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泠朔
-
2 # 柯十一
其實就一個原因,林沖把魯智深賣了!
林沖是個沒什麼原則的人,義氣不義氣的對林教頭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
3 # 傅世偉
題主所說,魯智深上梁山後,與林沖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不知從何說起。僅憑一句稱呼林沖為林教頭嗎?再延伸一下,是當初野豬林魯智深救了林沖後,林沖對解差說出了魯智深的來歷嗎?其實,這不過是斷章取義。
林沖刺配滄州,受賄的解差就密謀設計殺死林沖。在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後,終於在野豬林動手。幸虧被一路暗中保護林沖的魯智深相救。魯智深欲殺解差,以免後患,卻被重回體制內幻想沒有破滅的林沖阻止。魯智深曾是提轄官,關西五路廉訪使,官場的規則一清二楚。他明白,既然不殺解差,二人回到東京,一查便知自己。其實,此前,董超、薛霸已經猜到了魯智深的來歷。因此,魯智深的選擇只有一條路,就是逃走,落草為寇。這一點,魯智深明白,同樣在體制內的林沖也明白。因此,魯智深上二龍山是必然的。
再說魯智深對林沖前後稱呼的改變。魯智深菜園演武,得到林沖誇讚,二人結義為兄弟。在私下場合,二人兄弟相稱,但到了梁山上,二人作為曾當了多年軍官的人,自然明白,在公眾場合,不能顯得過於親近,以免有拉幫結派嫌疑,外粗內細的魯智深肯定會隨著大家一起,稱呼林沖為林教頭。據此,就得出魯智深與林沖的關係疏遠的結論,顯然是風牛馬不相及。因此,魯智深上梁山後,與林沖仍然是最好的兄弟,從未改變過,只不過在大家面前,保持了一點距離而已。
-
4 # 門三奇聞趣事
總的來說可以說成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二人一開始確實是情同手足,但後來的事讓魯智深不能忍受,那就是林沖太軟弱,本來這也沒什麼,畢竟林沖有家室,是朝廷命官。
但是後來發生的事讓魯智深對林沖產生了隔閡,甚至以後的稱呼也變成了“教頭”。這個事就是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的時候,如果不是魯智深,恐怕林沖早就死在野豬林了,然後魯智深怕他走了林沖再被殺害,就一路護送。期間,解差曾經試探地問魯智深是什麼人,魯智深罵了他一頓,意思是想問出來我是誰,好回去向高俅告狀來找我麻煩是嗎?嚇得解差不敢言語。但是林沖就說了,誰不認識東京大相國寺的,曾經大鬧五臺山,柳樹都能連根拔起。等於直接把魯智深賣了!意思就是都是他的事,跟我沒關係!魯智深何等耿直,救了林沖也算是仁至義盡,從此以後關係便沒那麼好了,屬於關係不怎麼樣,但也不撕破臉的那種。
-
5 # 泥人161
林沖是一個城府比較深的人物,也是一位怕得罪官員的人物,魯智深性格開朗,天不怕,地不怕,說幹就幹,說打就打的真豪傑壯士,也是位愛人才的人物,他見林沖武藝高強,心中敬佩,以行動去保護林沖,可林沖是驢死了,架子還沒倒的人物,顯得有點清高,魯智深也就只有忍了,和林沖保持著不淡不濃的關係,這是我的看法,謝謝!
-
6 # 林武師de文散打
網上有一種“傾向”,即把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來個“重新評價/考證”。這本來也是平常事,可有些“評價/考證”讓人看了總有啼笑皆非的感覺。這類文章一知半解卻敢標新立異,往往脫離歷史或當事人一貫的背景走向,用現代人/社會的角度去“分析”/評判歷史人物/事件(哪怕是藝術虛構的),比方說“劉備與諸葛亮合謀除掉關羽(因後者自大狂傲、恐尾大不掉)”——試問如果劉備真要除掉關羽,又何必在他死後不管不顧、伐吳復仇,那不是脫了褲子放屁?最後鬧得自己兵敗身亡,這虧大了嘛!也虧這些“評論家”的腦洞咋能開得這門大?
本題的所謂林魯二人“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不知根據什麼?
