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研究所

    我來說一下古代打仗為啥要分兵合進。

    在古代,之所以會出現“分進合擊”這種戰術,是因為古代條件下,後勤運輸手段有限,長距離後勤補給效率低,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十萬級別的大規模進攻時,古人往往習慣把大軍分開,以分擔後勤的壓力。

    如果大家參加過集體活懂,就肯定都會懂得,在道路寬度有限的情況下,大量人員一起移動,往往會形成一條很長的人流,軍隊行軍更是如此。比如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一個包含42,512人、13,802匹馬、90門炮、1,385輛運輸車的軍,要佔用43.5公里長的道路。這個在軍事術語方面被叫做行軍長徑。

    而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十四卷本里記述, “ 路狹,挨次每一營鴛鴦陣雙人行……前路寬一丈(約3.2米)……是二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一丈之外……是三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二丈……是四鴛鴦陣平行”。根據其記述推算,戚家軍行軍時單人的寬度大約在0.8米。另外,根據對近現代部隊行軍的研究,步兵行軍期間前後的距離大約在1.5米左右,而騎兵則是2.5到3米左右。

    以薩爾滸之戰為例,明軍總兵力為88,550人,北韓盟軍的兵力為13,230人。這十多萬步騎兵,就算按步兵6人、騎兵4人並排行軍估算,明軍行軍長徑將達到36公里以上,即前軍已經走到薩爾滸、而後軍尚在撫順城剛出發。顯然,這樣的一字長蛇陣,即無法作戰,也無法保證行進速度,更沒法保證後勤供應。

    所以分兵是必須的!

    不懂軍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才幻想著把十萬人堆在一條路上去打仗。

    當然,對於“分進合擊”戰術所存在的致命缺點,即指揮協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亂,以及會給對手以機會,或者抓住空檔,跳出包圍圈,或者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等等,古代的軍事家其實都非常清楚。

    古代作戰對約期行進看得非常重。每支部隊到一定時間,必須停留在一定地域,可以有彈性範圍,但不得超過。等大家都走到一定的地域了,就可以靈活發揮了,因為形成合圍後,敵人的機動空間就很小了,可逼迫敵人與己方進行決戰。

    比如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萊比錫戰役,就是在分進合擊戰術的完美典範。雖然拿破崙痛擊了每一路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反法聯軍,但是由於其他各路聯軍協調一致。拿破崙即無法徹底吃掉每一路聯軍,又無法跳出包圍圈,最後只能被優勢敵軍包圍和壓垮。該戰堪稱普通人困死軍事天才的經典之作。

    所以,這種分進合擊戰術執行成功的關鍵點,在於各支部隊能夠按照戰前約定的時間,準時抵達應該抵達的地點,彼此呼應,相互掩護。要想實現這些,在沒有無線電的條件下,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古代將領大多隻能透過事後控制的方法,來保證不同部隊的指揮官在規定時間走到規定位置(區域)。如該指揮官在後一個階段還逗留在前一個階段的位置,那就暴露了一個大空檔,會給在內線活動的對手提供一個打通外線的機會。所以古代的軍法中對“失期”和“逗留”的處理特別嚴苛,史料中常常出現“失期必斬”、"以逗留得罪”的記載。而萊比錫戰役中,反法聯軍分進合擊戰術的成功基礎,要得益於19世紀發達的製圖和鐘錶業,以及能發揮類似無線電作用的搖臂式訊號機的發明。

    總之,分進合擊是古代軍事家們為了減輕後勤壓力而不得已的選擇。非要問古代打仗為什麼非要分進合擊,那就有點“不是肉糜”了。古代將軍也想集中兵力啊!

    但是真的做不到啊!

    而且,分進合擊戰術也有自己的優勢:一能有效牽制敵方兵力,使對手應接不暇;二能迷惑敵軍注意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迫使敵方攤薄防守兵力,進而創造進攻機會。三能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提高後勤保障的可靠性。四能使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

    分進合擊打贏的戰例也不少啊!

