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末年的攝政王。在清朝末年的滿族權貴中,載灃屬於少年得志、大權在握,但不意氣用事,是一個在關鍵時刻能看清形勢,堅持國家大義的人。

    載灃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1903年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正紅旗滿族都統;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任軍機大臣,監國攝政王,這時他才25歲,卻已經是清朝實質上的最高決策人了。

    載灃為人寬厚,對親對友從來都以誠待人,謙虛和藹,平時緘默少語;同時載灃是一個新派人物,喜歡西方的文化、科學,曾經購買天文器材,親自觀測記錄過哈雷彗星、五星連珠、日食月食等現象。可能也是因為這些,所以載灃眼界寬廣,見識廣博。

    1、1908年末代皇帝溥儀繼位,愛新覺羅·載灃成為監國攝政王。載灃早就看明白掌握軍權的袁世凱是清廷最大的敵人,因此掌權後和奕劻、張之洞商量要除掉他。可惜袁世凱更加老奸巨猾,在載灃動手前就將北洋軍調到京城附近,威脅清廷。載灃沒有年輕氣盛、意氣用事,而是聽從了張之洞的勸告,將袁世凱放回老家,讓北京避免了一場兵災。

    2、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多個省份紛紛獨立,載灃沒有計較和袁世凱的恩怨,而是第一時間啟用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博弈中,載灃更是在還有反抗能力的情況下,放棄一切權利,事實上避免了內戰的發生,維護國家統一。清朝滅亡之後,孫中山先生曾經拜訪過載灃,稱讚載灃是愛國的,有政治遠見的,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

    3、清帝退位後,載灃生活很低調,不參與政治活動,作為清朝宗室中威望最高的人從不參與復辟活動。抗日戰爭中拒絕日本人政治誘降,怒斥兒子溥儀投靠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行為,可以說很有氣節。

  • 2 # 歷史偵查處

    載灃,字伯涵,號靜雲,清宣宗道光帝之孫,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西太后慈禧親外甥,晚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以這種集萬千榮耀於一身的至尊豪門身份,讓載灃在清末的風雲政治格局中有著不可估量的特殊地位。

    袁世凱比載灃大24歲,在載灃降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的那年,躊躇滿志的袁世凱已經開始獨當一面做起了總督北韓的“太上皇”,北韓在猛如餓虎的日寇環伺下大有傾巢覆卵之兆,但袁世凱憑藉著鐵的手腕和靈活的外交方式讓垂涎三尺的日本在北韓半島無絲毫染指的餘地。

    這從後來袁世凱創立新軍、戊戌政變以及清末新政等一系列影響清王朝命運的果決表現來看,袁世凱的梟雄手段冷血卻又不失溫和。

    但載灃也是清末滿族統治階層舉足輕重的人物,除了他特殊的身份名片足以亮瞎列國公使的雙眼,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謙卑不亢和鐵骨錚錚、桀驁不馴的民族氣節。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以西太后慈禧為首的腐朽墮落清政府慘遭八國聯軍的血洗,次年,德國以駐華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為由,要求清廷派遣專使赴德賠禮道歉。而此時年僅18歲的載灃被慈禧委任為“頭等專使”趕赴德國交涉。

    其實,以當時朝廷諸多大員畏敵如虎的心態來看,載灃此行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臉面、朝廷在兇猛的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嚇下已經不重要了。然而,當德皇威廉二世見到眼前是位“嘴上沒毛”的小夥時,一股心生的蔑視油然而生,載灃被要求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對於初出茅廬的小夥來說,覲見外國元首行此大禮者必然有辱國體,載灃遂據理力爭,最終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以載灃以單膝下跪的禮儀草草收場。

    也正是由於載灃在洋人面前不卑不亢的出色表現,清廷對眼前的這位小夥刮目相看,慈禧太后更是對其維護國體的舉動讚佩不已,載灃在無形中也為自己集聚了強大的政治氣場資本,此後的載灃官運一路亨通,年僅24歲便進入了清帝國的中樞決策神經軍機處。

    而彼時的袁世凱卻執掌北洋新軍渡過了整整六個年頭,在他的精心佈局下,北洋新軍儼然成為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甚至官兵全體上下只知有袁世凱而不知有滿清,北洋新軍幾乎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按說,袁世凱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載灃也是明白人,不可能看不出袁世凱架空清廷的陰謀,那明知袁世凱有謀朝篡位野心的載灃,為什麼不斬殺袁世凱呢?