魯智深在五臺山幾度大鬧禪院,被他本師智真推薦去東京大相國寺師弟智清長老處,智清即安排魯智深去守菜園。後來智深用武力收服了菜園子地帶的那夥潑皮,又倒拔垂楊柳,一不小心把自己打造成了菜園子社群周邊的網紅。
某天在菜園子裡表演舞禪杖,被同是高手的林沖看見了喝彩,於是兩人相識,因武投契,遂結為兄弟。
再後來林妻被高太尉之子高衙內欺侮、林沖被害發配,都有魯智深這個耿直哥們兒出手相助。萍水相逢,卻能如此盡心的幫人到底,一而再的做這種好人好事,且每次都帶累自己要麼丟官,要麼丟工作,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優良品質,充分說明魯智深就是個古代的活雷鋒或白求恩——而且心胸坦蕩、開闊,絕非那種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猥瑣人物。
那些質疑林魯二人在梁山的關係微妙/淡漠/疏遠的人,最大的“依據/論點”就是:1、之前魯對林一口一個“兄弟”,上山後卻改口稱“教頭”了;2、野豬林救林沖後一路護送,臨別魯用禪杖打斷一顆松樹、以警告兩個法警董超薛霸,後來林沖說過一句“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有人就硬生生說這是林在故意“出賣”,使魯後來被高俅害的再丟工作、從此流落江湖很久,因此魯對林鄙夷/不滿。
試問誰會這樣立馬恩將仇報啊?林沖也是個恩怨分明、做事果斷的英雄——儘管先前他曾貪戀已有安逸生活不願輕易打破,但這不也是“人性的弱點”嘛!林沖此言確實有失,但絕非出賣。他有討好高俅的必要嗎,那時?
再來看所謂“稱呼上的改變”。這就不得不說是一知半解、撈起半截就跑了:他稱林沖兄弟時,多是在二人一起的私下場合,野豬林後一口一個兄弟,一為慰藉/送溫暖給受冤屈的林沖、二乃警示董薛二人。上梁山後再逢時稱教頭,不是生分,恰恰是魯的“智深”和禮貌——這樣說就都懂了:你已屬某公司老三老四的高位,某天你曾經的恩人來加入公司了,他在公司眾人聚會的時候大喇喇叫你“兄弟”,你說妥不妥?何況魯後面還問“……滄州別後,曾知阿嫂資訊否?”完全是兄弟關愛嘛!何來“微妙”?
更何況緊接情節:
楊志舉起舊 日王倫手內上山相會之事,眾人皆道:“此皆註定,非偶然也!”晁蓋說起黃泥岡 劫取生辰綱一事,眾皆大笑。次日輪流做筵席,不在話下。——那照“現代批評家”的邏輯,晁蓋也害楊志丟掉好不容易再次謀到的職位,是不是私下裡也該恨上晁蓋一坨呢?沒有嘛。
再後來,魯智深聽潮坐化,葬於六和塔。林沖染病留於六和寺,託已加入六和寺的武松照看——武松後期可是和魯智深形影不離的鐵哥們兒,如果林沖真因“出賣”而招魯厭怨,性如烈火的武二哥會照看他?
四大名著中,三國和水滸,以敘事為主——較少去細述人物間互動,只在(歷史)事件推進中順帶塑造了人物;西遊記和紅樓夢(包括金瓶梅)則以團隊或家庭活動為主,故人物間互動較多。搞清楚這個背景特點,就不會去妄測/妄斷林魯的“關係”了。對嘛?