    比如漢代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他們兩個人各率五萬騎兵分進合擊。衛青那一路擊敗了匈奴單于主力,而霍去病那一路擊敗了匈奴左賢王,掏了匈奴老窩。如果不是李廣那個路痴又迷路了,那麼匈奴可以在漠北之戰中就徹底被打垮了。

    而魏晉南北朝的劉裕滅後秦之戰中,晉軍兵分六路進攻,其中有三路打到關中外圍,兩路是王鎮惡和檀道濟的主力,第三路是沈田子所部萬餘人馬。後秦大軍集中力量對付王、檀二部主力,雙方一時僵持不下。作為牽制的沈田子遂反客為主,向長安方向發起猛烈攻勢,迫使後秦軍主力不得不調頭來救。這個漂亮的主次轉換,使得晉軍主力壓力大減,得以迅速殺進長安,完美地達到合擊的效果。

    所以,不要光看到一個薩爾滸之戰打輸了,就覺得分進合擊不行。就好比,同樣的考試卷,為啥有的人能考上清華北大?有的人上個二本都費勁?人不一樣啊!

  • 2 # 空中甲殼蟲

    我根據系統提問的問題,我查了相關的資料以及詢問了一些熟悉歷史的人員總結得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打仗除了講究戰士們的素質外還講究將領們的計謀。怎麼保證將領們的計謀得以實施,這裡除了講資源,天時地利外,不得不講保密性。可想而知你還沒開始實施,就在計劃當中敵方將領就知道你的計謀了。那你還可能實施得了你的計劃嗎?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的軍人,要從後方趕到待命地點那個人力物力得排成什麼樣。那麼這時候有什麼辦法,把它給藏起來,即使不能藏起來也要迷惑對方將領的思考呢?分兵這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講了分兵突進,那麼久講講合兵攻打了。

    眾所周知,一個人再厲害也不可能打得過十個人,縱使可以打得了,那麼十一個呢?一百個呢?一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可能大得過眾人的力量。打仗也是一樣的。大家合在一起的力量才能給對方最沉重的打擊。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時間,想象一下,軍隊分兵突進的地方一般在什麼地方。戰區,敵方領土。那麼可想而知,你打一個地方半天打不下來,敵方知道了。他們肯定增援。那麼你就被動了。所以合兵攻打,一鼓作氣拿下目標。再隱蔽或者以逸待勞攻打來支援的隊伍。這幾方面都是為什麼在分兵突進後要合兵攻打的原因。

  • 3 # 星空狼族

    大家也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和牛車等,速度也不是很快而且沒有一直的使用,還有休整一下,而且也不是全部都有馬車或者牛車等交通工具,還有的要步行,糧草的原因不可以太多人在出行,不然要是糧草被對方給燒了那就不用打仗,直接被餓暈了,我們一句古話不是這樣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就說明糧草的重要性。所以古代才會有分兵合進這樣會減少糧草被敵方一次性搶去和銷燬,當然也是有風險的就是可能會被敵方給各個擊破,但也總比被人一次性沒有糧草直接連打的機會都沒有。

    分兵合進好處是可以讓敵方無法知道我們的明確進攻地點和我軍的具體人數,在圍剿敵方是可以最大化的殺傷力,這樣就要充分的利用分散的優勢,和作戰是的靈活性。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簡單說來,分兵合進除了題主說到的後勤因素外,正確的分兵合進還可以更充分發揮我軍戰力優勢,佔據敵方要地,壓縮敵方的周旋空間。這在某些方面是減少變數而不是增加變數。

    合兵一處的好處題主在引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讓敵方無法各個擊破。但是,如果單純將優勢兵力蝟集一團,實際上僅限於極小範圍內的作戰,大部分時候是不合適的。

