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瞎侃胡說
-
2 # 胡聊人文
不止是端午節被稱為女兒節,中國的女兒節一共有四個,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但在中國古代,端午節也是女兒節之一,女兒節有很多,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每個日子都有不同的節日習俗。
三月三,上巳。女兒們將薺菜花鋪炕頭,螞蟻就不上炕。將桐花藏衣服,衣服就不蛀。將莽菜花戴頭上,晚上睡得那叫舒坦。
這天,女兒們個個打扮漂亮,去求巫師消災,泡藥浴和香薰。男人們早等不及,他們要和女兒們戀愛,娶她們回家。
端午的女兒節,女兒們要系五彩絲,戴艾葉和五毒符。端午插艾,不招蚊蟲。五毒符要用針刺,五彩絲就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黃龍,驅邪。
女兒們在這天太陽沒出來時,戴手腕上,腳腕上,到七七才除下。或是端午後,等雨來,讓雨帶走。
她們還會戴花滿頭:綾羅綢布做成的老虎、櫻桃、桑葚、葫蘆,甚至五毒,用五彩絲穿了戴頭上,到街上扔災。這天,若是女人兒已出嫁,便回孃家看爹孃。
七七的女兒們會乞巧。乞巧就是比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煎餅果子的果子。也給牛過生日。什麼牛,牛郎織女的牛。
九月九的女兒們學李娘娘。娘娘她老公叫劉祜,娶個老婆叫閻姬,閻姬不會生,害會生的李娘娘,李娘娘就逃了,逃到洛陽伏牛山。
伏牛山上有個重陽店,李娘娘在重陽店生了個公主,正好九月九,取名重陽女。重陽女長大了,李娘娘讓她去下山學本事,學了本事除瘟神。
除了瘟神,皇帝聽說了,召進宮裡見女兒。貶了閻姬,造了李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重陽公主好喝酒,菊花酒,好插茱萸,好登高,以後,逢重陽,就唸重陽公主的好。喝花酒、插茱萸、登高。
女兒節還是正月二十三。這天,文水老鄉武則天的生日。武則天她娘楊牡丹,是宰相楊達的丫頭,44歲嫁個暴發戶武士彠,生三閨女,二閨女就是武則天。
她一共活了九十九。她老公當了利州都督,她一塊兒跟去,到了廣元,遊河。什麼河,唐家河。
唐家河裡有黑龍,黑龍會興風作浪。看見楊牡丹,喜歡上啦,一陣風浪過去,就懷上了。
到了農曆正月二十三,生個丫頭武則天。有個道士,名叫袁天罡,會看相,會打卦。他看杜淹,寫文章的。看王珪,當官的,看韋挺,行武的。不過,以後,都會糟糕。果然糟糕了。他是成都人,見了楊牡丹,一看就是,“哎呀,夫人生了貴子了。”
“啥貴子,丫頭片子。”“我說的就是這個丫頭片子,貴不可言。”
楊牡丹不信,讓他給武元爽、武元慶看。“嗯,三品官的料。”
給南韓夫人看。“嗯,不賴,挺高貴,可惜剋夫。”“果真?”“果真。”
過幾年,南韓夫人男人死了。 武元爽、武元慶當了三品官。武則天當了皇后和皇上。
因為武則天是正月二十三生的。人們便以這天為女兒工,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河,討吉利。
-
3 # 啊君家常美食
女兒節共有五種:第一種重陽節,古人也稱為女兒節。這是因為重陽節是賞花、戴花、插茱萸的節日,是吃花糕的節日。在這一天,男人們大多出去登高飲酒去了,很多家庭都要招撥出了嫁的女兒回孃家來過節,所以重陽節也就被稱為女兒節。第二是把端午節也叫女兒節,亦見於上引《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飾小女盡態極研,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第三種是影響稍大的,就是七月七日,古人稱謂“七夕”,民間又叫“乞巧節”神話傳說這一天晚上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所以女人們都要對月穿針學藝,就叫乞巧。這一民間節日在建國前還可以見到。第四是地方性的女兒節,比如在四川廣元,由於這裡是唐代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生地,正月二十三這天相傳是她的生日,多年以來,這裡每到這一天,婦女們都穿紅著綠,梳妝打扮,成群結隊,沿江暢遊,當地就叫“正月二十三,女人遊河灣。”已成為當地一個完全的民間節日。1988年,廣元市政府正式決定,將傳統的遊河灣改為廣元市的女兒節,但是把日期改在秋高氣爽的9月1日。第五是少數民族的女兒節,如羌族的每年夏曆五月初五開始的“領歌節”(羌語叫“俄日俄足”)就是,在這三天之內,所有家務都由男性承擔,女性遊玩祭山,盡情歌舞。
-
4 # 子易玄
最主要的還是避五黃天。已婚夫妻,特別是年輕夫妻不信邪,五黃天同房最傷身體。為了女兒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又不便明說,就只有藉助節日來暫時把女兒和女婿分開,以免犯著。
-
5 # 立秋無夏事
端午節之所以又叫女兒節,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跟歷史上那位有名的女皇帝武則天有關。
相傳武則天的母親,當時的利州都督夫人在蜀北利州的嘉陵江上游船,突然天上烏雲密佈,狂風咋起,江浪翻湧,電閃雷鳴中,一條巨大金龍突然在江心顯形,在人們的驚呼中朝利州都督夫人所在的船飛撲過來,都督夫人嚇得暈了過去。等她醒過來,江面風平浪靜,烏雲也早已散去,一切又恢復了正常的模樣。
都督夫人回去後就懷孕了,十月後生下來一個女嬰,就是後來的武則天。後來人們把都督夫人這一奇特遭遇稱為“金龍感孕”,也就是說金龍讓武則天母親懷孕,才生下一個打破千百年的社會規則成為至尊皇帝的女兒。
武則天在位期間,女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為了紀念“金龍感孕”,端午節這一天,女人們綵衣錦帶,在江邊載歌載舞,期盼“金龍感孕”,這就是“廣元女兒節”。
至於歷史上可考的記載則是明朝沈榜寫的《宛署雜記》:
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被稱為女兒節的不止端午節,在中國,一共有3個女兒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
如要細分,七夕節是小女兒節,是少女們的節日;重陽節是中女兒節,所謂的中國情人節,已有物件的女孩的節日;端午節就是大女兒節,已出嫁女兒歸寧的節日,在這一天,已出嫁女兒是可以回孃家探親的。
-
6 # 發歌放牛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有文化背景的,它的別稱有二十多個,可列為中國節日之首。那麼為何被稱為“女兒節”呢?來看史
書中的兩種說法吧。
