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老夫
-
2 # seawaiter
在找到考古證據之前都是推論,單從人類起源,智人非洲起源論而言,配合時間,從埃及遷徙是很有可能的。當然中國學者傾向人類平行多地起源論,那就是本地起源了。
-
3 # 阿中說文史
關於夏人的來歷學術界有多種說法,比如中原土著說、東夷說,中國東、南、西、北、中所有方向都被猜了個遍,可謂是眾說紛紜。不過,就我個人看來,我更傾向於夏人來自中國的西北方,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青甘寧一帶。
主要理由如下:
一、先秦史書為證
對於上古史,西漢以後的史書文獻個人覺得參考性不大,一個是距離年代太遠,二是言論被皇權左右,水分太大。所以,根據西漢以前的史書文獻,我找出了一條夏人東遷的線路:
1、起源地:《史記·六國年表》裡司馬遷明確指出:“禹興於西羌,湯起於毫”,可見西羌一帶是大禹的老家,亦即青甘寧一帶。
2、大本營:後來,大禹隨著父親鯀來到崇地,鯀後來成為當地首領,被稱為“崇伯”(見於《國語·周語》),鯀被殺後,大禹世襲權位,繼承了崇地。
崇在哪裡?《詩經》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史記·周本紀》也有:“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周朝的豐邑又在哪呢?就在今西安市以南20公里處,崇地也應該就在附近。
3、第一個夏都:孔穎達注《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的“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說:堯治平陽,禹治安邑,相去二百餘里,俱在冀州。
平陽在哪裡呢?經過考古勘探,基本認定就是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
而安邑,指的就是今山西西南部的夏縣,透過百度地圖,從夏縣到陶寺遺址,步行距離約107公里,古代道路崎嶇,可能更遠些,但無論如何,和孔穎達所說的相去二百餘里還是比較吻合的。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清的夏族東遷的線路:
夏人西起青甘寧一帶,在大禹早年隨父親遷到關中一帶,接著在治水後又遷到山西南部,最後在此建立第一個夏都。
二、商朝甲骨文中的“土方”即為“夏朝”之說
這個說法最早是郭沫若提出的,商人在甲骨文中對“夏”隻字不提,於理不合,於是郭沫若在《土方考》中提出,甲骨卜辭中的“土方”國,應該就是周人所謂的“夏朝”。
“土方”在殷商之西北,在商朝尚未建立時,商人與之時有摩擦,到武丁時期,戰爭愈加頻繁,所以在相關卜辭中屢見“土方”之身影。
並且,郭沫若還把卜辭中的“土方”與文獻史籍中的“土方”聯絡起來,比如,在《商頌》中就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他對後一句的理解是,大禹奉上天之命,下降於土方之國,治理洪水。
後來,胡厚宣先生也分析說,上古文字中的“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故而土為夏也。”
並且,從卜辭中可知,土方人的居住地在“唐土”,即唐地,上古時代的“唐”指的就是帝嚳、帝堯一脈,大禹部族取代堯舜之地而居之,與文獻中的歷史也十分吻合,也與前面所分析的大禹後來遷居山西一帶相互印證了,如此,土方與夏人關係應該比較密切,即使不是大禹嫡系,也應該是同族。
三、周人來自西岐
周人不止一次說過自己是夏的後人,常自稱“有夏”,並把中原姬姓國家稱為“諸夏”,可見他們確實與夏人淵源頗深,而周人為姬姓,姬為黃帝的姓氏,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過,大禹乃黃帝的玄孫,可見,大禹一族與周人一族確實存在親緣關係。
周人的老家在哪裡?西岐,也就是寶雞一帶,他們應該是在夏末商初時從山西逃回來的,《史記·周本紀》記載得很清楚:“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餎戎狄之間。”夏國政衰,周人祖先不窋逃亡到戎狄一帶,他別的地方不去,為何獨獨跑到西北的戎狄之地?
很可能這裡的風土人情他最為熟悉,也就是,周人祖上曾經住在這裡,或者這裡有他們同宗同源之人,換句話說,西北一帶,很可能是夏人與周人祖上共同的老家,所以,周人的第一反應是回到這裡,重新開始。
綜上,無論從文獻、甲骨卜辭還是從與夏人關係極深的周人歷史考察,夏人一族應該就是從西北部地區一路遷徙至山西的,然後以此為據點,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商以前的一大方國與霸主。
-
4 # 與狼共舞說歷史
夏王朝的存在與否?夏人從何而來?這一直是歷史界的兩大謎團,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夏人來自於亞洲中西部地區,甚至匈奴人也是夏人的後裔,又稱“華人種西來說”;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夏族和華族都是土生土長的華人種,祖地在如今河南一帶,二者共同組成了偉大的華夏民族。
華人種西來說先來看第一種觀點:“華人種西來說”的主要證據有兩個。第一是華夏文化中的天文曆法和兩河流域文明的歷法幾乎一致,都採用的是“太陽曆紀年法”。第二是華夏奴隸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跟兩河流域文明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像古中國的“八卦”就是從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中演化而來。
“華人種西來說”在19世紀時期轟動一時,甚至有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我們仔細去想一想其本身的證據,大多都有些吹毛求疵的嫌疑。比如說政治制度和天文曆法,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本來就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可以跨越奴隸制社會而直接跳到封建社會,人類也都是從茹毛飲血慢慢學會使用工具,鑽木取火等等,所以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方向和流程本來就是大體相似的。
再看天文曆法這一方面,文明之間的發源地不同,但都處於同一個地球,宇宙中的太陽星辰是不會變的,所以人類始祖研究天文曆法的客體是相同的,從而出現天文曆法方面的相似之處也是必然。
黃河流域土生土長的華夏民族第二種觀點認為夏族是土生土長的華人種,是最早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的人種。因為在歷史界和夏族有關的文物古蹟大多都出土於河南,比如像河南地區出土的距今20萬年前的人骨以及簡單陶器,還有長城北部發現的石器時代遺址和人骨等等。
眾所周知,兩河流域文明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之間,而在黃河流域一帶卻有大量距今8000年之久的人類遺址出現。比如像甘肅天水的“大地灣文化”、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還有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等等。
在這些出土的人類文化遺址當中,有著大量古華夏族生活過的實物證據存在,足以證明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就是黃河流域。那麼5000年前的兩河流域文明又怎麼可能在七八千年前就來到中國傳播自己的文明體系?這一切完全就是信口開河,譁眾取寵罷了。我個人認為華夏族的起源地就在如今的黃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這一點毋庸置疑!
