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沅汰

    《清明上河圖》才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宣和”,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最高標杆。

    “宣和”,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年號。

    宋徽宗雅好書畫,就其畫藝來說,他自己就是個寫生創意高手。在宋徽宗執政的宣和年間,不只皇帝本人,還有一個宮廷畫院,在開創一個時代的繪畫藝術鼎盛輝煌的成就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宮廷畫院”之肇始,開端於五代後蜀,蜀後主孟昶於明德二年創立翰林畫院,使宮廷畫家得以單獨集齊於畫院,而不再與其他諸如文詞學士等合諸於原來的翰林院中。宋代的翰林圖畫院是歷代宮廷畫院的極盛時期,而宣和時期的翰林圖畫院更因為宋徽宗本人的書畫造詣極高而名家疊起、名作倍出。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宣和畫院名家倍出,如《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秋蒲蓉賓圖》的作者崔白,《萬壑松風圖》的作者李唐,《窠石平遠圖》的作者郭熙……還有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

    張擇端,宣和年間的翰林待詔,擅長畫城廓、樓觀、屋宇、街道、市肆、橋樑、林木,人物等等。做翰林待詔時的張擇端專畫界畫,即用界尺引線,很適合於畫建築物一類。繪畫的技法裡有“界畫樓臺”這樣一個門類。這樣的話,界畫就很容易讓人覺得不過就是按界尺畫線,沒有創意沒有精神,難免遭鄙視。後來清代《芥子園畫傳》提出不同觀點,認為“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夫界畫猶禪門之戒律也,界畫洵畫家之玉律,學者之入門。”這樣的提法把界畫的重要性提升了很多。

    與一般的珍品畫作不同,《清明上河圖》的珍貴之處不在於單純的畫技或是其中的精神、意境,而在於它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讓時間暫時停止,它把歷史的一個時間剖面生動又真實地傳遞給了後人,讓我們像一個時間旅行者一樣竟得以一窺前世,實在是不能說不神奇。而張擇端本人就是久居東京汴梁,畫的就是自己熟悉的世俗景物。因此無一不讓人覺得生動鮮活,這是因為在畫家心裡已經是胸有成竹。

    《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畫恐怕在當時的待詔作品中屬於異類。宋徽宗本人似乎是格外偏愛禽鳥花卉。而宋畫又很強調自我的意境,畫中景物不過是自己內心的寫照。如《清明上河圖》這樣在客觀景物上下功夫去描繪的大概反是異類。而在歷史煙塵滾滾的行進中,這個異類的存在反倒為後世帶來了非凡的意義。如果說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文字以記時俗、時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說是《東京夢華錄》的圖畫版,甚至比起《東京夢華錄》要細緻、生動許多。如果有機會細細品味,會從其中看到許多故事,看出許多意味。

    故宮出版社出版過一本《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對於這幅畫的細節考究整理做出解讀,配以細節放大的圖片,倒也不失為是一種賞畫的方式。

  • 2 # 宣齋藝術館

    林衡為了“還原史實、造福世人”,館藏的《中國十大名畫》現正式向全國專家、學者發出“百萬懸賞”挑戰邀請,現特邀故宮書畫專家“單國強、金運昌、餘輝、楊丹霞”,首都博物館畫院副院長“宮建華”,上海博物館書畫專家“楊志剛、鍾銀蘭、凌利中”,遼寧博物館書畫部專家,浙江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書畫專家王小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系主任“黃小峰”、徐悲鴻紀念館書畫部專家,古書畫學者“曹星原”女士,《清明上河圖》學者“王開儒”,華豫之門書畫專家“黃鼎”等眾專家學者,你們若能在林衡館藏的《中國十大名畫》中任挑一卷,證實一條是假畫或印刷品,你只需要挑出“一條證據證實”足矣,即算你挑戰成功,林衡即以一百萬人民幣作為你的回報,反之,若不能證實其為偽畫,你只需按一百萬人民幣的十分之一付出,林衡會將這些錢捐給貧困山區所用。

    林衡館藏的十大名畫真跡,以上博物(院)館藏的均是贗品,故特此重申知會各博物(院)館。

    資訊公佈後,林衡會逐一再知會你們,以一個月為期,你們若不出面挑戰其真跡地位,意味著你們也找不到任何偽的痕跡,也請你們為了中華藝術文化的偉大復興,拋開個人名利得失,為了歷代近二千年的書畫藝術文化精髓予以公開支援,林衡承諾可以捐贈給博物(院)館,使其真正找到其更好的歸宿,以傳承子孫萬代。

    歷代眾書畫名家在九泉之下也會感謝諸位的幫助與支援!

