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知先生
-
2 # 南山劉向雄
提問者,想來是看了《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與‘‘寧王’’鬥,《龍鳳店》中王陽明與‘‘寧王’’鬥,都有大反派寧王,唐伯虎與王陽明是不是同一時代的人呢?
是的,兩個人同一個時代,而且年齡差不多,唐伯虎生於1470年,王陽明生於1472年,唐伯虎比王陽明大兩歲,唐伯虎五十四歲卒,王陽明五十七歲卒,兩人生活的區域也基本相同,都在江浙一帶。
距離這麼近,兩人是否交好呢?歷史並沒有記載兩人交往的事情,只能根據各自經歷去推測。
1499年,兩人都參加了會試。但唐伯虎卻不走運,牽連了“洩題案”,被黜為小吏,也就是個沒品的辦事員,後來就辭了工作,回到家裡。王陽明沒受牽連,中了進士在京為官,按道理,至少互相知道名字,不一定有交往。
另一次可能的交集是‘‘剿滅寧王’’。
寧王朱宸濠久有篡逆之心,不斷網羅人才,在江浙一帶,唐伯虎的名氣不小,寧王就把他召進府中做了師爺。唐伯虎走馬上任後,覺察到朱宸濠養兵蓄財,圖謀不軌,暗地裡嘆道:“此地是火坑,不可久留。”於是仿效戰國時的孫臏,佯作瘋狂。朱宸濠派人來看他是否真瘋,只見唐伯虎在眾目睽睽之下往地上撒尿,爾後又抓起汙物來吃。朱宸濠聽到所見者的描述,確信唐伯虎真的瘋了,遂起了憐憫之心,把他送回家鄉。正是如此,在王陽明剿滅寧王之時,王陽明並沒有在寧王府中,也因此逃過一劫,後來,朱宸濠叛逆不成,伏法受誅,其餘黨無一倖免。至於王陽明是否知道唐伯虎曾為寧王做過事?只能留下猜測了。
倘若唐伯虎當了官,或許不會專心作畫了,世上就少了一個才子;倘若唐伯虎圖富貴,與寧王沆瀣一氣,也就成了叛逆反賊。每一個選擇,構成了人生。
-
3 # 幾葦渡當年
是,而且年紀十分相仿。
先說年長點的,唐伯虎,本名唐寅,生於1470年3月6日,死於1524年1月7日。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生於1472年10月31日,亡於1529年1月9日。
想必我這麼列出來,就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出來了。唐伯虎比王陽明早兩年出生,早五年離世。所以他們不僅是同時代的,還是年紀相仿的。
有興趣瞭解這兩位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透過電影瞭解唐伯虎的同學們,應該會大失所望。在我們的印象裡,唐伯虎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活脫脫一個撩妹高手。
可透過畫像如《花溪漁隱圖》,唐伯虎絕對算不上長相英倫。
除了長相,還有人生境遇也是截然不同。
在影視劇裡的唐伯虎,是不折不扣的高富帥,娶了很多老婆。
可是現實中的唐伯虎是被老婆拋棄,考科舉被排除在外的這麼一個可憐人。
唐伯虎父親是開小酒館的,所以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
但是唐伯虎從小就天資聰慧,讀書那是一級棒。十六歲就考上秀才,十八歲娶了媳婦。
所有人都認為他能高中舉人以及進士,就連他自己也這麼以為,就在家風流玩樂起來。
可是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唐伯虎父母去世,妹妹去世,老婆難產而死,所有的苦難排著對一樣向唐伯虎奔湧而來。
沒辦法,日子還得過,唐伯虎只能擦乾眼淚開始苦讀,然後還娶了個媳婦。
在他二十九歲的時候,唐伯虎高中解元,相當於省考的第一名。
可是在進京去考進士的時候,意外的捲入到一宗考試作弊案中,皇上勃然大怒,結果唐伯虎被終生禁考。
這裡說一句,唐伯虎有沒有作弊,實在沒辦法從歷史中找出證據,只能設想如此才華的唐伯虎壓根不需要作弊。
結果,唐伯虎回了家後,把情況一說,老婆馬上拋棄了他。
之後,走投無路的唐伯虎開始自甘墮落,不是喝酒就是逛花街柳巷。讓我不禁想起了柳永。
說的好聽些,唐伯虎是在風流,實在些就是靠畫春宮圖為生的失意浪子。
汙不汙……
唐伯虎說過一句話,叫做三日無煙不覺飢。你能想象三天不吃飯,還說自己不餓嗎???