-
7 # 吾論魏晉
魯智深嫉惡如仇,行俠仗義,三拳打死鎮關西,不得已離開朝夕相處的軍營,流落到江湖之間。
在此過程中,他先後認識了九紋龍史進,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和行者武松。
魯智深和史進情投意合,關係非同一般,自不必說。而魯智深和林沖的關係似乎非常微妙,確實應該重點深入地分析。
在東京汴梁,來自於大西北偏遠地區的魯智深,舉目無親,百無聊賴,整天與幾個潑皮開展一些窮開心的活動。
偶然間,魯智深認識了豹子頭林沖。林沖豹頭環眼,武藝高強,威武雄壯,氣度不凡,更兼他是東京80萬禁軍教頭,地位當在中產階級以上。
林沖的優越條件,讓來自於邊地的魯智深流連忘返,心嚮往之,遂結拜為兄弟。等到林沖得罪高俅,刺配滄州,魯智深不離不棄,暗中相隨。林沖之所以能夠安全到達滄州,是由於魯智深在野豬林對命懸一線的林沖進行的及時相救。
此後二人相別,天各一方,而再次的相見,已經是多年之後的梁山群雄大聚義之時。
魯智深一路南下,來到青州地界,先後又結識了楊志和武松,三人在交往過程中結下深厚友誼,特別是魯智深和武松的關係,已經達到了情同手足,親如骨肉的程度。
他們同為步軍頭領,同為步軍五虎上將,同吃同住同打仗,一方有難,另一方捨命支援,在生活,工作和戰鬥中結下了生死友誼。
而與此同時,林沖作為梁山馬軍頭領,是馬軍五虎上將之一,和他一起生活戰鬥的,大多是馬軍將領,由於馬步軍營相距較遠,又沒有很多業務聯絡,每天夜以繼日的進行訓練,巡邏和值班,於是與身為步軍首領魯智深的交往日趨減少。
同理可證,魯智深與林沖的交往也是如此。梁山聚義之後,魯智深與武松的關係最為密切,與史進,楊志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而與林沖的關係卻漸行漸遠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林沖和魯智深各自忙於事務,無暇在一起喝酒吃肉,吹牛聊天,但是他們目標一致,心有慼慼焉,終究還是要走到一起。
事實正是如此,在遠征方臘戰爭中,梁山好漢或死,或傷,或遠走高飛,或回京覆命,而武松林沖魯智深一行三人卻堅持拒絕北歸,依然滯留杭州,在六合寺遁入空門,於是水滸傳中星月相隨,生死與共的三兄弟終於走到一起來了。
人生在世,每一個階段都可以遇到自己相親相愛的人。年齡區間不同,生存空間不同,人生閱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特別是三觀不同,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關係。
或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或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或事業有成,如日中天,或老驥伏櫪,烈士暮年。每個年齡階段,在人事交往過程中,都有不同的選擇。
中年時期,忙於工作和事業,無暇顧及舊日夥伴,甚至大學一別,天各一方,杳無音訊。
而一旦退休在家,遠離了事業和權力,才重新撿拾舊夢,迴歸真實的自我,或懷舊反思,或故地重遊,或故友再往,或同學聚會,或舊情復發。如此不一而足,異彩紛呈。難道不是這樣嗎?
-
8 # 劍不如人
魯智深與林沖惺惺相惜僅僅是在武功交流方面而已,至於兩人性格方面相差太大,老魯粗人一個,大大咧咧直來直往,為人做事方面很一般不計較細節,為了救人自己的命都可以搭上。再說身為禁軍教頭的林沖,在官場呆久了做事難免有點畏頭畏尾。經過一連串事件之後,老魯雖然一路暗中跟隨搭救,可是內心深處已經瞧不起這個優柔寡斷的林教頭,之後認識二龍山武松一夥更加襯托出為嘛叫做物以類聚為嘛要人以群居。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魯智深對林沖的稱呼來判斷出來,魯智深和林沖交好一直到林沖發配到滄州都稱呼他為:“兄弟”,後來魯智深離開林沖最後被人追查,從大相國寺逃走到二龍山,最後三山聚義打青州的時候再和林沖相見,一上來稱呼林沖:“林教頭”。不再稱呼兄弟。其實這就是林沖和魯智深關係的微妙變化,魯智深為何會改口呢,其實這是林沖無意間出賣了林沖。
原著中高太尉叫押送林沖的董超,薛霸,結果了林沖,卻被魯智深阻撓,魯智深一路護送,而董,薛二人也一直在問魯智深是哪裡人,魯智深一直沒說。直到之後臨近滄州,魯智深不再護送,用禪杖砍倒一棵大樹離開後,董,薛兩人問林沖,林沖說:“這點小樹算什麼,那大相國寺的楊柳他都倒拔出來。”這一句話林沖無意間暴露了魯智深的所在地,而魯智深一路隱瞞的被林沖一語道出。
董超薛霸走後回去對高太尉一說,高太尉一查,就會知道阻撓自己殺林沖的是魯智深,所以我們後來看到魯智深逃離相國寺到處逃難,就是這個原因,不過魯智深也很清楚,導致現在自己東奔西走的是林沖,所以最後兩人再相見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
不過從“兄弟”和“林教頭”這樣的稱呼變化可見施耐庵的寫作功力,《水滸傳》能成為四大名著是有道理的,魯智深深受大家喜愛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