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如果有臣子有能力發動政變篡位,皇帝在皇宮又如何?如果臣子沒能力政變,皇帝不在皇宮又如何?

    有人會說,司馬懿就是趁曹芳去高平陵掃墓,而發動政變的,實際上,司馬懿不是趁皇帝不在皇宮,而是趁曹爽把嫡系都帶出去了,以求達到兵不血刃就和平演變的目的,無關皇帝。

    歷史上成功政變篡位,或者“禪讓”篡位的權臣,無一例外都是在都城完成,而且,是在皇帝在宮中或者皇帝配合下完成的。

    能成功篡位的權臣,基本都是權力比皇帝還大,自己家族掌握著絕對優勢,控制者軍隊和朝堂,兄弟子侄遍佈全國各地,這樣的人篡位,會把皇帝當回事?

    我們只看到篡位成功的,沒看到那些篡位失敗的,所以會有幸存者偏差,覺得篡位是很容易的事,實際上呢?那些篡位失敗的權臣,車載斗量,

    權臣篡位一般發生在唐朝及以前,再具體點就是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這段時間算是貴族政治,門閥士族勢力很大,權臣輩出。

    比如曹丕、司馬炎、苻堅、石虎、楊堅這些人,權力比皇帝還大,宇文護殺三個皇帝,高澄毆打皇帝,其他殺皇帝的比比皆是,你說,這些人在不在乎皇帝在哪裡?

    而到了宋朝以後,皇權穩定,幾乎在沒出現權臣了,像多爾袞、鰲拜、和珅,算不上權臣,只是重臣罷了,皇帝不在皇宮,朝廷也能正常執行,不存在政變的事,又怕什麼呢?

  • 2 # 歷史壹加壹

    首先不同的朝代的皇帝有不同的安排。能力強的皇帝,獨攬大權的,一般還是自己處理。全國的奏報都要送到皇帝的住處進行處理。當然了,既然敢出來,能力強的皇帝自然也不擔心謀反一事了。敢放手的皇帝,一般都是太子監國,或者交給宰相,首輔大臣等處理,當然了,前提肯定是信任彼此,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謀反之說了。最後說下,歷史上能出巡的真的很少,都是電視劇電影裡面演的,好像皇帝每天都是泡妞遊玩似的,其實,皇帝真的不好當啊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3 # 看遍山川

    別小看了“君權神授”,封建社會皇帝是真龍天子,天命所歸,政通人和國力鼎盛,皇帝強勢時謀反風險太大成本太高,不大會有人冒險。只有在言路淤塞國事疲弊,君主闇弱時權臣才會蠢蠢欲動覬覦皇權,而皇帝在不在京城,出不出巡不是必要相關條件。

    歷史上想取而代之的不管最終是問鼎九五還是折戟沉沙,其手法都類似,也殊途同歸。權傾一時,同黨滿朝,封侯冠公,假黃鉞加九錫,要麼最後幾番推脫榮登大寶或扭扭捏捏留給子孫,要麼身死名裂滿門皆誅。趙匡胤上位雖然直接了檔沒有搞這一套,但也是後周皇帝端坐在金鑾殿裡,反過來說明凡是想把皇帝拉下馬的,才不在乎皇帝在不在家裡。

    翻開史書看看,篡位者的前期工作就是讓自己所有的行為天經地義,冠冕堂皇,皇帝在家更好,很多皇帝是“主動”和接盤的人配合完成歷史使命的,還再三苦苦哀求讓別人將自己的江山拿了去。趁皇帝不在謀逆,反而顯得不光明正大,有失手段,貌似偷來的寶座,有“竊國”的味道,被士大夫抓住把柄,自己將來統制的根基不牢,老道的高手才不會這麼幹。

    宋朝以前這種事談不上家常便飯,也屢見不鮮,宋以後文官治國的體制日趨完善,士大夫個個抱著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榮登天子堂,軍政一把手的權臣基本沒有了,頂多出些奸臣,奸臣只要錢和權,對江山是誰的不感興趣。

