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站不穩啊

    東吳後期無能人。孫權的長處,就是能夠很好地任用人才。之前倚仗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軍政外交都有能人出主意,孫權只須決策一下。但凡孫權自己作主的,常有失策。到了後期,人才調零。本有陸遜,但因為立太子之事而疏遠,不久陸遜鬱悶死了。吳國再無深謀遠慮之人,均是鼠目寸光、阿諛諂媚之輩,焉能出什麼好主意。沒有了左膀右臂,孫權自己只能獨斷專行了。

  • 2 # 簡簡單單80469478

    三國鼎立,東吳最弱,自保尚需外力幫助。魏 蜀那時曹操,劉備雖亡但根基己穩,又都有傑出人物扶佐。在魏蜀沒有墮落的情況下孫權自是不敢招惹強敵,也只能向以前以樣左右迎合。最終東吳內部發展受限,對外惶恐,內部生亂,被滅掉。

  • 3 # ly22358038

    首先看如何定義作為二字。孫權江東士族關係複雜,內部矛盾後期非常突出。孫權能夠在比較長的統治期內確保國內基本穩定,並且在對抗曹丕三路大軍進犯中表現可圈可點,東吳也在此期間湧現出朱桓,朱然等新一代將領。不說是文治武功也差不多。

    我認為三國時期,東吳和蜀漢一樣,對比曹魏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可以維持局勢平衡,不犯戰略錯誤,並且還有亮點可尋,已經算是非常出色了。

    相對較弱時期能夠做到不失勢,並且嘗試抓住機會向北發展,更不用說荊州之戰敢於對關羽果斷下殺手。

    綜合來看,我認為孫權夠資格成為政治家,戰略家。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主要也是掌握的初始戰略資源不同。

  • 4 # GXX1688

    本以為熬死了曹操劉備,孫權就一家獨大,三國鼎立的局面就瓦解了,但曹營裡還有一個人不容小覷,那就是司馬懿,他可不是個省油的燈,無論是軍事謀略還是政治才能都是相當出色,堪稱與諸葛亮平分秋色但做事又比諸葛亮多了一份老奸巨滑甚至心狠手辣,試想這樣一個老奸巨滑心狠手辣之人,怎一個孫權了得?

  • 5 # 沽酒品四海

    格局定了,曹操雖然個人也很厲害,但是他所構建的勢力才是真的厲害,劉備亦然。三分天下格局已定,誰弱誰強,位置已定,又豈是憑一人之力就能改變的?

  • 6 # 禁街虎1

    大哥,到三國後期,孫權都多大歲數了?別說年老了,年輕時又有多大作為?

    孫堅,江東的開闢者,手下就已經有了黃蓋,程普,韓當,祖茂,文臣有張昭。可惜三十七歲就掛了。

    孫策,江東的發展者,手下多了很多人。武將一堆,包括後來的甘寧、陳武等人,文臣又有了魯肅這樣的人才,還有顧雍等望族,文武兼備的有周瑜,實力大增。可惜二十六歲就掛了。

    孫權,接掌東吳時還是孩子,靠的是什麼?祖蔭。後來發展了一批文臣武將,但是赤壁一戰就現出原形,根本幫不了什麼忙,就是一群搞內訌的無聊之輩。依靠這些人,孫權能有什麼作為?

    到了孫權後期,陸遜這樣的人才都被逼死,誰還敢建議什麼?東吳故步自封已是在所難免,還想有什麼發展呢?

  • 7 # 靈動八方

    孫權稱帝以後有些懈怠,沒有當年豪情萬丈的氣勢

    面對錯綜複雜的氏族關係,沒有做到強有力的控制和為我所用

    陸遜掛了以後,東吳後期人才凋零,作為最高統治者面對的是無人可用。

    東吳想要統一,只有北伐可取。問題是襄陽樊城根本不可能打下來。即使能強攻,孫權也害怕蜀國趁機偷襲,就像當年的關羽被東吳來了一招回手掏。

    蜀國有天然屏障,所以諸葛亮敢於大膽北伐。東吳又拿蜀國沒什麼辦法。

    只能在家待著吧!

