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哥說奇葩

    因為雙方都懵逼了 蕭太后帶領遼軍大軍南下,孤軍深入,後方很多地區沒來得及控制,定州就有十幾萬宋軍按兵不動,隨時有被夾擊的危險,補給也成問題,面對著堅固的澶州城久攻不下,主將蕭撻覽也被宋軍射死了,士氣低落,還怎麼打?宋真宗本來就舉棋不定,被寇老西硬拉到前線,畢竟遼軍勢大,野戰打不過,只能憑城死守,天天看著遼軍在宋境搶糧食,打草谷,禍害老百姓也不叫事啊。而且這時候遼軍後面的定州軍竟然不聽調令,按兵不動,宋真宗也傻了,這定州軍是造反了還是通敵了?(其實沒造反也沒通敵,就是不動如山),這還咋打?麻桿打狼兩頭怕,遼國拜宋國大哥,宋國送給兄弟點錢,這事就拉到了。

  • 2 # 一笑讀史

    北宋的雍熙北伐,不僅慘遭失敗,還讓後世津津樂道的楊業(楊繼業)魂斷沙場,這對宋朝的打擊不僅僅是戰場上,更大的是心理上,讓北宋朝廷對北方這個遊牧民族契丹產生了一種“恐遼症”,讓北宋王朝統治者確立了“守內虛外”的政策,所以,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即使北宋有絕對的優勢下,還是跟遼國簽定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聖宗和蕭太后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侵宋。遼軍的先頭部分充分發揮了草原騎兵的優勢,一路破關奪隘,勢如破竹,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此地離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不足百公里。

    北宋朝廷一片慌亂,眾位大臣分為主和和主戰兩派,甚至還有大臣建議遷都金陵或成都,唯有宰相寇準力主抵抗,稱“惟有進尺,不可退寸”,並且讓宋真宗御駕親征,萬般無奈之下,宋真宗只有答應御駕親征澶州。

    我分析,寇準之所以讓皇帝親征澶州,這是因為,當時宋朝的開封城內還有禁軍數十萬,戰爭剛剛打響,北宋還有沒有到達全軍潰敗、不可制止的地步。只是北宋經過了雍熙北伐失敗,對遼有了恐懼,特別是這次遼國出動雄兵20萬,又兵臨城下,讓朝廷上下感到了害怕。

    在寇準的催促之下,宋真宗萬般無奈只有強打精神隨軍前往,當宋國將士見皇帝親臨前線,好似打了劑強心針,軍心大振,歡呼聲、萬歲聲不絕於耳。

    與此同時,遼軍由於長途奔襲、孤軍深入,明顯是後援不足,而狂妄自大的遼軍主帥蕭撻凜(有資料說,他是小說蕭天佐的原型),親臨城下檢視地形時,被宋軍新發明的床子駑射死。遼軍一見主帥陣亡,立刻潰不成軍。

    蕭太后得到主帥陣亡的訊息,心痛不已,也開始恐懼宋軍的戰鬥力,下令暫停攻城,虛張聲勢震懾宋的守軍,實際是為了求和作準備,按說,這個時候,宋真宗應該是乘勝追擊,可是,宋真宗只想也一心想求和,正中進退維谷的蕭太后下懷。

    寇準堅決反正議和,認為遼國如果想議和,除非他們對大宋稱臣,並歸還幽雲十六州,以此保全大宋邊境安全。宋真宗未沒有采納寇準的意見,還是一心求和,只要遼軍退兵,即使要賠款,每年出100萬兩白銀也答應他。

    寇準在使臣曹利用出使遼國前,對他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30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說到就能做到,在遼營經過不斷周旋,終於簽下了的協議: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

    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綽為叔母;

    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

    雙方罷兵,各守舊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協議的簽約,令宋太祖和宋太宗一生為之徵戰的“幽雲十六州”成為了遼國的合法領土,讓宋朝的疆土暴露於遼國的眼皮之下,毫無天險可防。從此,宋朝都以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文化建設為第一目的,武將的地位一落千丈,文臣的地位青雲直上,也為後期的北宋亡國埋下了伏筆。

