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翁同酥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是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老師,擔任過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等重要職位。此外,翁同酥在書法上成就很高,被譽為同治、光緒年間書法家第一。

    甲午戰前,翁某居然是堅定的主戰派,為的卻是報私仇。翁同龢的哥哥曾經被李鴻章彈劾罷官,翁父一氣去世,父兄之仇翁同龢一直記著。明知勝率甚小,非要讓李去打。清人王伯恭筆記記錄拜訪翁的情景,“翁同龢說:‘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蜷廬隨筆》)

    光緒二十年,甲午,李的海陸軍相繼戰敗後,翁同龢還在那裡清談,一會促成光緒責罰李氏,一會說不能讓李聯俄抗日,一會拒絕英法調停,一會說要“調東三省兵,建大糧臺,派大員大將”,一會說這個和約不能籤,一會說不能割地。完全空談!是誰劃掉了北洋的開花炮彈、速射炮、高速艦?是誰幹掉了帝國最精銳的北洋?是誰幹掉了大清最優秀的海陸軍將領?又是誰去簽了馬關條約?可憐,大清的股肱之臣以及臺灣就這樣被忽悠沒有了。

    四年之後,光緒二十四年,歷史終於還李鴻章一個公道。戊戌變法前,雖然康有為系翁保薦而來,但光緒仍親自下旨讓翁開缺回籍。百日維新失敗後,光緒帝(慈禧)下旨“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光緒和慈禧終於看清了翁就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只謀私利的專權者,厭惡極了他。這樣的人今天仍很常見:表面大義凜然,口若懸河,以正義的名義以愛國的冠冕四處攻訐。實則攪局,一切以私利為出發點,而又無半點真實之本領。無怪,翁為官四十年幾乎沒有一個朋友!

  • 2 # 漢宮秋葉

    1898年6月14日,光緒帝罷免老師翁同龢,開缺回籍,要知道是誰罷了翁同龢的官,首先要看一下翁被罷前後的朝局和人事安排。維新運動進入高潮前,翁同龢身兼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職,權傾一時。這一時期,翁同龢做了兩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1)舉借外債、內債。《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須向日本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翁同龢身為戶部尚書,籌款還債是其職責。《馬關條約》簽字後不久,翁同龢即開始向俄、法、英、德等國借款。1898年2月,翁同龢派張蔭桓為代表,與英商匯豐銀行簽訂條約,借款1600萬英鎊。此外翁同龢又發行國債,以昭信股票為名向國內官民各界借貸,同時加徵鋪稅、房捐等稅。(2)處理膠州事件。1897年11月,德國以兩名傳教士被殺為由,派遣軍隊搶佔膠州灣,向清政府提出六項照會。交涉中,翁同龢擔心事態擴大,採取“低顏俯就”的軟弱態度,所擬答覆德方的“照會稿”不僅奕?不以為然,連慈禧太后都覺得“甚屈”。12月11日,翁同龢在上朝時為自己的主張辯護,語氣激烈,引起同僚驚愕。翁同龢日記雲:“詞多憤激,同列訝之,餘實不能不傾吐也。”

    上述二事都受到言官和個別地方官僚的批評。1898年3月,御史何乃瑩、徐道、高燮曾等人陸續上奏,批評發行昭信股票過程中的弊端。同年4月,安徽藩司于蔭霖上奏,指責翁同龢辦理膠州灣事件之不當,指責翁同龢以江蘇、江西等四省厘金作抵向英、德借債的失策,批評翁“獨任私智,釀成巨禍”,要求他與李鴻章、張蔭桓共同“讓賢”。5月29日,御史王鵬運上奏,指責翁同龢與張蔭桓:“辦理洋務,偏執私見,不顧大局,既欲遇事把持,又復性成畏葸。”該折並指責二人在借洋債過程中有私納回扣行為,要求將二人“聲罪罷斥”。