    排名按年代排列,中國十大名畫包括有:

    以上《中國十大各畫》已全部發布。

    我們都是歷史過客,物是人非,唯有這些絕世珍稀的藝術精品能長存萬代,使我們子孫後代能引以為傲的歷史藝術結晶。

    歷代名畫真跡已沉睡百年,是時候該讓它們甦醒面世的時候了,讓其從此能傳承下去造福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其該有的價值,將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這條懸賞令放大一點說也是對全球書畫專家有效。宣齋林衡要做到全球毫無爭議的名畫,為歷代眾書畫名家討回一個沉淪百年的恥辱,一洗冤屈,從始堂堂正正的供世人欣賞其精美絕倫之真容。

    宣齋林衡館藏數百卷“清宮舊藏”珍稀名畫,基本將中國曆代一千七百多年的頂級藝術書法名畫真跡盡收囊中,濃縮了歷朝歷代的藝術精華和名家收藏所傳承之書法名畫,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名家價值、欣賞價值、收藏價值、經濟價值,眾多集於一身的絕世珍寶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十大名畫更是價值連城,我們要尊崇歷史,歷代藝術文化的璀燦鑄造成中華民族文明的程序。

    該文已是半年以前釋出,已逐一通知以上專家,但無一人敢應戰。

    2019將會是古代藝術文化石破天驚的一年,歷史將會載入史冊。

    —今期人物—

    《中國十大各畫》百萬懸賞令

  • 3 # 回憶19561

    《千里江山圖》(終於)又火了一把,作為故宮裡的壓艙石與鎮館之寶,《國家寶藏》與幾項國家級寶藏介紹,如《地理中國》、《向經典致敬》、《國家記憶》、《如果國寶會說話》等々,類似於《國家寶藏》之類的有關和相關、關於“中國國家寶藏類的節目介紹,讓我們認識到明末清初時期,清朝康熙、乾隆“康乾盛世”之時,國內中原地區方興未艾、大局初定,一代雄主——康熙、乾隆二世、兩世,帶領蒙古草原民族滿族,“八旗子弟”及漢、藏、蒙、回、赫哲等全國各個民族,繼續向今新疆以西興都庫什山脈以西更遠的今哈薩克、外蒙古之“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高原以北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江屯六十四屯、海參崴、庫頁島等,之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片領土進發,開疆拓土。從而以後,奠基、奠定了大清朝帝國前期的疆界疆域,這就是大清朝帝國前期、初期的《千里江山圖》雛形,初具規模。

    清朝初、中期的乾隆皇帝時期,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加強對中原、中土漢民族的有效管控、掌控,騰出手來繼續加強對中國西南的西藏、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等,沿海地區的統治,針對當時“莫斯科公國”的入侵當時屬於中國清朝時期的“薩滸爾地區”進行了多次多輪談判。奠定下了“清朝中興——康乾盛世”彊域的大體輪廓,清朝當時擁有1300——14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清朝在歷經了三、四代帝王統治,當時西方列強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君主國列強,為了掠奪世界上的財富,紛々派遣冒險機會主義者——Nautilus,開闢通往世界各地、各大洲的新航道、新航線。例如哥倫布、詹姆斯-庫克、麥哲倫、達伽馬、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Bartho1meuDias約1450——1500)、恩裡克王子、鄭和等,都是當時首屈一指和著名的Nautilus。咸豐帝病死今河北秦皇島時,殯天之前,咸豐帝口授“撫穆肅、端燁”為“顧名八大臣”。西太后——慈禧,聯絡、聯絡遠在京城——北京城內,手握兵權、真正掌握兵權、軍權的恭親王——發動宮廷政變。八大臣扶咸豐帝的靈柩已到北京,便被軟禁了起來。不久以後,被恭親王和西太后——慈禧一夥兒,以八大臣妄圖反叛為由下大牢、大獄,後慘遭屠殺、殺戮。清朝中前期之前,還有相當的實力,當時還有13,4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疆域。自從慈禧掌握兵權、實權以後,搞什麼“垂簾聽政”、兩次鴉片戰爭、思想腐朽、保守與落後,其中的天津閱兵、兵變,新軍、陸軍總兵——袁世凱出賣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及“戊戌六君子”——血濺北京菜市口,後光緒帝被慈禧囚禁於北京——贏臺,後一直直至陪西太后——慈禧殞命為止,前方今渤海灣之“黃海大戰、海戰”在即,戰事吃緊,而手握兵權與重權的慈禧,卻隨便、輕意動用和挪用大清朝海軍軍費40萬兩黃金,為慶祝自己的“七十大壽壽筵、壽辰”,致使清朝海軍在渤海灣的黃海海濱,與日本海軍決戰,招致慘敗。要知道,當時清朝的海軍裝備、艦船、艦艇、大炮、火炮、機關槍等,都是從頭武裝到了牙齒,全副青一色的西方先進裝備武裝、武器,……

