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碗兒美食記
-
2 # 縱橫D捭闔
《二泉印月》這首樂曲以悲愴、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向人們傾訴了阿炳坎坷的一生以及他對命運無盡的憤怒、無奈與不甘,同時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表達了阿炳的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
-
3 # 卓聚樂學
在燦如星海的民族傳統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舉世公認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為中國二胡樂器的代表作。在這首曲子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音樂的摯愛,悠長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細流一樣沁人心脾。它的表現形式和音樂流派是中國江南風情的集中體現,這種風格的音樂娓娓道來,十分適合抒發個人情感,整個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生命和命運,讓人聽後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一、阿炳與《二泉映月》樂曲創作的由來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早年是一名道士,本來是一家香火很旺盛的道觀的天師,後因染上惡習,終於導致生計的衰敗。另外,其不檢點的私生活使得他患有梅毒進而導致雙眼失明,所以後來人都稱他為瞎子阿炳。阿炳有極高的音樂造詣,早年就曾因為聲音嘹亮,歌曲動聽,被人們稱作小天師。他的唱功功底也來源於其父常年的教誨,而阿炳從父親那學來的道家音樂,並非正宗宗教性質的音樂,而是源自千百年來無錫民間流傳的民間音樂,其中保留著大量口口相傳的民歌曲調。阿炳和他父親將這些曲調用道家音樂的形式演奏出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胡和琵琶曲調。
雙目失明後,阿炳漸漸得不到人們的喜歡,自然也無法繼續在道觀中工作。無奈之下,他只能離開道門,以沿街賣唱為生。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在無錫市的街頭,人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帶著墨鏡,胸前和背後掛著許多演奏樂器,手拿一把胡琴的瞎子藝人四處賣唱,這人就是阿炳。不過,從小養成的自尊心使得他從來沒有向人乞討,而是透過賣唱的方式來賺取可憐的銀錢維持生活。
正是由於人生的經歷,他感悟到命運多舛和人情冷暖,他接受現實生活給予他的安排,卻沒有繼續沉淪下去,而是與命運做抗爭,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不斷掙扎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人們不難感受到一種底層人民的心底呼喚,這是最真實的感受,歌曲裡有悲哀有彷徨,有奮鬥也有喜悅,但這一切又被命運所束縛,人們只能去抗爭,卻無能為力去改變。正是因為阿炳的覺醒和抗爭,待到新中國成立後,他的作品才開始為世人所重視,不過未能完全發掘和整理出他的作品,目前留存在世上的只有他的6首經典作品。
其中又以《二泉映月》最為出名,它曾經獲得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這首名曲的名稱源於無錫惠山的兩口泉水,在無錫當地,這兩口泉水被稱為天下第二泉,這也是阿炳最喜歡去遊玩和駐足的地方,正是這裡的山水美景和靈動氣息給了他無盡的靈感和創作源泉,即使他後來雙目失明,但他仍憑藉著記憶去刻畫心目中的泉水,以泉水的神韻和姿態慨嘆人生,抒發心中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二泉映月》全曲集中展現了民族曲調的優美和濃郁,加上阿炳恰如其分的演繹,賦予了這首樂曲以靈魂和生命,這也是這首樂曲能夠為世人所喜愛,能夠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是這首傳世名作感動世人的魅力所在。
二、樂曲《二泉映月》的賞析
二胡又被稱為胡琴,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一般認為胡琴是由奚琴演化而來,是具有傳統音樂特色的拉絃樂器,二胡所演奏出的聲音時而憂鬱深沉,時而高亢悲涼,適合各種音樂情懷的表達。而《二泉映月》這首膾炙人口的二胡著作就來源於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阿炳將它昇華成胡琴演奏的音樂曲調,在曲中處處抒情,每每感懷,抒發對困苦生活的無奈,感懷人生多艱難險阻的遭遇,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感懷世事多艱的人生遭際。阿炳將這一切訴諸於對明月山泉的描寫,寄託了無限蒼涼、深邃的情感。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幾小節後出現的主題具有敘述、傾訴和感慨萬千的情緒。作者彷彿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人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講述了好久,因此才會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在講述一個老藝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的故事。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多次,隨著旋律發展,曲調變化豐富,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強有力演奏更是表現了阿炳內心積憤的盡情迸發。人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緊接著,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著、傾訴著。