    言官彈劾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有影響。6月10日(四月二十二日),光緒釋出上諭決定:榮祿著補授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剛毅著調補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著崇禮補授。光緒皇帝宣佈變法前的這一人事安排,必然經過慈禧太后同意,或者甚至是慈禧太后的意旨。它的要點是,在翁戶部尚書一職之上加了一個“管部大臣”榮祿,顯然與言官對翁舉借外債、內債的批評有關,但“上諭”並不曾免去翁的任何職務,更不曾觸動翁的其他權力,可見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對言官的彈劾並不過分重視,還不想對翁採取大動作。只是在5天后,情況才突然發生變化。6月15日(四月二十七日),光緒皇帝再次釋出上諭,將翁同龢“開缺回籍”,同時命王文韶迅即來京陛見,直隸總督著榮祿暫行署理。這兩道上諭相距時間極近,可見罷免翁同龢是突然起意,而非早有預謀,因此,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調王文韶來京以填補翁同龢的空缺,以榮祿署理直隸總督,填補王文韶入京後留下的空缺。倘使6月10日釋出第一道上諭時就有罷翁之意,就沒有必要分成兩步,更沒有必要命榮祿“管理戶部事務”,過幾天再挪到“署理直隸總督”的位置上。

    如果上述分析可以成立,那末,罷免翁同龢的直接原因就要從光緒皇帝釋出6月10日的上諭以後找。據翁同龢日記,這以後幾天發生的事情又確實大有關係。6月12日,翁同龢與光緒皇帝之間發生嚴重衝突。翁同龢日記雲:“上欲於宮內見外使,臣以為不可,頗被詰責。又以張蔭桓被劾,疑臣與彼有隙,欲臣推重力保之,臣據理力陳,不敢阿附也。語特長,不悉記,三刻退。觸幾有聲,足益弱矣,到館小憩。”可見,翁同龢和光緒皇帝當日的衝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接見外國使節的禮儀,一是推薦提拔張蔭桓問題。

    清初以來,清朝皇帝會見外國使節的禮儀一直有重大爭論,雖不斷改進,但始終沒有將“洋人”平等相待。光緒皇帝久有進一步改革的願望,但屢屢受到翁同龢的反對。1898年春,光緒皇帝批准外國使臣的車馬可以直入禁門,但翁同龢反對。同年4月,德國亨利親王訪問北京,光緒皇帝準備在毓慶宮接見,同時批准其乘轎進入東華門,仍然受到翁同龢反對,以致惹得光緒皇帝“盛怒”,逐條駁斥翁同龢意見,並且借指斥剛毅為名發洩了一通對翁的不滿。6月初,光緒皇帝擬在乾清宮接見外國使臣,翁同龢再次反對。12日,光緒皇帝重申此意,翁又一次反對,因而“頗被詰責”。從翁自己記下的這短短4個字,不難想見當年君臣互相辯駁以及光緒皇帝動怒的情況。

    張蔭桓是康有為同鄉,長期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又曾出使美、日、秘三國,見識開通,支援維新,是光緒皇帝企圖重用的人物之一。但受到一些大臣的參劾,光緒帝不為所動,要翁同龢“推重力保”,意在為重用張蔭桓掃除障礙。不料翁同龢很倔強,就是不肯推薦張蔭桓,以致和光緒皇帝長時間頂撞,“臣據理力陳,不敢阿附也。語特長,不悉記。”從這短短的幾句話中也不難想象翁頂撞光緒皇帝的激烈程度。

    之後又相繼發生翁同龢阻擋光緒皇帝召見維新派人員的事。據《翁同龢自訂年譜》記載:6月13日(四月二十五日)徐致靖奏保康有為、張元濟、黃遵憲、譚嗣同、梁啟超為“通達時務人材”,求才若渴的光緒皇帝意欲即日召見,但翁同龢卻主張“宜稍緩”。14日早朝,翁在是否賞給張蔭桓“寶星”獎章問題上又和光緒皇帝鬧起彆扭,他宣告“只代奏不敢代請”,意在說明他本人不贊成嘉獎張蔭桓,但是,光緒皇帝卻馬上決定,“張某可賞一等第三寶星”,當面否定了翁的意見。