  • 3 # 歷史黑旋風

    第一: 遼與宋打了25年的戰爭發現誰也吃不了了誰。

    第二:趙恆的性格里是一個膽小偌弱的,他還沒有見過打丈是要死人的。

    第三:簽了澶淵之盟在經濟上是很划算的,當時宋朝一箇中級戰爭要花3000萬。

    第四:遼國方面死了蕭撻凜對遼是很大的打擊,當時遼國的整體戰局也不是很好。

    第五:澶淵之戰對遼國之是政治戰爭。

  • 4 # 曉春說宋

    首先,宋真宗本人相對文弱,且宋軍與遼軍打仗輸多勝少,在寇準再三說服下,勉強到了澶州前線,甚至在最後關頭還得了軟骨病,如不是高瓊強橫點,能否站到前線的城頭都不好說;其次,宋軍以床子弩射殺蕭撻凜之後,遼軍保密工作做得好,宋軍不知情;再次,王繼忠以前和宋真宗相熟,降遼後,面對戰爭膠著狀態,做起了調解人,這正合宋真宗的心思,他骨子裡還是怕打仗;四是蕭太后在損失蕭撻凜之後,已無鬥志,也同意和談。

  • 5 # 蘭臺

    因為宋朝重要領兵大將王超帶著十萬人在遼軍側後方看風景,而且屢次違抗聖旨,不主動騷擾遼軍後路。

    而當時遼軍不知道宋軍王超這個重兵集團已經抗旨了,還以為宋真宗準備把遼軍牽制在澶州,然後和王超前後夾擊。

    宋真宗則擔心遼軍識破王超按兵不動的真相,放心大膽猛攻澶州,最終在兩邊都有顧忌的情況下遼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下面具體說一下。

    在澶淵之盟以前,宋遼已經持續交戰了25年,這25年基本可以概括為戰事在哪國境內,哪國獲勝機率就高。

    宋軍的失敗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

    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遼軍在澶淵之盟前幾次重大失利。

    首先就是滿城之戰,遼軍入侵宋境,宋軍秉承彈性防禦作戰方針,此役宋軍大破遼軍,斬首一萬,並且俘虜老幼三萬口。

    唐河之戰,還是遼軍入侵,宋軍彈性防禦,此役結果是宋軍斬首一萬五,俘獲戰馬萬匹。

    遂城羊山之戰,還是遼軍入侵,宋軍斬首兩萬,俘獲遼軍高階將領十五人。

    基本上在澶淵之盟前,宋軍因為後勤短板,無力支撐長距離大強度的進攻戰;而遼軍攻城能力近乎於零,且後勤短板也很大,所以每次入侵結果都是慘敗。

    20多年下來,宋遼每次衝突雙方死傷都在2萬—5萬之間,久而久之,雙方都發覺對方是一個內部統一且團結,並且已經形成獨特意識形態的龐大勢力集團。不太可能因為損失幾萬甚至十幾萬軍隊就土崩瓦解。

    所以在澶淵之盟以前,遼宋兩國都在等待一個長久解決兩國的契機,也許是和談,也許是一方徹底消滅對方。

    景德元年,蕭太后率先做出改變,她一改之前遼宋衝突集中在易州到唐河一帶的做法,在攻擊瀛洲不利的情況系啊,蕭太后依仗著遼軍機動能力更強的特點,帶領遼軍直插黃河北岸,蕭太后這次出擊也是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能一戰滅宋就最好,如果不能就“以打促和”。

    當時宋朝左相畢士安、右相寇準、樞密使王繼英以及軍職最高的高瓊都是主戰派,寇準更是建議宋真宗親征。

    於是宋軍與遼軍就在澶州僵持了。

    這個時候一個意外情況發生,除了黃河兩岸的宋軍與遼軍外,第三個重兵集團是宋將王超所統帥的十萬大軍,前面說了遼軍直插黃河岸邊,所以之前宋朝駐留在定州大軍一下子就變成可以威脅遼軍後路的重兵集團。

    然而遼軍不知道的是王超此時已經屢次抗旨,無視宋真宗要他率大軍南下匯合的旨意,在定州逗留不前。

    “王超等陣於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先是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遛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復移書誚讓,超始出兵,猶辭以中渡無橋,徒涉為患。”

    當時的局勢是:

    遼軍以為宋軍是有計劃的前後夾擊。

    而宋軍則知道王超肯定不會到。

    在這樣麻桿打狼兩頭怕的情況下,遼宋達成了澶淵之盟。

    因此,具體而言,因為宋將王超抗命不遵,畏敵如虎,導致了宋真宗與遼聖宗達成了澶淵之盟。

    從宋遼兩國局勢宏觀而言,宋遼兩國交戰20餘年,兩國都很疲憊,達成澶淵之盟對於兩國來說都是好事。

  • 6 # 致守仁

    澶淵之盟簽訂前夕,最害怕的是宋真宗,最著急的則是蕭太后。

    因為當時對遼軍的形式已經非常不利了。

    澶淵之戰遼華人雖然成功突進到了澶州城下,但是這個過程是異常艱苦的。在邊境,遼軍先後被田敏、魏能、楊延昭等將領打擊,數萬遼軍先鋒竟然未嘗一勝。只不過這些將領手底下人數太少,無法形成有效的進攻,遼華人啃不下來就繞過去了。

    當時宋軍在定州一帶有王超率領的十五萬軍隊嚴陣以待,但是遼華人是二十萬騎兵,王超是十五萬步兵。只要不和你打,我怎麼著都能繞過去。

    有人認為王超不作為把遼軍放進去了,實則不然,定州大陣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隻能被動迎敵。遼華人不和他打,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追兩條腿是無論如何也跑不過四條腿的。而且一追,十五萬人的大陣必定要散,聚在一塊遼華人的鐵騎不敢對你發動攻擊,但是一散就會被遼華人放風箏溜死,根本無法追擊,只能眼睜睜看著遼華人南下。

    遼華人在避開定州大陣後轉而進攻瀛州,瀛洲死守數十天,遼國軍隊死傷人數超過八萬卻還沒有啃下來。

    瀛洲沒打下來,遼軍又轉而攻打大名府,結果還是無功而返。

    最終在澶州城下和宋軍對峙。

    在對峙之初,蕭達覽率領遼軍在澶州城下打了一仗,結果被李景隆在正面擊退遼軍。遼軍士氣大挫。

    後來遼軍主帥蕭達覽又被宋軍用三弓床弩遠距離射殺,遼軍這時已經徹底崩潰了。

    在此之前,宋遼兩國就已經在協商議和一事了,蕭達覽死後,蕭太后穩坐軍中,穩定局勢,然後加緊和宋朝議和的步伐。

    宋朝此時並不知道蕭達覽被射殺,一心想要和平的宋真宗並不知道這個時候的遼軍已經成了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見遼華人主動尋求議和,宋真宗欣然答應,於是澶淵之盟簽訂。

    宋朝有翻盤的機會嗎,完全有。當時遼軍不僅折損近半,而且主帥也陣亡了,士氣已經降到谷低,要不是蕭太后硬撐著,早就做鳥獸散了。

    而宋軍方面呢,前有李景隆的數萬禁軍,後有王超的十五萬定州大陣,而楊延昭魏能等人早就率兵衝入遼境開始大肆燒殺。

    寇準向真宗建議趁簽訂合約遼軍放鬆警惕之際派兵掩殺,並讓王超截斷遼軍退路,定能全殲來犯之敵,之後趁遼國空虛,率兵直入燕雲,定能收復舊土。

    但是宋真宗卻駁回了寇準的請求。

    寇準有寇準的道理,不過守仁君認為宋真宗考慮的或許更多。

    一 若殺遼主,兩國定結為永世之仇,此後將再無安寧之日。到時候只能學漢朝,派大軍深入大漠,徹底消滅遼國,但是宋朝有這個實力嗎?遼國又豈是匈奴突厥能比的。

    二 就算殺了遼景宗和蕭太后,遼華人難道就選不出一個更適合的人當皇帝?

    三自太宗朝起,宋遼兩國大戰二十餘年,連綿不休的戰火對一個處於上升期的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而且宋朝不僅在和遼華人打,在西北,有李繼遷的党項人頻繁挑釁宋朝,在西南,川蜀之地屢生叛亂。宋朝甚至不得不同時三線作戰。這不是一個新生王朝的待遇啊。就算是漢唐在建國之初也沒遇上這麼麻煩的事。

  • 7 # 青青菜藍

    深入骨髓的怕啊,他老子爺爺都打不過,他怎麼能相信自己能打贏呢?這一仗,也奠定了遼朝腐化的基礎,不到百年,金就打殘了遼。說實在的,宋也不錯了,從遼,金,一直到蒙古,都是很強啊!挺了那麼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季節蔬菜的種植需要注意什麼特別是怎麼種植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