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豈能盡如人意14960
-
2 # 多多看美食
這個不是著急,你是感覺錯咯吧。怎麼可能讀書讀的多感到侷限,難道不應該是讀的越多越感覺自己知識不夠讓自己視野更加開闊嘛?
我姐是西南財大畢業的,我就是一個普通本科畢業,我才是感覺自己越來越覺得侷限,什麼東西都沒有考慮好,自從畢業以後做咯銷售就感覺這輩子就只能做銷售咯,感覺自己再也找不到其他工作,不知道前途何在。多想多讀點書的,你說的侷限我暫時不知道你指的哪一個方面?是感覺自己越學的多越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還需要繼續學習的侷限性。還真的就是感覺自己讀了書不知道怎麼運用在工作上的侷限。還是說你自己感覺書讀多了很多工作自己看不上,自己不願意去選擇,而真正你喜歡的工作不去選擇你的侷限吧。
我覺得我姐就是一個讀書多視野開闊的典型,家裡一直都窮所以只有讀書,姐姐一門心思就是讀書,現在大學畢業準備考研考很多證件,在網上做自媒體釋出各種文章,我覺得這就是讀書帶給他視野上的進步,這個不是你說的多讀書多侷限吧。你可以好好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就算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來的。我認為你的侷限就是因為你書讀多咯,你感覺很多工作是沒有前途所以不願意選擇,但是迫於生活壓力又不的不選擇。肯定內心還覺得早知道不讀那麼多書才好。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點,加油你可以。希望對你有幫助。
-
3 # 閱清
題主好!曾經我也經常有題主這樣的感受。
一直以來,我還算喜歡讀書(不要臉的說一句,別見笑啊),七七八八,看了一些書。我看書比較雜,無論是名著經典、小說類、工具類、育兒類,還是心理學、職場類、心靈雞湯,我都看。
要說發展,還真談不上,這裡暫指看書=掙錢多,不知題主是不是指這方面。(如果不是,就當看個笑話。)
後來,我也開始反思。大概是我屬於盲讀,看書隨性,很少反思,也談不上用,只是一味地往裡倒,就像是吃飯。
沒得到想要的,心裡著急是自然。我也著急過,迷茫過,甚至曾經在網上尋求答案,讀書有何用?
後來在知乎上,看到對“讀書何用論”的最精彩回答:“這些年你也吃過很多頓飯,你還記得你吃過什麼了嗎?你肯定不記得了。但這些飯,變成你的肌肉和骨骼,拔節在你的身體裡。”不管是不是心靈雞湯,至少我是被治癒了。
看題主這麼問,相信你也是喜歡看書的。
你說“讀書越多反而發展越有侷限?是太著急了嗎?”
不知你一般看什麼書,有沒有規劃?看書是為了什麼?
多看書,多學習,多寫作,多投稿,遲早能變現。
我很喜歡的一位老師說過,造成迷茫,收穫不佳的三種情況:接觸不久以為全面,掌握不多急於推翻,領悟不夠誇誇其談。
我覺得她說得很對,並以此警醒自己。
題主,看書彆著急。書海無涯,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胡適有一本論成長的書題目就叫《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論成長》,推薦題主去看看。
-
4 # 路曼說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是:因為書念多了,個人職業發展的不如人意。
這種現象在高學歷群體中很多。比如很多博士畢業,都想去高校或者有編制的公務員,事業單位。
但在去編制改革背景下,編制越來越少,所以競爭越來越激烈。即使是名校博士,海龜博士找到滿意工作都困難,更何況每年還有十幾二十萬的碩士研究生。
之所以個人發展受限,不在於讀書多。讀書這件事,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即使是隨便的讀書,也比不讀要強。而導致個人發展受限的根本還是思維,是自己的定勢思維作祟。
不過,成都有一位叫周嵐的80後也許能給我們帶來思考。
她和很多碩士研究生一樣,軟體工程碩士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大學輔導員,負責學生工作、教學工作。
雖然周嵐的經歷我們不能複製,但也許能幫助我們開啟思路。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性,但思維受限,看到的可能性就越少。反而是多閱讀,勤思考能幫助我們開啟更多可能。
-
5 # 姚樹井
1 紙上談兵死得快,凡事都要事上煉!
