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洞庭浮萍
-
2 # 大森哥369
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把握孩子成長黃金期,塑造一個美好明天和家庭未來。
常言道: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
我想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和一個家長的身份和大家一同學習一下,家長和老師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關係。
在我的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好老師,加上孩子本就聰明,我甚至預期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然而每個孩子從懵懂到形成獨立思維這一過程,是需要好的方法引導的,如果引導的不當,對孩子的一生是災難的。
孩子剛上學那會,成績一直很好。
我和孩子爸爸認為很滿意,就沒一直盯著,孩子成績好,家裡老人也喜歡,儘量的寵著,第一次發現孩子不對,是因為成績,現在想來,分數衡量著孩子,也限制著我們,一個好的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分數,其他方面不好的孩子,也不能有好的分數。
孩子初中成績持續下滑之後。
我發現他從以前明事理,發展到了會狡辯,從以前的乖乖仔變成了謊話連篇。孩子再怎樣也騙不了一個成年的家長,於是在反覆戳穿的過程中,孩子放棄了自尊,破罐子破摔,全家都失去了耐心,喜怒全憑心情。
說孩子重了,孩子爺爺奶奶不高興,說輕了孩子根本不理會,孩子爸爸生氣了吼幾下,孩子生氣就走了,全家人開始找孩子,找過了無數次的網咖、檯球廳、KTV之後,
timg1212.jpg
我看到那麼多問題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我害怕了,這些孩子打遊戲、喝酒抽菸、不去上學,最主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無法無天,微薄的認知,承載著他們無知又年輕的生命。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直播,今生只有一次機會,害怕之後,我冷靜地分析出一個結果,這些結果一定是我的錯,每一個孩子都天生弱小,怎麼可能期望他獨自長大,會愛才是真愛,不會愛就是傷害,我暗下決心,我一定能找出原因,並逆轉孩子的人生。
-
3 # 平常心199741
學習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然而在天真無邪兒童世界裡,卻成了他們的恐懼、焦慮 、 因此,引發了他們的煩惱,所以我認為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主觀方面: 孩子自身的情況,主觀能動性較差,學習興趣不高,再者是先天遺傳基因,也可能是先天疾病的困擾等綜合原因。
二、自然環境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形色色自然,社會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如:手機,當今科技時代,兒童很早接觸這些功能強大的通訊裝置,使用不當,沉迷遊戲無法自拔,內心得不到滿足,所以便會產生煩惱。
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在校兒童和老師同學的關係,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社會對兒童的關注度等都是誘發兒童對學習產生煩惱的原因之一。
-
4 # 樂芝全腦教養
每個孩子擅長的學習方式不同,有的是聽覺型,有的是視覺型,有的是觸覺型。
入小學後,視覺型和聽覺型更容易適應學校課程,觸覺型總被誤認為是多動症,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
5 # 行走的湘村染髮師
求知本來是一個人的本能 ,但是學校學習模式會讓學習興趣逐年下降,小孩在幼兒園時候學習興趣最高,上了小學之後,學習興趣逐年遞降,其他地方不知道,反正我們這裡到了初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厭學,只有少數學生是主動學習型。
很多人的一生,可能只有兩次學習經歷是完美的。那就是學習走路和說話,這個技能只要大腦正常都能順利的很快學會,之所以這麼快,是因為我們這個學習過程堪稱完美。父母方面,有耐心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安排相應的練習,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候做出必要的幫助。孩子方面,只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就能不斷的練習,根本不恐懼摔倒什麼的。
根據上面的學習模式,我們可以把它運用在之後的學校學習生活中,孩子厭學沒專注力,很大原因就是學習內容與當前能力差距比較大,就像如果孩子剛學會站立,你就要求孩子跑步。孩子學走路時候也是不斷的摔倒學會的,但是在孩子學校學習的時候,卻要求孩子不犯錯誤,有了錯誤就大吼大叫打擊孩子,孩子能不煩嗎?另外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其實在一年級差距就很大了,不要拿自己孩子與他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無法比較,如果作為父母你要求孩子很聰明拿第一,那作為孩子,是不是也拿你跟其他父母比較,要求父母比馬雲還有錢?
據此以上,給你提出一些簡單的適用方法改善現狀:1.擁抱,改善親子關係,讓孩子每天都開心快樂的上學放學。2.瞭解清楚孩子目前的的學習內容,安排與之適應的練習。3.如果孩子小,可以讓孩子玩過家家遊戲,讓孩子扮演老師,把當天在學校的內容講出來。4.一起親子閱讀,儘早過識字關,這對小孩一二年級的學習非常重要。5.不要一直盯著孩子作業,只有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稍微指點。5.不管有無完成作業,按時9點睡覺 。
-
6 # 蜜糖果果愛學習
主要的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激起孩子的興趣他就會愛上學習。注意觀察下看看他對什麼感興趣,可以從這方面來引導下。
-
7 # 唐映紅
在自然的情況下,兒童應該與生俱來就有著學習的本能,這是寫在每個孩子的基因裡的天賦的智慧,也可以被稱為靈性。
什麼意思?因為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有著本能的適應環境,在環境中學習,在環境中發展的天性。無須成年人的干預,一個幼兒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模仿學習和適應學習。
但是,有許多兒童卻對學習感到煩,這裡的“學習”特指學校教育的課業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無非下述幾種情況。
首先是適應學習的結果。沒錯,兒童對學校教育的課業學習感到煩,大機率是因為適應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習得的結果。說起來道理很簡單,兒童在學校適應的過程中(小學1、2年級)把課業學習與“痛苦”聯絡在一起;把努力感、勤奮感與“挫敗”聯絡在一起了。兒童本能的適應學習路徑就是趨利避害,如果是快樂和犒賞的行為結果,那麼就會被習得被強化被養成;如果是痛苦和挫敗的行為結果,那麼就會被消磨被迴避被抵制。
問題是,學校教育是逃無可逃,避無可避的,那麼就會導致兒童感到煩惱,進而厭學。
什麼樣的情況下,兒童會把課業學習與“痛苦”聯絡在一起,把努力感、勤奮感與“挫敗”聯絡在一起?
