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由劉若英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4.28號在全國院線上映,影片上映7小時,票房達到2億多,結果被爆出現先購票再退票的事件,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6
回覆列表
  • 1 # 忘憂的小鴨子

    電影呢昨天看的,覺得不錯,對於退票事件,我覺得有兩方面:

    一:美團等網上購票都標註特惠價為19.9,鑑於人們的購買慾望自己電影的後期宣傳很火,於是大多數人認為電影剛上映優惠就這麼大的,就點進去,但是後來發現電影票漲了一倍多,人們買了以後就後悔電影票買的值不值,這樣的人多了也就會產生蝴蝶效應,所以好多人會傾向於退票。

    二.不法分子惡意散發謠言。電影背後有人散發惡意謠言,使已經購買電影票的人產生懷疑,氣憤之感,自然也就有退票的慾望,謠言散發速度極快,所以完成了電影的極大損失

  • 2 # 尋尋覓覓花開花落

    這讓我想起了刷單一詞,這裡指的是刷空單就是製造假資料。現在在網上有刷單和點贊這一類的工作,而且是團隊運作,只要你肯花錢就有好的口碑,在我看來就是打虛假廣告。在國內這種明知道但不說破的社會現像似乎大家也習以為常,而且總能發明一些含蓄的詞來掩蓋。

    退票本來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但人一多就有問題了,做的太明顯了,網友們能怎麼說?訂了票就不能夠退嗎?電影不好嗎?還是一種策略?我說大家知道就行了,還能怎麼樣?輿論也好資料也好,我希望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你看到聽到不一定是真的。

  • 3 # 禾苗苗苗

    這個五一除了火熱的天氣,熱火朝天的出遊人群,似乎還有火爆的《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其精彩程度堪比一場懸疑推理劇。似乎《後臺的我們》中勾畫的曾經多麼美好,多麼令人嚮往愛情也不過如此,再其面前也淡然失色。

    讓我們先簡單的理一下事件的經過。事情的起因是一部由歌手奶茶導演的《後來的我們》要在公元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首播,據說該劇凡是聽著奶茶的《後來》的長大的年輕人和聽過《後來》的中年群體,都能看到自己過往的一段愛情影子,當然也包括奶茶。因此票房預售異常火爆,提前鎖定20億票房的訊息滿天飛,震驚了聽過《後來》的普通觀眾,也忙壞了各大影院。誰知天意弄人,首播之日退票如潮,害苦了影院經理,樂壞了吃瓜群眾。事發之後,貓眼第一時間撇清自己,發售方慷慨其詞,最後被專家解讀為吃瓜群眾看不懂的資本壟斷惡搞導致。既然看不懂,也太明白,都沒關係,吃瓜群眾只要能買到票,能進電影院觀看《後來的我們》,能對著大螢幕抹著眼淚回憶一下自己過往的美好愛情,也就沒白過五一節假日。

    整個事件撲朔迷離,解讀的更是神乎其神。說白了就兩個字“利益”。企業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是永遠不會知足的。對於電影來說"票房"就是利益的保障,怎麼樣提升票房,發行商可以絞盡腦汁,不擇手段。特別是在資本運作和網際網路發展的今天,票房也不過是一個虛擬的數字符號,那麼操作這個數字符號就異常簡單了。只需要簡單的資本集結,簡單的網路操作訂票,再簡單的資本回籠。立刻引起一個火爆異常的浮華場面,吃瓜群眾立刻盲目追隨和熱捧。所以不管主謀是誰,參透了其中的玄機,便成為利益獲得者。

    我們在驚歎社會發展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商業背後的人性引發深度的思考。在利益面前,人的誠實,守信蕩然無存。但這恰恰是為商之道。在回頭看看好萊塢的發展史,似乎歷史上也會有類似的醜聞,但其能夠儘快的從中吸取教訓,重拾信譽,才有今天輝煌的成就。期望華人能引以為戒,戒驕戒躁,踏踏實實的把中國影視業做起來。一個百年,千年的企業和品牌,不是靠簡單的數字做起來,而是靠品質,信譽,以及背後的文化做起來的。像法拉利,賓士,愛馬仕,肯德基這些品牌,我相信不是簡單的一個數字,人們就會覺得他好,而是其一貫的品質以及背後所傳承的文化所支撐的。