    國家提供了士大夫長袖善舞的舞臺,天子哪怕躲在深宮不出來或者高興起來東巡西狩帝國照樣運轉,好壞是另一碼事。“土木之變”那是形勢使然,事先包括代宗誰都沒有預謀,不存在天子公幹出差後方謀反的說法,等到咸豐倉惶棄京逃跑,有人提醒他要防範“土木之虞”,那就純粹是挑撥是非的笑話了。

  • 4 # 知未是也

    一般情況下,皇帝一天的行蹤不會讓人知道,即是短暫離開,也都是秘密進行的,只有幾個隨從人員心裡清楚,但都微服私訪,不會驚動任何人,人臣不得打聽皇上行蹤和其他情況,否則以圖謀不軌論處。

    確有要事出巡或御駕親征,皇帝出發前,必須在朝堂交待清楚留守方案,即皇上離開京城後,朝政具體由誰代理,這就是古代確保國家安全穩定的監國制度,一般情況下,這個皇位代理人就是太子或儲君,皇上離開京城後,代表皇上處理日常事務,確保國家正常運轉。

    監國制度起源於周朝,監國的情況和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在都城監國(皇帝出巡或御駕親征),有的是在京城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授權,暫時組成一般代理機構進行監國(由於皇帝受挾和處於困境),總之要確保國家一日不可無君。

    有的皇帝,除了明著落實監國制度外,出於對太子年齡和能力方面的擔心,暗地裡也有所交待,特別對京城防務和兵員調動等作了嚴格規定,對心腹大臣留有密旨,來確保江山萬無一失。

  • 5 # 龍濤的海闊天空

    那皇帝出巡,朝政怎麼辦?由太子或信任的皇子、親王代理行使職權,國家機構該怎麼執行還怎麼執行。

    在相對平穩的年代,謀反是很難的。首先大臣很難產生這樣的動機,沒有這樣的機會。其次,太子被封為太子,就已經是繼位者,除非極端情況,太子不會謀反。而太子都有一個團隊-太子黨,這團隊是很敏感的,通常有個風吹草動的,就會做出反應。

    再說那些皇子、親王都是互相掣肘的,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不敢妄動。搞政治、玩權謀的錯一次就萬劫不復了。

    當然亂世就不同了,可是亂世皇帝輕易也不會出巡。

  • 6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皇帝一般都很少出巡,就算出巡了也沒人敢奪他的皇位。在歷史上趁皇帝出巡直截了當的奪取皇位有,比如司馬懿趁曹芳去高陵掃墓發動政變奪位,但這種情況一般都在比較動亂,朝局不穩的情況下,哪怕奪得帝位也名不正言不順。

    歷史上權臣奪取皇位一般都是在皇帝的配合下完成的,根本不需要等皇帝出巡。比如曹丕奪位,漢獻帝就配合的天衣無縫,美名曰“禪讓”。王莽篡位、趙匡胤陳橋兵變,都是當著皇帝的面把皇帝拉下皇位。能把皇帝直接拉下皇位的大臣一般都是兵權在握,朝廷布滿親信黨羽,皇帝權利被架空的情況下。所以有能力的大臣不需要等皇帝出巡,而是當著皇帝的面名正言順篡位登基。

    但在宋朝以後,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的進一步音響,皇帝也吸取了歷史的教訓,進一步加強皇權專制,把天下兵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就基本杜絕了權臣奪位的歷史事件發生。

    所以皇帝出巡一般都是太子監國,或者由宰相監國,如果皇帝不放心的話,有奏報直接快馬呈給皇上的。

    比如朱棣出征都有太子朱高熾監國,明英宗出征命鋮王朱祁鈺居國,而並非監國,如果不是英宗被俘,朱祁鈺也沒有機會稱帝。康熙親征葛爾丹讓太子監國理政,索爾圖協助太子。

    這些都是有能力的,那我們說說沒有能力的。比如順治六歲登基,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整個天下基本都是多爾袞打下來,大權在握,如果篡位可謂易如反掌,多爾袞都沒有這麼做。康熙8歲登基,由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輔政,就算鰲拜權利再大,也沒有奪位的資格。