一種情況是天資不足。中國的學校教育是選拔式的淘汰教育,與其他國家的普惠性的教育截然不同。既然是選拔式的淘汰教育,那麼天資不足的兒童根本就無法適應這種學校教育模式。要知道,在自然情況下,有一半的兒童智商在平均水平以下,他們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取得教師心目中的好成績。
例如,一個天資平平的兒童,他付出與天資聰穎的兒童同等的努力,他的數學考試只有40分,而天資聰穎的同學卻能考90分(滿分100分),同樣的努力,他從教師和父母那裡得到的反饋評價是批評、否定和指責,因為分數是看得見的,而孩子的努力往往是看不見的。那麼,同樣努力的情況下,天資平平的兒童自然而然就把課業學習與“痛苦”聯絡起來,把努力感、勤奮感和“挫敗”聯絡起來。
成年人如果付出了努力,卻是能收穫批評和指責,那麼成年人會怎麼做?會繼續充滿熱情和興趣去做同一件工作嗎?父母不妨捨身處理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工作上付出了與別人同等的努力,可是從領導或上司那裡只能收穫到批評、指責和否定,你會不會對繼續工作感到煩?兒童也是一樣,而且更敏感。
另一種情況是天賦不符。所謂天賦不符,指的是兒童的天資是聰穎的,但天賦之所在並不符合學校教育的要求。學校教育倚重的是兒童的傳統智力成分,也就是多元智力模型中的語言智力和數學智力(數理-邏輯智力),智力心理學近百年的“智力”通常指的就是這兩種智力型別。但是,有一些兒童,其實並不在少數,他們的優勢智力成分並不在學校教育倚重的方面,而有著其他不同的發展優勢路徑。反映在課業學習上,也就是有著不同的優勢學習路徑。
例如,有些兒童的優勢智力型別是聽覺智力(音樂智力),這一類兒童對於聽覺經驗很敏感,他們一方面更擅長與聽覺有關的學習內容,如音樂,另一方面,他們在課業學習方面對聲音很敏感,些許噪音就可能是他們分心,但如果配以適宜的音樂背景,也可以促進他們的學習效率。
再例如,有些兒童的優勢智力型別是視覺智力(空間智力),這一類兒童對於視覺經驗很敏感,他們一方面更擅長與視覺有關的學習內容,如繪畫、造型設計、以及立體幾何等,另一方面他們的課業學習方面對圖形、圖示更敏感,相比於文字描述的學習材料,他們在圖形圖表方式呈現的學習材料更可能事半功倍。
如果一個兒童的天賦與學校教育倚重的智力型別不符,如果教師和父母不能夠根據他們的優勢學習路徑因勢利導,他們也很可能從課業學習中感到沮喪和挫敗,因而發展出對學習感到煩。
怎麼辦?
父母首先要發現自己的孩子的天資稟賦,不懷偏見地發現和了解,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的天資天賦之所在,而不會不切實際地對孩子寄以過高的期望。
其次是要無條件地悅納孩子的天資稟賦。一個付出了努力數學只能考到40分的孩子,他就是一個數學40分的可愛孩子,與個子偏矮的可愛孩子一樣,父母要無條件地悅納他,而不是死乞白賴地想把他的數學“補起來”。
一個付出了與別人同等努力卻只能數學考40分的孩子,如果他付出了雙倍的努力,甚至更多的努力,或許可以把數學成績提高到60分,但是壓縮和犧牲的是他本可以發展其他社會能力的時間和精力,到底有多大意義,父母不妨認真思忖。
悅納有天賦但與學校教育不符的孩子對父母來說看起來要容易一些,但也更容易令父母被誤導,誤以為孩子天資聰穎,只是不努力,或者把心思放在了課業學習之外的其他事情上去了。悅納是要無條件地,無論孩子是聰穎而(在課業學習上)不努力,還是努力卻不聰穎,父母都應該一視同仁。
最後是不遺餘力地支援孩子。努力了只能考40分的孩子,受到了學校教師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父母要挺身而出與教師溝通,要維護孩子努力的價值。對課業學習努力不夠,卻把心思放在更擅長的音樂或者繪畫上的孩子,容易被學校教師批評為“不務正業”,父母要能支援孩子從事自己天賦更擅長,但卻並非課業內容的學習,並且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利用自己的天賦來選擇和發展更適合自己,卻與教師所要求的迥異的方式來學習課業內容。
如此這般,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兒童感到(課業)學習煩;更重要的是,才能避免挫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如果您的孩子能夠把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保持到20歲,已經超過80%以上的同齡人;如果能把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保持到30歲,已經超過95%以上的同齡人。要知道,中國高校的大學生厭學比例普遍超過50%;30歲的青年人社會性發展水平宛若巨嬰,而所謂的中國式成熟卻堪比50歲。
回覆列表
鍾對小孩學習煩,我是這樣覺得,現在的小孩玩手機知識廣了而且老師教的沒手機上好看好玩,所以小孩對學習失去了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