  • 4 # 影視觀察家

    一部並非大導演、大製作、大IP的片子,一部主題已然是爛大街的愛情電影,首日票房竟然高達2.88億,《後來的我們》虛假票房搞得如此明顯,吃相如此難看,必然跟片方、貓眼和線下宣發脫不了干係,他們的這種行為透支了院線的信任,深深傷害了院線渠道。說到底,還是拿資本控制了電影,手段更拙劣而已。

    這個行業現在學會了賭博,他們賭票房觀眾跟風,賭口碑人云亦云,賭自己暗地裡的操作,別人看見也不吭聲。

    29日凌晨,貓眼對於此次“退票事件”迴應,表示已將相關資料、證據提交主管部門並將協同作進一步的詳細調查,同時平臺將關閉退票功能。

    《後來的我們》資料造假、退票風波的新聞一出,迅速成為行業焦點。單從這件事上來看,受損失的是院線,受欺騙的是觀眾,行為之惡劣能讓人群起而攻之。但從整個電影產業鏈以及電影生態來看,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問題暴露出來了,才有糾正的機會,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和監管,才能早日規範好電影市場,才能給所有電影從業者經驗和教訓。在觀眾逐漸成熟、甚至更挑剔的時代,與其把心思用在玩資本、玩造假買資料等投機取巧的行為上,不如用心打磨劇本精雕演技拍出好電影給觀眾。後來的我們,不僅要努力讓票房越來越高,更要學會尊重電影本身,尊重每一位觀眾手中的電影票。(Q0434)

  • 5 # 娛是一個圈

    我覺得反映了電影市場的營銷方式又注入了新的計謀。

    我們知道電影其實嚴格上來說,也是屬於服務行業的,但是又與服務行業不一樣,它不是實物,我們無法先看到成品,是要先買單再享受的。所以我們在選擇電影的時候也會根據它的一些因素來作出抉擇,這其實就與電影的營銷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了。

    電影的營銷方式一般來說,就是我們常見的釋出會的宣傳,導演主演們到全國各地去宣傳;明星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在自己的微博上吆喝或者是明星好友發表觀看宣言拉動粉絲;在公交或者是地鐵張貼宣傳的海報也是砸錢的宣傳方式;

    當然從電影的本身進行宣傳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如果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大ip,那麼具備了強大的群眾基礎,像三生三世、喜洋洋這類的。所以預告片也是吸引人的一種重要方式。或者是電影未播先火的臺詞;不過電影的槽點其實會也會讓人想要去看,像之前的小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人知道這部電影有很多槽點,但還是忍不住去看,因為想要知道那麼多人在嘛,是在罵什麼,典型的從眾行為。

    但是對於這種新的哄抬票房的行為,雖然可以做到把票房炒到火熱,又一分錢不出地達到宣傳的效果,但是這樣公然欺騙觀眾的行為,不會得到好感,並且會讓人有一種排斥的反感。而且吧,這部電影是打著奶茶的名義,《後來》這首歌首先就已經奠定了大量的粉絲基礎,是許多80、90後們不可磨滅的青春記憶,本身已經具備了優勢。但是在剛上映的時候就被爆出這樣的新聞,其實對電影並沒有什麼好處。

    說到底還是要電影本身的質量夠硬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觀看,然後以口碑的形式口口宣傳,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像之前的芳華、無問西東就是很好的證明啊。

  • 6 # 凱撒電影院

    先說一下電影產業常識,在這個基礎上理解問題會好點。

    電影產業一般而言分三個環節,製片、發行、放映。

    其中製片和發行捆綁在一起,說簡單點,製片是甲方,提供電影產品本身,發行是乙方,在宣發已經基本不分家的情況下,需要為甲方的產品定製、執行宣發方案。

    但是放映環節,包括電影院和院線,和製片發行不屬於同一個利益體。

    原因很簡單,制發方的需求是:我這一部片子需要賣得好!(比如《後我》)

