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典藝術品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湖湘文化從未斷過層,只不過有階段性的高峰期,而高峰期的代表人物之間相差千年而已。
湖湘文化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
如果說《詩經》代表的是華夏北方地區的文化,那麼《楚辭》代表的就是華夏南方地區的文化。
屈原是文學的鼻祖,周敦頤是理學的鼻祖,所以他兩人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但是屈原之後,楚辭這種代表性文化一直都在流行,甚至比詩經流傳更廣。
漢賦就是楚辭改造而來。
漢朝以騷體賦為代表的各種辭賦創作極其出名。比如賈誼的《吊屈原賦》 、嚴忌的《哀時命》 、劉歆的《遂初賦》 、劉向的《九嘆》等都和屈原賦憤怨世俗、遺世獨立、無所顧忌的精神一脈相承。
可以說整個漢代乃至於魏晉時期都深受湖湘文化的影響,而且影響還不小。
到了東晉時期,衣冠南渡,湖湘文化更是大放異彩,騷體賦再一次復興,對於賦的愛好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才逐漸被古文運動所抵制。
但是就算到了宋朝,賦依然很興旺,比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
以《楚辭》為代表的湖湘文化一直延續著。
只不過此時的湖湘文化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文學方面,思想精神方面只有屈原的愛國精神。
然後到了周敦頤,湖湘文化為之一變,開始從思想和精神上影響整個中華民族。
周敦頤身為理學鼻祖,對後世的影響不言而喻。
所以,屈原到周敦頤之間,湖湘文化一直沒有斷層,其他人比如賈誼、班固、楊雄甚至陶淵明都對湖湘文化有所繼承,只不過他們不算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罷了。
下面是一些漢賦的節選,體會一下與《楚辭》之間的相同和相異。
賈誼《吊屈原賦》節選:“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蹠、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司馬相如《大人賦》節選:“低迴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
禰衡《鸚鵡賦》節選:“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金精之妙質兮,合火德之明輝 。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 ”
還有最著名的曹子建《洛神賦》節選:“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對於文學功底不咋地的我來說,漢賦和《楚辭》之間的確區別不大。
至少一脈相承是可以肯定的。
回覆列表
第一,湖湘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係的歷史文化形態。秦漢時期的屈原、賈誼雖然對後來的湖南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但他們都是外來人,可以說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但湖湘文化真正的奠基還是在於宋代,在於周敦頤。
第二,宋代之前,中國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宋代開始南移,湖湘此時出現了一個標誌性人物——周敦頤;同時,建立了流芳千古的書院——嶽麓書院。
第三,周敦頤著有《通書》《太極圖說》,與他後來崇高的學術地位相比,其在世時的學術思想影響不大。但是,從中國學術史、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他有兩點貢獻是十分重要的。其一,他的學術思想涉及到宋學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意識:即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他的《太極圖說》《通書》對這個問題作出了極有開拓意義的回答;其二,周敦頤傳學於“慨然有求道之志”的程顥、程頤兩兄弟,而二程後來又成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為中國學術史、文化史所做出的上述兩點重要貢獻,給後人的歷史記憶、文化詮釋留下了具大的空間,有待於後人的不斷理解、認知與開拓。周敦頤後來成為理學的開山之祖、湖湘文化的奠基人,與這兩個重大學術文化的貢獻有關。
第四,周敦頤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周敦頤開創的理學,到了張栻朱熹這裡,已經是第五代。理學強化了儒學的影響力,推動了書院的繁榮發展,並逐漸成為湖湘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精英文化。書院和理學的結合,大大影響了湖湘文化的發展,提高了思想品位、文化品位,湖湘文化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王船山、曾國藩、毛澤東等人,均受到了理學的影響,他們最大特徵就是周敦頤創立的湘學系統與書院教學的傳統。
第五,濂溪書院最早建立在南宋。因為在北宋時期,周敦頤的學術地位、文化價值並沒有被人們認識到,他當時根本無法與同時代的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相提並論。南宋的胡宏張栻十分推崇周敦頤。作為“一代學者宗師”的湖湘學派掌門人張栻,對強化周敦頤的歷史記憶、確立濂溪之學在理學史上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首先,他在湖南地區廣泛地紀念、推崇周濂溪之學,為重新擴建的道州濂溪祠作記。淳熙五年(1178 年)趙汝誼因原祠佔地太小而加以擴建,並且列二程像於其中,張栻積極作有《道州重建濂溪周先生祠堂記》,還在《記》特別強調“先生之祠,凡學皆當有之,豈惟舂陵?特在舂陵尤所當先者。”事實上,他早就在不斷地為強化對周敦頤的歷史記憶而呼籲和行動。因周敦頤曾任永州通判,零陵太守陳輝於永州州學新建濂溪祠,希望永州士子能夠因此而重道崇學,張栻又撰有《永州州學周先生祠堂記》,強調周濂溪傳道二程,在理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周敦頤於治平四年至邵州任知州時,曾遷建州學及文廟,並撰有《邵州遷學釋慕文》(載《周子全書》),乾道九 年(1173 年)知州胡華又重新修復邵州州學,張栻又撰有《邵州復舊學記》,他特別強調邵州州學是“復舊學”,因而湖湘士子讀書其間時,要“思夫當時先生所以望於後人者”,將對周敦頤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開拓結合起來。其次,張栻不僅在湖南地區大力推崇周敦頤,還在他遊宦的其他地區、特別是周敦頤曾經做官的地方支援建設濂溪祠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地建起了許多濂溪書院,尤其是周敦頤做過官的地方,特別是湖南和江西,建得最多。其三,張栻也繼承老師胡宏的做法,透過刊刻周敦頤的著作,以強化對濂溪之學的記憶與傳承。朱熹重新修訂了濂溪的遺書,將《太極圖說》列於《通書》篇首,張栻很同意這樣的結構,他在嚴陵學官刊刻了包括篇首的《太極圖說》的《通書》,並撰有《“通書”後跋》。
第六,湖南地區計程車大夫、鄉紳等採取刊刻周子遺著、創辦濂溪書院、設定濂溪專祠等方式,使得人們對周敦頤的記憶越來越深。湖湘士大夫對周敦頤的文化詮釋,是從儒家學說的普遍性與湖湘文化的地域性兩個方面闡發的,其實,湖湘文化建構的目標,恰恰是要建設一種既有天下普遍性、又有鮮明地域性的區域學術文化。所以,湖湘學人對周敦頤的文化詮釋,正是為了這一文化建構目標的實現。
第七,湖南名人網以弘揚湖湘文化精神,展現湖南名人風采,揭示名人成長規律,激勵世人奮鬥成才”為宗旨,努力為湖南人民提供獨具特色的文化“精神食糧”,擴大湖南名人影響力。
第八,屈原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第九,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第十蔡倫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第十一,歐陽詢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第十二,蔡倫、歐陽詢、周敦頤、張栻、懷素等。
第十三,蔡倫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2、歐陽詢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第十四,周敦頤周敦頤(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 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