    首先,兵力過於集中不利於掩護我方補給線。

    即使擁有數倍於敵人的優勢兵力,當我軍主力向前推進深入敵境時,後方的補給線是最薄弱的。其他任何詭計我方兵力越雄厚越能突破,唯獨後勤被切斷則兵力越強大崩潰越迅速。那麼,如果我方進展深入,比如深入敵境達到千里之遙,這時候怎麼保護後勤線呢?一種思路是將主力部隊抽調部分戰力分散到千里後勤線處處設防。這樣顯然不可取,留兵少了根本擋不住敵人的別動隊,留兵多了又削弱正面戰力形成另一層意義上的分散兵力。最好的辦法,是將我軍展開一定的正面寬度,使得身後的後勤線得到主力部隊自然的掩護。按照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說法,我軍正面寬度如果大於後勤線深度就能達到有效掩護。即使我軍正面一定的分散遭到敵人主力的突擊,我軍主力前往馳援也能加以應對。

    其次,兵力過於集中不利於截斷敵方的機動。

    設想一國攻打另一國,進攻方擁有10萬兵力,防守方只有3萬(和官渡之戰差不多比例)。把10萬人集合成一路確實可以使得防守方無機可趁。但同時,10萬人集合一路推進過去,只要防守方利用本土優勢迴避決戰,便可以從容周旋。因為10萬人的龐大戰團是不可能在敵方境內捕捉敵方主力的。防守方可以盡情機動作戰,甚至反過來襲擊我方本土。只有對兵力適當分散形成圍攻之勢,才可能壓迫敵軍戰略空間,迫使敵軍接受不利於的會戰。

    第三,兵力過於集中不利於佔據要地。

    古代戰爭中有許多要地,諸如渡口、要塞、山峰、礙口等。這些要地或者易守難攻,或者能控制重要區域和道路。佔據這些要地,可以獲得很大的收益。如果全部主力聚集一起不敢分兵,又如何達到這個收益?

    第四,兵力過於集中會導致戰線過於狹窄,難以充分發揮兵力優勢。

    比如說,一方擁有10萬人馬,另一方只有3萬人馬,如果10萬人馬的一方僅僅從一個方向進攻,則防守方也只需要守住一個方向。如果這個方向受制於地形,只能展開一萬人,那麼雙方10萬比3萬的總戰力卻退化為1萬對1萬的區域性戰鬥,要是防守方依靠有利地形工事甚至可能獲得更大的殺傷比。相反,如果進攻方從兩路以上分兵前進,迫使防守方也分散為兩路以上,實際上拉長了戰線,更有可能為己方優勢兵力提供發揮空間。

    官渡之戰袁紹拒絕了許攸“分兵一路直取許都”的建議,實際上使得己方10萬大軍被曹操少數兵力擋在官渡地區,看似集中兵力,實則閒置戰力;相反曹操卻大膽派出于禁等人帶二千精銳襲擊袁紹補給線,看似分散兵力,實則發揮戰力優勢。

    同樣,大東溝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分為本隊和第一遊擊隊,以第一遊擊隊的吉野等4艘精銳包抄夾擊北洋兩翼的弱艦,看似分散兵力,實際上卻令己方火力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

    總之,分兵或者合兵,各自有彼此的利弊,不能機械地走極端。兵力多的一方是要儘量發揮我方優勢兵力,兵力少的一方則是要儘可能使得敵方的部分或大部兵力置於無用之地。這就是軍事的奧妙之處。

    r

  • 5 # 翡翠李子

    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學生間操,幾百人的活動,學校操場的面積是多大?還可以去學校門口體會一下學生放學,幾百人的“行軍”場面。古代戰爭輕則幾千重則百萬人行動(行軍、打仗、休息),豈是地圖上一個點?輜重(糧草、兵器、鎧甲)受各方面限制,如何配給才是戰爭勝敗之關鍵所在。不是像遊戲裡那樣子,只要造出武器來彈藥就是無限的。有興趣看一下《大明風華》土木堡之敗,50萬大明精銳一戰盡喪(>_<)

