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lidWorks大師之路

    對於教學,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體力教學,另一種是系統教學。體力教學是指教師親自推動各項教學常規的開展,而系統教學是指教師藉助系統來推動各項教學常規的開展,自己只需維護系統的正常執行。兩者相比,我更傾向於後者。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有兩座山,一座是南山,另一座是北山。每座山上都有一座廟,裡面住著一個小和尚。兩座山之間,隔著一條小河。每一天,南山小和尚和北山小和尚都會下山挑水,兩人相遇在小河邊,一邊挑水一邊聊天,日子過得很快樂。

    有一天,南山小和尚下山挑水,發現北山小和尚不在,等了許久還是沒來。一連幾天都是如此,南山小和尚很奇怪:“這麼多天沒下來挑水,北山小和尚是不是病了?”

    又過了幾天,南山小和尚決定去探望北山小和尚,他越過小河,爬到北山小和尚所住的廟裡。進去後發現,北山小和尚沒有生病,而是在休閒地打著太極拳,優哉遊哉的。

    原來,在過去一起挑水的日子裡,每次挑完水回去,南山小和尚就累趴在床上,懶懶地不想動。北山小和尚回去之後也很累,但他每天堅持做一件事,就是到後院挖井。有時體力足,就多挖一點;有時體力少,就少挖一點,唯一不變的,是從不中斷。挖井的日子很漫長,但是從挖通的那天起,北山小和尚再也不需要下山挑水,過上了南山小和尚想象不到的悠閒的日子。

    對我們來說,故事裡的“水井”,就好比個人的教學系統。剛走上講臺,每個教師都還沒有自己的系統。有的教師每天疲於應付各種常規工作,處理各種意外,閒下來就趕緊休息消遣;而有的教師儘管同樣的累,但每次閒下來,都會努力搭建自己的教學系統。儘管搭建教學系統的時間很漫長,但是一旦成功執行,教師的時間會得到極大的解放。對於沒有系統的教師來說,他們好像不需要那麼勤奮,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與體力教學相比,系統教學有兩個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收益空間更大。

    體力教學中,你需要親自推動工作中的每個環節,精力因此被分得很散;而在系統教學中,你可以透過系統撬動更多的資源,形成更大的力量來推動工作,這樣收益會更大。就像北山小和尚,有了水井,他只要走幾步,就能源源不斷地打到水;不像南山小和尚,想要喝水,只能自己下山挑,每一個環節都要操心。

    另外,在體力教學中,每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你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你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決定了教學成果的天花板;而在系統教學中,決定教學成果上限的,是系統的效率,你只需要把精力用於改進系統,就能使教學成果得到提升。就像北山小和尚,有了水井,他想打水更方便,可以安裝一個水龍頭,只要擰開,想要多少裝多少;不像南山小和尚,他想得到更多的水,要麼多跑幾趟,或者每趟多挑幾桶水,自己累壞不說,挑到的水還是遠遠比不上北山小和尚。

    第二個優勢是收益更加穩定。

    在體力教學中,你需要親自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開展工作。可是,你的時間和精力很難保持穩定。一方面,除了教學,你還需要處理許多其他工作上的業務,有時一忙起來,可能連備課都沒時間,這時,教學的開展就會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學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為了保證穩定教學的收益,你需要不斷地幫助沒跟上的學生,這對精力的儲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再說,人的精力也總有高潮和低谷,有時生病了,想開展教學也有心無力,更不用說穩定收益了。

    在系統教學中,推動各項教學工作開展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教學系統。你只需要維護系統的正常執行,就能保證教學收益的穩定。維護系統所花的精力並不需要很多,因為系統撬動的資源起到了一個放大的槓桿作用;而且系統一旦執行起來,往往會有一個慣性,即便你偶爾減少精力的投入,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開展。記得有一次上課鈴響,我忘了是自己的課。學生過了五分鐘才過來告訴我。本來想著課室裡會亂成一團,等我趕到課室時,卻發現學生按照往常的流程做完了課前小測,這五分鐘也沒被耽誤。

    由此可見,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建立個人的教學系統絕對是一件價效比極高的事情。那麼,怎樣有效地建立個人的教學系統呢?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明確目的。

    我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反覆想著如何搭建數學作業系統。從出題、佈置、收回、批改和點評,每個環節精心設計。每次設計完都信心滿滿,但總是沒過幾天就被現實打臉。要麼是來不及出題,要麼是作業積壓改不過來,要麼是沒時間點評,總之各種Bug出現。

    後來我找到了原因,我一心想著搭建作業系統,卻從沒想過自己想透過這個系統得到什麼,這就犯了一個“把手段目標化”的錯誤。系統是幫助我們開展教學的工具,如果不清楚我們想得到什麼,單純為了搭建系統而搭建系統,最後很可能會事如願違。因此,搭建教學系統的第一步,是明確我們想要的結果。

    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和考好數學。前者是學習的本分,後者是基於現實的需求。從學生的行動上看,學好數學的核心是提升實力,而提升實力的本質,是數學知識點的積累;考好數學的核心是穩定發揮,而穩定發揮的本質,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應試技巧。因此,我們建立教學系統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有效率地積累知識點,以及建立應試技巧。

    第二步,是盤點資源。

    明確了結果,下一步就是盤點資源,看看身邊有哪些資源能為我們所用。這樣,我們就可以透過搭建教學系統,撬動更多的資源,讓有限的精力得以放大。

    從時間維度看,我們可用的資源有課堂、作業、培輔、測驗,以及其他工作時間;從空間維度看,我們可用的資源可以分為物質和人力,前者包括各類資料和工具裝備,後者包括學生、同事、學校和家長。

