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修一拙
-
2 # 使用者84683885677
靜坐,又叫做打坐、又叫冥想。那麼,打坐有沒有什麼好處或不好處呢?
筆者認為,打坐可以讓人的血液迴圈變得更好。
為什麼,反而血液迴圈會暢流呢?怎麼和現在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的概念?
一般人的科學知識認為,打坐時腳多會盤的很死、太緊,會使得血管被壓迫的厲害了,血液迴圈肯定不好。
可筆者的想法是,盤腿時,血液停留在被阻擋的地方,那個被阻滯著的地方,它們正蓄積著很大的能量。一旦起身,血管被阻滯的部位立刻因為失去了阻滯而張開了,血液暢流了,能量蓄積的很大、衝擊的力量也就很大!
最近期的新聞看到,泰國有十幾位小選手困在洞穴中十餘日,因為教練教他們打坐能無傷的全身而退;另外一位武打影星的身體已經被病痛折磨到必須大量使用類固醇,成了“月亮臉”的病情,最後因為每天打坐十餘小時,逐漸恢復了以前的健康。可見打坐在血液迴圈方面,是不會有負面影響的。
打坐能暢順奇經八脈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有“十二經絡”以及“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的氣血,每天隨著十二個時辰迴圈著,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奇經八脈,它們也有類似的氣血迴圈,這裡簡單的談一談奇經八脈。它包含的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脈、陰脈、陽維脈、陰維脈”,這8個脈,在手足上也同時分佈了8個相通的穴道。這8個穴道就是“內關”、“公孫”、“外關”、“臨泣”、“列缺”、“照海”、“後溪”、“申脈”。現在許多的網路資料或書中,看到用“蹺”取代“”的,古書中常見卻不是寫“蹺”這個字的。中醫師們都知道,奇經八脈的內關和公孫是一組、外關和臨泣是一組、列缺和照海是一組、後溪和申脈是一組。為什麼它們是這樣的一組一組的?
原來在打坐的時候,一旦兩手結印放在盤坐的腿上,而且讓腋窩稍微空開,會發現左公孫和右內關形成一條直線、左列缺和右照海形成一條直線……。也許古人已經發現打坐姿式能令奇經八脈因此而有相通的狀況。
如果經常的這樣打坐,假以時日,奇經八脈都能通得很好,會發生什麼樣的後續變化,就不可估量了,也許是大周天的迴圈?
怎樣盤坐和結印
不同門派有不同的盤坐方式和結印方式。不過……
大部分單盤的坐法就是,男士將左腳拉上搭在已經屈起的右腿上;而雙盤坐的,就再將右腳拉起來搭在已經盤在右腿的左大腿上面。女士的坐法就和男士相反過來。
有的人盤腿時,因為腿部的肌肉骨骼頗為僵硬,單盤狀態有點像架了高射炮似的,放不下來;有辦法解決嗎?能,“假以時日”罷了。其實,只要有心想要好好打坐的人,這根本不是問題。筆者認識一位老先生,他學習打坐的時候,就是像架著高射炮的樣子,人們都笑他。沒有那個怕人恥笑的心,老先生就以“愚公移山”的心情繼續做下去,4年之後終於能雙腿盤坐了,而且是非常標準的姿式,一坐就能持續1小時,比起許多年輕人毫不遜色。
那些練武的人,不也一樣嗎?他們每天就是拉筋劈腿、持久的蹲站馬步,也是一樣的辛苦,等到突破了、學成了的時候,就是另一境界。
有人說盤坐很痛很難做到
有的人說盤坐滿痛的,很難做到。的確,開始學習盤坐的時候是很痛的,可如果不試一試的話,就永遠不能體會到打坐的喜悅。
絕對不要想“我做不到”,這樣想就真的很難做到了。
中國古時候,民間就有“修佛”、“修道”的傳統,都有打坐的習慣;老子、黃帝、全真七子、達摩……都是有名的例子。其實,儒家也有他們的打坐方法,在古書中可以看到“正襟危坐”的坐法,應該是儒家的一種靜坐方式;衣服穿的整整齊齊叫做“正襟”,高高的坐正叫做“危坐”。衣服穿的整齊,這是尊重的表現;高高的坐正,又是正經不亂的表現。
打通周天走在修成佛道的路上
氣功界有這樣的說法,任督二脈如果打通,就是“小周天”迴圈了、小周天打通了。很多氣功界人士,一生都追求這種小周天迴圈。另外還有一種周天迴圈的方式,被稱之為“大周天”迴圈,那就不簡單了,是練功人真正走在了“修煉”的路上了。真正走在修煉路上的人,不是隻有形體的動作,例如打坐這類的;它必須注重修心性的,心性修上來了加上很好的煉功姿式,讓八脈經常連線著,就有可能達到。
真正走在修煉路上,那就是不簡單的事啦;首先注重心性修煉。
修佛、修道的人們都知道,修煉是可以修成佛、修成道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走在佛道的路上、走在成為神仙的路上。因此,常常打坐、修煉心性,總是非常非常好的一種習慣,不是嗎?
