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很甜

    最近,“原生家庭”已然成了一個熱搜詞,常常在各種文章中出現,人們在探尋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要回到原生家庭中去尋找因果,那麼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我的朋友小麗,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南方小鎮,從小享受父親母親的疼愛。一路充滿Sunny,開心快樂地走到了工作崗位。

    因為有父母的疼愛,小麗是一個沒心沒肺,不會計較的人。

    工作後小麗透過網路結識了旭,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兩人決定見面。

    見面後,倆人芳心暗許,旭高大帥氣,溫柔靦腆。小麗活潑開朗,熱情友善。

    兩人迅速墜入了愛河,並在旭父母的催促下,很快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因為是在外地工作,結婚後,旭就把母親接來和小麗一起住。

    剛開始氣氛還很融洽,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漸漸顯露。

    旭的母親無比的節儉,對小麗的消費觀抱有很大的成見,有一次小麗500塊錢買了一口炒鍋,旭的母親無法接受,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旭。

    同樣非常節儉的旭也覺得小麗太奢侈,責怪了小麗幾句,小麗委屈地哭了,認為自己花自己的錢,買一口大家用的鍋,還要被指責,委屈極了。

    後來,這樣的矛盾糾紛常常在這個家裡發生,小麗有時覺得自己買一件衣服,買一雙鞋都成了罪過。

    小麗和旭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從相識到相戀都沒有充分的瞭解,所以在步入婚姻之後,小麗會覺得步步維艱,日子過得痛苦極了。

    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在我們的父母那一輩,沒有多少人有時間認真的研究過它,生存已經消磨了他們非常多的意志,更別提精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養育了。

    所以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揹負一些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痛,那麼當我們到了成家的年齡,也會帶著這些傷痛走進原生家庭,把這些傷痛再傳給下一代嗎?難道原生家庭就是一個破解不了的魔咒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此分享幾點我自己的感受:

    1.不責怪,不怨恨。

    我們固然成長幹原生家庭,身上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是不能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在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

    我曾經碰到過很多這樣的小朋友(上大學的),當他不敢上臺大聲演講的時候,他會說從小被父母否定,現在沒有自信了。

    一謂地的把責任推給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不成熟的表現,原生家庭不能改變,但是可以改變我們自己。

    我們現在的受教育程度,接受資訊的便捷度,都比以往要高出很多倍。我們可以依靠自己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

    就像剛才這位小朋友,他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弱點,透過刻意的練習去克服它,而不是去責怪父母和原生家庭。

    2.持續不斷的自我成長。

    我們來自於原生家庭,但終有一天要告別原生家庭,人生的路屬於自己。

    每一個成人都要持續的自我成長,去突破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桎梏,成長的方式可以是讀書、運動、旅行、交友。

    在這些方式當中去覺醒自己、認識自已、提升自己,從而真正的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小麗,在婚姻遭遇各種挫折的時候,她不是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面對。

    她參加了很多心理課程的學習,探索自己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在學習的過程中,她終於明白,原來婆婆和丈夫的節儉,源於丈夫很小的時候,家庭環境特別貧困。他們實實在在的被餓過。

    知道了這一點,小麗的心理生出了一些悲憫,認識到了他們的節儉並不針對於自己,她開始心疼丈夫和婆婆,矛盾日漸減少。

    這就是小麗自我成長的結果。

    3.建立社會支援系統

    我如果在這個社會中,總是要和各色各樣的人相處,朋友多了,交往就多。

    在與人交往中,你可以瞭解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你就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同感。

    大家抱團前進,你就不會感覺孤單。

    武志紅老師有一句話最近常常看到:有的人一生都在冶愈童年,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可見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大。

    但是我們要有信心,那樣的原生家庭我們都成長了,現在我們不是更有力量了嗎?

    所以不用擔心,該結婚結婚,該生孩子生孩子,拿起知識的武器,你一定會打贏原生家庭的仗,也會給你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加油!

  • 2 # 陽陽麻麻vlog

    我就是寄養在別人家長大的,回到父母家裡,那種被隔離、排斥、好多的事情感同身受;當童年時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為人父母,更想著給孩子好的呵護,因為那樣的感受刻骨銘心。謝謝老公的支援,讓我把寶貝帶在身邊長大,滿足我小時候的遺憾!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不能迴轉,更不能重來。

  • 3 # 46號渡老師王荷潤yh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答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問題中所提到的組建新家庭說的應該是新生家庭,那什麼又是新生家庭呢?新生家庭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家庭文化、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應對問題的模式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我們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於將原生家庭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生家庭中去。

    所以說,從追求幸福生活意願的角度來說,誰也不願意把自己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創傷代際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從個人認識和應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創傷的能力以及對所受創傷的療愈程度來說,這種傷害不是你想不想帶到新生家庭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能力有效降低和阻斷這種傷害的問題。

    我女兒8歲的時候我還沒開始學習心理學,記得有一天我陪她到家外面去學跳繩,她總是跳不好,這樣反覆幾次後我用責備的語氣開始數落她,看著女兒強忍的淚水只在眼眶裡打轉,委屈的小臉憋得通紅,那一刻我的心有一種刺痛的感覺,我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我。

