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電視劇裡,大家都有看到皇帝坐在龍椅上接受百官朝拜的情形,是不是感覺他就是一牛人?

    被一股君臨天下的氣質籠罩,從而引起自己內心無限的滂湃感?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對做皇帝這份工作有所誤解。現代對於古代皇帝的描寫很多,電視、小說、動漫各種各樣花樣繁多輪番招呼,清宮劇更是動輒霸屏,但真正對古代皇帝的生活形式瞭解的卻很少(大多是憑藉自己想象)。所以就形成現代人想穿越到古代的想法,而且還總感覺自己去了古代能有一番大成就(不知道是什麼給了他們這種錯覺)。不說做皇帝起碼也能佔據一方領土,當個不管事的王爺之類的,這類夢想穿越的一族還不少。

    如果有這個想法的人那我只能說你真的太過天真了,你有這樣想法的基礎是因為你認為你學習的知識多、對很多東西的原理都清楚,認為古人又傻又蠢辦事效率不高。

    但你別忘了你學習的這些技能多是古代人發明,還經過一代一代的人去改良才有今天的這麼多知識給你學習。如果真比智商的話,你還真不一定能與古人相提並論。

    就當皇帝而言,如果讓現代人去,還真就沒幾個能做好的。

    以明朝為例,皇帝上朝的時間是卯時(臺北時間5-7點),大臣寅時(臺北時間3- 5點)就要到午門外等候。你當大臣的住宿又不讓住皇宮不是?還有個路上的通勤時間對不對?滴滴地鐵都不存在,路上時間短不了,如此一算,估計你最晚兩點就得起床。

    雖然各個朝代的規定不一樣,但也相差不大。就上朝這一點就可以排除很多人,不讓現代人刷夜簡直比要命還難受,更別說關於放假了。

    古代皇帝的假期很少,有的一個月有時只放一兩天假,相信這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所以如果還想著穿越的人就別天真了,如果你真的有才能的話,在當今社會你也是可以有所作為,至少可以做個網紅。

    我們言歸正傳,上朝的文武百官是那裡來的?外地的地方官他們又是如何去首都開會的?

    上朝的大臣每個朝代條例均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你的官位品級要達到一定高度。一個七品小芝麻綠豆官,連吏部的大堂你都進不去,還上朝呢。

    其次還有戶口限制,就是你必須得是京官,地方官本來就應該在你任職的地方默默發光發熱,不要想來京城湊這份熱鬧。

    所以,在古代就沒有地方官去京城開會這一說法,因為地方官員是不用開會的,他們只需要處理好地方事物就可以了。

    而掌握地方大權的高階官員是由皇帝指派去做,這種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他們一生只可以見到皇帝兩次,上任的時候,皇帝召見他們給他們說一些鼓舞他們為國家為人民做好地方本職工作不要辜負上級信任等官話套話,等他們要離職的時候皇帝也會再召見他們一次。

    另一類是犯錯被皇帝貶下去做地方官的,宋朝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中“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說的就是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做太守。這一類人沒有皇帝的召喚是絕不可以回京城的,如果回去被知曉的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雖然掌握地方大權的官員沒有開會的屬性,但皇帝會派人去地方查他們的崗位,以此掌握地方情況。

    那麼為什麼皇帝不讓地方官員去京都開會呢?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古代交通不發達,路途遙遠,到京城少則十幾天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並且如果沒有什麼重大事情的話皇帝沒有必要召見地方官,即使當皇帝需要召見他們的時候,也會為他們規定入京的時間。一般情況下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進京,如果在路上出現什麼不可抗的因素也可以延遲。所以說要想富先修路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這是因為皇帝要維護自己的中央集權。地方官員不上京開會就不會和其他官員認識,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結黨營私的現象。並且進京時帶去的人也有人數限制,沒錯,就是害怕你造反。

