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陳秋利

    I.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本於老子,卻又與老子有所不同。他繼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但對其消極面做了更大的發揮.莊子也講“道”,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無始無終,實有而無形,自然而永恆。實際上,他之所謂“道”,乃指人的主體精神。在他看來,世界只不過是人的主體觀念的產物,是神秘莫測的,不可知的。他崇尚自然,宣揚天道無為,否定人對自然界的作用,認為“安之若命”乃“德之至也”,從天道自然無為滑進了宿命論的泥潭。莊子的認識論是從相對主義走向虛無主義。他否認事物差別,否認是非標準,否認客觀真理,這就不可避免地陷人了絕對懷疑論、不可知論和詭辯論。莊子哲學思想的主要特徵表明,它是屬於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2.“無所用天下為”的世界觀

    在對世界的態度上,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老子是以“無為”而達“有為”,那麼莊子則是“不為”。老子雖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無為而治”之論,實乃“入世”之說。而莊子則將“無為”入於虛無,其“無所用天下為”之論,顯系“出世”之說。但與老子一樣,莊子並未真正忘懷世事,而是心繫天下。在莊子的書中,多憤激之言,他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批判,較之《老子》猶有過之。莊子出於對現實政治的無比厭恨,選擇了消極逃避的道路。他把老子所謂“絕聖棄智”、“小國寡民”的思想推向極端,其說充滿憤激之情,含有對抗現實的意味。

     

    3.追求自由與超脫的人生態度

    莊子的人生態度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他從齊物論、齊生死的觀念出發,幻想出一個不受任何條件限制而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創造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典型。他把無人無我、效法自然、毫無人間煙火氣的“真人”奉為堪稱師表的“大宗師”,藉以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沉浸在純屬虛構的精神世界裡,自我體驗超脫現實的“逍遙”之樂。超脫現實,精神絕對自由,主張“安時而處順”“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 2 # 北京大成律師陳浩

    莊子,周也,承老聃之志,而益光大,其文洋洋灑灑,越山海亦入遊鏡,寓言於物,信手拈來。其智在骨,而假以荒誕之口,小品之謔,道出人間世之真諦。詳揣有三:

    一則,窮際涯而感人生之困頓。生於戰國,百姓荼靡,來去如白駒過隙,苟全性命而已,命運亦多無常之悲,遂有夢蝶之幻,以脫俗世之皮囊,而入無相之自由。

    二則,感時不遂而生民曳尾。諸侯爭霸,唯武力稱雄,民生凋敝,時人多苦,感雙鯉於淺亦濡以沫,而思盛世之華,莫如相忘而周全其命也。

    三則,心境入天人之合意。辨於人,終微末之思,窮究天人,忘聖道。以我於天地同念,一念起而萬生聚,一念散則百世休。去皮囊之梏,神遊於宇宙之間,聚散本為形態,而意念穿空鑿神,不生不滅。

    莊周之志,越老子之無為,亦龐且大,化天地之間而遊萬世之橐。

  • 3 # 鹹古

    《莊子》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心靈雞湯,是人生輸家的心靈港灣。

    如果說儒家是保守派,法家是激進派,那《莊子》代表的就是拆臺派。誰的臺都拆,什麼都反對,但又無法給社會開出藥方。

    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一共33篇。這不是《莊子》的原貌。晉朝學者郭象對原書做了刪節,大概保留了原始版本一半到三分之二的篇幅。

    如果你想讀《莊子》原文又實在沒時間,可以只讀《逍遙遊》這一篇,後文很多內容都是在闡釋和深化《逍遙遊》中的觀點。

    《莊子》推崇的境界是“無己”,要求人拋開所有的生死、道德、偏見、禍福、是非,達到“無待”,即不受任何外部條件影響的境界,也就真正實現了逍遙。它認為,真正的幸福,不借助任何外部條件,要向自己的內心尋求。

    為什麼要拋開是非、善惡、榮辱這些標準呢?因為用《莊子》超然的全域性觀來看,這些都沒有本質區別。所以沒有什麼普世價值,也無所謂人生高下、是非善惡,看淡一切自然就沒有了煩惱。

    怎麼才能達到《莊子》中至人、聖人、神人的境界呢?答:虛舟。放空自己,拋開一切,像一條空船那樣隨波逐流,不把自己當人,別人自然無法傷害到你。這是書中給出的生存策略。

    《莊子》“反道德”的特點,與強調善惡道德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被朱熹批評為不顧道義、小人嘴臉。

    也因為反道德,《莊子》被認為蠱惑人心,敗壞道德風氣,在歷代飽受批判,一度成為禁書。

    作為一部寓言大全,《莊子》裡的人和事虛構的成分很多,說的都是缺乏事實依據的空話,找不到運用的地方,自然不會受到統治者的重用。

    但莊子文采極好,恣意汪洋,聽起來極為過癮。所以愛聽的人多,但真正入門的極少。孔子有弟子三千,孟子也有高徒萬章、公孫丑,墨家名人也不少,但莊子的高徒,一個都找不到。

    現在《莊子》裡的很多句子,其實被誤用了。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常被中小學拿來當標語,勸導學生勤奮學習。但其實接下來還有兩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有限,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很危險的。

    《莊子》文采飛揚,誕生了很多成語,但不少在使用中脫離了原來的意思。比如“呆若木雞”,原本形容的是絕世高手的風範,是最高級別的褒獎;“沉魚落雁”,原本並不是形容美貌,而是指魚兒和大雁看到美女只會逃跑,並不會像男人一樣動心,說的是立場不同,態度就會不同。這一點,讀原書時要注意。