音樂家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其實在聽眾看來,《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已經成為悲慘音樂的代名詞,只要一想起《二泉映月》的曲子,那種悽悽慘慘慼戚的悲情就油然而生,也正是這種悲愴的曲調才符合阿炳內心的苦楚,樂曲分明就是在訴說阿炳的命運,也揭示著無法言喻的苦痛。
一把二胡,一脈清泉,一彎新月,一葉扁舟,這樣的月夜下,二胡不絕如縷的旋律,表達著創作者真誠的情感,曲調時而悲傷、時而歡快,讓人們感受到創作者跌宕起伏、滄桑悲苦的命運身世,蒼天大地為之動容……在樂曲停下來的時候,聽眾往往久久地回味著那悠揚傷感的曲調,有人眼角已經溼潤,應該說在這樣的音樂之旅中,人們真的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學習欣賞音樂對每一位聽者來說都是使人變得更為完美、更為豐富的提升途徑和手段。
三、《二泉映月》的藝術情懷
《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與其蘊含的藝術情感息息相關的,人們總能從詞曲中體會到一代老藝術人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情懷。這是一部反映作者人生悲慘遭遇的作品,更是舊社會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真實寫照,因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題材經典作品。阿炳犯下的錯也是那個年代所造就的,從他出生開始就註定了悲慘命運,他從小就被認為是私生子,經常遭受別人的冷眼,並不被家人所接受。他憑藉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一度被人們尊為小天師和神童,可他抵禦不了舊社會腐朽風氣的誘惑,最終失去了穩定的生活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一個人苟延殘喘地活著。可就是這種活著,他依然不向命運和生活低頭,他用他的作品警示著自己也警示著人們,這種與命運想抗爭的精神正是正能量的集中表現,也正是最能觸及人心之處。
其次,《二泉映月》的表現形式和音樂流派是中國江南風情的集中體現,這種風格的音樂娓娓道來,十分適合抒發個人情感,整個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生命和命運,讓人聽後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它的曲式結構為迴圈變奏體。透過不斷的演繹,將每句要表達的含義或放大,或精簡,根據意向的描述,時而上升,時而降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曲聲婉轉悠揚,尤其在表現與命運相抗爭時則表現得激昂上進,可又會在描寫悲慘遭遇時如泣如訴,低沉深邃。全曲採用迴圈演奏的方式,使得樂曲渾然天成,前後照應,讓人像是在品味一首來自遠古的楚辭宋詞,高山流水、連綿不絕,樂曲好似隨著月光的波動而緩緩流入聽眾的耳膜,浸入人的內心。曲中悠悠然道不盡生活的苦,飄飄乎讓人慾罷不能,它彷彿在訴說一場苦難,可事實上在痛訴著世界的悲慘與不公,剛柔並濟、攝人心魄。
再則,這首二胡名曲十分注重情意的表達,讓人回味無窮,如果把它比作宋詞,那在意境描寫上完全不輸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愴之感,不僅如此,它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奮鬥之感,感懷人生,感恩天地,讓人不由發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的確,只有經典高超的藝術才會產生同頻共振的感受,讓人們體會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
-
4 # 娛樂微世紀
《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雙目失明後,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之時創作的,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從中可以體會作者阿炳在黑暗的舊社會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
-
5 # 快樂的多多
《二泉映月》是阿炳創作的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樂器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歌曲時常6分59秒。誕生於1949年4月發行阿炳曲集。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表達了自己的愛恨情仇,透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絃,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併成為經典。是他創作的成功,是他天賦的體現。
《二泉映月》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嗆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
6 # 愛國40335
《二泉映月》是阿炳獨自創作曲子,阿炳把一生的苦難,悲傷,憂愁,不平和憤怒用二胡音樂表現出來。向人們訴說著勞動人民的心聲。和對強權政治的不滿。
回覆列表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奧曲裡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