    有藩屬國使者來覲見皇帝,帶的侍衛也是有嚴格的人數限制,同樣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在古代很多當官的彼此之間一生都沒有見過也是很稀鬆平常。

  • 2 # 炒米視角

    在古代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資格進京述職的。即便像那些有資格的封疆大吏要進京述職,也必須要有朝廷的旨意。

    朝廷不召,即便是封疆大吏隨意進京,後果都不堪設想。

    而其餘除了常規性辦事官員(比如押送錢糧到戶部的,核對文書的)、被選拔調入京官的等等,一般督府以下官員還真的沒有資格進京。即便進京的,一事畢後也必須即刻離京。

    古代皇帝最怕的就是封疆大吏與京官私相交通,因為這可能嚴重威脅到他的統治,一旦發現,多以謀反罪論處。

    所以特別是封疆大吏、外放官員,都不可以私自進京。因為很容易觸犯大忌,仕途受到影響還在其次,性命之虞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太原總兵豐德運私自進京,被紀曉嵐給撞到了,彙報給乾隆,結果慘了。

    再比如永樂8年,被髮配到交趾,督餉化州的解縉,被朱棣召令入京奏事,可是那麼遠的路,等他趕到的時候,朱棣已經去北征了,還沒回來,朱棣沒回來,那解縉就應該在京城等著,等朱棣回來接見你。但是他腦子一抽,跑去太子朱高熾的府裡彙報了情況後,大搖大擺回越南去了。不作死就不會死,解縉的下場之慘,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外沒有官方發的路引和火牌,旅途食物宿都成問題。

    古代農耕文明,安土重遷。從商鞅變法的時候,老百姓就不可以隨隨便便流動,出門要有“路引”,也就是官方介紹信,他們要把“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去哪裡去?要做什麼?”都要寫清楚。沒有這個玩意兒,住宿沒人敢收留你,也沒有人敢給你提供飯食。往往離京城遠的州府,走個大半年是很正常的。就算有人收留,這一大筆費用撒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但是一般官員們、送信的差役們,有便利的驛道,可以大大的縮短進京的時間。而且一路上有驛站,可以解決食宿問題,這些都是由朝廷出錢。朝廷召令地方官進京的同時,還會發給官員們“火牌”,可以免費吃住驛站,相當於公費報銷差旅。

    但是這個制度發展到大明朝中後期,官員們用完“火牌”之後就不還了,用於家人的吃喝玩旅遊,甚至做生意,加重了驛站沉重的負擔,最後拖垮大明朝。不過唯一的貢獻,就是徐霞客拿著這玩意兒,遊遍了大明的山川河澤,寫出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而封疆大吏奉詔進京述職,往往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並非真的要他述職,而是有重要任命或者重大事件宣佈。

    因為正常來講,封疆大吏和皇帝之間本身就每日書信來往。幾百里加急,有時一天甚至幾封信。總之本身就書信交往頻繁。所以通常只有重大事件,皇帝才會急召封疆大吏進京。

    比如《雍正王朝》裡面,年羹堯有兩次著名的進京。一次是江夏鎮案發後,《百官行述》被燒,康熙提拔年羹堯為四川總督,讓年羹堯進京謝恩。讓謝恩是假,康熙想把整個事情搞清楚才是真。

    另外一次,西北打仗贏了,年羹堯奉雍正旨意進京述職,雍正親自出門相迎。但雍正讓年羹堯述職也是假,目的是希望年羹堯主動裁剪軍需,以及幫自己推廣“火耗歸公”。但是當著雍正的面竟然出現了百官跪迎的場景,而且雍正提了三個要求,年羹堯全給否了。還搞了一個“卸甲”的事情,向雍正“示威”。此後,年羹堯開始失去了雍正的信任,開始走向悲劇。