不管是趙括馬謖還是李元度,都是因為只知道看書,而不知道理論聯絡實際,最後毀了自己一生!
“敗人二字,非傲即惰”
其實不光是他們,我們每個人人生當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學習的時候,看一遍覺得自己懂了,然後就不做了。那只是你以為自己懂了。
還有很多人甚至很多作者,比如賈平凹在《朗讀者》當中就說到他其實是個很膽小的人!
試想一下,又有多少人在讀書的狹小的空間內來去躲避外界,自我意淫呢?尤其是那些成天躲藏在武俠昇仙小說當中的年輕人,實在是可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的知並不只是指書本上的知,更是包括從現實實際體驗當中得來的知。
曾國藩曾經就說過“文士之自命過高,立論過亢,幾成通病……即餘昔年亦失之高亢,近日稍就平實”知識分子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很突出!他自己這些年終於改過來了!
那麼,怎麼做呢?
儒家有一個,教學相長,當你再去給別人,講東西的時候,你最起碼你的潛意識裡面會要求你自己先做到,對你自己都做不到的話,你是沒有那個自信去給別人講的,所以不管是王陽明還是曾國藩,他們都對教學相長非常推崇。
其實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成功的背後是有深刻道理的。而很多時候我們是懂得這個道理的,但是卻並沒有去把這個道理去真正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這麼推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原因,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一直感慨讀了這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真正原因。
一定要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很多人因為從小就比較優秀,一直都是三好學生,工作也挺好。但是在他獨立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只是想想或者嘴上說說。別人問起來,也是會非常自戀地說“我知道啊,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這其實是內心對於失敗的畏懼!除了他自己,沒人能幫助他跳出來!但是哪怕別人點破了,他也不願意承認!承認了就不優秀了!這是人性的“自我概念抗拒改變”。
但是,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去提醒他,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本人也應該勇敢地承認自己的不足!
2 三思而後行,但你都五思過了!
每一本書,每一個作者寫的都是他自己的看法。都只能代表他自己。羅曼羅蘭說的。
懂得太多,反而前怕狼後怕虎。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多時候我們讀書都是作者的經驗使然,而經驗往往又是失敗之後的所得。
“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意雕琢,但又心存一絲希冀而不甘心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遠離時間規避人群,不斷地用懦弱和羞恥飼育著內心卑微的自尊心。”from《山月記》
不要想的太多,“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三分”。
世上的人都是一樣的,你有的缺點別人也會有,馬雲並不是非常智商高的人,我們只需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就可以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但是改變自己需要的是壯士斷腕的勇氣!很痛苦!
“先甜後苦苦更苦,先苦後甜甜更甜”
“漢傳佛教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為了得到達摩衣缽真傳,在大雪中立了一日一夜,但是達摩不為所動,還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於是,慧可揮起戒刀,自斷一臂,終於打動達摩得傳心法。”from《終身學習》
真正的改變都是痛苦的,所以總會讓人逃避。而那些在內心掙扎過的人,也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散論!
3 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其實只是不懂裝懂,或者一知半解。
經常看了很多書的人就會內心裡自詡為知識分子,不由自主地清高起來。對很多事情表現地也很不屑。
不願意低就,總是覺得要幹大事。但是古往今來哪一位英雄不是先從無名小卒開始的呢?
戚繼光當初在山東把整個山東一千里的海防線守得倭寇絲毫不敢來犯!最後朝廷看他能耐挺大就把他安排到浙江,可惜浙江未能慧眼識人才!戚繼光只能去做後勤,可是戚繼光不氣餒,他把浙江省的抗倭形勢寫了研究報告遞了上去,但是沒人迴應。
他的這些報告都被浙江巡撫胡宗憲看到了,也都把留下來了!最後剛好軍隊裡面出現了一個肥缺,當然胡宗憲留給了戚繼光!
