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畢竟我們是平民百姓,文化造詣沒有專業人士那麼高深。 嚴謹的對聯是專家教授研究的,我們平民百姓對對子,只重工整及意境,平仄放次或忽略。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沒有中傷文化意思。罪過罪過。 與時俱進吧,開心就好。
10
回覆列表
  • 1 # 風露中宵2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對聯是先人給我們留下來的一種文化形式,既然有別於其它形式,就是由於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則。現在很多朋友都喜歡,積極參與,這是好事,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支援。但喜歡是一回事,遵守規則又是一回事。如果不顧規則和要求生拼硬湊,那麼可能就不叫對聯了,只是你自己用相對工整的詞表意達情。古人也說過,不能因規傷意,指的是在對仗過程中,確有好句好詞切合語境、不可多得,但在詞性、平仄等不合規則,無法忍痛割愛,只好對之不工。但這只是十分特殊的現象,不能推而廣之,否則就沒有煉句之說,賈島老先生也不必在"推"與"敲"中輾轉反側。事實上,對聯是難之又難的事,從古至今,有多少名聯令名師大才束手無策,甚至自己出了上聯,下聯久對不出也是常有之事。為什麼,就是這些人堅守規則,從不降低對聯的門檻。我們常見的七言律詩也是如此,其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對仗,如果對不上,那麼也就律詩不律了。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一個意思,喜歡對聯就去學習她,對不好再下功夫,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即使會了,還有高下之分。所以都在學,在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千萬不要因為對不好放棄學習,豪言我就這樣了,哪來那麼多規定?規則早就有,你遵守與否它都在,只是我們的作品是不是叫"對聯"值得商榷。如果我們不想浪費心思去對什麼對聯,那麼其它形式多的是,大可以自由選擇。比如前面提到的七律詩,你寫不出對仗工整的句子,沒有問題,你蠻可以繼續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寫,不管什麼"勞什子"對仗。但是有一點必須提醒,千萬不要在標題上大書"七律xxx",否則就貽笑大方了。還說對聯,這種文體從來就不是普極性的應用文體,學中文的大學生不擅此道也不奇怪。會的,不值自豪,不會,沒什麼遺憾。如果你真的愛好,那麼來吧,朋友,我們一起學,不改規則,改自己。出發!

  • 2 # 語境思維

    非常可以!這個說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成立:不可以韻害辭,不必拘泥認死理。

    你看,唐詩宋詞,那時候的讀音與韻律,與如今普通話的讀韻,一定相去甚遠。

    你看,詩詞譜曲,平仄韻律一概被打破,標準讀音都是遵從音變法則。

    例如有句歌詞: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

    普通話韻律是: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唱歌時韻律是: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

    你看,即便是標準音,在實際說話時,也常有變音現象:一七八不,起承轉合,諸多變音。限於篇幅,請搜關鍵詞普通話變音。

  • 3 # 低調與責任

    我也是初學者,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先積累對對對子的興趣,嘗試著保持對仗工整、意境相得益璋就很不錯了,繼續加油噢!

    我的經驗是對好以後,自己多默讀幾遍,感覺一下上下聯語感如何?如果語感確實差強人意,那就再多試試,可有更好的了,畢竟,我們初學者是覺得好玩而已,又不參加科舉考試,過度重視平仄被困住手腳,容易挫傷積極性,搞不好把這個很能提升修養的愛好丟掉了。

    多試多對多觀摩,多讀書積累知識文化,有閒時間多揣摩,每一個對對子愛好者都會逐漸變成對聯高手,指不定哪一天,你的作品被寫成楹聯,堂而皇之地束之高閣之上,也未可知!

    對對子是個很高雅的傳統文化,相當於做腦保健操,希望越來越多的華夏兒女愛上她並讓她更美麗更高雅!

  • 4 # 巖155330328

    對對子只講詞性和意境,平仄放次或忽略肯定不行。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古文化,對對子要講究平仄,近來看一些出句,上聯尾字平還要求對下句,對聯講究仄起平收。有的對句出現三尾平,這是聯忌。

    我也是普通人,因為喜歡對聯就慢慢自學平仄,開始也和很多朋友一樣一點都不會,透過一年多的自學。現在略知一二。

    如五言。

    A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落照依山盡,

    下,浮雲帶雨來。

    B仄仄仄平平,

    下平平平仄仄。

    例,鐵肩擔道義,

    下,妙手著文章。

    七言平仄有

    A,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清風有意難留我,

    下,明月無心自照人。

    B,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萬色雲霞花四照

    下,一潭水月鏡雙清。

    六言句,

    A仄仄平平仄仄

    下平平仄仄平平

    B仄仄仄平平仄

    下平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

    下平平仄仄仄平

    在對句時1,3,5位平仄可放鬆,句子中間不能有孤平孤仄,以上講解,只有作為聯友中的交流,如有不同看法可以探討。望老師賜教!

  • 5 # 詩詞聯謎

    對對子有職稱評審嗎,好像沒有吧,所謂專業無非愛好得很深沉啊。本人也不專業。

    糾正一點,工整是對聯比較高的要求了,在形式上無可挑剔才能稱之為工整,這與平仄放次或忽略是矛盾的。

    對聯在形式上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對仗,二是平仄,二者都符合要求才能稱為工整。

    這兩個要素相比,在對聯中,對仗比平仄更為重要,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可以犧牲平仄而顧對仗,但這並不代表平仄可以忽略。

    對聯從一言到七言甚至多言都有,比如大觀樓長聯,九十言!但五言七言居多。

    對聯句內平仄排列的基本原則是:節拍與節拍間平仄交替,節拍末字交替即可。

    整副對聯平仄排列的基本原則是:如果是單句,上聯末字用仄聲,其餘節拍平仄交替。如果是多句,末句末字用用仄聲,各句末字儘量平仄交替。下聯末句末字用平聲,各句末字與上聯對應的句末字平仄相對。這是基本原則,我看到好多聯友上下聯都搞混了。

    舉例一下

    養心莫善寡慾(仄)

    至樂無如讀書(平)

    鄭板橋撰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仄)

    讀書萬卷,神交古人(平)

    左宗棠撰

    能攻心(平),則反側自消(平),從古知兵非好戰(仄)

    不審勢(仄),即寬嚴皆誤(仄),後來治蜀要深思(平)

    成都武侯祠,趙藩撰

  • 6 # 晶瑩剔透1254

    問題:對對子只重工整和意境,平仄放次或忽略,可以嗎?