    作為清末的柱國重臣兼“鐵帽子王”,載灃想殺袁世凱,袁世凱也心知肚明,朝廷裡也成為人盡皆知的事情,然而以二人的獨特經歷和時代背景來看,套用譚嗣同的話來說,此時的載灃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履歷的有別讓殺袁化為泡影

    1882年,北韓爆發壬午軍亂,23歲乳臭未乾的袁世凱藉助吳長慶的平亂大軍開赴鴨綠江,在此後的戡亂鬥爭中,袁世凱充分展現了政治家的氣魄和軍事家的果敢,以雷霆霹靂手段迅速擊垮了北韓半島叛軍的勢力,而透過平息壬午軍亂的出色表現,袁世凱在北韓半島上累聚了超高人氣,清廷對袁世凱的優異表現也是讚歎有嘉,袁世凱迅速爆紅為政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然而次年,狼子野心的日本憑藉李氏王朝內部的“甲申政變”將觸角延伸到了北韓半島內部,一場中日間的生死較量似乎無可避免,但也就在關乎社稷存亡的危險之際,袁世凱再次顯示出了發狠的軍閥作風將日本橫掃痛擊,開化黨人也在中朝聯軍的強力碾壓下化為粉齏。

    清廷遂委任袁世凱為北韓總督,袁世凱的權勢徹底凌駕於北韓國王之上,可以說彼時年僅24歲的袁世凱早已超越了封疆大吏的序列,北韓李氏王朝也在袁世凱的苦心經營下完全成為了清帝國的“鐵桿小弟”。

    那麼此時的醇親王載灃又在哪裡呢?就在袁世凱入主北韓的頭年,載灃還在他的孃胎裡呢!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894年,載灃也僅僅只有11歲,而到1901年,18歲的載灃才以“頭等專使大使”的身份出使德意志帝國,七年後,載灃正式進入清帝國的中樞決策圈軍機處,也就在這年,光緒和慈禧先後暴卒,自己的兒子溥儀被立為宣統帝,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統領國事。

    但即便是載灃執舵大清帝國,北洋新軍在袁世凱的精心謀劃下黨羽遍佈軍隊,大清帝國最精銳的北洋新軍早就淪為了袁世凱的強勢政治資本。

    沒有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載灃想要將北洋新軍完全收入囊中顯然是痴人說夢,而毫無治軍統兵經驗的他,想徹底讓北洋新軍為我所用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載灃要殺袁世凱根本就是自取滅亡,這從慈禧駕崩溥儀即位之日起,袁世凱的部下段祺瑞統率北洋新軍以赤裸裸的武力恫嚇可見端倪。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過硬的武裝力量作為強力的後盾支援,載灃即便想殺袁世凱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形勢所迫也讓載灃焦頭爛額

    清末是個什麼樣的政治風雲形勢?說白了,就是袁世凱一家獨大!從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到1908年慈禧歸天這短短的7年時間內,袁世凱不僅以德意志帝國的軍隊作為練兵藍本,還將自己的親信安插至部隊各個層級中,同時,為了確保北洋新軍完全忠於本人,袁世凱在七年練兵的時間裡幾乎吃住都在軍營,甚至每逢士兵軍餉發放都由袁世凱親自操持,用以保障糧餉按時發放到每名新軍的手裡。

    這種廣泛參與基層與全體官兵打成一片的舉措深得全體官兵的擁護,北洋新軍上下自然完全投入了袁世凱的門下,而袁世凱的治軍思想就是你吃袁宮保的飯就得為袁大帥拼命,化公為私的思想教育確實非常成功,自此,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部下死心塌地追隨在袁世凱左右,清廷的軍事大權完全被袁世凱掌握。

    而光有軍隊的誓死效忠還不夠,在清末的1901年新政中,袁世凱並沒有納入內閣名單,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革命形勢如燎原星火一發而不可收拾,慌了神的清廷為了撲滅蕭牆禍患,只得啟用袁世凱充任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徹底掌握了清帝國的實權,而皇帝對於袁世凱來說,只是掛在嘴邊的名號,隨時不高興就可以將小皇帝一把拉下馬。以這種形勢來看,載灃要殺袁世凱豈是能如他所願的事情?

