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
2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有人認為,安史之亂是導致盛唐終結的原因,也是可以這樣的。我們可以那樣想,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大唐王朝是不是不會衰弱呢?或者說節度使制度真的造成了大唐王朝的衰弱嘛?
答案是,在後期,節度使自行招募軍隊的情況是存在的。相對的,雖然天寶年間被認為是國家安逸的時候,可實際上,唐王朝對外用軍的行動並不少,因此,唐初傳統的府兵制度支撐不了日漸浩大的戰爭,這才給了節度使們發展的機會。
唐朝初年的時候,唐朝的主要對手是吐蕃。而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從各地調派軍隊到前線去作戰其實是很不合算的一件事情,因此,唐朝其實在對外戰爭中,就開始了募兵制度了。
開元十五年,唐朝下令隴右道及諸軍團六萬人,河西道及諸軍團兵四萬人,又徵關中,朔方兵防秋。僅僅這個數字來看,這裡就有十萬軍隊了。這裡說的就是唐朝招募軍隊來做軍事行動了。而需要解釋的是,這些軍隊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當地人組成的軍團。而且,這些人的從軍是強制性的加入軍隊,也許還真會出現抓壯丁的情況也未必。
到了開元二十五年,唐朝乾脆下令招募各色人參軍了,簡單來說,就是非漢族人也可以加入軍隊,而且還可以授予高的官職,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後來節度使位子上有許多非漢族將領的原因之一了。比如高仙芝和安祿山,李光弼等人也是藉著這個原因出場的。
綜上所述,在唐玄宗即位後,民間停止戰爭動員其實是不恰當的。不然也不可能在上述的邊境地區佈置幾十萬的軍隊了。而且從怛羅斯之戰來說,所需大部隊增援的情況不會停止,因此,唐朝在各地招募軍隊火抽調軍隊去增援某地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但是,雖然這時候的邊境地帶的軍隊數量日益增加,在京都地區的軍隊,卻日益益減少。
在天寶元年,長安地區的守備軍隊只有六萬人,而這時候,邊境軍隊數量已經有四十九萬以上。不僅如此,這時候開始,邊將們可以自行招募軍隊了。不僅如此,地方行政權也進一步到了一個人的手中,那就是節度使了。
這還僅僅只是軍隊的數量優劣問題,其實啊,在開元后期,唐朝經濟情況開始惡化了。就像筆者此前提過的“造假幣”的問題。唐玄宗即位後,希望禁止民間私造貨幣,當唐玄宗成功禁止民間私造貨幣的時候,民間經濟大亂,以至於後來私人鑄造銅錢的情況又重新蜂起。這其實說的是唐朝的經濟因為各種原因,在安史之亂前,經濟惡化,未必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民變事件,
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總結一下,後來安史之亂後的現實就是如此的,比如在蜀地造反和江南地帶造反的兩人,一個是科舉進士,還一個是李唐宗室,這二人在造反前和中央政府沒有過多的矛盾,但發現了自己可以掌握當地的軍隊和財政管理的大權後又,決定造反(雖然有人說是河北三鎮的帶頭作用,但就後來的黃巢之亂來說,割據的心理未必不能提前存在)。雖然很快被鎮壓,但地方的情況並沒有完全好轉。
回到開頭,沒有安祿山造反,可以這樣想,沒有安祿山,還有田承嗣(河北三鎮頭子之一),梁崇義,李希烈等等一干人見到唐朝中央政府的威權下降,也會選擇造反之路。
-
3 # 卓別勳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到公元763年,共八年,唐朝人口從900萬戶銳減到200萬戶,人口銳減77%,這幾乎和王朝更迭死亡率差不多,這樣導致中央政權衰弱不堪。
一般王朝更迭,新朝開闢,都會意氣風發,但安史之亂後,並沒有開闢新朝,和東漢完全不同,仍舊是已經腐敗的唐朝皇族,他們既沒有完全消滅割據政權,也沒有改革祖宗制度的魄力和威望,只能是得過且過而已。
-
4 # 策牧銀河
安史之亂只是盛唐衰落的次要原因 李隆基在位45年 前30多年可以說他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重用能臣 宋璟 姚崇 這才有了開元盛世的黃金時期 但後期他沉迷於酒色宮樂 任用安祿山史思明 荒廢了邊關政務 安祿山也是看到了李隆基開始不務正業 這才有了反叛的心思 可以說李隆基執政的後期由於他的鉅額花銷 常常一賞賜臣下便是以萬兩白銀計算 一開國宴動輒便是幾十上百萬兩的花銷 又常常在宮內大排延宴 花費更是無度 李隆基執政後期國庫已經開始入不敷出 這才將平叛安史之亂的時間拖了八年 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錢
-
5 # 豬豬俠47047983
戰爭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戰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經過安史之亂,今天河南陝西河北等地受到巨大破壞,建築多被焚燬,人口流離失所,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撐戰爭,則又消耗大量的財富,可以說唐代自始以來積累的財富,在安史之亂中消耗一空。因為拿不出錢給僱傭軍,甚至允許回鶻在洛陽長安大肆搶掠,美女財帛歸回鶻,土地歸唐公。安史之亂結束後,唐中央政權對各地的控制力減弱,藩鎮並立,各個節度使之間戰亂不斷,唐中央政權連任命地方官員都難以做到。各個節度使為了爭奪權力,瘋狂擴充軍隊搜刮民脂,最終導致黃巢起義。此時的大唐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唐朝滅亡的教訓是,地方無論多麼重要,地方政權都不能擁有過大的財權、人事權,更不能擁有軍權,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
6 # 寒雨59435182
一、安史之亂中人口損失慘重,國力嚴重削弱。
二、手握軍政大權的節度使們擁兵自重,國家開始分裂。
三、皇帝日益不信任能臣,而開始龐信太監。從此政治走向黑暗。
四、百姓糟受判兵和官兵雙重災禍後,被逼挺而走險,走向反抗之路。
五、最後,戰爭造就的流氓軍閥朱溫廢了唐朝最後一任有名無實的皇帝...
