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卡扎拉

    蘇德戰爭期間,德軍突襲蘇聯,10天突入蘇聯境內600公里,那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我認為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德軍準備充分

    德軍於1940年6月25日擊敗法國過後,就於8月份開始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然後,德軍就開始將西線的軍隊調往蘇聯邊界。到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屬了68萬人,並且後續部隊也在悄悄的調往蘇聯邊界,一切都顯得那麼悄無聲息。並且,德軍在1941年4月還發起了一系列佯攻英國的作戰。讓蘇聯更加覺得德軍不可能在近期發起進攻。而德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準備進攻蘇聯。

    (上圖為德軍摩托化步兵部隊)

    斯大林大清洗運動

    蘇聯大清洗運動的導火索就是1934年12月1日,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對此事件大作文章,並且在1936年到1939年的時間內,進行了三次公審。大量的蘇聯高層受到了迫害。同時,包括蘇聯軍隊內大量有才能的軍官也遭到了迫害,其中就包括著名將領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這個事件導致了蘇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同時,出現了諸如巴浦洛夫等等的無能將領。

    (上圖為大清洗期間被一個被絞死的蘇聯軍官)

    德軍軍事素養較高

    德國自簽訂凡爾賽條約過後,軍隊數量一直被限定在10萬人左右。到了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政府對這十萬人的培養一直是軍官培養。這個舉措為後來的德國擴軍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軍官。再加上德國三十年代的軍事理論的井噴式爆發,給德軍提供了大量的戰術理論基礎。同時,由於德國的基礎教育的普及,也導致了德軍幾乎沒有文盲。讓德軍士兵的戰鬥素養也要高於蘇聯軍隊。再加上德軍在1939年和1940年在波蘭和西歐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也讓德軍更具實力。

    (巴巴羅薩計劃中的德軍裝甲部隊)

    蘇軍前線縱深太小

    德軍在橫掃西歐的同時,蘇聯感覺到德蘇軍隊必有一戰,於是制定了“大雷雨計劃”。以在德軍先向蘇聯動手之前向德國動手。於是將蘇聯軍隊大部分部署到了一線,導致蘇軍的前線金猴縱深太小,以至於在德軍的閃電戰打擊下紛紛被包圍。

    (上圖為被擊毀的蘇軍KV-2坦克和過路的德軍野牛自行火炮)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對比,就可以得出蘇軍為何戰鬥力要低於德軍。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聽勸。比如朋友在糾結時,來徵求你的意見,其實並不是真的希望你幫他分析利弊。於是,你只要聽他言語中更偏向什麼,去肯定他;又比如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了尋求安慰需要有人勸解時,但不會真的喝下他人的雞湯,最終開導你的話,一定出自於自己。

    如果說二戰中,讓人感覺到最慘烈,讓人唏噓不已的戰役,一定是德國攻擊蘇聯;如果說這場戰役中最大的“人禍”是什麼,一定是斯大林不聽勸,只信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下簡稱《條約》)了。

    德500萬部隊在蘇聯邊境近一年的調動和準備。雖然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但依然是有許多蛛絲馬跡引起人們的懷疑和分析,那為什麼面對這麼多的資訊和警告,蘇方統帥非要固執己見的堅持自己的判斷呢?是什麼讓他懊悔不已呢?

    從總體上來說,蘇方還是意識到納粹侵略的危險性。

    早在1938年2月,斯大林就曾認為:不相信法西斯分子一有機會就向蘇聯實行武裝進攻,是十分可笑而愚蠢的。正是因為看到了納粹的危險性,一個時期,莫斯科一直致力於國家間的集體安全,只是在和英法的談判破裂後,才被迫和柏林簽訂了《條約》。

    為了防止德方的侵略,蘇聯構築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方防線”;國防撥款逐年提高,到戰爭爆發前,他們生產了1.77萬多架飛機、7000多輛坦克、8.3萬多門大炮和迫擊炮。同時,還不斷擴充軍隊。到戰役爆發前,已擁有500萬部隊,其中有170個師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

    儘管他們清醒地估計到了納粹的危險性,並做了許多必要的戰備工作,但對希特勒的整個侵略方針和戰略部署卻估計不足,對他會在短時期內就撕毀《條約》更是缺乏清醒的認識。

    在戰役爆發前,斯大林竭力想避免其發生。他對納粹的態度是小心謹慎,甚至是遷就退讓。例如,在短短的3個星期中,德機侵犯其領空達80次之多,莫斯科只發個照會表示一下“抗議”,未敢採取有力的自衛措施。

    為什麼漠視西方國家的警告呢?

    早在1941年初,美國國務院就向莫斯科發出一份機密情報,說的是德國正在制定入侵該國的計劃;“老謀深算”的丘吉爾,在倫敦被炸期間,不但希望美國參戰,更是積極挑撥蘇德的關係,不斷藉助一些似有非有的資訊,謊稱德國要入侵的假訊息。

    當丘吉爾得知德國真的要進攻蘇聯的時候,便不再散播假訊息了,因為德蘇一旦開戰,蘇、英兩國將成為盟友。於是,他很真誠地提醒斯大林防止入侵,但對方依然誤以為他又在散佈假訊息了。

    此時的丘吉爾一定後悔“狼來了”的故事,講的太多了。

    意識形態上互為敵人,很難讓斯大林不懷疑他們的動機。於是偏執的認為,他們是不懷好意的,在挑撥蘇德關係;是“那些慣於從中漁利的戰爭挑撥者”妄想把莫斯科“捲入衝突中去”。

    他堅信認為柏林不敢真打自己,調兵是為了防禦。在英、德兩國沒有分出勝負前,他們無力發起攻擊,英國只是為了把戰火引向蘇聯而偽造的假訊息;當德駐蘇大使直言不諱地透露了柏林攻擊的詳細日期時,斯大林卻固執的認為:他們想透過大使一級傳遞假訊息。

    自己人的情報為什麼也不相信?

