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水墨丹青工坊

    首先要知道

    一、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和西方唯物世界觀非常不同,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學等等都是整體觀,講“天人合一”,量子力學在實驗上也證實了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其實不是現在人們認為的唯心主義;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性。

    古代的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比如《道德經》中系統的論述了道和名,有和無,非常客觀,非常的系統。

    比如,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也有這樣的說法,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術,這些說法已經不是單純的唯心主義,是唯心和唯物的系統相對論。

    現在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意識和質量、能量一樣重要,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在微觀粒子中就存在著意識,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意識)的一面。量子糾纏可能就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

    如果認識到意識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那麼就不難理解人們發現的“有感知的水”,“祈禱的治療效果”,“巴克斯特效應”,“輪迴”等等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和靈界有關的現象。

    波的震動對水的狀態改變的試驗有很多,有宏觀的改變試驗,也有微觀的觀察試驗,這些事情彆著急去否定,而是這些事情到底帶給人類有那些啟發。

    二、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

    (意識是精神的深層基礎)

    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

    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

    “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這些“意識的難題”仍然無法解釋。

    量子力學認為在沒有測量之前,所有物體都是機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機率波“倒塌”,成為觀測到的現實。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機率波,大腦的機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機率波“倒塌”呢?對於更大的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宇宙之外存在著具有意識的觀察者?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沿著唯物世界觀來研究意識,只能走進死衚衕,因此,必須要改變西方實證科學的世界觀,轉向東方哲學的世界觀。

    這是近年來思想界、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對比,新興科學動態,和邊緣科學的一些論調,還是應了那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很多在說這個段子:科學家花了幾千年登上山頂,卻發現佛學家已經在等著他們了。愛因斯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牛頓也沒有說過這樣的。

    找了很多證據來證明這個段子不屬於知名科學家說出來的。

    好吧,那就能夠以此來否定這樣的現象和趨勢嗎?

    梗是一個好梗,可是有些人想歪了。

    三、需要在量子水平上認識意識和精神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意識和精神是在大腦的微觀下就出現的,在大腦神經層次上無法真正地瞭解意識。即真正要研究意識,要在微觀領域裡找,要在量子的層次上進行研究。

    我們知道,微觀領域是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學本身又遇到了意識的難題——測量問題。因此,物理學和生物學在微觀領域裡、在量子的層次上遇到了意識這一共同的研究物件。

    大家知道,物理學定律和生物學規律是不一樣的,物理的規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規律是選擇和反饋性的。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規律統一起來?這和他們遇到的共同難題“意識”有關聯。

    另外,量子糾纏是微觀粒子意識和精神的反映?

    意識和精神對人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用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等概念來測量,不過意識卻具有一些人們熟悉的特徵。

    如果認為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那麼微觀粒子自然也具有意識,自然也會表現出意識的特點。如果在實驗中微觀粒子表現出意識和精神的一些特徵,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是在一個側面證實了微觀粒子具有意識?

    實驗表明,量子糾纏這種關係一旦發生後,就保持了下去,微觀粒子能夠保持這種記憶能力,能夠區分和識別和其有“糾纏關係”的特定粒子,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認識”和“記住”這種糾纏關係,這用純物質的觀念是無法理解的,微觀粒子的這些特徵和人的意識和精神相似。

    可以說,量子糾纏中所表現的兩個微觀粒子意識的反映,能夠給量子糾纏一個合理的解釋:量子糾纏的存在,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這給“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證據,其意義非同尋常。

    寫在後面:

    從根本上來講,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他們是高度統一的,如果用物質性來指導人們的意識形態,很容易跌入無限的物慾怪圈。

    那種,精神物質兩手一把抓,兩手都要強的論調,很大程度已經意識到偏向一個方面都是不行的,會使自然規律的天平失去重心,那種唯物論或者唯心論,都是一種以傾斜的角度看世界的。