    為什麼清朝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後來中日為北韓戰事在黃海進行的中日——“甲午海戰”招致慘敗;英、法兩個西方小國,跳樑小醜敢於組成“英法聯軍”,2000多人;而且兩次敢於對“以大國自居,天朝天國、上國”,對“英法聯軍”嗤之以鼻,最終招致失敗,賠款割地。清朝中、後期,面對英、法、美、日、德、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侵略軍,從海上長驅直入,炮轟天津大沽口,進而“火燒圓明園”。作為清朝當時對外“全權談判特使”——清朝北洋水師、直隸總督——晚清全權議和大臣——李鴻章來說,煞費苦心與敵、各國使臣周旋,用盡一切手段與計謀,嘔心瀝血、披肝瀝膽,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赫々和戰功卓著。(具體情況,可參看和參閱《中國歷史》、晚清時期的一些史書、晚清名臣——《李鴻章》等之類的史書及史志)。著名湘籍名臣、名士——曾國蕃、左宗棠,在清朝沒落、腐朽、外強入侵,朝堂上下一片譁然,束手無策之即,李鴻章主張放棄今新疆之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土疆域;左宗棠知道這一情形之後,立即慷慨激昂,一人力排眾議,極力反駁。給予主張“放棄”新疆者,據理力爭,言曰(yue):“若我今日果真放棄新疆,則日後的英、法、俄強盜,即可覬覦和窺視,長期長驅直入我之西藏,染指我中原,我大清國休矣”。後為表決心,親率三湘八千子弟兵,長途跋涉,不願千里、命士兵部下,親抬一口“左公親手打造的楠木棺槨(gu0)、棺木”,親自披馬上陣。一口氣,先從北疆,新疆六、七月份的天氣,驕陽似火。一路北征,千里馳騁,八千三湘子弟長驅直入,一路上緊隨、跟隨左宗棠大人,左衝右突,勢如破竹。攻北疆庫爾勒,鎮壓叛亂。平定北疆的叛亂之後,率軍翻越皚々白雪的新疆天山,迅速攻入新疆南部地區。將當時的英國、法國殖民者趕出了中國新疆及西藏之境,完成了祖國北部邊疆的完全統一,直至今天的新疆全境之166萬平方公里的千里江山跟疆界——邊疆疆域。當地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為了記念和懷念左宗棠,把他當年在新疆叫人、讓人種植和栽植下的柳樹,親切地稱作“左公柳”。湖南省湘陰人——楊昌浚(jun),光緒年間任陝甘總督。他有一首詩,就叫《左公柳》:“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專門表揚、表彰和記載此事,以示記念和懷念康熙、乾隆,以及像左宗裳大人及許多、很多,許々多々仁人志士,為保家衛國、保護保衛祖國的和平與安寧,拋頭顱、灑熱血的一代英雄英烈,為《千里江山圖》、以及萬里雪疆的安寧與寧靜守衛、守護者們致敬!點贊。

    L:2019年6月11日。

  • 4 # 公子想

    在故宮眾多繪畫藏品中,不管是論是年代久遠還是論繪畫技巧,這一幅千里江山圖只能稱得上“精品”,而算不上“極品”。宮裡有幾件作品,千里江山圖和它們一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展子虔的《遊春圖》

    其他的不說,前段時間和《千里江山圖》一同展出的一幅畫作,和千里江山圖比起來,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相傳是隋代畫家展子虔所做的《遊春圖》。

    《遊春圖》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所畫。上有宋徽宗趙佶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6個字,可以說是一幅流傳有序的中國早期山水畫藝術珍品。整幅作品畫面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是早期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董源的《瀟湘圖》

