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武紀的寒

    晚明的黨爭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原因,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偶然的是明末的自然災害頻繁,遼東女真部的興起,西北又出了李自成張獻忠兩個偉大的賊首。必然的則是政治和經濟體制無法自我調節,士大夫階層掌握國家利益卻毫無擔當,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孫傳庭在當時已經是獨木難支,他不死就是投降,沒有第三種可能。明朝已經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只不過上來的是一個比它更落後的政權。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當然不是,明朝那些事兒,主要是朝廷權臣官僚內外勾結,置人民國家生命安危於不顧,明朝亡於朝廷國庫空虛,李自成百萬討飯大軍打到北京城下,要求封個王,給一百萬兩白銀,馬上退兵,還幫助朝廷抵抗滿清,可是祟禎皇帝朱由檢拿不出100萬兩白銀,向朝中權臣官僚借銀子,勉強湊到20萬兩白銀,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從權臣官僚富豪查抄7000萬兩白銀,明朝那些事兒,朝廷只能靠徵稅增加收入,明朝的稅只有2%的工商稅,如果天啟皇帝朱由校不重用秉筆兼掌印太監魏忠賢掌控朝政,明朝滅亡就會提前上演,天啟皇帝不昏庸,魏忠賢掌控朝政也沒有誤國,只是為了鎮壓打擊禍國殃民的東林黨士大夫權臣官僚資本家,東林黨堅持以農業為本,堅持收農業稅,當時明朝正處在小冰訶期,農業嚴重欠收,形勢相當嚴重,對國家政權造成極大威脅,如果不採取果斷措施,崇禎皇帝亡國就會提前上演,東林黨重要成員左光斗,東林黨領袖楊漣天天唱反調,他們滿腹經綸,靈牙利齒,魏忠賢掌控朝政,整治這些權臣官僚集團從來不會心慈手軟,而且狡詐狠毒,將進士出身左光斗,楊漣逮捕入獄,嚴刑拷打,招供之後就在監獄中直接整死,祟禎最大失誤就是誅殺魏忠賢直接導致朝廷失去控制。天啟皇帝朱由校臨終前告誡皇兄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汁大事,李自成圍困北京城,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掌控朝政,打擊鎮壓權臣官僚集團,重新恢復萬曆未年被東林黨權臣官僚廢除的工商稅,海稅,祟禎臨終前憤狠說,文臣誤國,皆可殺啊,魏忠賢掌控朝政,誰敢不交稅,抄家滅門,革職查辦是輕的,武夫殺人雖然殘忍,但是文人士大夫權臣官僚殺人於無形之中,魏忠賢重用直臣,能臣,堅定實施張居正礦監政策,國家發生戰爭吋侯捐款,東林黨權臣官僚滿腹私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孔子思想牢記於心,歷史證明對這些士大夫權臣官僚評價,興國無望,敗國為了自己私慾,當時關外女真族成為大明王朝心腹大患,必須予以銘除,當然打仗需要銀子,魏忠賢掌控朝政主張對東南沿海富庶地區徵收工商稅,保證遼東戰爭軍費支出,對西北貧弱地區減少賦稅,東林黨權臣官僚大多數江南士大夫出身,他們在江南有很多利益,東林黨彈劾魏忠賢,最終逼迫魏忠賢自殺,魏忠賢上書崇禎皇帝朱由檢,如果你重用東林黨權臣官僚,大明必亡,所以說大明王朝覆滅,祟禎難辭其咎,東林黨權臣官僚開始對農民下死手,對農民徵收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最終官逼民反,李闖王率領百萬農民打進北京城,崇禎在煤山被逼迫自縊身亡。祟禎皇帝密令司禮太監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也是對自己執政17年全盤否定。東林黨權臣官僚集團誤國是不爭的事實。當時魏忠賢掌控朝政勢力強大,如果魏忠賢收手死拚,中國歷史將改寫,但是老魏最後緊要關頭也沒有反叛朝廷,只說,殺我魏忠賢,大明王朝難逃覆滅命運,大明王朝必亡。

  • 3 # 一枝青荷

    導語:明末,自從松錦大戰慘敗之後,明軍主力所剩無幾。而孫傳庭所部的九邊精兵,成為明朝朝廷能夠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唯一主力了。