    盤點資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經常自問:“這個資源可以幫助我的教學做什麼?”有時候我們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所困,對眼前的資源視而不見,自問這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主動發掘身邊資源的價值,有時候會有新的點子出現。比如在剛開始執行課前小測時,我是請科代表提前一天把題目抄在小黑板上,等到上課時把小黑板一掛就行。後來每間課室安裝了實物投影平臺,我發現只要對Word文件稍加排版,就能把題目投影出來,這樣準備時間大大縮短,科代表也不用太辛苦了。

    第三步,是最佳化流程。

    明確了目的,盤點了資源,下一步就是使用資源達到目的,這就需要我們制定相應的流程。可是,流程一多起來,如果不能得到有序合理的安排,就容易造成無用的堆砌,也難以構成系統。因此我們需要對流程進行最佳化。

    最佳化流程包含四個小步驟。

    第一小步是計劃,針對教學的每個環節,快速制定一個可執行的行動流程。比如出課前小測的題目,我就有一套流程,先點開自制的知識點清單,接著登入菁優網,然後根據既定條件和篩選條件來選題,最後配置成一份課前小測題目,排版列印交給科代表備用。有了行動流程,就可以避免每次需要重新思考怎麼做,極大地降低了行動成本。

    第二小步是執行,有了行動流程,就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教學的實踐中去。比如出課前小測的題目,想好流程後,我就把它記錄在雲筆記中,每次需要出題,就先檢視這套流程,然後按照流程行動。有的人可能要問:“這麼草率,遇到問題怎麼辦?”的確,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問題意味著改進系統的機會,我們需要的是歡迎問題,而不是想辦法逃避問題。有的教師因為害怕問題暴露,對自己的行動流程反覆修改,就是不投入使用,這種企圖憋大招的選擇,反而會阻礙了系統的改進。

    第三小步是檢查,在行動流程的使用過程中,我們需要對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記錄。記錄包括兩個內容,一個內容是有助於推動教學開展的流程,比如課堂上,如果發現學生死氣沉沉,講個笑話往往能夠瞬間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狀態;另一個內容是阻礙教學開展的流程,還是這個例子,你發現學生死氣沉沉,不是講個笑話,而是怒氣衝衝地把全班痛罵一遍,結果可能會引起學生內心的牴觸,你接下來的講課就更加沒人用心聽了。

    第四小步是調整,對阻礙教學開展的流程進行調整,使之轉化為有助於推動教學開展的流程。調整的基本思路有三個。一個思路是新增有用的流程,比如前兩年開始,我在多次分析學生的成績後,決定為課堂新增一個流程,就是課前小測,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雖然正課時間被佔用了不少,但是學生的成績卻得到提高。

    另一個思路是剔除無用的流程,比如週末作業,我原來會很勤快地佈置週末作業,後來發現完成質量不敢恭維,點評效果低下,於是決定取消週末作業,把省下的力氣花在平時的作業上。結果發現學生很開心,平時作業也做得賣力,成績也不會因此而下降。

    還有一個思路是重組現有的流程。重組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方法是串聯,即改變流程的順序。比如平時測驗,我原來的做法,是批改完兩個班的試卷後,再分析學生對哪些題目做的不好,每次都搞得很累;我現在的做法,是一邊改試卷,一邊把學生的錯誤簡單記錄在我的試卷上,還沒改完一個班,我就已經知道學生哪些題目做的不好了,至於改卷的速度,剛開始會慢點,到後來不需要再記錄學生的錯誤,就會變得飛快。

    另一個方法是並聯,即把某些流程合併。比如平時的作業,我原來的做法,是佈置作業、上交批改、發回訂正和課堂點評,發現滯後性很嚴重,一是我作業常常改不過來,二是當我點評的時候,學生都忘了當時的題目了;我後來做出調整,把批改和訂正合並起來,流程變為前一天佈置作業,接著第二天課前學生自我訂正,然後課堂點評回收,發現點評的效果大大提高,而且節省了批改作業的時間,我只需要檢查學生的訂正情況就好了。

    每當做完一次調整,你會得到一個新的行動流程,相當於開始了新一輪的計劃、執行、檢查和調整,在這個不斷進行的良性迴圈中,你的教學系統得到持續地迭代升級,最終完善成熟。

    有的人可能會擔心:“建立教學系統的時間如此漫長,我會不會等不到系統帶來收益的那一天?”其實不用擔心,建立教學系統是一件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起初收益緩慢,但越往後會越快,而且效果驚人。就拿我這個普通人來說,剛出來工作時,同一批進來的同事基本上都滿載榮譽,而我一直穩居年級倒數。焦慮了兩年,我才發現原來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學系統;接著又花了三年的探索試錯,系統總算有點成型。第六年接手的一屆學生,我第一次拿到教學生涯中的期末年級第一,而這個年級第一,伴隨著這一屆學生,連續拿了四次。這屆學生畢業後,也就是現在,目前的兩次階段考,還能保持年級前列,也算是對教學系統的一個有力驗證吧!

  • 2 # 新式課堂

    個人覺得,應該先將整個小學和中學階段的知識先大致瀏覽一遍,看看整個系統知識的排布順序和大致結構。然後再細緻瀏覽自己所從教的學段。建構一個合適的知識體系,這個比較費工夫,如果高效的話,可以做飯半年完成一個學段。

  • 3 # 一小步周老師

    1、建立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風格

    2、能夠在這個領域有自己的小圈子文化

    3、善於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雲的“一人江湖,江湖一人”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