    翁同龢雖然推薦過康有為等維新黨人,但是,翁同龢的維新理念、學術觀點和康有為等始終存有差距。1898年2月,光緒皇帝向翁同索閱黃遵憲的《日本國誌》,翁的回答不合光緒皇帝的心意,很受光緒皇帝“詰難”。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早就被翁視為“說經家一野狐”,及至翁讀到康的《孔子改制考》,更有意拉開和康的距離。5月26日(四月初七),光緒皇帝命翁同龢傳諭康有為,命其將此前進呈的書籍再抄一份,但翁同龢居然回答“與康不往來”。這自然引起光緒皇帝的驚訝,追問緣故,翁答:“此人居心叵測。”第二天,光緒皇帝再次索要康書,翁同龢回答如前。兩個人都很執拗,在光緒皇帝“發怒詰責”的情況下,翁同龢將此事推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光緒皇帝仍然寸步不讓,要翁親自傳知張蔭桓,不料翁仍然拒絕,反問皇帝:“張某日日進見,何不面諭?”光緒皇帝貴為天子,何能忍受翁同龢的這種執拗和搶白!

    翁同龢頂撞光緒皇帝的事件非僅上述數例,也非僅一時。光緒皇帝不可能事事忍耐。頒佈《明定國是詔》後,光緒皇帝急於任用新人,迅速推行變法,卻一再受到翁同龢的阻撓和反對,這樣,儘管翁同龢與光緒之間有多年的“師生之誼”,甚至有過“情同父子”的經歷,然而在翁同龢一次又一次地頂撞之後,他已被光緒皇帝視為維新變法的障礙,其被“開缺”的命運就是必然的了。“開缺”上諭寫道:“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

    大家知道戊戌政變前夕,當光緒皇帝感到大事不妙,危險在即時,曾透過楊銳、林旭帶出密詔,要“諸同志”妥籌“良策”,並向康有為解釋要他迅速離京,“將來更效馳驅”。同樣,如果罷免翁同龢出於慈禧太后意旨,而光緒皇帝只是被迫,他一定會盡一切可能,尋找機會,向翁有所說明,至少,要做出某種暗示,或給予某種安慰,然而,種種事實說明,光緒皇帝表現得很嚴酷。

    頒發“開缺”上諭當天,光緒皇帝就不讓翁同龢有和自己見面的機會。《翁同龢日記》載,當日晨,翁入朝後,“看折治事如常。起下,中官傳翁某勿入,同人入,餘獨坐看雨。”只是在“同人”退朝之後,翁才“恭讀”到那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上諭”。第二天,翁照例要向皇帝謝恩。《翁同龢日記》載:“午正二駕出,餘急趨赴宮門,在道右叩頭。上回顧無言,臣亦黯然如夢。”此時,翁同龢可謂傷心之極,而光緒皇帝卻“回顧無言”,任何表示也沒有。當日傍晚,光緒皇帝命南書房王太監給翁送去紗葛,但這是端陽節的“例賞”,此外仍然“無言”。以上種種,說明光緒皇帝在竭力避免當面向“師傅”宣佈這一出自本意的殘酷決定時所必然會有的尷尬,也說明,光緒皇帝除了“開缺”上諭所列舉的理由之外,沒有其他“隱情”須向“師傅”表白。

  • 3 # 歷史隨談

    作為帝師,翁同龢可以說是看著光緒皇帝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作為皇帝的老師教導了光緒幾十年,二人的感情應當是極好的。1898年光緒皇帝罷免了翁同龢的官職,勒令其返回老家。

    光緒罷免翁同龢不能說是突然,應該說是一個緩慢積蓄,直至爆發的結果!究其根本還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或者說是新舊之間的矛盾!

    1898年戊戌變法前期,此時的光緒正準備一展身手,希望對整個國家進行改革,可是此時保守的翁同龢卻與光緒皇帝的意見相左,難以在改革上為皇帝提供助力!不僅如此升值還與光緒唱反調,當面頂撞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重用康有為施行新政,康有為有一個老鄉名叫張蔭桓,曾經出任多國外使,光緒想讓翁同龢出面保舉,可是翁同龢斷然拒絕,絲毫不給光緒帝面子,還有一些小事比如光緒皇帝同意外國公使乘驕從從東華門進入,卻遭到翁同龢的強烈反對,種種事情都表明,翁同龢這個皇帝最親密的老師已經無法為皇帝提供幫助,反而會成為皇帝的掣肘。

    站在光緒的角度,他急切的希望進行改革,以擺脫國家的虛弱狀況,可是老師卻不給力,忍無可忍之下,光緒只好將翁同龢罷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思聰與草根作家花千芳的激戰,重點在於該不該學英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