走在修成佛道的路上,那麼,人也能健康起來,少生病了;對不對?
打坐要用腹式呼吸進行嗎
打坐時,是不是必須用腹式呼吸,沒有任何規定。應該不是最重要的。
用西方科學的講法看,呼吸需要使用到的肌肉,包括“肋間肌”和“橫膈肌”。一般人呼吸多是靠胸式呼吸,是肋間肌收縮的運動,僅僅使用胸腔的負壓是不太夠的,呼吸獲得的空氣較少。如果能再靠橫膈肌協調,以胸式加腹式呼吸的方式,胸腔加腹腔的負壓就大得多,呼吸時能獲得的空氣就多了許多,這樣能收到比較多的氧氣呼吸的好處。當然,打坐的時候如果使用這樣的方式呼吸,是比較有效率的,總是比較好的吧。
除了氧氣的獲得之外,腹式呼吸還是有其它好處的。
腹式呼吸,是藉助了橫膈肌的運動,這種肌肉的運動,能刺激並按摩內臟、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新陳代謝;又能使大腦產生alpha-腦波,增進腦內啡的分泌,有助思考和創造力;它還能刺激產生某一種前列腺素分泌,說是能抗氧化、減緩氧化物自由基的傷害。
有一個方法,能令人比較快一點體會到腹式呼吸的好處。在大拇指後方手腕上有一個穴道,叫做“陽溪”穴,刺激它再做一個深呼吸看看,容易讓橫膈肌深度運動,達到腹式呼吸的狀態,感覺一下是否會很舒服?
打坐,能成為很“叫座”的一種“運動”,必定不是簡簡單單的事;可能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都有序的早有了安排。以表面的物質基礎方面來看,它能令人達到血液迴圈的改變、內分泌的改變、腦內啡的改變、呼吸變得有效率……,如果再加上注重心性的往上提升,那就不是一個讓身體健康這一個好處能完全說明的。
-
3 # 中國式養生
打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我這裡也是僅僅提供自己的體會,僅供參考,希望有用。
打坐其實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因為要真正的打坐非常不容易,不說最難的雙盤,還有單盤,就是那個散盤,許多人都堅持不下來。因此,如果打坐不住,不可能談正確打坐。
試想,你天天在哪搖搖晃晃練習打坐姿勢,怎麼有時間靜下來去做打坐的功夫呢?