    所以古代皇帝出巡根本沒必要擔心大臣奪位,因為大權永遠掌握在皇帝手裡。

  • 7 # 澳古說歷史

    我們要知道歷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是住在皇宮裡面,很少有皇帝能出的了皇宮,即時能出皇宮也僅僅只是在都城周邊轉一轉,基本上中國近400多位皇帝,有90%的皇帝是沒有去過都城以外的城市的,甚至還有些皇帝直到死都沒出過皇宮半步,所以有人說“皇帝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舒服”。

    當然啦這只是一些題外話,我們現在要回答的是“古代皇帝出巡,會用什麼方法穩定朝局?”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皇帝能出巡,或者說是敢出巡的,都是手中權利穩定,威望也甚高,同時朝堂的官員們也都很穩定,民間也都繁榮昌盛,可以說這麼說能出巡的皇帝要嗎就是開國皇帝,要嗎就是盛世皇帝,要嗎就是朝堂政治環境很穩定的皇帝也就是實權皇帝,如果這三樣都不是的皇帝,歷史還真的沒有哪個敢出巡的,其實不敢出巡的原因很明顯,你連自己都軍政大權都掌控不了,官員們都蠢蠢欲動的,民間也是怨聲載道的,請問誰敢出巡啊?保不齊還沒出都城,皇位就被佔了,甚至都可能直接被殺了。

    所以我們要先明確一點,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出巡的,只要敢出巡的皇帝,那麼他所處的環境絕對是他自己能隨意掌控的,同時軍政大權也都是被他自己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的,如若不然,則沒有哪個皇帝敢隨意離開都城。

    那麼這些實權皇帝在離開都城巡視各方的時候,都會用什麼方法來穩定朝局呢?

    1、第一,首先在出巡之時,一般情況下皇帝會任命自己的太子作為監國或者攝政來暫時管理朝廷上的事情,畢竟皇帝只是出巡,過個把月就回來的,讓太子監國也出不了什麼事情,而且還能鍛鍊下太子的政務處理能力,何樂不為呢?例如清朝康熙皇帝在出巡的時候就是有太子監國,幫忙代行帝權,管理朝政的。當然如果皇帝沒有立太子,則會叫幾個自己信的過的大臣來一起管理朝廷的政務,一般情況下皇帝至少會讓兩個以上重臣來一起管理,藉此可以防止一人獨斷專權,或者說是兩人可以相互制衡,這樣朝局才能穩定,比如嘉靖皇帝就在出巡祭拜明陵的時候,就讓嚴嵩等內閣首輔代行權利,處理朝廷上的一些事物。不過如果有些皇帝的權利抓的牢,或者說比較勤政的,則會吩咐臣子們,若是他們不能決斷的事情就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有皇帝來解決或者來決定。

    2、第二,選擇自己最忠心的的將領來統御京城周邊的大軍,歷來軍權是皇帝最為看重的東西,向來掌控京城周邊軍權的將領都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比如雍正時期的豐臺大營就是有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掌控的,那麼皇帝在出巡的時候,肯定要想好讓誰來掌控京城周邊的大軍,因為只要你軍隊還在你自己的手裡,皇帝就永遠不怕誰會造反。

    3、第三,明面上命令太子或者其他的輔政大臣來管理皇帝出巡之後的政務和軍務,暗地裡則會命令其他的人,如太監或者是類似明朝錦衣衛那般的只聽從皇帝的特務機構來監視著他們,甚至皇帝還會在臨走之前寫一道聖旨給這些人,並賦予他們“臨機處置”之權和“臨機調兵”之權,並給出這些一旦出現問題就讓朝中大臣的頂替人選,一但他們做出出格或者有違皇帝統治的時候,立馬拿下,並有這些皇帝之前吩咐的人頂替他們的位置,並迅速通知皇帝有皇帝回來處置。

