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兩篇文章中曾經做過相關的論述,引在此處,作為答案,或可參考。

    一、在《指為刀鋸之餘而不怒:明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一文中,我曾寫道:

    明太祖朱元璋掌權後,對帝位的看護,不輸於任何開國的君主。對權力太過專斷,大大限縮了朱元璋的心胸空間。丞相犯事,在明以前的歷史中,也不乏其例。但是,因為丞相有錯而直接廢掉相權,朱元璋算是應當被記住的一人。

    廢掉相權,從治理結構上看,是對組織的破壞;從治理章法上看,是對制度的破壞。

    這種破壞,無限擴大了皇權,加深了專制。

    這種破壞,抹殺了以往的議事規則和制度,原有的某種集體決策模式被剔除。

    說權力專斷對朱元璋心胸的限縮,並非信口之語。因為,朱元璋並沒有慮及後世,或者說,朱元璋這種狹隘地對後世的考慮是有很大缺陷的,這就是心胸與遠見不足的結果。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主,其能力精力,在沒有宰相時,基本是可以應付時局政事的。但是,明朝越往後來,那些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越是孱弱。這些比之開國之君,相對孱弱的帝王,沒有能力、沒有精力、甚至沒有興趣管理時局政事,外朝沒有統一意見的平臺,一切皆需決斷於皇帝,皇帝不能自主、無法自主,就把決斷權委託給了宦官。結果,明朝的宦官之禍,比之東漢,似乎可以說是不相伯仲。

    東漢的宦官之禍,已經將宦官的形象定格成了奸邪宵小。

    明朝的宦官之禍,更加深了宦官的負面形象。

    對於宦官的成見、歧視、貶斥等等的不良情緒,最本源的因素,是宦官異於常人、是宦官乃身體殘缺之人。

    對異己者的仇視、敵視、攻擊、戕害,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異己者,範圍很廣,包括裝飾、打扮、身形、體態、膚色、民族、宗教、思想等等與自己、自己的族群、自己的國家等不同的人、團體、國別等。

    這能不能算作是人性之惡,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定不是人性之善。

    另外,對宦官的惡劣印象,還是因為宦官中出了一些名聲大、影響遠、行事壞的惡人。就是因為這類少數惡人的代表作用,造成了整個宦官群體的惡劣形象。其實,從有宦官開始,到宦官制度的結束,這其間,宦官的總體數量是十分龐大的。那些真正十惡不赦的宦官,在整個群體中,所佔比例是少之又少的,絕大多數的宦官,都是可憐之人、做的是比常人更可憐、更可悲、更可嘆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代表的惡劣,又是多麼惡劣的事情。

    當然,一直以來,對宦官的低視,比較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大多是情況下,他們的職責,是伺候他人。伺候他人,古今中外,都是被下看的。這也是需要深刻思考的人類社會、人性、管理制度等等錯綜交織而成的問題。

    當然,今天看宦官的惡,不能僅僅侷限於君君臣臣的範圍。

    當然,今天看宦官的惡,還要認識到制度的更邪惡。

    這樣,才會比較全面。

    二、在《清代官員對太監的印象:與窮寡婦無異》一文中,我曾寫道:

    文題涉及到太監、寡婦,這兩個特殊群體,大多數情況下,一直都是被中國社會輕視、鄙棄的,大多數時候,在大多數的心中,對他們幾乎是沒有什麼正面印象的。時至今朝,雖然這兩個特殊群體或全部消失、或幾乎消失,但是,社會對他們固有不良印象的存在,使得太監、寡婦二詞一出,似乎就暗含了某種不尊重。我是希望從一個相對公允的視角來寫他們,但是又無法規避這兩個名詞自身所滿含的負面慣性。是否動筆,多少有些矛盾。

    仔細想了想,太監、寡婦,就人生圓滿學的角度看,他們都是可悲的群體。大多數情況,他們最初的人生悲劇,不是他們個人行為造成的。人們對他們的負面印象,一是他們有別於普通人,似乎普通人對那些不同於自己的思想、言辭、行為、體貌等,都有一種深層次的不安,這種深層次的不安,會導致普通人對異己者進行排擠、敵視、甚至是攻擊;二是他們中一些有影響力的個體,被歷史證明、或者被文學塑造成讓一般人都憎惡、都痛恨的面孔,在一般人以點帶面的粗線條印象下,他們的整個群體都成了不光彩的形象。

    平心而論,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太監、寡婦那麼多,真正十惡不赦的能有多少人?他們中大多數的人,還不是和許多普通民眾一樣,過著悲苦的生活;甚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過著比許多普通民眾更加悲苦的生活。

    這樣說,並不是要翻什麼案。

    在這裡,我想要表達的是,作為人,我們在面對同類時,無論他們是怎樣的群體、他們有怎樣的特徵、他們與我們有多大的不同,我們都首先要把他們當作人來尊重、來看待,而不是貼標籤、吐唾沫、扔石頭。當然,這些我們的同類,包括歷史上存在過的、現實中依然存在的。

    另外,還要指出的,無論是歷史的人,還是現實中的人,在看待他們時,我們應該儘可能保持公正平允的標準,保持一以貫之的態度,他們有功,就要獎;有罪,就要罰;有過失,要譴責;有成績,要讚揚……而不是因人而異、因群體而異、因個人的利益而異、因個人的好惡而異……

    話入正題。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捲上。

    今人對太監的印象,多來自影視文學作品,普通的印象大體如下:首先,他們說話的聲音女性化,和男性的性別特徵完全不同;其次,他們是皇帝、皇后、太后身邊的紅人;第三,他們權力很大,可以影響主事者,有生殺之威;第四,他們可以隨意搬弄是非,心腸異於常人……其他的,不一而足。

    事實如何呢?

