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震震小哥
-
2 # 紅塵過客甲
首先講,李世民並不是沒有屠殺功臣,只是相對於其他帝王少了幾份血腥。功臣侯君集,張亮,李君羨等被殺掉。文臣魏徵,徐績等也遭到政治清算。
李世民出身軍事貴族,文治武功蓋世,並且事事親躬,臨陣殺敵,銳不可擋,手下人自然臣服,自然充滿自信。自信能駕馭這群虎狼之將。手段無非恩威並施,對功臣賞賜從不吝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不是出將入相,就是封公封候,並且與他們結成兒女姻親。即使桀驁不馴的貼身打手尉遲恭,李世民也經常開小會,讓他吸取漢代功臣韓信的教訓,尉遲恭嚇得屁滾尿流,變得老老實實。總之,李世民很會利用架馭人材。許多將領來源於敵對陣營,玄武門兵變後,許多人材來源於李建成及李元吉集團,最後被其所用!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沒有誅殺功臣,並不是因為李世民仁慈。恰恰相反,李世民並不仁慈,他可是為了政治利益連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都殺了的主兒。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對開國功臣下手呢?
首先,唐朝建國之初依然實行“府兵制”,士兵是歸折衝府管轄的,而不是統軍將領。這些士兵戰時徵召作戰,和平時期則耕作務農,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除了少量常備軍,唐初的大多數的軍隊都是這種半軍半農的性質。正是這一點造成了唐初的將領們麾下並沒有固定統帥的軍隊,根本無法擁兵自重。既然手裡沒有兵,自然也就對皇權構不成太大的威脅。而折衝府又只管理士兵的日常和集結,管不到軍事指揮。如此一來,無論統軍將領還是折衝府,都無法單方面調動軍隊,事實上形成了一種軍權制衡。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誅殺開國功臣。
當然,以上所說的功臣主要是武將。開國文臣自古以來被皇帝清洗的就不多。畢竟這些人雖然封侯拜相、掌握了行政權力,但是手裡沒有軍隊,對皇權很難構成較大的威脅。 同時,唐初的高階文臣,大多來自關隴世家。即便殺了這些,到頭來還得用那些,終究跳不出關隴世家的大圈子,誅殺文臣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其次,李世民太年輕。李世民成為皇帝時還不滿三十歲,去世時也才五十二歲。再看看凌煙閣功臣,除了少數人,大多死在了貞觀年間。排除少量早逝者,實際上大部分人的年齡都遠大於李世民。李世民有大把時間熬死他們,又何必動刀,徒增一個誅殺功臣的惡名呢?畢竟李世民已經揹負了一個誅殺兄弟的惡名了。
再其次,李世民麾下的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是李世民一手提拔、重用的,換句話說,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小弟、跟班,而不是加盟的股東。他們的名譽、地位都是李世民給的,李世民有這個威信和自信可以壓制住這些人,完全沒必要動刀。
最後,李世民麾下的開國文臣、武將和明太祖朱元璋不同,大部分還是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一點就透。一旦李世民有所不放心,只要輕輕點撥,這些功臣大多會很自覺地“退休”或者不再摻和政治。這也是李世民沒有誅殺功臣的一個原因。如“門神”尉遲敬德,在唐太宗以劉邦的事情點撥之後,主動回家“煉丹”養老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尉遲敬德這般武人尚且如此,其他人自然就更加一點就透了。
此外,李世民沒有誅殺功臣僅僅是說他沒有像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大規模屠戮開國功臣。零星的誅殺還是存在的。如張亮、侯君集,皆以“謀反罪”被李世民殺了,所以說李世民沒有誅殺功臣也並不完全準確。
-
4 # 腦洞趣味歷史
首先,“都”是不對的,只是殺功臣這種現象會比較引起大家注意,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記住皇帝殺功臣的事情,然後想當然覺得是皇帝就會殺功臣。
其實,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還是有不少的,秦始皇、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等等都沒有無故殺功臣。
言歸正傳,為什麼李世民沒有殺功臣呢?
功臣的出生大多是名門望族李世民能夠當上皇帝,離不開那些名門望族的支援。當時的名門望族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他們大多數在朝廷上都有著自己的官僚集團,這是政治上的勢力。經濟上,名門望族依託土地私有制兼併土地的大有人在,他們本家的經濟實力是非常龐大地,李世民的軍餉、糧草有很多是他們提供的,這是功勞。
如果,李世民殺了功臣,勢必會引起這些望族的不滿,大唐的望族如果集體暴動,對於立國不久的李唐王朝是個很大的挑戰。
李世民性格方面的原因李世民是一個對待朋友很講義氣的人,他非常豁達,有氣量。對於冒犯自己的人,也能表現出很寬宏的氣度。
他愛惜人才,對於功臣往往是依據才能去安排職務。遇到這樣性格的君主,功臣們自己不作死,那基本可以安享晚年的。
李世民是個很注重名聲的君主他成為君主後,非常注重自身的形象建設。對於功臣的看法,他很反感劉邦殺死功臣的做法。最難能可貴地是,他以君王之姿,卻喜歡自我反省,很多時候聽到勸諫,便會進行改正。
李世民登基時很年輕從李世民登基時才二十多歲,他不像劉邦、朱元璋那樣會憂慮太子的問題,也不用去考慮自己死後,功臣亂國——這些功臣大多比他老很多。
-
5 # 天天故史匯
李世民作為一個千古明君,確實沒有對手下功臣大開殺戒,但這是當時的具體情況促成的。
年齡差距李世民登基時還年輕,況且久經戰陣,身強體壯,反觀當時唐朝的開國功臣,除了李世民的嫡系,很多人已經年老了。在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大多都是病故,時間幫了李世民的大忙,使他對功臣勳貴的安排上費太多心思。
青史顧忌李世民在秦王時就對太子之位垂涎,透過玄武門之變鬥爭上位,逼迫李淵退位讓出權利,自己上位。這種行為在歷史上對一個帝王的根基是有重大影響的,有可能一不小心要遺臭萬年了,李世民可不想努力這麼久結果成為一個昏君、暴君等反面典型。
