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雨禪居
-
2 # 悠然見紫露
在中國,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在古代,七夕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中國女兒節”,是古代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禱福的日子,古人的七夕活動相當豐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容。
穿針乞巧:始於漢,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裡邊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是在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乞巧的記載。
喜蛛應巧:這一習俗較之穿針乞巧要稍晚一些,大致起於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置於果盆之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準備。在“穿針乞巧”以後,看果盆上有沒有“喜蛛”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喜蛛“,就是在夏秋之交的時候,能夠經常在一些花草樹木上看見的米粒大小的小蜘蛛,當偶然有小蜘蛛爬到人身上或者出現在家裡,人們就認為是大喜之兆。
投針應巧:起源與穿針乞巧,但是又不同於穿針乞巧,是穿針乞巧的變體,盛行於明清時代。所謂“投針驗巧”就是準備一個盆,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盆中,盆和水需露天過夜,曬過七月初七白天的太陽,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的照射,表面會生成薄膜,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如果針影如果是筆直的,則“乞巧”失敗,如果針影形成其他各種形狀:彎曲、一頭粗一頭細、或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舊時的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的一種。
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曬書曬衣:古時候在七夕節曬書曬衣是盛事,據古籍記載,司馬懿為了曾避免災禍曬書裝瘋,但是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期則成為了豪門炫富的時節。
磨喝樂:磨喝樂是古代民間七夕時期兒童的玩物,即小泥偶。磨喝樂的形象大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拜織女:拜織女純粹是古時少女、少婦們的活動,她們事先約定好,在月光下襬一張桌子,焚香禮拜,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據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高中魁首。
吃巧果:七夕節應節的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
七姐誕:是廣州舊時七夕的習俗,七夕拜仙,但是已婚的女子一般不能參加。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七夕的習俗,但是在四川省、貴州、廣東這些地方也有這樣的習俗,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與生育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婦女在七夕這天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年輕姑娘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結紮巧姑:是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舉行活動的風俗,婦女們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並稱之為巧姑,
拜七孃媽:是閩南和臺灣地區的習俗,在閩南和臺灣地區,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七孃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象徵。根據閩南籍的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的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因此拜七孃媽在該地區特別盛行。
-
3 # 明天會更好71374098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是從兩千多年前的傳下來的。很多史料記載表明,在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人們會將瓜果吃食全部擺到院子裡和家人一起賞月,還會將準備好的五彩線和九尾針拿出來,家裡的女眷會對著月亮穿過去,祈求自己會像織女小姐姐那樣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也被叫做“乞巧節”。
蛛網應巧
大家看到蛛網別害怕哈,這個蜘蛛網怎麼會出來捏?這個習俗是南北朝有的,這會兒的人們發明了新的習俗。他們會在七夕的那天捉蜘蛛,然後把它們放到盒子裡,等第二天再開啟看,有網就是討到巧了,沒網就是沒討到。到了唐代換了一種判斷方式,如果盒子裡面的蜘蛛網非常密的話,說明昨天討的巧多;如果蜘蛛網稀疏的話,說明討的巧少。
投針驗巧
這種過法是明清時候人們最喜歡的。現在的人們不興晚上玩了,在中午的時候,婦女會把一碗水放在日頭下面,然後將手中的針扔到水中,看水波在碗底的倒影,有的水紋倒影像細絲一樣能描繪花紋,有的像花,有的像小鳥,還有的像風景畫,這種的就是好兆頭;有的波紋特別粗,這種的就是沒討到巧的。
種生求子
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在七夕這一天求子。古人會在七夕節的前幾天找個小木板,然後把黍米、綠豆、小麥這些作物的種子灑在木板上,然後天天灑水培養,等它們生出來嫩芽以後就把它們用繩子綁起來擺在外面,這種的叫“殼板”。還有的將這些嫩芽灑在水面上,也是看波紋判斷有沒有討到巧。除了這些習俗,還有習俗就是把蠟制的娃娃玩偶扔在水裡,可以祈求生孩子。這個有點小恐怖,小編看到會嚇死的。
除了向織女乞巧,人們還記掛著那頭幫助了牛郎的老牛,在七夕這天,孩子們會把採來的野花做成花環套到牛角上來紀念老牛的犧牲。
-
