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ghtbewithyou

    蜀漢政權我個人認為就是諸葛亮一直活著帶著姜維也難有大的建樹。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蜀國在丟了荊襄九郡後,又經歷了夷陵之戰,國力已經屬於三國裡最弱的一方,戰略上是屬於配合蜀地的地形進行防守的,只要扼守住主要隘口再伺機進攻才是正確的選擇。而這個進攻時間點的選擇,一定是慎之又慎,最好是一鼓作氣,因為什麼呢?

    因為蜀國做不到一鼓作氣奪得大片關鍵城池的話,就容易被拖入持久消耗戰,古代人口增長緩慢,蜀華人口又少,地形也對運糧不利,已經受不了多次折騰,長久下去是越打越弱,而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未取得關鍵性勝利,小勝幾次戰役,大的戰略上是失敗的。可作戰的兵丁越來越少,可衝鋒作戰的將領也是越來越少,後期該病的病該死的死,剩下的都不是一些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而魏國只需要每次在蜀國進攻時不跟對方大決戰,一點點消耗,從兵力上糧草上就夠了,每一座城都耗費蜀國大量精力,可想而知,諸葛亮姜維用兵再如神,也只能最多保證正面交鋒以少勝多,一錘定音,但他們能把蜀華人口短時間上升到一定稠密度嗎?打仗時能讓糧草運輸像空運一樣嗎?他們做不到的。

    所以蜀國輸在需要運營,可以採取襲擾的戰略上以攻代守,內部該屯田屯田,該修養生息生息,糧食存夠了,人口上來了,再根據情況出擊,諸葛亮姜維就是有點急了。

  • 2 # 潮過廣陵半江愁

    不會怎麼樣,還是蜀漢滅亡。

    就軍事能力。

    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而姜維又比諸葛亮差遠了。

    不要真被《三國演義》給騙了,諸葛亮確實有才能,但相較上面幾個差遠了。

    前期蜀漢建國,取得的輝煌幾本上都是劉備打的。

    是創業的。

    諸葛亮只是輔政。

    例舉幾個《後漢書.孝獻帝紀》

    1.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劉備破劉璋,據益州。

    2.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夏五月,劉備取漢中。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總體來說,劉備從區區千百人小隊伍發展壯大,甚至很多戰役不輸曹操,因該是可以的,不至於《三國》中說的“臥龍一見分寰宇”,以及後來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那樣無能。

    劉備死後,至於諸葛亮,屬於“守家型”,不能帶兵打仗,但守本可以。六出岐山,也沒啥效果,不過畢竟蜀國地理位置好,易守難攻,夠本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中,陳壽評曰:(諸葛孔明)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至於姜維,連本都守不住。

    《三國演義》中說:

    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始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劉禪)久全,何況姜維乎!

    當然也不能全怪姜維兄,姜維已經可以了,蜀國地方就那麼大,人口就那點兒,經濟何吳魏沒法比,常備軍就幾萬,吳魏數十萬,尤其是魏。能這這樣可以了。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不會怎麼樣,以諸葛亮之才,五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就算姜維學到了諸葛亮的本領又如何,北伐失敗之原因不在於人謀,而在於蜀國弱小,人才兵源皆匱乏之故。

    從諸葛亮幾次北伐的情況看,諸葛亮基本上沒有什麼失誤,人們皆以為第一次北伐是因為街亭誤用馬謖之故,其實不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蜀國兵作戰能力遠遠比不上魏國,此皆因劉備夷陵之敗留下的遺患 ,夷陵之敗導致劉備之精銳皆葬於夷陵、猇亭。

    蜀國留下的已不再是精銳部隊,蜀國經濟也大受影響。雖然經過諸葛亮多年的努力,發展經濟,訓練新兵,使蜀軍有了一定的規模,才得以出師北伐,但其軍隊素質與魏國從九州選來的精兵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由於幾次北伐,諸葛亮一次比一次吃力,因為國民經濟根本招架不住長期戰爭的消耗,使之民皆有菜色,每次戰爭,士兵皆有損傷,補充兵源又成了大的問題,蜀地人口基數太小,曹操漢中失利後,早已把漢中人口盡數遷移,人口的成長需要時間,不是十年八年就可以完成的,但諸葛亮等不起,姜維也等不起,戰爭的消耗大於人口的增長,就是孫武在世又能如何。到時蜀國已無可用之兵,街頭巷尾皆為蒼髯老翁,漏屋內外俱是憂怨之婦,以何為戰,又能堅持多久。