    放映方的需求是:我才不管具體哪一部片子賣得好不好,我只管什麼片子好賣,我就多給排片賺更多錢。

    (乾貨分割線)

    退票事件,其實和之前的《葉問3》等電影票房造假的邏輯一樣,都是制發方主動砸錢進去,偽造電影大賣的事實,刺激放映方排片,騙後一波觀眾走進影院,賺完熱錢、或者刺激完出品/製片公司的股價飆升之後,就落跑。

    只是《後我》具體的執行手法不太一樣。

    在這種執行手法被大眾首次知道、而且“吃相如此難堪”的情況下,《後我》很可能會重蹈快鹿公司(《葉問3》出品方之一)的覆轍。

    因為,雖說這種買票房的事情,在電影產業運作中很常見(對沒錯,就是很常見),但是業內人士知道也就算了。

    一旦被扒到了社會普遍輿論的層面,那麼必須被施以相應的懲罰。

    (怎麼看待?)

    這真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看待”。

    不管是退票事件本身,還是電影局作出的“追究”決定,都是正常不過的。

    電影行業裡面做出虛假的數字來刺激票房的虛假行為,在其他每一個行業裡都會出現。

    (幾分鐘之前還看到有人說自己做蛋糕實體店的艱辛,需要花錢來打點各種關係,導致自己店裡的利潤下降甚至虧損)

    而《後我》事件反映出的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基本道德邏輯——

    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如果你做的是任何虛假的事情,懲罰一定會到來。

    如果你做的是明目張膽、吃相難看的事情,懲罰的到來會加速,你的死相可能會比吃相更難看。

    僅此而已。

  • 7 # 環球網

    《後來的我們》拿到五一假期電影票房冠軍,但隨後被爆票房造假,經國家電影局的初步認定,《後來的我們》在上映首日時的大量退票情況存在異常,而這個事件也反映了中國電影產業的一些問題。

    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電影產業都是以擴大產能來支撐越來越大的產業結構,近年來票房雖然不斷增長,但是並沒有給平均上座率和影片質量帶來顯著提升。恰恰相反,膨脹的票房帶來的是資本的入場,電影產業也被各類槓桿撬動,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泡沫湧入電影領域,票房造假就是其中之一。

    在之前,《葉問3》等影片就被曝光買票房醜聞,買票房的目的是為了在股票或者是其他市場上讓相關利益方獲得豐厚回報,比如10億的票房能夠在其他市場獲得20億的回報,那獲利方寧可借錢也會去把這10億票房買下來。雖然在2016年相關部門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視等領域的跨界投資,但沒有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雖然電影質量不高,但是因為天價片酬等問題,造成電影造假昂貴,製作成本過廣告,導致發行方壓力過大,沒有幾個億的投入根本拿不出一個像樣的作品,質量不高自然票房也就不會獲得多少回報,而買票房的道路被封堵,就只能另闢蹊徑。

    比如這次《後來的我們》票房造假,就是利用了電影院線之間的競爭,為了吸引人數,影院只能拿出各種優惠方案,比如退票、改簽,而發行方就可以利用這個漏洞,透過網路售票惡意刷單,製造“口碑”假象,達到拉昇票房的目的。

    之所以會出現票房造假,歸根到底還是中國電影產業各個鏈條上的不健全,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透過規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上做文章。

  • 8 # 甜甜猴哥

    為什麼古人把戲子納入“三教九流”,入不了庭堂,也是有道理的。娛樂圈狗血的事兒,渣男,綠茶婊還少嗎?只不過是,爆出來沒爆出來罷了,只是,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為什麼一個小鮮肉的片酬都上億,一個為國家做著貢獻的科學家,民營企業家等等辛苦一年,也得不到多少的錢。前不久,新聞上說,有些港星在香港拍了大半輩子的電影電視劇,也買不起房,來大陸拍了幾部腦殘劇,也就兩三年時間,就買房買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3號大盤開始順勢上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