  • 3 # 以史為鑑

    這個主要取決於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的官員主要分成地方官和京官;其中地方官由中央調派,一經委任在任期內通常是不能隨便離開任職地的,否則就是擅離職守。看過《神探狄仁傑》電視劇的朋友可能對其中一個“血色江州”案有印象,其中幾個反派炮灰是江州司馬、長史等官員,因為害怕當年的陰謀被發現都跑到江州來商量對策,也都是隱匿行蹤偷偷趕去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能被發現擅離職守。這個描述與歷史還是比較相符的。

    《神探狄仁傑》中這個情節描述了古代地方官不能隨便離開管轄地的情形

    京官是高於一定的品級,必須上朝面聖,比如唐代是五品以上京官需要上朝,九品以上的每逢初一十五上大朝,而明清則是四品以上。因此對於官職不高的京官來說,遙遠地看一眼皇帝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嘉靖皇帝這種幾十年不上朝的除外)

    京官需要時常上朝,而地方官就不同了,能上京面見皇帝的地方官的職位基本上都是一方大員,封疆大吏,權勢上除了有限的幾個尚書宰相,比其他京官的品秩還要高。不過一般情況下在見到皇帝這一項上,封疆大吏就不如一些京官了。所謂“天高皇帝遠”,既可以說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限制。

    在古代,地方官進京一般是三種情況,要麼是升官或者調任,要麼就是皇帝要找你算賬了,都是比較大的事情。

    比方說高郵就是由驛站發展繁榮起來的,可見郵政事業在古代就十分重要。

    那麼說回今天的問題,如果地方官要去京城,或者京城的官員要去地方怎麼走呢?現代我們是海陸空都可以跑,北京到南京只要幾個小時,在古代顯然是做夢都無法實現的。古代除了信鴿沒有別的空運,因此要走只能選擇陸路或者水路。

    古代驛站兼有招待所,郵局的功能

    通常陸路就是走官道,騎馬或者是坐車,因為速度有限,路上肯定是要住宿的。進京的地方官一定奉旨,所以可以住到各地的驛站,有當地地方官負責接待,起碼可以保障食宿。如果路程短,可能大半個月,甚至是幾個月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甚至有特別遠路特別難走的,走個一年半載才能跑到也不算奇怪。

    水路也是一個選擇,如果是通河道的地方,可以選擇官船。實際上,官船比陸路這個選擇好多了,畢竟船相對更穩(古代可沒有橡膠輪胎防震,也不是一馬平川的柏油馬路),如果航路順利可能還會比較快,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古代官船

    看到這裡,諸位也能想到地方官不進京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路途太過遙遠,耽誤時間。如果每年要述職開會,近一點的來回動輒兩三個月,一年辦公的時間都少一半,遠一點的怕是一年都趕不回京城,人身體受不了,也沒有意義。

    因此,古代的地方官在沒有大事的時候是不會進京的,進京必須有皇帝的首肯。路途中也有官方招待所可以住,但是因為交通水平的限制,整體速度還是令人堪憂,所以能不跑則不跑,像蘇軾那樣每年被貶來貶去的主,在路上想來也是很慘了。

    所以三國時期公孫瓚和他的領導被人彈劾,直接從遼東郡(今遼寧遼陽)貶斥到日南郡郡(如今越南中部),這幾千里路還要經過數不清的高山大河,當年的江南、日南等地區可是以瘴氣疫病著稱,可以說這種流放基本上是被判了死刑了,所以公孫瓚知道這一結果後,買來酒肉在路邊祭祀祖先,認為自己肯定不能活著回來了。好在走到半道遇到了天下大赦,這才有了三國梟雄之一的公孫瓚。

    就算到了清末,湖廣總督林則徐因為禁菸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被道光皇帝從廣州貶斥新疆,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1841年7月14日)從浙江鎮海出發,足足走了半年,於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841年12月21日)才到達新疆,可見路途遙遠。

    同樣的道理,在古代這要是各地地方大員拖家帶口一起上京開會,沒有大半年的時間肯定湊不齊人,開完會再各回各地,至少一年的時間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依靠爵士舊將傑里布科124:123絕殺爵士,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