-
7 # 心在娜麗
縱觀歷史長河,每一個王朝的更替,都伴隨著盛極必衰的過程。一個強大王朝,外敵不足以使其覆滅,只有從內部開始腐蝕,最後土崩瓦解。大唐盛世,看起外表堅不可催,盛極一時,可是當時的朝廷對於百姓過於壓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這樣的社會是不足以維持長久的。
-
8 # 喜喜羊羊喜喜人
謝邀!講到安史之亂為害大唐帝國的興盛,就不能不先講中國史上最為強盛的唐太宗時代了,有研究唐代的人說過,李世民統治時代,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宣佈廢除死刑的國家,因為有記載唐太宗時代只執行過三次對犯人死刑,可想言知唐太宗統治的大唐帝國道德文化水平之高,官員百姓廉潔自律之好,是當時代世界物質文明達到鼎峰的國家了。也就是說唐朝初期統治體制,更多靠的是官員自律,而不是用很細緻的體制去約束官員的權力,當然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本人威望極之崇高,各節度使雖然手握軍政財大權,也無人有非分之想有關係的,也就是封建社會里人治統治方式達到最高境界了。但是當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統治時期,巨大的管治慣性也讓大唐帝國維持著昔日的榮光,慣性去到盡頭就為後來大唐帝國埋下衰落的根子,到武則天用鐵碗政策讓大唐又重新振興起來,但讓大唐威震海內外的中華文化道德水準卻從始走向衰落了,到唐玄宗時代有過文化興盛過,但大唐立國之初的道德廉潔自律管治方式已走偏未落,節度使們開始擁兵自重了,軍權一旦又掌握政權財權,各種野心家就層出不窮了,史思明安綠山之流妄想奪大位是遲早都會發生的事了,很顯然唐朝中期沒有對制度權力進行及時改革,讓中央與地方及官員權力失去制約是唐朝因安史之亂而走向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了。
-
9 # 鬼谷觀察
中國古代每一個盛世,都是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做政治保障。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將唐朝的國力推向了頂峰,出現稱之為“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唐朝的衰落,從根源上說是中央集權制度遭到破壞造成的。
安史之亂前後持續了八年。為了鎮壓叛亂,唐朝新設了許多節度使。大亂之後,城邑殘破,人口流亡。為了籠絡人心,唐統治者將許多安史降將又委以重任。比如為了籠絡田承嗣,唐代宗將女兒永樂公主下嫁給他的兒子田華,以示恩寵。但他桀驁不馴,多次造反,使河北三鎮,一直到唐朝滅亡百餘年間,都處於割據狀態。
這些設立的節度使,武將專權,形成了潘鎮割據的局面,他們在自己的轄區,父死子繼,官吏自置,戶口不在國家登記,稅賦不入於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當時外重內輕,藩鎮兵力是中央的數倍之多。加之藩鎮之間連綿不斷的戰爭,對社會生產和經濟回覆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的毒瘤。
還有宦官專權。安史之亂中,因擁戴肅宗有功,李輔國專權跋扈。甚至狂言:“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完全不將皇帝放在眼裡。代宗時的魚朝恩,甚至在朝堂上公然逼迫宰相辭職。文宗在甘露之變失敗後,宦官仇士良,率領禁兵在皇宮內和長安城街坊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殺生除拜,皆取決於宦官,皇帝不豫知。”文宗去世後,宰相奉密旨,迎太子監國,仇士良卻矯詔迎立穎王即位。
總之,藩鎮割據,和歷史上最醜惡的宦官專權,極大的破壞了唐朝的中央集權,使國家陷於內耗之中,使優越的國家制度失去了組織生產,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能力。導致了唐朝的衰落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大悲劇。
-
10 # 布樂什維克
唐朝衰落的真實原因是藩鎮割據
為什麼中央政府集全國之力也打不下幾個割據的藩鎮呢?因為藩鎮是相對民主的,軍事民主雖比不得全民民主,但必竟是民主。民主就會產生巨大的戰鬥力,參考弱小的北美十三州鬧獨立,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帝國也鎮壓不住。
唐中央政府與藩鎮的關係大約也就相當於大英帝國與北美十三州的關係,前者雖是巨無霸,卻也鎮壓不住後者。
要徹底削弱地方豪強勢力,要等宋朝採用重科舉、用流官、重文輕武的辦法才能搞定。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整個國家變得文弱,很容易被蠻族征服。
回覆列表
因為安史之亂後 形成了非常嚴重的藩鎮割據 全國州府被大小數十個節度使掌控 唐皇帝只能控制首都周邊地區 地位相當於過去周天子 連國家都不能真正掌控 還談什麼盛世? 最後又混了一百多年 最終被朱溫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