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是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魏徵敢於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道,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太宗懷鷂”,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隻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徵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裡;魏徵發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徵滔滔不絕地講著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裡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徵,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徵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裡。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徵。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是輔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後上諫二百餘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鑑,居安思危,行聖賢之治。魏徵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作為座右銘,並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徵比他早逝,他便哀嘆“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並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徵看見,他藏鳥於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徵知道,這一細節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徵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是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魏徵敢於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道,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太宗懷鷂”,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隻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徵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裡;魏徵發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徵滔滔不絕地講著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裡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徵,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徵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裡。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徵。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是輔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後上諫二百餘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鑑,居安思危,行聖賢之治。魏徵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作為座右銘,並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徵比他早逝,他便哀嘆“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並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徵看見,他藏鳥於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徵知道,這一細節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徵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