    董源被董其昌視為“南派”山水開山鼻祖,其畫作風格對後世有著極其重要的印象。這幅藏在故宮的瀟湘圖,不以山之奇怪為美,而在一個文化的底蘊,這正是瀟湘勝地人文的現實體現,唯楚有才,於斯為盛。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郭熙《窠石平遠圖》

    五代至北宋時期,是書畫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開創了中國書畫史上的多個新的風格畫風,其代表人物有李(成)郭(熙)董(源)巨(然)等,然而現今能見到的郭熙作品並不多,《窠石平遠圖》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是郭熙晚年的傑作,也是欣賞他的畫作和理解他的美術理論的絕佳作品。對於書畫圈外的朋友們,這幅作品好像不怎麼熟悉,但絕對是難得一見的名畫。

    衛賢的《高士圖》

    衛賢的這幅高士圖構圖嚴密,勾線勁挺,屋舍以界畫法刻畫準確、精細,山石及樹木的皴筆密集,近樹精心勾畫,遠樹則勾、點結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層層烘染,顯得質感凝重。除了作品本身非常好之外,這幅圖還是一重要的斷代作品,體現了五代時期繪畫承上啟下的特點,在這之前,唐代一般是以人物為主,這之後北宋一般以山水為主,這幅作品山水和人物並重, 在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這幅作品,在國家寶藏裡還被拿出來專門與《千里江山圖》做了比較,具體怎麼表述忘記了,大概意思是:清明上河圖能成為流傳的佳作,這幅千里江山圖也可以,真的很佩服宋徽宗的審美,幾百年以後的時候,都被預測的這麼清楚。清明上河圖在其五米多長的畫卷上,事無鉅細的展現了東京汴梁的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並清楚地體現了北宋時期的建築、生活狀態、市場等多種情況,除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除了《清明上河圖》,上面其他幾件作品好像很多人並不是非常的熟悉。在故宮展示歷代書畫作品的時候,好像也沒有像清明上河圖和青綠山水圖這樣的引發“故宮跑”,而是在某個焦慮裡“被遺忘”,如果要談及書畫史,這幾幅作品都是繞不開的“鉅作”。

  • 5 # 三聯中讀

    眾所周知,故宮博物院館藏豐富,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可以稱之為“國家寶藏”的文物不勝列舉,一個回答所能囊括的不過滄海一粟。介於題目中以《千里江山圖》為例,下面的幾個例子也從書畫類入手。

    1. 清明上河圖

    北宋 張擇端作

    縱620px,橫13200px

    兩年前,十年一現的《清明上河圖》所引發的“故宮跑”至今為止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東角子門內外的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2. 五牛圖

    唐 韓滉作

    縱520px,橫3495.0000000000005px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

    3. 伯遠帖

    晉 王珣書

    縱627.5px,橫430px

    《伯遠帖》是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王珣本人有書名,此帖風神俊朗,瀟灑流利,在王氏家族書風的基礎上自具面目,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王珣《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

    4. 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 顧閎中作(宋摹本)

    縱717.5px,橫8387.5px

    作品如實地再現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歷史情景,細緻地描繪了宴會上彈絲吹竹、清歌豔舞、主客揉雜、調笑歡樂的熱鬧場面,又深入地刻劃了主人公超脫不羈、沉鬱寡歡的複雜性格。《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時期寫實性較強的代表作之一,其內容豐富,涵蓋了傢俱、樂舞、衣冠服飾、禮儀等方面,是研究五代時期服飾、裝飾等藝術風格的重要參照物,對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傳統服飾、民族音樂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藝術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5. 平復帖

    晉 陸機書

    縱592.5px,橫20.6com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型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 6 # 日升昌

    還有韓滉《五牛圖》

    韓滉在作畫之時,定沒有料到《五牛圖》會有後世崎嶇彎曲的命運。韓滉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父親韓休曾為當朝宰相。受家庭影響,韓滉也一路宦途,貴為宰輔封晉國公,顯赫逾越父親。韓滉工書法,善繪畫。他的繪畫並沒有侷限於貴族日子的體裁,反而以田園習俗作為描畫目標。北宋《宣和畫譜》中記載有韓滉36幅著作,其間19幅都是描繪田園習俗的著作。畫譜點評他:“畫人物、牛馬尤工。昔人以謂牛馬現在近習,狀最難似,滉落筆絕人。”韓滉的傳世之作只要一幅《五牛圖》,但其實他畫田家人物的著作要更多。