    小時候當我在學習或探索某項新事物遇到一些挫折時,在我的記憶裡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媽媽對我的指責和批評,很少有肯定和鼓勵,久而久之,我對爸爸媽媽敬而遠之,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願與人交流。

    是啊,我一點兒也不喜歡爸爸媽媽打著愛我和為我好的旗號這樣對待我,可是我卻在不知不覺中延續了他們的這種模式,並將這種模式和傷害延續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自我覺察讓我驚出了一身冷汗,得趕緊叫停這種模式了,不能再讓我的女兒重複我的傷痛。於是我開始不斷的覺察自我,接納自我,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增強了安全感,提升了自信心,過去不良的應對模式得到了積極的轉化,我和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當然,我與女兒的關係更是親密有加,她得到了來自媽媽足夠的尊重,信任和支援,成長成了一個獨立、自信、Sunny、包容、有責任、有擔當、積極向上的快樂女孩!

    綜上所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創傷會不會帶到新生家庭傷害孩子不是簡單的想不想的問題,這要看你能不能自我覺察,能不能與原生家庭中的家人進行很好的分離,能不能與舊有的思維和模式分離。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創傷,你能自我覺察,敢於與原生家庭中的家人進行分離,敢於與舊有的思維和模式分離,那麼恭喜你,你一定會越來越自信,並把你童年所受的創傷進行有效的阻隔,不會將這種創傷延續到新生家庭中,延續到你孩子的身上,反之,這種傷害就會潛移默化的延續到新生家庭中,形成惡性迴圈。

  • 4 # 舒逸輕輕說

    我想有腦袋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原生家庭所處的時代,所處的背景不同。我們這一代是在父母的艱辛勞累下成長,父母知識薄弱,經濟困難,每一天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舉步維艱的溫飽著我們,生活很艱難。那時農村父輩很忙,活著有如喘氣般,實在沒有過多的時間,過多的心思花在兒女身上,有吃有穿已不錯了。那時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有調皮的時候,不聽話,父母又苦又累真會大罵,棍棒也是常有的事。

    記得有一次,隊裡很多人種了甘蔗,而我非常愛吃,小時候嘴特饞,偷了人家兩條甘蔗,結果給人家發現了。大家都知道,那年代人人都窮,生活不好過,人家辛辛苦苦種甘蔗是去換錢的,我卻偷人家的,這還了得。於是家主便抓住我往我家走,一臉氣鼓鼓。當時我老父是隊裡的幹部,對我非常嚴厲,平時做錯事都會用小棒往我身上招呼。這次看來要‘’罪加一等‘’了,結果給我老爸用棒子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時代不同了,文明在不斷地淘洗著我們。老一道老是用棍棒打罵孩子的方式已過時,當然我們不能對原生家庭父母抱有怨恨,更不能把這種傷害帶給後來家庭。我們應在一次次的教訓中得到醒悟,去總結過往的人生,從而得到更深刻的認識,衍生出更好的方法去教育我們的後代,讓後代在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氣氛中成長,從而得到身心健康、快樂地生活。

    在此說說我的幾點感受:

    1、當孩子做錯事時,用愛感化。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是否做錯事都厲言聲色,用棍子解決呢?現在的孩子很敏感,硬功夫只會給孩子的心裡造成陰影。有一回,我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給我丈夫說兒子在學校與同學打架,還撕了人家的本子。孩子回來時,丈夫臉色陰沉,惡言斥責,兒子一言不發,丈夫右手舉了起來,眼看就要落下,我趕忙制止,把孩子叫到房間,叫他先完成作業再吃飯。吃飯時,孩子不敢到飯桌,畏懼他爸,我說不管怎樣你得先把飯吃飽。

    飯桌上,我問孩子如果剛才你爸那一掌打在你臉上,會疼嗎?兒子說會疼。我對兒子說既然你知道疼為何還要與同學打架?兒子說是同學先把自己的筆弄壞的。我接著話:如果人人都為一點小事而大打出手,那你這班同學豈不大亂起來?老師怎上課?你們又怎能獲得知識?以後在學校遇上事叫老師解決,不能動不動就動粗,這樣影響不好,同學也會對你印象不好,做錯事大家互相道歉,打架是一種最不文明的行為。

    ‘’媽,我錯了,給我二元,我買回本子給同學,我向他道歉。‘’,兒子意識到錯了,我鬆了一口氣。好好地說孩子會聽的。

    2、夫妻和諧才能營造好的家庭氛圍

    平日裡夫妻不和諧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嚴重的,夫妻相處有時難免磕磕碰碰,發生問題了,要沉靜和氣處理。互懟、說汙言穢語,久而久之,你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因此,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怎樣的不堪,都不要在你後來的家庭演繹。

    3、平時多與孩子互動

    有時間多與孩子互動,與孩子共同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一些活動,一些家務勞動。這樣能促進與孩子的感情。同時,吃飯的時候,如無特別的情況,一定要一家人坐在桌前,家長邊吃邊教一些做人的道理給孩子。這樣的氛圍很好,孩子也較能聽進去,以達到事半功陪。

    少一點傷害,多一點幸福。愛是幸福的根源,只有付出愛,我們才會快樂幸福!

    我們上一輩的一定要把自己積攢的人生經驗、心德透過自己內化以健康的模式教育下一代。

    祝家庭辛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學好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