    著名間諜佐爾格將一份德外長擬定的德軍入侵計劃的電報復印件傳給莫斯科,並警告戰爭即將爆發。但最高統帥部仍不相信,而且認為是“挑撥”、是“謠言”,是有意給對方發動戰爭製造藉口。

    隨著大戰在即,這樣的訊息越來越多,當一份德軍已做好侵略準備的情報放在他的面前時,他居然在上面批示道:“讓呈送這份情報的諜報員見鬼去吧,他是假情報製造者。”

    於是,在德軍侵略前一週,塔斯社奉命在《真理報》上正式發表“闢謠”宣告。這份宣告,如果是為了麻痺德華人,是沒有錯的。可是,莫斯科方面的確並未做好防禦準備。結果,這種宣告只是麻痺蘇軍的警惕性,無異是自我解除戒備,自我瓦解鬥志,在德方的突襲面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戰役爆發前幾小時,德方的一名司務長冒險越過封鎖線向蘇軍報告:侵略即在眼前,這時的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緊張起來了。1941年6月22日零點30分,命令前線部隊進入一級戰備。

    但這只是戰備,而不是還擊,而這時距德軍進攻不到3個小時了。因此,許多邊境部隊尚未接到命令,戰爭就爆發了。戰役爆發3個多小時後,即6月22日7時15分,蘇軍最高統帥部才下達對敵人還擊的命令。這種戰略性的判斷錯誤,是導致其戰役初期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就是這樣,非要有血的事實,撕心裂肺了,才知道當初不聽勸告的害處。可是又能怎麼辦呢,固執讓人上癮。所以,別人告訴你好多好多大道理,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有用的。我們都經歷過,明知前方是苦海,卻死心塌地要親眼看看,要親身試試找死的執拗期。

  • 3 #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這個題目顯然是說蘇軍在蘇德戰爭最初的邊境交戰18天中,損失部隊近百萬人,陷入完全被動狀態。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蘇軍初期並不是整個戰場遭受巨大損失,而是整體敗退的基礎上又受到整個西方面軍部隊主力覆滅的極大影響,以致後來全線大潰敗。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點是蘇軍兵力部署錯誤。

    這種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首先表現在戰前部署上。蘇軍將邊境軍區部隊的47%部署於西南方面軍,即蘇軍所認為的主戰區,而將53%的兵力部署於中央和北方這兩個次要戰區。顯然,蘇軍的目的是要三個方向部隊可以同時反攻,同時獲勝,但卻因張得太大而分散了兵力,使得三個方向的蘇軍都缺乏足夠的打擊力量。

    蘇軍雖然戰前在西南方面軍部署了80個師又3個旅的強大兵力,不過卻是分成前後兩批投入戰鬥。這種將部隊一批批投入戰鬥的做法使得蘇軍在兵力上佔不到較大優勢,因而導致了該戰區蘇軍無力擋住和擊敗德軍的結果。

    根據最新的資料,6月22日,蘇軍在西部邊境地區共有170個師又2個獨立步兵旅以及12個空降旅,此外在這一區域還有內衛部隊的7個師2個旅11個團及49個邊防支隊。第一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部署有5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2個獨立步兵旅。第二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或更遠地區,部署1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4個坦克師和12個摩托化師。預備隊距離邊界100-400千米,有62個師,在西德維納和第聶伯河之間還部署了13個師,以供西南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使用,正在開進的還有內地軍區的10個師。

    從蘇軍上述部署可以看出,第一梯隊沒有裝甲兵力量,所有裝甲兵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梯隊,但距離邊境距離較遠。由於第一梯隊缺乏裝甲兵力量,無法擋住德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而在第二梯隊的裝甲兵力由於距離邊境地區路程問題,導致反突擊基本也是逐次進入戰場。即便進入戰場的部隊也因為長途行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比如西南方面軍在戰爭爆發當天就不斷投入機械化軍進行反突擊, 不過儘管蘇軍擁有比德軍更多的兵力兵器,也儘管蘇軍在反擊中重創德軍第48裝甲軍,然而蘇軍大批部隊分批投入戰場的做法最終還是導致了因為兵力不足使得反突擊失敗。而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整個戰場都存在這種態勢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又下令全面反擊,使得蘇軍裝甲兵部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喪盡元氣,不得不全線敗退。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軍在發生大潰敗後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反而將兵力更加分散,試圖處處防守,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損失。在初戰失利後,蘇軍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散或被圍殲,蘇軍統帥部下令反擊的許多部隊已經名存實亡,失敗已經形成,蘇軍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面。不過蘇軍總是在10多個師被殲後又投入10多個師,力圖堵塞防線漏洞與缺口,結果卻是被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德軍突破的缺口越來越大。蘇軍中央戰區主力被殲後,蘇軍從南方戰區調來2個集團軍到中央戰區,但這於事無補。這些倉促調來的軍隊和收集到的一些殘餘部隊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築起一道鋼鐵長城擋住德軍。受命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的許多部隊都是臨時湊集,缺乏組織,即便是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和組建的集團軍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整個戰場形勢對於蘇軍來說完全是一場曠世未有的大混亂,這大大動搖了蘇軍計程車氣和整體戰鬥力。蘇軍的這一不利態勢為德軍創造了擴張戰果的極好機會,德軍乘機投入大批兵力亂而取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蘇軍的損失。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兵力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你會選燃油車還是新能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