    回答:寫對聯工整、意境固然重要,但我認為平仄更加重要,尤其是上聯仄收,下聯平收,這是楹聯最基本的規則,如有違反,寫的再工整、再有意境也絕對不及格,還有字裡行間的平仄對應都應注意,如果平仄放次或忽略那就不叫寫對聯了,是順口溜或打油詩了。學習的目的為進步,寫作的目的在提高,獲贊當然高興,評論溫暖人心。但我不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數字,我要的是每天都有進步,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的積累,增加底蘊和厚重,加強內斂和休養,切切實實的掌握寫對聯和詩詞的規則、技巧。我相信勤能補拙,水滴石穿,只要認真、嚴謹和不間斷的努力,只要嚴格遵守對聯的平仄等各項規則,我們就能做到每個作品都優質、工整、上乘。現在上仄收下平收,好多詩友甚至老師都沒做到。治學嚴謹,一絲不苟,是詩人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這個基礎上向點贊和評論的朋友們致敬!衷心感謝你們的友誼和支援,願意與你們共同遨遊對海,詩詞人生。

  • 7 # 阿木中醫李建勳

    《採擷》

    開門見山秋風凋,

    平仄工整愁人了。

    順水行舟笑一笑,

    詩詞歌賦正常聊。

  • 8 # 文豪5613

    在工整意境與平仄不可得兼之時,我選擇前者。我尤其厭惡那些平仄合律,工整意境全無的對句,帶不來一絲美感和文字的享受,平仄之於詩詞或對句,就如戴著鎖鏈跳舞,有時為了盡抒胸臆,放鬆肢體,又何妨將鎖鏈掙脫,獲取更大的創作自由?律詩的韻腳尚有‘一三五不論’,漢晉的駢文,對句亦以工整意境為主,平仄並無嚴格規範,試讀曹植《洛神賦》可知!

  • 9 # 景147313232

    同時,我也知道有很多玩家是極講究的。所謂平仄還講“今韻古韻”,所謂意境更要“切題呼應”。

    在我看來(一家之言,可痛批但請勿罵),平仄固然是要講究的,用詞意境的營造也需重視。不過,我(70後)認字都是從“大小多少”“一二三四”“小朋友天安門”這樣開始的。語文老師操著方言普通話,分不清前鼻音後鼻音,聽不出“捲舌音平舌音”,“上下去入”似是而非。試問,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去談“平仄”?更妄論“古韻”。

    新中國的語文教育,是顛覆性的,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色彩的。直到我們長大,直到我們慢慢知道,原來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了這麼大的珍寶,簡直高山仰止,震撼靈魂。於是我們迫不及待去啃,去咬,卻已經顧不上細嚼慢嚥,用心體會了!

    我只相信,對於古代文化,我們是“斷絕”的一代。在我們的靈魂中,在我們的言語裡,缺失了傳統漢語的嚴謹,韻律,氣象,思想!

    不過我們可以重新拾起來,不是嗎?就像《詩經》一樣,也不過是起於鄉野採風,卻依舊成為後世不可逾越的巍巍大山!

    我們丟失了“原汁原味”,可只要我們有心,我們可以從鄉野俚語開始,從童謠開始,從一個初學的愛好者開始,不斷參與,不斷總結學習,慢慢摸索著走回去!

    若,還死搬教條,強設門檻,會把很多有興趣的愛好者擋在門外。

    曲高而和寡,

    未死而先亡。

    沒有群眾基礎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

    僅流行於貴族小圈子的玩物是沒有社會價值的!

    “楹聯”既然下放為“對對子”,那麼,就讓我們端正態度,以“初哥”的姿態,去喜歡她,參與她,學習她;希望最後能夠接近她,實現她!

  • 10 # 滏水漁家

    說來說去,將“對聯”視為一種雅俗共償的民俗文化最妥,“對聯”原本是文人墨客的一種文字遊戲,後經大清皇家每逢春節吉日用紅紙書寫對聯或福字賜予臣下貼於門首或廳堂,以示新春共喜皇恩浩蕩,後被民間接受並傳播開來,“中國紅”的名頭在喜慶中登堂入室,在民間看來,“對聯”只要合轍壓韻、對仗工整、上下呼應即為佳聯,或展作者一時之情懷、或寫一處之景觀,詞達意致即為佳對,“平仄”關係達標最好,強求則難免選取代用字而失之地氣,嶽王廟的一幅對聯最工整對仗;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逆臣”,如過份要求“平仄”我們又該如何入手呢?中國幅員廣大,且有十里不同音之說,比如“茄子”二字,冀中發音是“平平”,而冀南的發音則是“仄仄”,這又該怎麼辦呢?有人會說用字典上的標準音,但是,“對聯”必競是一種民俗文化,入俗才是正途,而俗者,你在乙地讀來不平仄,而在對聯出生的甲地讀來它就平仄了,這就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海軍之父是誰?為何有人說威廉二世如此信任他德國海軍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