而來的。

    宋襄公還想據理力爭。可是楚成王的隨從們抽出兵刃武器,兇相畢露。宋襄公沒帶兵士,成為俘虜。

    費盡周折,宋襄公被釋放回國。可是,已經顏面掃地。眾諸侯也覺得宋襄公無能,更沒人拿他當盤菜了。

    終上所述,宋襄公所謂的仁義只是適合司馬遷的胃口。所以,司馬遷把他寫進《史記》裡。並列為春秋五霸。而實際上,從古到今,很多史學家並不認可,春秋五霸爭議很大。

  • 4 # 談閒士

    宋襄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一直想著可以跟齊桓公一樣成就霸業。

    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的封國,地處齊國和魯國之間,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領土不廣,軍事上也不佔優勢,幾乎不可能依靠軍事實力開疆擴土、稱霸一時。

    不過由於歷史地位原因,宋國國君爵位很高,而且十分推崇禮法,常常以仁義自詡。

    自從宋襄公以嫡子的身份繼位以來,將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封為相國,二人兄弟齊心、勵精圖治,推行了不少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舉措,史稱“東宮圖治”。

    後來宋襄公見齊桓公勢力崛起併成為中原霸主,他決定跟隨齊桓公,而且齊國在救援衛國、邢國,討伐楚國等一系列尊王攘夷的行動中,都有宋國的積極參與。

    後來鄭國背叛齊國,齊桓公討伐鄭國,將佔領的不少鄭國土地劃分給宋國,透過這些行動,宋國的國力以及國際地位、聲譽都有了很大提升。

    同時宋襄公親眼看到齊桓公劍鋒所指,諸侯莫敢不從的聲威,覺得十分羨慕。

    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內亂,自顧不暇,再也無力維持霸主地位。

    此時宋襄公認為宋國的實力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不錯,同時自己的爵位崇高,是禮法的代表,因此認為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不在話下。

    正好齊桓公臨死前指定太子公子昭被兄弟迫害,逃到了宋國尋求庇護,宋襄公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如果能扶持公子昭回國繼位,自然就能控制齊國,到時候利用齊國的威望,宋國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霸主。

    於是,宋國就像當年齊桓公所做的那樣向各國發出命令,請各國排除軍隊護送公子昭回國繼位,但各國因為齊桓公的去世根本沒把宋國放在眼裡,所以只有曹國、衛國、邾國三個小國響應了宋國號召,帶兵前來。

    宋襄公帶著仨小弟向齊國進發,齊國兵強馬壯本來不是這四個小國能撼動的,但因為齊國內亂不止,各勢力爭奪君位爭鬥不止,結果齊華人心不齊,無心戀戰,很快就敗了,宋襄公乘勝將公子昭送回齊國擁護為君,史稱齊孝公。

    宋襄公帶著仨小弟竟然打敗了強大的齊國,而且齊孝公還不得不依靠宋國,這下讓宋襄公的野心嫉妒膨脹。

    他認為稱霸的時機已經到了。

    聲稱自己打算在秋天孟地大會諸侯,希望楚國和齊國能夠支援自己稱霸。

    不曾料想,頗有稱霸想法的楚國竟然答應了宋襄公的請求,齊孝公也有點傾向宋襄公,於是三國就達成了共識。

    到了秋天,宋襄公按照約定準備道孟地參加會盟,並且根據約定不帶軍隊。

    宋襄公滿懷期待的欣喜感到孟地時,楚、鄭、陳、蔡、許等國諸侯君都已經到了,但是唯獨最支援他的齊孝公沒來,宋襄公還想像齊桓公當年那樣以霸主的姿態號令諸侯,誰知楚成王一聲令下,將宋襄公給抓了起來。

    楚國本來向挾持宋襄公攻打宋國,結果宋國公子目夷做了國君,並且整治軍隊,做好了抵禦的準備,楚國的意圖被識破,宋襄公就是去了意義,然後被放回了國。

    公子目夷迎回宋襄公並且把國君之位還給了他。

    但宋襄公並沒有反思自己,而是更加恨楚國,但有沒那個實力打楚國,這時候恰逢鄭國國君到楚國朝拜,宋襄公就召集衛國、許國、騰國的軍隊一起去討伐鄭國,一次向楚國示威。

    楚國此時國力正盛,豈容宋國這樣的小破國家肆意挑釁,便派出大軍園主鄭國,楚國軍隊根本不屑去鄭國援助,而是直接將軍隊開到了宋國,發動國戰。

    結果顯而易見,宋國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披掛上陣,也差點掛了,多虧了宋國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算撿回他的小命。

    回來後還不知悔改,他已經被稱霸的野心衝昏了頭腦。

    但是宋國此次大敗,元氣大傷,稱霸的最後一點資本也失去了,第二年,齊國也落井下石,以宋國沒有參加齊國的會盟為由大舉進攻宋國,不久,宋襄公在內憂外患中撒手人寰。

    宋國的一切狂妄野心和虛幻繁華都隨著這位以仁義自詡的國君的去世而消逝無痕。

    所以,宋國所謂稱霸也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黃粱一夢而已,大可不必當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湘文化中,為什麼從屈原到周敦頤之間出現長達一千多年的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