4 # 叔食記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這天是女孩子們的盛大節日,她們會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在古代七夕節是非常熱鬧的。《醉翁談錄》曾寫到:“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其熱鬧景象可見一斑。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各種乞巧的物品。無論貧富姑娘們到了這一天都會梳妝打扮聚集到一起,支起桌子點上香燭,放上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選幾朵鮮花包上紅紙,插在瓶子裡,圍坐在桌前默唸自己的心事,向織女星許願,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七月乞巧,八月織布,九月裁衣,到了十月寒冬來臨家人的棉衣就都做好了。
七夕女孩子們乞巧,那男孩子們做什麼呢?當然了,男孩子也是有事情要做的,七夕這一天,男孩子們是要拜魁星的。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是中國古代傳說的主宰文章的神。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於“七夕”便有“拜魁星”的風俗。
古代 “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Sunny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在這一天曝曬書籍。從科學上講農曆七月七日基本是立秋前後,潮熱將盡,秋日即來,正是將一夏的溼氣驅散曬衣暴書的好時節。古人對於氣候的研究還真是精準。
在民間七夕這天也有拜牛神的,傳說牛郎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用銀河分開以後,牛郎的老牛犧牲自己讓牛郎用自己的皮做了皮筏以渡銀河。
還要特別提一下的是七夕節重要的一個風俗,就是用“磨喝樂”供奉牛郎織女。“磨喝樂”是梵文mahoraga的音譯,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傳入中國以後經過一番漢化,演化成為可愛的孩童形象的泥娃娃,宋代以後出現的瓷枕經常有手拿蓮枝睡臥的孩子造型就是磨喝樂的形象。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離不開吃,七夕節也有特定的吃食,有巧果、酥糖、巧巧飯等。其中以巧果最為出名,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做的小點心。《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酥糖顧名思義,主要是米和糖,但是造型要做成織女的形象。巧巧飯就比較複雜了,要有七個姑娘眾籌食材,包成餃子,其中一些餃子裡放上銅錢、針(這個吃的時候可要注意了),紅棗等,吃到的姑娘就會有相應的好運。銅錢是代表富貴,針代表會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就會早日嫁個如意郎君。
回覆列表
農曆七月初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謂之“乞巧節”。少女少婦們常組織拜織女、拜銀河、丟針兒、逛廟會等活動。在地方習俗中,七夕也是女兒節 ,古代家庭也有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來的習俗。
1,拜織女。
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精通女紅。女紅指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針線活兒。男子擇妻,也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在牛郎織女神話的影響下,人們認為織女心靈手巧,在凡間曾把織布、繡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著她與牛郎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為之祭拜,則更靈驗。
古代拜織女常常由一位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會團拜。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淨身,打扮莊重、漂亮。到晚上,大家在案前,面向織女星座焚香禮拜,虔誠許願:“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就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邊吃花生瓜子,一邊閒聊家長裡短,交流針線技術。
2,拜雙星
有些地方七夕時,把“織女”和“牛郎”合在一塊兒進行祭拜,叫做“拜雙星”。
少女少婦們盛裝打扮,彷彿仙女下凡,在月下面向牛郎織女星,秉燭焚香,並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少婦們祈願一家平安,夫妻恩愛,公婆滿意。少女們則希望自己長得更美麗,來年嫁個如意的郎君。
3,丟針兒。
明、清以後,開始流行“丟針兒”的遊戲。在初六日晚上,婦女們將水碗設於花下。到了初七日中午,再將平日縫衣或繡花用的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雲彩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巧”的象徵。謂之“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杆。
4,逛廟會。
明代《帝京午目》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七夕這天,年輕的女子們穿紅戴花,佩戴著用五彩綾線結成的櫻桃去逛街市,在廟會和街市上,自七月一日起就專門設定乞巧物品專賣市場,即“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織女年畫、乞巧樓、七孔針、乞巧果和祭拜織女用的蠟燭、香以及婦女用的各種粉、胭脂等。
5,接女兒回門。
古時,七夕也叫女兒節,很多地方還要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孃家過七夕節。人們在家中還要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女兒們享用。七夕前一天和當天晚上,富貴之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綵樓,稱乞巧樓,在庭院中陳列磨喝樂、花果、酒菜、筆硯、針線等物,或由兒童作詩,或由女子展示製作的精巧物件,一家人其樂融融。
不論是古時的“乞巧節”、“女兒節”,還是被現代人演繹的中國情人節,七夕這一天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