玄武門之變已經發生,無法抹除了,所以李世民在上位後,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解釋極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受害者形象,講述自己是迫於無奈才發動兵變。可見李世民對於自己的羽毛很是愛惜,所以大肆誅殺功臣這種事,他是不會做的,本來已經犯上作亂了,再粘上嗜殺或者亂殺的名頭,他這皇帝也就做到頭了。
後期張亮和侯君集被處死,名頭是意圖不軌,甚至想要弒君,所以才要處死,而就這他們仍然上了凌煙閣,雖然有李世民對舊臣的懷念,未必沒有李世民展示自己胸懷,收攏民心的意圖。
兵權制衡唐朝初期施行的是府兵制,設立十六衛將軍,但這些將軍多是虛職,並不直接負責軍武,具體有將軍負責,而調動大軍,需要握手軍隊卻無權利調兵的各衛和有權調兵卻不掌管軍隊的兵部同時受到皇帝旨意,統一調兵時,才能調動軍隊。跟隨李世民的功臣大多身居高位,偏偏無法掌控軍隊,李世民也就不用顧忌手下起兵造反了。
外部壓力都說“強唐弱宋”,強唐的名號可不是靠著財富叫出來的,而是靠著軍隊不斷的對外戰爭取得的。不說唐朝後期,僅僅李世民在位時期,唐朝就和東西突厥、吐蕃、高句麗、高昌、薛延陀、吐谷渾等發生過戰爭,有些戰爭還延續到唐高宗年間。而這些戰爭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跟隨李世民一路走來的功臣們。
隨著開國功臣們的漸漸逝去,唐太宗漸感武將缺少,所以當薛仁貴出現的時候,李世民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可見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對於武將的依賴。既然存在這麼大的外部壓力,李世民更不會輕易處決功臣了。
可見當時的種種狀況最終促成了李世民善待功臣的結果,而李世民也透過一番作為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聖君,名留青史。
-
6 # 知未是也
李世民從楊廣身上和隋朝的滅亡看到了問題的本質,這就是,只要善待人臣,堅持以民為本,讓臣子暢所欲言各盡其責,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江山社稷就能保持太平。
唐太宗曾經說過,皇帝好像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載著船行,也可以把船掀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視處理好君臣之間、朝廷與百姓之間的關係。
李世民認為,在這兩個關係中,皇帝和朝廷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把主要矛盾解決好,不讓皇帝和朝廷百官享有特權,胡作非為,堅持以法治國,照章辦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
為了限制皇權和特權,李世民借鑑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設立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相互制約機制,皇帝透過中書省起草聖旨,經下書省研究論證可行後,再由皇帝交由尚書省具體攜六部執行和落實,這一政權組織形式,和當今的西方國家"三權分立"政治制度非常相似,它有效地杜絕了皇帝和百官濫用權力導致政治腐敗的問題,確保了唐初政治清明,開創了唐初貞觀之治,為唐朝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物質基礎。
李世民的治國理念,強調人治和法治並用,堅持以民為本,來確保大唐江山社稷穩固無事,這個思想超越了歷代帝王狹隘自私思維,他們沒有看到皇帝和朝廷政治腐敗才是歷朝歷代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錯誤的把主要原因歸咎於亂臣賊子和百姓造反,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說到底,不能將皇權置於法規制度之下,導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皇帝為君不尊,貪腐殘暴,下面各級必然腐敗一片,既是殺盡開國功臣,也難逃江山社稷被滅亡的怪圈。
李世民不殺開國功臣的另一個原因,還反映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對治國理政自信,他相信只要皇帝以身作則,模範執行法規制度,不循私枉法,不搞個人特權,就一定能夠得到大臣們和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既是有個別人圖謀不軌,背叛朝廷,沒有群眾支援,就難以成了氣候,興風作浪。
另外,唐太宗不殺功臣,還在於他對唐朝的軍隊建設進行了有效改革,實行了府兵制兵役制度,即分給一部分人土地,平時練兵種地,戰時應徵打仗,將軍戰時才擁有兵馬指揮權,平時不參與兵馬之事,這一制度有效地使皇帝抓住了軍權,從制度上確保了軍隊穩定。
所以,在李世民看來,沒有必要害怕和擔心權臣造反,更沒有必要濫殺無辜,否則,反讓老百姓對朝廷失去信任和擁護。
回覆列表
一、我年齡小,熬也熬死他們
唐太宗的年紀比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每一個都要小。自傲光是耗也能先把那群人耗死,現實也證明了,大多數開國功臣都老死在貞觀時期。並且李世民自個身經百戰,武功策略也不輸給那幫將領,真有將領造反,他自傲也能限制得住他們!--太宗:我年紀小,資本!
二、府兵制度的保障唐朝前期依舊實施府兵制,也即是說打仗的時分從各地的折衝府調兵遣將,秦瓊這些高階將領平常是見不到手下的,無法擁兵自重。打完仗,即是兵歸於野,將散於朝。
殘殺功臣的總論!
其實細心看看中國曆朝歷代,大殺開國功臣的只有漢朝和明朝。各位讀者也許想了,為何這兩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要把那幫功臣一個個殺掉呢?
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布衣身世,這麼的背景讓他們不得不依託屠戮功臣這一手段建立皇帝威信,防止大權被奪,繼而功臣們要挾到自個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