    最後總結一下:《莊子》如果非要選一篇讀的話,就是《逍遙遊》;書裡的主要思想,五個詞:虛舟、淡然、無己、無待、逍遙;三個詞評價這本書:雞湯、寓言、禁書。

  • 4 # 輝大少39885331

    關於《老子》與《莊子》這兩本書,在整個中國文化的體系上,所佔的分量非常之重,而且熟悉這兩本書的人也很多。歷代對《莊子》的註解更是不勝列舉,不過,觀點與解釋各有不同。現在我們重新來研究的時候,首先要把《莊子》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位置以及它所佔的分量,特別提出來,先作說明。

    《莊子》的文章思想是那麼汪洋博大,但當時被視為正統文化的是齊魯文化。不過在《孟子》一書裡,卻很少提到過孔子,而在《莊子》一書中,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莊子是在罵孔子,實際上規規矩矩,莊子都在捧孔子,捧得很厲害。

    《莊子》這一部書,我們曉得它代表了道家,並且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和知識分子。它內在瀟灑,所講的人生境界,形成了東漢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間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更有意思的是,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受到它很大的影響。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及《雜篇》。《內篇》只有七篇,有學者們考據,認為《內篇》是真正莊子自己所寫,《外篇》同《雜篇》則靠不住,認為是後世人加上去的。《內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記了,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卻是《外篇》與《雜篇》,而不是《內篇》。所有中國做皇帝的帝王之學,軍事學、謀略學、作戰的謀略、做人的謀略,都是受《外篇》、《雜篇》的影響。歷代大政治家,創業的人物,甚至如曹操等一般人,明顯看得出,都受了《外篇》的影響。

    《外篇》影響了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是所有一切謀略學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對我們人生的啟發,修道上的啟發,也非常巨大。

    我們再來看看莊子《內篇》講的是什麼?我們簡略分析一下這其中的智慧。第一篇逍遙遊,《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首先就是人生要具有高見,就是普通我們講見地、見解、眼光、思想。一個人沒有遠見,沒有見解,如想成功一個事業,或者完成一個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第二篇《齊物論》所講的,是我們人如何從物理世界的束縛中解脫,而到達真正無差別,真平等的那個道理。開頭是講如何去求證這個無差別的道理,最後說明無差別裡的差別道理,以及差別又是怎麼來的。第三篇《養生主》告訴我們華人講養生是積極的,是超過防禦,沒有病先保養。要想不死,先要養好才不死。所以才要養啊!可惜我們只懂這個名詞,對於生命不懂得養生,還儘量在消耗,向死亡路上走。這就是莊子齊物論上講過的話,“不亡以待盡”,雖然是活著,只是在那裡等死,因為自己不曉得養生。以莊子的觀念來講,大家打坐學佛修道,不管你修大乘小乘佛法,也不過是養生而已。立場不同,解釋就不同了。第四篇《人間世》告訴我們懂得真正的養生以後,才可以做人,可以活在這個人世間。莊子所說的人間世,就是如何以出世之道,轉而逍遙自在地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其中亦告訴我們世路難行,並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於處理才行。第五篇《德充符》他主要帶領我們,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內在道德的修養:擴大一點講,不要被外面的境界,現實的環境困住,要修養到自己精神的昇華。最後告訴我們,千萬要精神昇華到不製造麻煩的程度。第六篇《大宗師》等於儒家所講有成就的君子,包括《禮記》所講的儒行,說明一個儒者,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做一個人。一般認為《莊子》是道家的思想,表面上看起來跟儒家兩樣,實際上原則是相同的;尤其這一篇,主要是講對生命的認識。第八篇《應帝王》講的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真要做到“君子坦蕩蕩”,必須修養到什麼程度呢?要做到“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把皇帝的位置丟掉像丟掉破鞋子一樣:為了道德,為了自己終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出將入相富貴功名可以不要。亦是孔子所標榜的人格的修養。

    莊子的《內篇》七篇的順序是通篇連貫的,這其中的智慧亦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我們都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文明不可替代,智慧更需傳承,古為今用,中華綿延!

  • 5 # 知不足書齋

    莊子是很多華人喜歡的一位哲學家,每個人看完莊子以後的領悟也各不相同,因此莊子的智慧有哪些?我想至少有如下這些:

    只要你願意突破自己的思維侷限,你的生活就能激發無限的可能性。

    一個目光短淺的人不懂追求高飛的志向。戰國時期,明朝商人說,最有德性的人和最粗俗的人是不和諧的,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是不公開的。要取得偉大的成就,首先,你必須有一個不尋常的眼光、頭腦和舉止。如果你看對了,你就去做。如果你和別人討論這件事,你會有麻煩的。

    莊子在《莊子》一書中提出了“幸福生活”的觀點。也就是說,豁達,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困難。

    當今社會有許多抗癌俱樂部和許多抗癌明星。過去,當人們聽說自己得了癌症時,他們幾乎給人們發了死亡通知。但是現在很多病人可以活很多年,因為他們的心是樂觀和開放的,他們不害怕死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戰勝疾病和死亡。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堅定樂觀地面對生活嗎?

    與死亡相比,我們遇到的小困難和小挫折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面對每一個困難,我們是否樂觀地面對它?我們是否積極應對每一次挫折?我們會選擇逃避現實嗎?事實證明,“幸福生活”的概念是絕對正確的。逃避現實的想法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當我們回來再回去時,我們能說什麼逃避現實呢?

    仔細閱讀《莊子》之後,我逐漸意識到《莊子》的確蘊含著偉大的智慧。他的思想,就“幸福生活”而言,已經打動了我。我暗自下定決心,在未來,樂觀而堅強的面對,從身邊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做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和團揚言要殺的“一龍二虎三百羊”分別指的是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