    載灃別無依靠

    對於滿清皇室來說,袁世凱既是他們的功臣也是葬送大清江山的千古罪人。說他是功臣,是由於清末新政在袁世凱身體力行的推動下,清廷逐漸擯棄了“萬馬齊喑”的陳舊格局,開啟了新的政治文明曙光,同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也塑造了一支足可抵禦外誨強大武裝力量。

    清廷的八旗、綠營早已爛成了渣渣,而發端於地方團練的湘軍、淮軍等可依託的軍事力量在甲午戰爭中被打成了“一級殘廢”,清帝國實在拿不出像樣的國防力量來抗擊列強,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無疑肩負起了歷史使命。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袁世凱統轄的武裝力量確實是清廷延續的“保命符”。

    但袁世凱此人野心勃勃,身為梟雄的他自然不甘久居人下,而清末新政的良好契機也成了袁世凱鋪墊勢力的楔子。當袁世凱先後成功將“楔子”打入清廷軍政部門後,清帝國完全淪為自家衙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架空朝廷實權的袁世凱迅速轉型為擁護共和、逼退清帝的首要功臣,不得不說身為攝政王的載灃,也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大清江山的斷送。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下,倘若載灃先於袁世凱降生於世,或許清末的歷史也就沒有袁世凱的什麼事了。畢竟,在清末的諸多王公貴族中,論實力和睿智,載灃的能力也不比袁世凱差多少,只是袁世凱憑藉著先天的優勢逐步掏空了清帝國的根基。

    清廷的垂死反擊

    那麼,面對磨刀霍霍的袁世凱,攝政王載灃難道任由事態發展了嗎?非也!載灃很早就留意到了袁世凱的不臣之心了,特別是載灃入主軍機處後不久,袁世凱為了擴充勢力不惜結黨營私巴結軍機重臣奕勖,精明的女強人慈禧也看出了袁世凱的不軌企圖,為此她特意將載灃安插進了軍機處,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奕勖和袁世凱。

    而此後數年,伴隨著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強盛態勢,載灃面對袁世凱這顆“毒瘤”已然如芒在背了,只是他尚未掌握朝廷的決策大權,袁世凱的政治根基無可撼動。直到1908年,溥儀登基,晉升為攝政王的載灃終於向袁世凱舉起了屠刀,但此時的袁世凱有著北洋新軍的強大後盾,載灃在張之洞等人的勸說下迫於形勢只好罷免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而為了挽狂瀾於既倒,載灃針對袁世凱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走了兩步棋,第一步棋就是在北洋新軍重要崗位安插皇族親信,第二步棋便是徹底將袁世凱排除在內閣之外。

    以當時革命黨人暗流洶湧全國鬧革命的形勢來看,載灃不殺袁世凱確實是明智之舉,而安插親信進入北洋新軍和將袁世凱踢出內閣的措施也是把好使的“軟刀子”。但偏偏時不我待,當袁世凱閒賦在家,載灃志得意滿之際,武昌起義爆發了!

    辛亥革命拉開了葬送清王朝的序幕,撩燃的革命烈火燒遍了大清的每寸江山,北洋新軍卻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出工不出力。載灃不想引火燒身,在多次的竭力誠請下,清廷最終以滿足袁世凱組閣為條件召回了這隻“猛獸”,大清帝國在袁世凱的多番花樣戲耍下走入了歷史的廢墟。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候,頭盔既然沒有辦法擋子彈,為何士兵們還要堅持戴頭盔?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