    所以蔣琬、費禕才想盡辦法剋制姜維對外用兵,因為他們瞭解,蜀國已承擔不起,人民承受能力已達極限,急需休養,連年戰爭會將蜀國軍民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蜀國需要的不是戰爭,缺少的已不再是將才,而是治國之才,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但他也沒有辦法,為了蜀國的存亡,只能不惜損耗國力,虧欠民生,達到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的政治目的,使蜀國得以有延續的理由。

    諸葛亮對蜀漢是有功的,但對蜀之百姓,卻有一份深深的歉意,姜維則用兵更甚,使得民怨沸騰,川之士族豪強皆仰望魏之正義之師,就算盡諸葛亮重生又如何,民心至此,焉能不敗。

    當關羽失去荊州,劉備夷陵之敗後,就已註定了蜀國之滅亡,連年征伐,只會徒增傷亡罷了,還不如善待百姓,造福蒼生,為自己修無量功德,得萬世善緣,何樂而不為呢?

  • 4 # 平棘墨者

    繼續北伐,但無結果,蜀漢只能偏安,由其內政外敵決定未來。對內姜維沒有調和諸派的能力只是強於軍事對內政無甚建樹,在劉禪面前也沒有諸葛亮的威望也得不到充分信任。對外司馬家族勢力是英才輩出,鍾會鄧艾之輩對姜維來說無疑是一場惡夢,如諸葛遇司馬。謝邀。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諸葛亮能多活十年,那麼三國曆史將完全會改動。

    假設諸葛亮能活到244年,那麼其旗下不僅有姜維,還有魏延、王平、廖化等武將,還有陳儀、蔣琬、費禕等文官。

    此時的蜀漢人才濟濟,諸葛亮的理想一直是北伐中原,一統天下,蜀漢雖弱小,在諸葛亮時代一直處於戰略進攻姿態,壓著曹魏打,如果諸葛亮多活十年,將會創造不小的改變。

    曹魏方面的西部戰線是司馬懿統領,諸葛亮在,司馬懿只能避而不戰,繼續當縮頭烏龜,而有諸葛亮在前線,曹魏壓力相當大,首先內部也不太平,然後其北方也有遼東、烏桓等外部威脅,而東邊又有東吳不斷創造的壓力。

    但曹魏畢竟實力最強,又有一代明君曹睿在,勉強能應付,一切改變發生在曹睿於239年去世後。

    曹睿去世後,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為託孤重臣,而司馬懿長期領兵在外,朝政由曹爽把持,司馬懿有兵權,曹爽有政權,時間一長矛盾就出來了。公元244年,諸葛亮去世,次年司馬懿直接出兵清君側殺曹爽,引起曹魏政局不穩,導致東部淮南叛亂,叛亂導致曹魏一分為二,西部洛陽以司馬家族擁曹芳為帝,東部徐州兗州以曹氏夏侯氏餘親擁曹髦為帝,分為西魏與東魏。

    諸葛亮去世後,建議劉禪立蔣碗為丞相,姜維為大將軍,姜維掌兵權後,繼承諸葛亮衣缽,繼續北伐,而不受肘制,恰適司馬懿去世,諸葛誕攻魏,曹魏大亂,姜維出祁山,攻進關中,後被司馬家族打敗,姜維則改變戰略,攻擊涼州、雍州,據之以抗西魏,誰也滅不了誰,又一個亂世的開始,史稱四國分治。

  • 6 # 詩與遠方等風來

    不否認諸葛亮的謀略,但諸葛亮的管理有問題。軍隊裡的一個小兵挨板子都得諸葛亮到場才執行。所以,諸葛亮是累死的。不僅僅他累死了,還沒帶出來多少人才。劉備在的時候人才濟濟。並不是劉備比諸葛亮運氣好。自古明君都知道放權。而諸葛亮就是管的太細啥權也不放,下面小弟沒法發揮也得不到鍛鍊。所以,諸葛亮一死蜀國就越來越不行了。