但是藝術家的不幸,恰恰是藝術的大幸。在這期間,唐伯虎花了大量的畫作,給世人留下了瑰寶。
而下面這位選手王守仁,可就要人生得意的多了。
首先拼爹,王守仁的爹是狀元。三年全國才出這麼一位,那可是了不起。所以理所當然的,王守仁的家庭生活條件完勝。
王守仁這哥們不是一般人,主要是他從小追求的就不一樣。你說唐伯虎是大才子,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志氣就是高中狀元。而王守仁從小就不願讀書,所以他不是個乖兒子,至少在他狀元老子的眼裡。
王守仁十二歲的時候做過一首詩, 叫做《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於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你看看這個覺悟,在我看來,一些幾十歲的人也沒有這種覺悟。奇才奇才也。
王守仁他老子看他對讀書考試沒啥興趣,整天想著亂七八糟的事情,就帶他到了邊疆轉了一圈,增長增長見識,順便讓他散散心。
回去後,王守仁就給他老子說,自己錯了。他老子一聽很開心。看來效果不錯。
結果王守仁下一句就是,自己打算學習兵法。
這可把他老子氣的,鬍子都歪了。
不過王守仁我行我素,壓根不在乎。找了很多兵書來讀,不過這還不是最過分的,因為他馬上就找到了新的目標。
那就是做聖人。
這把他老子氣的直哆嗦,聖人那是可望不可即的傳說,這時候你那還沒長高的兒子給你說他要做聖人,你也得氣瘋。
一天,他老子發現王守仁失蹤了,連忙派人找,找來找去,在竹園裡找到了。
王守仁同學從朱熹那裡學了格物致知後,就立馬行動,準備格上一格。然後他看上一物了,竹子。
這就是有名的“守仁格竹”,王守仁同學很有毅力,一連格了好幾天的竹子,颳風下雨遭了不少得罪,就是沒格出什麼真理。
覺得方向不對後,王守仁同學就開始從到道家佛家等等尋找突破,於是寺廟道觀留下了很多他的身影。
直到一次,王守仁同學聽說有個寺廟有個很有名的和尚,好幾個省的人都會去,所以他也去了。
結果去了以後,他沒聽到自己想要的真理,反而聽和尚說了很多大而空的套話,最後,王守仁同學說了一句:“你家中還有人嗎?”
和尚說:“有個老母親”。
王守仁說:“想她嗎?”
結果……和尚回家了。
於是王守仁認識到從佛家也不能找到真理。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追求中,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真理。
龍場悟道,龍場是南方最偏遠的地方,王守仁同學因為上書得罪了皇帝,被髮配到了龍場。
結果,王守仁看天看地,最後悟道了。
悟出的也就是他的心學,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簡單說,就是你的目的是什麼(要正),不必認死理,可以走其他的道(要正),最後達成目的。
舉個例子,他後來剿匪平叛的時候,打仗的路子很特別,總出其不意,但是總能達成目的。甚至後來聽說是這位大爺來剿匪,山賊直接投降的也有。
我瞭解的心學比較粗淺,有不同觀點的朋友可以指教一下。
總之,王守仁成功的成為了聖人,因為他的知行合一。
所以說起來,唐同學和王同學沒多大共同性,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交集,就是王守仁在平叛寧王的之前,唐伯虎曾經被寧王招為幕僚。後來唐伯虎看出寧王是想叛變,結果就裝瘋溜了。
最後附上一個年份
唐伯虎:1470-1524
王守仁 1472-1529
達芬奇 1452-1519
馬丁 路德 1483-1546
哥白尼 1473-1543
哥倫布 1451-1506
麥哲倫 1480-1521
-
4 # 秋季紅楊
如此說來唐伯虎與王陽明,即王守仁,徐霞客,均為同期歷史名流。徐霞客好旅行。唐伯虎擅筆墨丹青。王陽明是學問家。
-
5 # 四維正邦
王陽明(1472_1529)明朝哲學家、教育家,大名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今浙江)人。早年因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官至兵部尚書。死後諡號_文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論性:“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唐伯虎(1470_1523)明朝畫家,大名唐寅。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今江蘇人。少年時才華橫溢,29歲鄉試第一名(相當於今天的全省第一名),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入獄,並罰終生不得參加科考。鄉試之前第一任妻子死於難產,續絃因其入獄棄他而去;再續絃官妓並生一女,唐伯虎靠賣春宮畫、作香豔詞艱難度日,常斷炊少糧,夫妻雖有恩愛,但好景不長,妻離世時才38歲;唐伯虎晚境淒涼,死後連棺材錢都是由文人朋友湊合。《唐伯虎點秋香》形象:曠世奇才、情趣雅緻、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武藝高強、一身正氣……。真實形象:恃才自傲、玩世不恭、春樓買醉、放蕩不羈……。
《》王陽明留下了三樣東西警示、啟示、照亮後人:①龍場悟道_在惡劣的環境中思考人、事、物的本質。②平“宸濠之亂”_用虛張聲勢、離間、以少勝多創文人兵出奇招壯舉。③四句論性_嬰幼兒並無善惡;意之動即有了思想、意念則心、性分善惡;能認識到什麼是善惡叫良知;發揚光大善,拋棄惡叫認識事物本質。王陽明四句論性與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相比,前者更接近真理(性之本質),由此王陽明進入了哲學殿堂。《》唐伯虎留下了《六如居士全集》,能否警示、啟示、照亮後人?《》王陽明與唐伯虎作比較:玉比石頭!
-
6 # 阿楚故事
新年好。唐寅和王陽明都是同一個時期的文人。他們有很多共同之處,首先他們很聰明,都很有才華,也都做過官,也都被貶斥,但兩人的結局天差地別。
唐寅在遭遇官場黑暗之後,心灰意冷,歸隱田園。追尋風花雪月的自在去了。決心不再理會朝局,不再追求仕途上的進取。
而王陽明卻不是這樣,在遭遇到挫折之後,奮起直追,繼續努力,平判亂,正朝綱,最後樹立思想理學,成為一代理學名家。
可以說他們兩個人是完全相反的性格。唐寅隨性,王陽明崇尚理學。兩人對待仕途的態度也不同,註定了兩人不同的結局和對後世的影響。
這也可能是因為王陽明出身顯赫,高門大戶屬於社會上層建築家庭,而唐寅只是出生在個小康商賈之家,兩人的三觀自然不會一樣,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境遇與思想理論。
回覆列表
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唐寅(唐伯虎):蘇州府吳縣人,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其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癢讀書。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所以他們的確是同一個時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