  • 2 # 若夢如王

    有的現在的量子應還就可以歸屬精神物質。如果有比它更小的那下一個就是精神物質。總之就是最小的那個東西就是精神物質,有著最強的穿透性。 精神物質這個詞可以叫能量,可以叫神,這不是神仙的意思。只是一種更加形象的稱謂。佛道兩家的最高最求就是你說的精神物質,比如道家總結得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就是精神物質就是神。神是怎麼來的,一個最好的解釋就是,天地化神,萬物化身就成了人。就像人是有多類物質構成,這個科學已經證明了,那麼人的精神意識來自那裡,精子卵子華成人的初期可以說是沒有精神的,至少沒有記憶。這個神就是後天慢慢聚來,由天地之間的物質聚攏而來,形成了你現有的精神物質可以說是精神世界。 精神物質是不是會消失,更不會滅亡。就算將來人的身體腐朽了,他只會以另種方式變化存在。因為他的細微,他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無所不穿。只是我們不瞭解他的存在,不知道他的生存方式罷了。 道家和佛家得道成佛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證,就是普通人按道家的修行方式修到練虛化神的境界。就可以看到精神物質的存在。佛家如來說,眾生皆具佛像,這個佛性就是精神物質的存在。

  • 3 # 使用者芳原

    精神物質,應該有的吧,個人覺得精神物質,就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屬於思想層面上的,列如聽歌、欣賞音樂、觀看球賽、玩橋牌、打麻將、收藏鑑賞古玩玉器、旅遊觀光。就是你最喜歡的一種感覺形式,且能在無形中得到滿足的,精神上的擁有和享受。我覺得這應該就是精神物質吧,不一定對啊,姑妄言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尚S

    題,世界由物質組合而成,物質構成了

    這個所謂的世界,所謂物質即是能量,

    人們透過營養飲食Sunny運動靜置睡眠等

    等一系列獲得能量,生命需要能量,淺

    而易見有形有相的粗略的稱之為物質,

    而高深莫測無形無象的,可以尊其為精

    神,精神即是靈魂,它應該是偉大的,

    精準的,卓越的,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的,真實而又永垂不朽的!

    心中的堅持堅守的信仰,也可以說成是

    精神物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善

    智!

    中國精神中國龍,中華文化中華魂,偉

    大的中國,精氣神!祝福我們!祝福祖

    國!蒸蒸日上!萬古長青!!!

    感恩一切~~~!

  • 5 # 四季文史

    請問世界有精神物質嗎?

    世界並無精神物質。不可將精神與物質混為一談。

    一、精神與物質。

    學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我們知道,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精神的某種表現形態實質是反映某種物質。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且缺一不可。

    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是全民性的、思想性的逐步改變。沒有大眾思想境界的提升,文明建設就沒有好的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反過來,文明建設的提升又進一步促使人民思想覺悟的變化和推進。所以二者共同發揮作用,丟掉哪一方都不是完整的相依相存狀態。

    二、可比性。

    精神和物質沒有可比性,也沒有誰高誰低一說。物質的某種表現形態為精神,精神是某種物質的反映形態。

    前兩年霧霾現象比較嚴重,為什麼,主要是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對大氣層的不同程度破壞,對環境的破壞,才導致了霧霾現象。這是一種因果關係,但往深層次思考你就會發現,霧霾的表現狀態,實為人們行動所導致的結果。二者沒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二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關係。人們對生態的破壞,直接導致霧霾現象的發生。可見事實作用,而導致某種現象的發生,物質上決定精神狀態,只不過這是作用於自然的某種形態。

    三、對辯證法的認識。

    我們學習哲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辨明,為了促進自己思想境界的昇華,使人們變得睿智,變得能對社會產生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反作用。

    對待物質與精神,我們要客觀、辯證的去分析。就如對待某件事情一樣,不能只從某個角度去考慮和分析問題,要站在全面、發展、運動的軌跡去考慮事物的變化,去研究社會的演進。這樣才不至於走進唯心說,而使真相得不到辨明。

  • 6 # 杜象應

    沒有精神物質,是分開的兩個方面。

    這個提問,有點矛盾,世界相對於人分精神和物質。

    何為精神?

    指人的精氣和元神,包括思維、意識及心理狀態表現,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境界。

    誠然,不光人有精神,動物也一樣,都是生機勃發的呈現內容。

    何為物質?

    物質,構成宇宙間的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如水、空氣、食物、鋼鐵以及人工合成的新型材料等。

    物理學認為,物質由基本粒子構成。

    哲學上定義,指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又能被感覺而反映的客觀存在。

    精神是物質麼?

    現代科學研究有跡象表明:精神是腦組織發起的結果,是一種暗物質(量孑物質),說明精神不是物質,是腦組織作用的體現。

    中華民國建立者孫中山先生在《軍人精神教育》中,是這樣解釋的:‘’至於精神定義若何,欲求精確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簡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質也,即為精神可矣。‘’

    總體來說,世界是物質的,有精神的存在,但沒有精神物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博爾頓被炒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