  • 7 # 歷史春秋網

    姜維完全學到了諸葛亮的衣缽,也不會把魏國怎麼樣。

    從現實上看。不只是姜維,就是諸葛亮自己,不也是五出祈山了嗎?五出祈山,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了。小有戰果,對於國運,不管什麼用。尤其是最後一次,諸葛亮對於司馬懿,簡直是無計可施,黔驢技窮。司馬懿就是一招,不跟你打,你又能奈我何呢?攻,不能前進一步;退,勞民又傷財。糧食,供應不上,兵士,叫苦連天。司馬懿只管將國門守好了,安心在家喝酒,就夠諸葛亮牢神了。送女人衣服,司馬懿穿上了,不認為是羞辱。而且,司馬懿透過諸葛亮的吃飯,能算出其命不久長矣;透過諸葛亮的軍事佈署,能夠斷定雙方交戰的最後結局。司馬懿是大戰略家,諸葛亮不是他的對手,何況姜維。

    而且,姜維也不是魏國後起之秀鍾會、鄧艾的對手。這也為事實證明。既便他得到了諸葛亮全部的本事,跟鍾會、鄧艾、司馬師、司馬昭比起來,也最多半斤八兩,有勝有敗,不會改變歷史。最重要的一點是,蜀國的綜合國力,與魏國差了許多。蜀國舉國才不到一百萬人,而魏國四百多萬人;魏國在國土面積上,是蜀國的幾倍。以小國敵大國,從各方面蜀漢都佔有弱勢。最終失敗是必然的,時間早晚而已。別說姜維自己,就是諸葛亮再活二十年,與姜維齊心協力,也很難挽救蜀漢的亡國命運。

  • 8 # 春暖花開280400721

    個人意見,大家先聽我一言。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先不要北伐。因為這時候劉備在夷陵被陸遜大敗而歸,國力和軍事都不是頂峰。養精蓄銳,恢復軍事和國力,等待一次絕佳的軍事戰機,利用吳國進行騷擾戰術,分散一部分魏國的兵力,打敗魏國也很有可能。這樣的一次北伐勝過六出祁山。即能保證戰績又能保證國力和軍事,還能保證諸葛亮的壽命。因為在壽命長短方面,諸葛亮比司馬懿要少活20年,這二十年的差距直接導致被魏國滅亡的情景。所以在綜合國力相差甚遠的情況下,保留實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 9 # 初心如舊

    假如諸葛亮能多活一段,姜維真正學懂領會諸葛亮衣缽,那蜀國會如何?

    這確實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假設,有答覆認為,那時蜀華人材濟濟,可能會有一番作為。但是,國家的實力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涉及軍事,經濟,人口,政治,以及執政者素質,強調一個方面有點脫離實際,並不可取。

    另一方面,姜維確實能力非凡,是一位不錯的將才,但是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足以改變歷史。這中間存在許多姜維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儘管提問不願提,不願看到,但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就像諸葛亮自己當年沒能最終實現理想一樣。

    提問的中心意思實際是,姜維只學到諸葛亮本領的皮毛,所以姜維北伐進展不大,耗盡國力,才導致蜀國最後早早亡國,但實際事情要複雜的多。這既有蜀國國內因素,也有當時的國際原因。

    從國內看,姜維真正接掌大將軍位置時,黃皓已經到了劉禪身邊,很快就取得皇帝信任,蜀國內政受到干擾,蜀國本來就弱小落後,而這麼一來正應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諸葛亮當年看,權傾朝野,沒有任何行動上的羈絆,可北伐仍然功敗垂成,出師未捷身先死,試想,姜維在重重壓力之下,能把奄奄一息的蜀國延續七年多,已經很不容易了。

    從當時國際局勢看,曹魏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人材濟濟,兵力雄厚,而蜀華人口不多,兵力單薄,經濟羸弱,人材匱乏,雙拳難敵四手,這是需要長期戰略積累,逐步發展壯大,不是姜維一代人能夠改變見效的。

    而且蜀國地理利於守,但難以向外擴張,而劉禪的兒子們雖多,並沒有具備雄才大略的傑出人物,在當時那種繼承規制下,起碼三十年看不到啥希望,而姜維生於建安七年,比劉禪還大五歲,即使再能幹,年齡不饒人,更不要說實際執行中,各種掣肘刁難,意外失誤會造成的損失。因此,即使諸葛亮活到六十歲,姜維再多歷練一段,蜀國也不會有大的起色,歷史仍會按既定規律執行。(0:0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沒有3分鐘以上,4分鐘以下的歌曲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