    元代趙孟頫對《五牛圖》的題記中談到了對“畫牛”的瞭解。他寫:“右唐韓晉公《五牛圖》,神情磊落,稀世名筆也。昔梁武帝欲用陶弘景,弘景畫二牛,一牛以金絡首,一自放於水草之際。梁武嘆其高致,不復強之,此圖殆寫其意雲。”他講的是陶弘景以牛喻人,甘願放逐于田壠水草之間,而不肯拘繫於廟堂富有之門。美術史學者蔡星儀以為,趙跋的“殆寫其意雲”翻譯成現代漢語應當是“聽說大概是這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在沿襲一種其時通用的說法,而並非僅僅一家之言。宋代郭若虛的《影象見識志》中便寫到這樣一個故事:宋真宗派專使裴愈召隱居於華山的高士仲放來朝,仲放稱疾不應召。真宗問使者,仲放在家做什麼?使者陳述說,當他去到仲放的居所時,他正在草廳中看畫水牛二軸。真宗即對待臣稱譽仲放為崇高之士,打消了召他入朝佐政的想法,並將隨身所帶的四十餘卷名畫悉數賜給仲放。這些都闡明陶景弘以畫牛來回絕皇帝徵召的故事,都為士人所知曉,是可以徵引的不成文的君臣之間對話先例。

    牛在唐朝是遭到法律保護的,不能濫殺。唐高祖建國初即命令斷屠,後來的《唐律.廄庫律》規則:"諸故殺官私馬牛者,徒一年半。"也這表明唐代十分注重農業。韓滉的《五牛圖》便是在這樣的佈景下所作,這表明韓滉對牛是有著深厚感情的,進而證明韓滉關於農業的注重。牛壯則農業興,農業興則社稷穩;牛弱則農業廢,農業廢則國家危。牛是農業榮枯的關鍵要素,重視牛則出於對農業、社稷安危的考慮。韓滉對牛的重視歸根於其"治國"抱負及其農本思維。

     韓滉《五牛圖》中的牛體型健碩,溫柔敦厚,整個畫卷反響出的不僅僅是勤勤懇懇勤勞耕耘的農家耕牛,換個視點來看,它反響的是韓滉對人生態度的瞭解。咱們可以這樣解讀,畫卷中的五頭牛是韓滉對作為位極人臣的自我的心裡解讀以及對君臣之禮的解讀。韓滉身世官宦之家,從小就遭到嚴厲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來至外部的傳統"禮"教的薰陶,使得韓滉理解了"忠君""順臣"的意義。因而,韓滉的終身都嚴厲遵從"忠君"抱負,一向遵從"順臣"之道。

    後來《五牛圖》能驚現於世就已經是奇觀了。有兩種版別的說法:一說是在20世紀50時代中期,《五牛圖》幸被一位居住在香港的鑑賞家發現,憑他的經歷深知這是一件國寶。他不忍心國寶就這樣在外流浪,並極有可能會流出海外,但他又沒有經濟實力購買此畫,所以他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表達了期望國寶可以從頭回到自己祖國的希望。周恩來總理像對待其他國寶相同,當即指示文化部,派專家鑑真偽,若是真跡要不惜一切代價購回。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當即安排國內聞名書畫判定專家赴港進行判定,當斷定《五牛圖》為真跡時,便與賣方數次交涉。1952年,中國文化部終究以6萬港幣購回國寶。畫面殘缺不勝的《五牛圖》,透過北京故宮修正專家耗時幾年的精心修正和裝裱,總算修正無缺,呈現出今日所見的新面貌。此圖現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說說《五牛圖》的創造目的吧。 向來說法不一。最早的解說者是元代的趙孟頫,他以為韓滉的此圖意在仿效梁朝陶弘景畫牛涵義的故事。陶弘景是齊梁間聞名的道士,他雖修道山中,但並未忘情人間,屢次替蕭衍出謀劃策。蕭衍立國為梁後,屢次召他出山,他都峻拒不就,而且畫了兩端牛:一頭牛是散放在水草間的;另一頭牛戴著金子做的籠頭,有人拿鞭子驅逐它。蕭衍看後,理解了陶弘景的意思,知道他不肯在官場中受約束,就不再牽強他。儘管《五牛圖》中有一頭牛是以紅繩絡頭為飾,略似陶弘景的故事,但縱觀韓滉的終身,他一向為官,從沒有過退隱的計劃,好像又與此無關。拋開政治要素,好像畫大牲畜就是畫家自己偏好的體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激發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