    根據資料,僅清朝而言,順治時設定宦官(太監)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三千人,直至清末,未超過此數。僅從數量看,要給這個群體畫一個統一的抽象圖,就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說,上文一般人從影視文學作品得來的太監印象,即便是真有,也只是太監中的個案。比如說,清朝268年的歷史中,真正可以呼風喚雨的太監,也是屈指可數的。

    那麼,清代官員是對太監有如何的印象呢?

    ……

    何剛德說,清廷的宮內,總共有四十八處總管,每個總管各管一處宮殿。這些總管,在太監中已經多少算是有些地位的,就他親眼目睹,這些總管留給他的印象是:形容枯槁,衣衫襤褸,個個與窮寡婦無異。

    ……

  • 2 # 輪臺戍卒

    真實的歷史是,宦官的權利大小為禍能力因為不同朝代有所不同的。有的朝代宦官確實有生殺予奪的權利。有的朝代就沒事比如宋朝、明前期、清朝 等。

    歷史上宦官之亂比較嚴重的朝代公認的有東漢、唐朝、明朝,我覺得最嚴重的要屬唐朝了,其次是東漢。

    可能因為距離時間近、魏忠賢劉瑾等託影視劇的福名氣比較大,明朝宦官比較出名,實際備受詬病的明朝宦官之亂反而沒有一般人想象對外那麼那麼的嚴重至少比唐朝東漢輕的多。

    東漢和唐朝歷史上都有類似的宦官之亂。比如東漢有宦官殺外戚梁冀,宦官一日封五侯,殺竇武、陳蕃把持朝政,再後來殺何進。 這僅僅是拿大將軍和名臣舉例,實際危害能力遠不止這些,大將軍梁冀和竇武、何進都是相當於宰相一把手,陳蕃是徐儒下陳蕃之塌的陳蕃,為當世之名臣,可想其為禍之巨,更不要說賣官鬻爵的一些事情了。

    說到唐朝,我只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窺得全貌。唐朝宦官之亂不得不提甘露之變。甘露之變是公元835年由皇帝和外臣發動的一次誅殺宦官的歷史事件。 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朝廷、各官署衙門血流漂杵,混亂整整持續了兩天,第二天上早朝,朝堂上只稀稀拉拉站著為數不多的大臣,可想而知“甘露之變”多殘酷。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甚至掌握著君主的廢立、生殺。

    憲宗李純被宦官陳弘志所殺,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所殺;穆宗李恆、文宗李昂等皇帝也是幾乎可以肯定死於宦官之手。不知道太宗皇帝底下有知自己的子孫被宦官玩弄於股掌該作何感想??

    唐朝僅舉甘露之變一例,古代宦官禍亂之烈即可見一斑了。

  • 3 # 青衫素人

    提到歷史上的宦官,就不得不提一提明代的宦官。因為明代的宦官實在是太強大了,而且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比比皆是,他們的存在,強大到可以撼動整個國家。而像魏忠賢之流,更是直呼九千歲,民間“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宦官,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太監。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就廢除了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丞相制。此時的朱元璋既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明政府的最高負責人。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導致所有軍國大事都要太祖皇帝親力親為,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到到明成祖朱棣才得到實質意義上的改觀。

    由於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得到了宦官的幫助,這就導致他非常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作為從自己侄兒手中奪取皇位的皇帝,朱棣顯然信不過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侄兒建文帝早在一場大火中離奇失蹤,這讓朱棣坐臥難安,常常夜不能寐。如何不讓文官權力過大、以致影響皇權,朱棣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最終朱棣決定將批紅的權力分配給了司禮監,將票擬的權力交給了內閣,這樣就將相權、監權、皇權聯合在一起,相互掣肘,形成了明代最獨特的政治體系。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以武力推翻了建文帝朝廷,這種非法獲取皇位的方式顯然讓朱棣難以服眾。朝中大臣大多都是建文帝的舊臣,朱棣對於自己現在不得人心的處境心知肚明,再加上坊間傳聞建文帝並未死,導致朱棣惶惶不可終日。此時的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決定建立一支新的機構,用來鎮壓、監視全國的文官武將、甚至是民間百姓。永樂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東緝事廠成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廠,東廠的主要成員也全部由太監擔任,並節制北鎮撫司(錦衣衛)、宦官的地位得到了質的提升,權力也得到了空前絕後的加強,開始凌駕於文武百官之上。

    明代的宦官實際上跟以往朝代的宦官有很大的不同點在於:明代的宦官雖然權力隻手遮天,但畢竟依附於皇帝,而不是以權要挾皇帝。而皇帝也常常用宦官去幹自己不好光明正大去做的事兒,所以兩者是一個相互依靠的關係。明代的文官勢力、權力、威望都很大、很高,當涉及到某一利益或者事件時,文官敢於挑戰皇權,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皇帝往往將宦官集團加以扶持,用來制約文官集團。只有透過宦官和文官之間的政治鬥爭,才能將權力穩穩的抓在皇帝本人的手中。而且一旦到了必要時刻、當皇帝的決策達到了不可挽回的失誤時,宦官是最好的替罪羊,不僅保住了皇帝的臉面,對大明帝國的政治格局影響也非常小。

    電視劇裡面的太監都是位高權重,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答:歷史上的太監,特別是明代的太監,不僅位高權重,更是凌駕於文武百官之上。在這個問題上,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權力交織、明爭暗鬥,電視劇《大明王朝》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注:《大明王朝》的劇情與歷史頗有悖逆,不可當作正史)

    圖片選自電影《龍門飛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打坐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