-
5 # 文載道夏:《說文解字》:中國之人也。夏還有大、華彩的意思。兩湖的荊漢之間有古夏水。 廈:《說文解字》:屋也。從廣。古代還有高大、雄壯之意。 榎[jiǎ]:通"檟",楸樹或茶樹。唐·陸羽《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曰茶,二曰檟(榎)。
榎的楸樹含義好理解,是一種古代用於建房的木材。
茶樹的含義卻比較費解。
其實早期的茶葉從野外採摘而來,野生茶樹是一種中小型喬木,所以“榎、檟”以木為形旁、賈為聲旁,但古籍記載的混亂讓榎[jiǎ]字中的夏是否只表音成疑。或許榎是會意字,意為夏人喜愛的樹木,是茶的本字,檟是茶的形聲字,茶是栽培茶樹(矮灌木)與食茶成風后,以艹為部首的後造字。
東周以前沒有冬、夏季節的劃分,而且春茶質量最好,所以“榎”絕非“夏天之木”野生茶樹——榎
說到現在,其實猜測的成分很多,夏人和茶之間是否有強關聯,又是否來自嘉木的產地南方,其實存疑,請您接著往下看。
神秘的4號字甲骨文中還有第4個疑似"夏"的字
這個字的左半部筆畫繁複有美感,讓一個神氣活現的人躍然眼前,這在已知的甲骨文字中算獨一份,再加上左半部與金文中的夏有相似之處,所以一些古文化愛好者就認定這個字就是夏的本字,而且認為是中原夏族的自畫像,類似於族徽。
字的右邊部分,有人把它解讀為農具,也有解讀為兵器的,理由是夏人農耕能力強、武力值高。
4號疑似字的右半部
農具和兵器的解讀都不靠譜1、農具和兵器是古代最重要的工具之二,甲骨文中這類字很多,有耒斧戉戈等等一長串,但沒有一個長成了圖中的怪樣子。
2、即便真是農具或兵器,種類也不夠典型,不足以作為代表放在族徽中。
3、更何況從造字人的角度看,繪製族徽必然比創造其它漢字慎重得多,單單一種普通農具或武器,對族群的辨識度不夠,肯定還會有更有強力的表達。
族源
仔細觀察這個符號,底部一條橫線與長豎線連線,穿過一個不規則的圈,模樣確實奇怪,但只要參考軍事地圖中各類大炮的符號,不難看出:這個符號在極力表達族群的遷徙過程——族源。
軍事地圖中表示各種大炮符號,中間的主線代表炮管,也是炮彈運動的方向。
本人考察上古地理後認為,陝西山西的汾渭盆地、湖南湖北的古云夢澤可能性最大,記憶值比較高,當然太湖或四川盆地也不能排除。這與上古人群由南往北遷徙的大環境是一致的。
接續內容,請關注本人後,檢視名下同名文章!
回覆列表
土生土長的華人,放在今天就相當於河南人。關於歷史記載和夏有密切關係的差不多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內也,也就是傳統中的(中國)中原地區,可以確定夏就是土生土長的華人。
許慎《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說文解字》明確說明了夏是華人,而何尊銘文明確說明了中國的位置: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成周=洛陽=中國
也就是古華人,就是洛陽以及周圍生活的人。結合《說文解字》對於夏的解釋,是可以確定夏就是土生土長的華人。
這些只是從歷史遺留的文物書籍中發掘出來的答案。以洛陽為中心的區域在古代有很多名字比如洛邑、成周、中國、中原這幾個都是比較早的還有後來的洛陽、河南、神都等,今天河南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省的名字,中原成了某種文化文明的代表,中國成了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總的來說夏人就是土生土長的華人。
但正如閣下所問夏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會有這樣的疑問的原因是歷史的發展過程給人的感覺彷彿夏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是從西而來,重點說明的就是這個地方。
《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老夫是覺得解釋成"行走四方的華人"更合適一點。比如說上面說的周人做的何尊銘文記載的那樣其實是傳遞出一種"我們原本就是華人,但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中國。現在又回來了,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這樣的資訊,所以我判斷周人的祖先有可能就是夏朝的人,因為某些任務而離開了夏,到了商的時代又回來了。
總結來說,夏人就是土生土長的和行走四方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