  • 8 # 使用者3849695237673

    劉備死前被孫權奪回荊州,這時候孫權已經擴張到東吳能力的極限了。再想有所作為,很難了

    東面是大海,臺灣也被東吳佔了,南面是蠻夷之地,東吳有拓展,但對國力幫助不大。

    西面奪取荊州後接壤蜀國的就是三峽和崇山峻嶺,水上逆流陸上仰攻,這太難了。最後蜀國亡國的時候東吳都沒佔到便宜,何況孫權時代面對諸葛亮主政的蜀國。

    北面面對的是實力強大的魏國,別被張遼八百破十萬給誤導,實際上總體上東吳戰績並不差。魏國跟東吳接壤的地方快被搞成無人區了。可是東吳能殺能搶就是佔不住。離開了江淮一線,東吳的水軍就沒用了,讓水軍離開船隻面對魏國步騎混合的大軍就是找死。因此北面東吳佔了不少便宜就是佔不住地盤。

    總之,東吳已經達到了優勢水軍能夠佔領地盤的極限,所以才顯得孫權毫無作為。

    實際上,東吳是三國裡最沒希望的國家,基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 9 # 耶律阿寶機

    本就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前期有周瑜,魯肅等那樣有才能人輔助,後期還有什麼像樣的人才可用,過中年以後孫權是基本天天喝的醉醺醺的,動不動就幹,喝不倒幾個不算喝,大事小事都得喝,不喝就給你使絆子,真正雄才大略能醉生夢死的喝酒嗎?跟他爹和哥比他差的太遠。。

  • 10 # Tchanshilam

    這個和哪個人關係不大,和東吳立國根基關係大。

    漢末群雄逐鹿時,孫堅曾經試圖利用自己在揚州和江東的經營在諸侯中佔得一席之地,但無奈過早身死。其子孫策為了生存下去,一方面投靠袁術,另一方面較其父加大對江東世族的拉攏,基本上後來在孫權時代前後掌權的人都是世族,文如張昭、虞翻、陸績、諸葛瑾等,武如魯肅、陸遜、太史慈等,都是如此。如此一來,孫吳立國的根基同魏、蜀均不同。魏基本承續漢,漢後期黨錮之禍、外戚和宦官專權等大大削弱了世族的影響力,曹操更是利用了既有的政治權威,不斷打擊世族(甚至幹掉了孔融),大力提拔寒門。蜀國則對世族一直抱有戒心,劉焉劉璋時代就對世族離心離德,所以世族會拋棄他們迎接劉備,但劉備入蜀後進一步削弱世族權力,不斷提拔行伍功臣和荊州人士,這一策略在諸葛亮和劉禪時代得以延續。依賴世族和削弱世族兩種路數使吳國和魏蜀在皇權的統治力和國力的整合度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魏蜀可以輕易做到集舉國之力做事,但吳國很難,內部紛爭太多使吳國在大政方針方面存在太大分歧,資源整合也不夠。因此,東吳一向是自保有餘,進取不足。這一點和當年項羽集江東之力席捲中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都看到孫權整治陸遜,那是因為陸遜在那時是一家獨大,甚至到了要過問東吳皇權繼承人的地步,其他強力世族已經沒有很厲害的代表人物可以與其抗衡。所以孫權其實是為了保持權力平衡,不得不打壓陸遜。但他也不敢殺陸遜,這和曹操殺孔融連水花都沒有也完全不一樣。

    這和後來司馬懿攝政不一樣。司馬本來就是豪門大族,自帶光環,能夠聚合世族,另一方面曹魏後期也開始轉向接納和團結世族,使皇權和世族的關係比較好。同時,世族能夠從曹魏和晉的擴張中受益,這基本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放在東吳也難以成立,畢竟當時世族沒有多少人認為他們能從擴張中受益,或者他們認為東吳的主動擴張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只是徒耗財力而已。所以,東吳只能自守,無法擴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最好的積極心理學的書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