  • 6 # 有的使用者

    我不是軍事家,講一個打架的例子比喻一下。打架是一個拳頭好還是兩個拳頭好?自然是兩個拳頭好,不但可以左右開弓,而且可以虛實變化,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讓你防不勝防,如果再上腳,更是可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如果實力相當的兩人對打,被綁住其餘手腳只有一條胳膊的人多半是敗了。但最終還是要講實力,像你我這樣的,即便拳打腳踢再加頭撞胯靠,估計經不住泰森一錘。形意拳大師郭雲深據說用一個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

  • 7 # 葉飄刀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不分兵,那麼很可能就不是各個擊破,而是全域性一敗塗地了。

    首先,戰爭從來就不完全是看兵力多少的。你集中一點優勢兵力,那麼確實是好,但如果敗,就不是某一路失敗而是全面潰敗了,比如淝水之戰的前秦,比如遼國在護步塔崗,金國在野狐嶺;

    分兵突進雖然存在被敵人個個擊破的可能,但這也極大的調動了敵人,被敵人個個擊破其實並非你分兵的戰術有問題,只是你在戰術執行上存在問題。舉個簡單例子,你的軍隊分為三路突進,那麼敵人如果要想個個擊破,那麼他就得集結起比你一路更強大的優勢兵力,對你進行打擊。這一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你在一路遭遇敵人重點照顧的時候,另外兩路實際上就是面對敵人的空虛局面。

    換句話說,這就是類似戰場上的兌子,敵人首先放開另兩路,專注對付你一路,最終這個戰果如何,其實和你分不分兵沒有關係,只是要看你在對方滅掉你這一路前,能滅掉對方多少,佔據多少地方。如果你一路能堅持夠久,另外兩路甚至可以有包抄敵人的可能。

    分進合擊可以使得敵人多點遭遇打擊,收為不能兼顧。而且對於地方判明意圖,判斷準確攻擊目標,判斷準確主要打擊目標,等等的負擔會直線上升。對方要是個個擊破,你就不怕放出來的這一路是誘餌嗎,類似的戰例三國演義多了去了。

    所以關鍵其實並非分不分兵,而在於軍隊本身的戰鬥力和執行力的問題。

  • 8 # 書叔叔

    分兵合進是高階技巧。

    有多高階呢,李靖,這種仙人級別的可以嫻熟掌握,信手拈來。

    對於普通將領來說,分兵是兵家大忌。

    古代的軍隊組織架構跟現代完全不同,什麼大小相制,什麼主軍客軍,唐朝還有僱傭軍。這些大爺湊一塊還能每天開個會,有問題及時解決,你敢分出去?你放心?除非你手段高明,或者自身實力超然,這些人才能死心塌地。否則呵呵。

    當然,三軍用命,軍令能有效執行。這時候分兵也有風險,因為資訊不暢呀。

    最著名例子,衛青讓李廣分兵執行作戰任務,李廣迷路了

  • 9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分進合擊,最經典的是曹魏滅蜀,司馬昭認為蜀國太大一路兵馬難以取勝,於是派出鄧艾、諸葛緒、鍾會三路大軍進攻蜀漢。西晉滅吳也是如此,東吳太大,也是五路大軍進攻東吳,主公當然是益州水師。分兵進攻往往是攻擊範圍太廣闊,一路容易孤軍深入。

    如果是攻擊範圍不廣,則不應該分兵。例如司馬懿進攻孟達,司馬懿消滅公孫淵。當然,兵力雄厚可以分兵,敵人防不勝防,官渡之戰許攸就讓袁紹分兵,潼關之戰曹操就分兵夾擊馬超。

    分不分兵,一看攻擊範圍大小,二看兵力是否足夠雄厚(每一路都能單獨抗拒襲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夜為什麼會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