是金子,一定會發光!
以為自己讀了很多書,但其實你讀了多少去跟真正的讀書人比比!真正的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更不會去跟別人比誰讀得多!
易中天當初成名之後有點膨脹,後來給自己寫下了一句對聯“夾起尾巴做人,沉下心來讀書!”
-
6 # 把書讀薄
死讀書固然不好,但認為讀書便會發呆,便是十足的偏見。
反對讀書的,恰恰大都是一群不愛讀書之人。他們自己不愛讀書,也就瞧不起讀書之人,在他們看來,讀書之人,混的不也那麼一回事。這是一種互相鄙視罷了,沒必要理會。魯迅說:“現在中國有一個大毛病,就是人們大概以為自己所學的一門是最好,最妙,最要緊的學問,而別的都無用,都不足道的,弄這些不足道的東西的人,將來該當餓死。其實是,世界還沒有如此簡單,學問都各有用處,要定什麼是頭等還很難。”
讀書,會使人的發展受限嗎?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並不大。讀書變成書呆子的情況是有的。但真正的“書呆子”,一個勁讀書之人,他的學習成績會很好,學習成績很好的人,混得並不差,有個名牌大學的學歷,至少也能找一個不錯的工作。當然,有的書呆子會偏科,考不上好大學,但讀書多會積累出很大優勢的,當個作家編劇,或是寫文字材料好,也能混得不錯。
讀書可能會使人變得畏首畏尾,缺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可當各行各業步入正軌,僅憑膽大敢闖就能贏的機會會越來越少的。
人生若處於爬坡階段,讀書也需要量力而行,不能荒廢主業去讀書。我的一位報社編輯朋友是一位書痴,但他說,他大學畢業十多年乾脆不讀書,因為沒時間,他要忙著養家餬口。
一位幹部,想拍馬屁,對比他還年輕的上司說“您年輕有為”之類的奉承話。
沒想到,上司厲聲道:你有什麼資格評價我?
這位幹部定然沒有讀過魯迅這段話,讀過了,就不會那麼說了。
魯迅說:奴隸只能奉行,不許言議;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說:主子,您這袍角有些兒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爛,還是補一補好。進言者方自以為在盡忠,而其實卻犯了罪,因為另有準其講這樣的話的人在,不是誰都可說的。一亂說,便是“越俎代謀”,當然“罪有應得”。倘自以為是“忠而獲咎”,那不過是自己的胡塗。”(《且介亭雜文•隔膜》)
可見,不讀書,也發呆的。
-
7 # 哈哈風雲
這位朋友首先我想了解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為了獲取知識,就應該沒有那種感覺。
如果是想透過讀書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收穫名利,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可能就會感覺慢,並且還會堅持不下去
因為讀書求知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素質自我修養提升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慢的,潛移默化的,如果想要刻意加快這個過程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讀書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更多的關注點應該選擇讀一本什麼樣子的書,讀一本好書如跟大師對話,讀一本之前讀過的好書,如遇故友。
如果是這樣的心態讀書的話那麼一切就沒那麼著急,一切就平和許多了。
回覆列表
有人曾把所知比作一個圓圈,未知比作一個無邊無際的天空。
你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圈固然越大,但,所接觸的未知其實也是越多。
我一直覺得,讀書可謂是人生獲得所知的最佳途徑,因此,讀書越多,所知也越多,從而發覺自己所不知也越多,從表面看,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惡性的迴圈,但,其實則不然,至於原因麼,讀書人自是明白,不讀書人呢,說句張狂的話,我說死,他也聽不懂!
唯越豐富,方越知侷限。反之,越愚蠢無知者,越盲目的以為自己彷彿無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