當然,按照南懷瑾先生所言,就是需堅持不斷地練習,即使你腿部因為打坐而頂到了下巴頦,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這個本身為了實現打坐姿勢的打坐,也未嘗不是一種鍛鍊和養生。
按照南懷瑾先生、李謹伯先生關於打坐的姿勢,都講究七支坐法,就是七個方面的要求。這裡摘錄如下南懷瑾先生的要求:
(一)足部。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雙手結印。左右兩手結印放到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顎。
李謹伯先生所講的七支坐法與南懷瑾先生大同小異。
可以看到,在打坐中最難的就是能夠實現真正的雙盤坐了。
不過,打坐的方式有非常非常多種,雙盤、單盤、散盤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但是,打坐也可以採用椅子坐。
椅子坐反而是所有人更容易做到的。
椅子坐,是要人坐到椅子的三分之一處,然後其他姿勢與七支坐差不多。李少波先生的真氣執行法,主要就是講究的椅子坐,效果也非常好。而且,由於椅子坐是人人都可以採用的方式,反而容易被掌握。這個大家可以看自己 的想法。
其實,打坐只是其中形式,或者說是調身的內容,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調息、調神,這才是打坐功法的精華內涵。也是實現健康養生的核心內容。
真正的大家,睡臥起坐,無一不可以練功。
-
4 # 原形禪修
打坐的常識大家掌握很多了,但有一個細節常常被人忽略,也常常沒引起重視,在這裡對初學者說說:
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都會有氣,如果你出定後忽視這一程式,或學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我當初就不重視這一點,以至於好長一段時間頭部痛疼,懷疑自己腦子有病。後來自動消失,才知道是氣滯引起。因此,出定之後,最好循古人立下的規矩,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也不要急於站起來走路,我就曾經因此摔倒。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完了就去睡覺也是不好的,容易造成頭疼,或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敏感的人一段時間後都會發現有氣在身上運轉,好幾個網友都反應太陽穴會發漲,這是大部分人都經歷,不必太在意。據前輩介紹,打坐中清淨的氣自動向頭上升,汙濁的氣自動往下降,當心念清淨到接近初禪的時候,你身上清淨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平。所以這是好現象。在二禪的時候,清淨之氣會升到髮際這一水平,就是頭髮和額頭之間。在三禪的時候,清淨之在百會里,四禪後那股氣就會在頭頂外面了,也不要太去注意它。
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頭上的氣降下來。如果用按摩處理不了,建議做一個深呼吸之後,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我平時使用太極收工的動作,用兩手手掌心向下,將氣往下壓,慢慢地壓到丹田部位,重複做三次。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出的好,在下沒忍住也來湊湊熱鬧。
打坐是道家用詞。意為: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
很多所謂的大師教導人,或集中注意力守一個點,或空泛的強調“空”又或把“松”當成那麼回事來長篇大論。說到底,目的都是一個,壓制或繞過雜念來進入“靜”的狀態。
去除雜念的方式千篇一律,行之有效的方法百裡挑一。
接下來分享下我這些年的經驗吧。
說到去除雜念,首先得搞清楚雜念是什麼。
打坐時出現的雜念說白了就是平時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看不透,想不通,放不開,理不順的一些瑣事。
這些瑣事如果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欺騙自我的方式倒也能勉強做到所謂的“靜”。但是這種靜是沒意義的。因為“靜”不單單是打坐時的狀態,更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所以打坐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切快速的入靜、入定方法都是假象。
那麼去除雜念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
堵不如疏。我在本文開頭就已經提到了“打掃心上地”。換句大家都聽過的話,那就是“日思而三省”。把看不透的看透,想不通的想通,放不下的放下,理不順的理順。把心裡的疙瘩一一解開,雜念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不要畏懼雜念,而應該勇於面對雜念,解決雜念。
打坐的時候雜念亂飛,靜不下心來。那索性就把心思就放到雜念上。該想什麼就想什麼,別去壓制它。就像把皮球往水裡按一樣,用的力氣再大,它還是會浮上來的。
這麼做雖然短期見不到什麼成效,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有沒有這個天份。但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心性和智慧就會潛移默化的有所提升。時機到來,自然而然的就進入了“靜”。莫強求,才是“道法自然”的真諦。
再一點,我們都喜歡讓生活充滿計劃性:打完坐還要幹什麼;明天早上吃什麼;明天工作都有什麼內容;家裡要添置什麼東西;孩子上學要接送等等。
這些都是干擾打坐效果的因素。一旦埋下了這樣的種子,即便平時不會去想。打坐的時候這些念頭也會冒出來,並且不斷的被放大。
遇到這種問題,其實只要調整好心態就行了。
在打坐前告訴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你在世界上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你的整個世界都只剩下打坐而已。你將沉浸其中,沉迷並且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