    當急性子的崇禎皇帝威逼孫傳庭出戰,致使孫傳庭全軍覆沒以後,明朝朝廷再也沒有主力軍來迎戰農民軍了。

    所以,史書稱之謂“傳庭死,而明亡矣”。

    明末著名的將領孫傳庭其實是一個文臣,在農民起義頻發,國家糜爛之際,他出任無人敢當的陝西巡撫,組建秦軍;在子午谷一戰中,一舉消滅農民軍主力,活捉了農民軍領袖高迎祥。

    此一戰果,使崇禎皇帝欣喜若狂。而孫傳庭之名也威震天下。

    隨後,孫傳庭繼續圍剿李自成等農民軍,戰績卓著。

    後來,孫傳庭率部北上勤王。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就秦軍留守薊遼防備清軍、抑或返回陝西圍剿農民軍的問題,發生激烈的爭執。

    由於崇禎皇帝偏信楊嗣昌、高起潛,對孫傳庭極為不滿。後來,孫傳庭被楊嗣昌誣陷裝病,崇禎皇帝大怒之下,把孫傳庭投入了監獄。

    孫傳庭在監獄裡呆了三年。直到1642年,天下大勢已經糜爛不堪了,朝廷無能人可用了,崇禎皇帝才又想起孫傳庭來。

    於是,孫傳庭被放出監獄,去解開封之圍。緊接著又改赴山西,出任三邊總督。

    此時的秦軍已經衰敗不堪,軍紀廢弛,不堪一戰了。孫傳庭就大力整頓軍紀,編練新軍。他處死飛揚跋扈、臨戰脫逃的將領賀人龍,提拔高傑等將領,取得了成效,秦軍面貌一新,開始恢復九邊精兵的氣勢了。

    但是,天下大亂,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不給孫傳庭重振士氣的時間了。雖然明朝兵部侍郎張鳳翔一再告誡崇禎皇帝,孫傳庭所部的三邊精兵乃是明朝的唯一能夠剿滅農民軍的主力軍,一定要特別注意“留此家當”。可是,急性子的崇禎皇帝不管不顧,一再強逼孫傳庭出潼關,去跟李自成農民軍作戰。

    孫傳庭無奈,雖然不願倉促出關作戰,但是,在崇禎皇帝的嚴責之下,只得率領剛剛編練不久的新軍出戰。

    孫傳庭不虧是名將,一出手,就在柿園之戰中,打得兵強馬壯的李自成落荒而逃;如果不是另一農民軍領袖羅汝才恰好率部趕到戰場,李自成就極可能成為下一個高迎祥了。

    柿園之戰以後,孫傳庭又與李自成、羅汝才進行了汝州大戰。因為軍中缺糧,加上天下多天大雨,官軍兵士苦不堪言,軍心動搖。

    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得準備撤回陝西。

    李自成乘勢追擊,利用秦軍與河南官軍的矛盾,大敗明軍。

    李自成農民軍一日追擊明軍400多里,消滅明軍主力四萬多,一舉摧毀了明朝的這一精銳軍團。

    李自成攻破潼關,繼續追擊孫傳庭。在雙方進行的戰鬥中,孫傳庭力戰而死。李自成乘勝攻取了關中地區。

    從此,李自成農民軍再也沒有明軍可以與之對陣了,明朝的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結語:如果崇禎皇帝多給孫傳庭一些時間來整頓訓練軍隊,以孫傳庭的軍事才華,及孫傳庭對朝廷的忠誠,明朝是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的。因此,後世史學家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 4 # 雲發學院

    導讀:王朝的滅亡有其規律性以及必然性,非一人之力可成,我們要辯證全面的看待明朝滅亡。

    “傳庭死,而明亡矣”客觀上突出了孫傳庭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功績。

    我們先看看孫傳庭的貢獻:

    1、1636年孫傳庭帶兵擒獲高迎祥,重重打擊了明末的起義氛圍。

    2、1637年孫傳庭接連帶兵擊退各方起義軍,使得關中以南地區趨於平穩。

    3、1638年孫傳庭將李自成打到僅剩18騎,鎮壓農民起義形勢看上去一片大好。

    4、轉戰陝豫,誓死對抗敵對勢力,雖敗猶榮。

    上述三點皆為孫傳庭看的見貢獻,孫傳庭真正的貢獻在於以一己之力維持當時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孫傳庭本是文官,卻不僅能提筆生花,還能上陣殺敵,這對於當時無人可用的大明王朝來說是最後的中流砥柱。

    可惜當時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滿清趁機入關,建立清政府。

    但明朝加速滅亡與孫傳庭無關,孫傳廷不死也救不了大明。

    大明亡,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明後進入小冰河時期,天氣嚴峻,災民橫行我們知道古代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一個國家的根本是“農民”是“糧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最需要的就是吃飽飯,而在明朝晚期,卻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北方乾旱,糧食產量大減,與之伴隨的饑荒、瘟疫等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2、農民起義歷朝歷代農民起義躲不開饑荒、苛政、賦稅,明末全佔了。各地農民起義勢力爭相出頭,三線作戰拖垮軍隊。

    3、政治機構人員/事務混亂閹黨亂政,朝廷幾乎無可用人才,全靠一個孫傳庭撐著,崇禎雖有才,卻無力挽狂瀾的能力,同樣犯下一些錯誤。

    嚴格來說孫傳庭只是代表明朝滅亡的一個標記,在歷史洪流面前,個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肯定孫傳庭的歷史貢獻。

  • 5 # 曉戴

    大明王朝歷經267年總共有16位皇帝。大明王朝的滅亡一直讓後人惋惜,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天災也有人禍。天災是明末的鼠疫使人口銳減,人禍關外的後金和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以及朝廷內部的各種作死。同樣是內憂外患,為什麼宋朝能在靖康之後內憂外患中苟延殘喘150年,而明朝卻在短短十來年就滅亡了呢?尤其是1643年以後李自成建立大順,一路凱歌就打到北京城下。當時的明朝已經具備很多近現代的熱兵器,在1598年還在北韓半島教訓過日本人。袁崇煥在遼東時也用這些大敗國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什麼最後還是打不過李自成和滿清呢?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財政問題。

    (明朝的火器裝備)

    明朝的滅亡是熱兵器敗於冷兵器,是文明敗給蠻夷,也是先進敗給落後,根本原因就是明末政府的窮。大明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是2000多萬白銀,最多也沒超過3000萬,而在此之前,國土面積很小的宋朝是多少?最少是大明的5倍,每年1億5000萬兩左右,以後人口眾多的大清也有8000萬兩,大漢,隋唐等財政收入至少也都在5000萬兩白銀左右。因此,可以說大明王朝是最窮的一個王朝了。國家一窮,那麼抵禦災害,突發事件的能力就比較弱。而有錢,怎麼打都死不了。宋朝就是典型的例子,面對西夏、遼和金,幾乎是連連敗仗,但打敗了賠點錢,還能繼續發展。

    總結歷朝歷代可以發現,大凡盛世王朝,有錢主要還是靠商業,商業興國才富!雖說各王朝也有重農抑商,但是都沒有明朝做的絕。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農出身,特別討厭富商和地主。因此,在登基後,對商人抑制到了極點,不但把商人社會地位降到最低,而且規定商人子弟不能考科舉不能穿綢緞衣服等等。對商業發展打擊徹底,而且朱元璋還實行海禁,禁止貿易,所謂無商不通,無商不富。

    (萬曆北韓戰爭)

    到了明中期,兼併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佔奪土地。全國的土地一半為地主佔有,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農民的生活就很困苦了,社會生產力就已經很低了。

    到了明朝中後期,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由於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等原因。明朝的徵糧從洪武年間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減少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進逼北京。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正稅、加派、餘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到了萬里年間張居正改革,可以說是給大明王朝續了半個世紀的命。明朝的財政收入尚能維持幾場大消耗的戰爭,所以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侵略北韓半島時,在萬曆北韓之役中能夠大敗日本,給同樣裝備了大量熱兵器的日本軍隊狠狠上了一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一刻你突然覺得曾經愛的那個男孩變得你不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