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堯堯1978
-
2 #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還是要深入臨帖,因為你的境界和技法還沒達到出帖的條件。
題主說的臨帖臨得很像,我要問一問題主:很像,到底有幾分像?如果不到七分像,硬要出帖,那是不可以的。
關於如何出帖之問題,這是不少書家在學書過程中遇到的共同的難題。具體難到什麼程度?可以說是難到“難於上青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僅題主參考之。
對臨到五六分像是,可以嘗試背臨和意臨。對臨,背臨,意臨,這三個過程須八到十年的時間。正常情況下,完成對臨,背臨,意臨的過程後,字就達到七分像了。達到七分像,就可以考慮出帖了。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真正到了這個時候,題主就成書法家啦!
嘗試出帖前,可先集字創作。學書法,集字創作的過程也十分重要,現代和當代的書法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如:民國的胡漢民一直臨漢《曹全碑》,可以說,他的《曹全碑》臨得可稱上品,而他創作時,就是先集字的,就是後來寫作品,也是把《曹全碑》隨身帶著作參考的。
學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書法,急於求成不可取,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另外,在臨帖前,臨帖後,還要認真讀帖,認真領悟,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快。
關於如何讀帖,讀帖讀什麼的問題,昨天我已作答,今天不再重述。若題主有興趣,可到我個人主頁瀏覽。
-
3 # 子衿書法
會有這種現象出現,但只是離開字帖時寫的不如臨帖時寫的規則罷了。這是人人都會有的經歷。臨帖時如果真的臨的很象,脫離了字帖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要改善的方法,一是在臨帖時,儘量做到把字看清楚,記住各個筆畫的起止要點,位置安排。在下筆以後就要靠記憶來把這個字完整的一次寫完。寫完以後,再去和字帖對比,看看出入在哪裡,再重新再來。這樣對於筆法和結構能加深記憶。不要看一筆寫一筆。有的人甚至是眼睛緊緊盯著字帖,而不看手中筆的執行。這會養成嚴重的依賴,以至於如你所提的問題一樣,離開了字帖便不知道怎麼寫。
第二,臨帖的目的是最終離開字帖。要離開字帖,便要掌握中的筆法與結字的規矩。怎麼才能得到筆法?臨的相象了,就能得到筆法。所以臨帖要儘量的象,只有在相似中,才能體悟出筆法來。字的結構,只是做為學習規矩的參照。把結構中的揖讓向背,上覆下載,收縮放縱的關係瞭然於胸,對將來離開字帖進行創造,便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按著套路來,心中有數,手下有活,便能揮運自如。
第三,臨帖時不能摻合進自己的想法。字帖中怎麼寫,你就怎麼寫。不要說字帖中的這個筆畫有點短,我給他加長一點,那個筆畫有的瘦,我給他長點肉。如此這般的就是不按著字帖中的寫,這樣就不是在臨帖學習了。臨帖就是亦步亦趨。
當規矩爛熟於心,揮運精妙於手,此時就不能再依賴於字帖,不敢趕雷池半步。要放開手腳,大膽的進行嘗試 。這時再按著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去進行書寫,便能生出新意。也就達到了學習書法的目的。
最後說一點,就是手腳的放開。
放開手腳的時機,是在精熟以後才能去做的事。有的人皮毛還未及,便急於創造。甩開膀子的蠻畫一氣,流於野蕩的歧途。這是手腳放得早。而與此相反的,則是循規蹈矩,死死抱著字帖不放手,以至於終老而在寫他人的字。成為俗書。
-
4 # 翰墨書道
其實出現這種囧況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臨摹書法的層次低,還沒有達到背臨或意臨的境界。
如果我們達到數百或千字以上範字的背臨水準。在我們集字習作或創作甚至日常生活工作單位書寫中能夠立即將儲存在大腦中的字呼叫,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題主所謂的情況了。
如果對一個優美的範字能夠達到背臨的水平,我們在任何時候,不用翻看字型帖,遇到需要這個字的時候,立即就能將其惟妙惟肖,形神俱似的背臨出來,達到這樣的水平的字通過幾年的積累,還會擔心寫不好嗎?