其一,為紀念政治家武則天。相傳唐代的蜀北重鎮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武則天”,當地民眾在楊氏感龍交而孕生了武媚孃的利州江潭邊上的烏龍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廟皇澤寺,每年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將舉行盛大紀念活動,全城婦女將身著豔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彙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企盼金龍再現孕生更多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豪傑來,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這倆足遐邇聞名的“廣元女兒節”。
其二,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拜年是重要的活動,但這事是男人的活,在古時女人是不出門的,等拜年罷,女人們走動已沒有氣氛了,加上此時農忙已逐漸展開了,更沒時間活動了。於是,古人便選中端午節作為女人回門的最佳時間點,因為雙五在八卦中為“比和”之象,大吉又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紛紛回家省親,女兒節由此得名。
其實,端午節叫女兒節還有一種解釋,知之者甚少。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日的設計上也如此,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日,也有女人的節日,因此中國出現了三個女兒節,分別是端午節、七夕節和重陽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取自陽極為陰,故作女兒節。
發歌認為,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民間傳說,端午節已然成為華人皆知的傳統文化節日,是值得紀念的。
-
7 # 八月梧桐
端午節不僅僅有“女兒節”的別稱,還有“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龍舟節”的別稱。
端午節的起源比較流行的有三種說法:
一是與屈原有關,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這裡不贅述。
二是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古代吳越地區在五月初五會舉行圖騰祭祀,這個地區信仰龍。
三是為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其父溺於江中,多方尋找,不見屍身。曹娥那時年僅十四,她沿江哭尋,但依然沒有下落。
五月初五這天,悲傷的曹娥自投江中。五天後,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以此傳為神話。
有人說,這是女兒節的來歷。但這並不可信。
女兒節的說法起於明清時代,當時百姓會把出嫁的女兒叫回來過節,又極力打扮家中未出嫁的女兒。
《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
8 # 老莫暢聊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由來的傳說很多,別稱也很多。其中有一個被稱為“女兒節”。
“女兒節”的由來有人說是因我們中國的第一代女皇武則天。說是端午節這天,天降異象,武則天的母親在這天就懷上了她。古代女人的的地位卑微,武則天算是給女人爭了一口氣。所以因為這個傳說,人們又把端午節叫“女兒節”。
也有人說端午節稱為“女兒節”是古人講究陰陽平衡,才把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都稱為女兒節。
端午假被稱為“女兒節”起源咱無法考證,可從我們家鄉的風俗能看出端午節稱為“女兒節”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端午節時我們家鄉麥子收割完畢,家裡有了新的糧食。古時的物質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女兒回孃家也不像現在這樣平常,方便。女兒回家都要給父母帶禮物,而過去,食物就是最好的禮物。
我們家鄉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都得帶各種有寓意的麵食,有桃型的,魚型的,蓮子型的。同時還需要帶各種當季的瓜果。特別是第一年回孃家的女兒,要給左鄰右舍,一宗一族有來往的都得帶這樣的禮物。麥子剛收穫,不至於女兒捉襟見肘。
端午節的時候各種桃李,瓜果也開始成熟,女兒回孃家也能容易湊齊瓜果種類。再者端午節時,麥子收穫了,秋天的莊稼也基本播種完了,農家人有了一段休閒的時光。女兒回孃家也能安心的住幾天,共享天倫之樂。
端午節稱為“女兒節”有歷史的傳說,更有民間的智慧,有父母對女兒的體諒,對女兒的愛。
你哪裡端午節有什麼風俗呢?
回覆列表
端午節可以說是中國最有文化背景的節日了,光名字就有不少,如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菖節、蒲節、龍舟節、屈原日、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詩人節、午日、燈節等等。
每一個名字都有不同的傳說的故事,那麼為什麼端午節被稱為女兒節呢?
一種說法是端午這天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在福州就有出嫁的女兒在端午回來討夏衣的習俗,孃家都會把準備好的夏衣送給回孃家的女兒。
在古代春節拜年時很重要的活動,但是出去拜年都是男人的事兒,春節過後農事漸多就不方便走動了,於是古人就選中了端午節。
另一種說法跟武則天有關
唐朝武德六年端午節這一天,在嘉陵江上有一艘官船,忽然烏雲密佈,波濤洶湧一道閃電劈了下來,江中衝出一條金龍來直撲船上的利州(四川廣元)都督夫人楊氏。
不久楊氏生下一女,這女孩就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利州人為了紀念武則天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婦女們就在江中載歌載舞祈求金龍再現。這一活動傳承至今被稱為“廣元女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