    4、第四,皇帝出巡之時會帶走大量忠於自己的精銳部隊和將領及官員,同時會在都城也留守大量完全忠於自己的部隊和將領,這些精銳部隊可以說是全國最強大的軍隊,藉此即時皇帝不在都城,也可利用這些軍隊來震懾那些在都城想要造反的人,他們要造反就的掂量掂量自己是否能打得過這些精銳的部隊。

    以上大概就是皇帝們出巡的時候用來穩定朝局,防止他人造反的方法。但其實可以肯定是如果他們一定要反,不管皇帝作出什麼安排他們都會反,皇帝們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讓他們不敢反,或者說即使是反了,皇帝也能平定這些的反叛。

  • 8 # 夏有涼風61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出巡,除了邊防守將,朝臣們基本都帶著,就好像移動的中央,當然帶部隊是少不了的,就隋朝的隋煬帝也如此。

    其實皇帝出巡,只要政局穩定,並不怕朝中有人謀反,一個可以讓皇儲監國,或朝中大臣,當然也只是下放有處理政務的權力,沒有調動軍隊之權,二一個就是律法,如果朝中有人謀反,那就是犯了滅族之罪,這一大罪的可怕後果,在有謀反之心前的掂量掂量。三就是皇帝在外,可以隨意調動全國的軍隊。所以皇帝出巡無非就和不上朝差不多,並不影響朝局和政局的正常執行。

  • 9 # 蕭湘居士

    苐一由太子監國方保無憂。

    苐二心腹大臣鎮國理政。

    上述二點致關重要,當然太子與大臣是同心同德的,否則皇帝難以回京。

    再就是時局不穩不可巡遊,以穩固江山為苐一要素也!

  • 10 # 智識頑童

    古代皇帝出巡多數不是好事,勞民傷財,秦始皇出巡沙丘病死亡國滅種,隋煬帝巡遊出征,明帝土木瓦之變,乾隆江南遊被諷剌,都證明古代皇帝巡遊很危險,因為交通訊息不發達。

  • 11 # 學習冇止境1

    謝邀。古代皇帝出巡,我不禁想到秦始皇多次出巡,武漢帝也曾三次去蓬萊找長生不老藥,康熙,乾隆均六下江南,這些出巡的皇帝大多數是有作為的皇帝,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自然把控全域性都很厲害,知人善用是他們的特點,在朝廷中絕對權威,大臣們忠心,尤其是朝中掌握兵權的武將忠心,一般很少有造反成功,象唐代宗時郭子儀兒子郭暖與公主口角,訓斥公主說:你仗著父親是皇帝,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唐代宗,代宗說:他說的沒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於是命她回婆家。這說明有這樣權勢大而忠心的武將,朝廷很難亂,所以我認為有皇帝出巡,穩朝局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皇帝本人的學識,識人,用人,掌控全域性的能力最重要,能力強,大臣們信服。

    第二,從西周開始有監國制度,皇帝不在時會有一個代行皇帝的權力,當然皇帝對此人的忠心絕對有信心。不過也不絕對,但皇帝一定會有辦法,就象太子李承乾謀反,逼宮,李世民遊仞有餘的化解。

    第三,一般朝廷都設有御史大夫,掌管百官,英明的皇帝都合找到這樣一位可靠的大臣,監控著百官的一舉一動。

    第四,古代皇帝很多朝代都設有特務機構,如唐代的水雲間,明代的錦衣衛等等,這些人對皇帝十分忠心,象平常人分散在百官中,任務是監視,也就是臥底,有異動,早已到了皇帝耳中。

    當然總結這些只能說歷史曾經用過的,時局隨時都在變化,曾經用過的辦法既然已說出來,那麼再照搬就不一定靈了,所以取決於皇帝本人,根據國情,實際情況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菜怎麼泡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