我們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為書法家的,還有王鐸的臨摹學習的方式也資我們參考。
學習書法做到心中有數和學以致用,無非如此。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規律,掌握一家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規律和結構、章法規律,然後依照這些規律或法則去書寫,也不至於把字帖還給老師,我還是迴歸原來的我。
我們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為書法家的,還有王鐸的臨摹學習的方式也資我們參考。 還有成親王的書法就是在藉助柳公權楷書的規律變化出新,形成自己的書風的。我們看上圖作品,是否有柳公權書法的影子。
至於田英章和盧中南的學習方法,也可以啟發我們如何學習書法。
-
5 # 臨池管窺
臨帖,也可歸納為:初為平正,後務險絕,復歸平正,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經驗之談,又有入帖與出帖之說。
入帖與出帖,又可分生、熟、生三個階段,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第一階段的“生”~入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趨步趨驅,看一筆 寫一筆,是很多人的臨帖狀態,這一習慣甚至會伴隨始終(即使是名家)。
題主問題的癥結,即是尚處於這一階段。處於只識筆法,不了然結構的生手層次,所以會出現扔開帖大腦就一片空白狀況。改善方法就是一個字“練”,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漸加深大腦中的映像與手的機械記憶。不要急於脫帖嘗試。
第二階段的“熟”,主要集中於對結體的認識加深上。相對筆法熟練後,自然會上升到對結構形似的追求,在搭配準確度上下功夫。處於這個階段,總算可體會到一點臨帖的樂趣了,可稍微進行脫帖嘗試了,但還是會遇到寫帖中有的字尚可,沒有的就會形成自由體的尷尬境況。這時,還是一個字“練”,找到結字規律,形成一種潛意識的下筆準確感,也是提高“眼力”的積累時期。
第三階段的“生”,也就是融會貫通,能於闇熟於胸之字行間發現新意,於點畫處順己意、結體間合法度、章法映帶出於自然……。隨手寫來,無不快意沉著!此時,自然可脫帖,萬不可強求,其關鍵還是一個“練”字。
-
6 # 千年蘭亭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想起前幾天一位朋友向我請教,他的孩子上課很認真,老師講的也聽的懂,但就是考試考不好。
出現這樣的問題,說明理解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欠缺的是消化能力,不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有點類似《天龍八部》裡段譽初學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
回到問題,建議題主:
1、多背帖。合上法帖,依靠記憶來書寫,背帖時要求大的相似,不必糾結於細節。
2、進行集字訓練。將法帖中的一些字找出來,組合成新詞來進行創作,逐漸增加字數,直至集字成篇。
3、依據法帖的風格,書寫不同的內容,再與原帖比較,找出風格不統一的地方,不斷改進。
4、找一些書法大家根據原帖臨習的作品,看這些書家是如何學習原帖的。
-
7 # 山城木子1
謝邀。臨的象脫了帖就走了樣,這很正常。因為一是你沒有掌握所臨帖的筆畫,結構特徵,只是在臨帖中一樣畫葫蘆,心中無字。二是你的書寫習慣形成慣性,脫帖後又迴歸原習性。要糾正就要從以上兩方面入手。掌握所臨帖的精髓,分析其特點,做到心中有帖,最好背臨下來。另外逐步糾正自己的書寫習慣,從頭學起,按書法要求寫好筆畫和結構。透過一段的努力相信會有所突破。
-
8 # 抱庸詩書
有些想法,但我不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想嘮嘮當今書法界更加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真正潛心鑽研書法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理論家,一種是寫手。推動書法藝術發展的,也是來自於這兩股力量。勿庸置疑,就如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這兩股力量都很重要,是驅動馬車的兩個車輪。
既然是兩個車輪,就涉及方向與合力的問題。個見,如今這兩個車輪並不是沿著一個方向在合力,反而更像是在相互掣肘。
今日之書法在承與創的步伐上,總體看,“承”得似乎有點力不從心,“創”得更是有點急功冒進。比如眾人口中的以沃興華為代表的“醜書”家,不少書協主席的字不耐看,多次全國書法大賽優秀作品是清一色“醜書”等。沃興華之類書家作品是不是醜書姑且不論,至少反映了以下幾點問題:書法背離傳統越來越遠,阻隔大眾審美越來越深,許多愛好書法的朋友越來越找不到方向……
問題的根源是什麼?說到底,是書法理論的力量蓋過了寫手的力量,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如今的書法藝術,不是理論與實踐融在一起發展,而是被嚴重剝離開來,甚至本末倒置,彷彿是理論家們在牽著寫手們往前走。
這個現象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從唐宋之後也就有。從書法成為“大雅”和“小眾”的時候起,就存在了。“功夫在書外”對不對,當然有其道理,但我認為“功夫更在書內”。書法理論只能作為一種解讀欣賞或者理論探討,真正的力量還是應該回歸到書寫者們的手中。
姑妄一談,一家之見。
簡單說說臨貼。臨貼是一般初學者必要的打磨過程(不絕對,極少數的天才除外),初涉書法,多臨摩名作是正道。但不必臨摩太久太合,跳出臨貼就不像也沒事,關鍵在一個悟字。悟點畫技巧、悟氣質風格,悟出的才是真正有營養的、管用的,而不是你能臨得有多麼相似。
抱庸齋主,問候朋友。(圖片自網路)
-
9 # 清涵書法
2.之所以臨帖臨的很像,一出帖又變成自由體了,總得來說還未達到出帖的標準,就去寫作品。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需過程,任何一位學習書法的朋友都要堅持臨帖?臨帖的最終目的是要學以致用,把字帖中的法則運用到實際書寫上。
之所以會臨的像,而脫帖以後回到自由體的原因有兩個。
3.第一個,臨帖真的臨的像了嗎?法帖中的法則都學會了嗎?法則主要是包括筆法和結體法則。如果筆法都掌握了,結體法則也學會了,寫字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完成了。
再一個原因就是寫字的時候還是沒有改變之前的書寫習慣。我們學習字帖的時候,要完全忠實於原帖,那麼脫帖之後也要按照字帖的標準來寫,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寫,否則不管你臨摹多少遍,臨摹再像也是徒有虛勞。
回覆列表
很多人在學書法的時候,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臨帖很像,離開字帖就又迴歸起點。很苦惱,甚至都懷疑臨帖有沒有用。從臨帖到出帖這個節點在哪裡呢?
就這個問題,我舉例說明。
當代書壇有個陳忠康。他就很重視書法的臨帖,所以他的書法理論中,對於臨帖的問題,說的很多。至於怎麼臨,這是個枯燥的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我想說的是,陳忠康如何實現從臨帖到出帖的過渡呢?很簡單,就是背。把這個字背下來。從筆法到結構,完全背下來,背熟,背牢。很多人說陳忠康的作品有很多古人的影子。其實正說明了,他在書法上用功很深。
你看到僅是他背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他印在了腦子裡。他就像一個回收站,把自認為很好的古帖統統吸收過來,放到自己的回收站裡。隨用隨取。
所以說,臨帖很像,已脫帖就忘的一乾二淨的話,說明了沒有完全記住這個字,也可以說就沒背過,沒有進行強化記憶。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老說自己語感不強。說自己語感不強的人,肚子裡沒有多少現成的文章。
回到書法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如何學以致用,就是一字背。背的多了,你自己就有現成的字了,創作起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