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0X

    語出《易.繫辭上》。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對我而言,這算是比較深奧的古文了。談談個人理解。我始終認為,要解文,先解字。字意通了,文意自然通。

    “神無方而易無體”,是整句的總結和概括。“方”,方位、地域;“體”,表象、形式。——所以神沒有一定的所在,而“易”沒有一定的表象。“無方”即無所不在,“無體”即無所不包。理解了這一句再回過頭來看前句就容易多了。

    “範”,名詞,規範;“圍”,動詞,約束;“曲”,名詞,柔軟;“成”,動詞,成全;“通”,動詞,通行(通用、普適);“知”,名詞,智慧。

    但從整體上來看,懷疑有逸文。從格式上來看,“曲”句“萬物”後面似乎少了中心詞——“天地”後接了“化”,“晝夜”後接了“道”,獨獨“萬物後面啥也沒有”;而文意上來看,“通”句的“智”前,很可能少了一個“不”字,前兩句都有,而此句沒有,而且,“不知”比“知”更符合文旨的“無”——無象、無為、無偽。

    翻譯如下。

    (易)以其規矩來約束天地化育而不曾出現過錯,以其柔軟來成全萬物而不遺漏(任何微小的事物),無論白天黑夜都能通行卻完全沒有半點心思。所以神沒有固定的居所(而無處不在),易沒有一定的表象(而無所不包)。

    此文,“曲”字是難點,爭議也最大。個人理解是以“彎曲”代柔軟,與“規範”的強硬相對。意即硬能如何、軟能如何——“範”句表明“易”的放之四海而皆準,“曲”句表明“易”的包容萬物而不爭,“通”句表明“易”的通行千秋而無虞。

  • 2 # 怪譚先生

    這兩句原文是出自《易·繫辭上》,說起《易經》,自古到今作出的翻譯和解釋很多,但很難有一個統一明確的答案。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易》最早開始是遠古時期,它的語言和之後的文言文還是有不同的,這是我們難以理解的其中一個原因。

    二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很難保證原封不動的原文原意。

    三是,《易》並不是講世間平常的哲理,更不是世人所習慣的道理。

    因此,我們很難準確的解釋它,即便解釋了也知識文字解釋而已。

    不過解釋雖有可能是不是準確的,但至少對解讀和認識上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因此是隻做參考。

    要想知道“曲”字在此處是什麼意思,就得知道它所講的主體是什麼,要想明白它的主體,看它的下兩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這兩句先不去詳解,從這兩句可以感知到它是在講“道”,是“易道”,即是《易經》中的“道”。這兩句是對“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作用和結論。

    “範圍”,韓康伯注:“範圍者,擬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擬範”再翻譯就是效法的意思。

    “曲成”,韓康伯 注:“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繫一方者也。”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當你把“曲成”二字拆開時,“曲”有曲折的意思,“成”有成全、成就的意思。但兩個字合在一起“曲成”就不是簡單的曲折成全的意思了。“乘變”體現了“變”的易理;“應物”,順應事物。“曲”與“直”相對,如果“直”是直接的;那麼“曲”就是間接的。“直成”衍生出來的就是以我的觀點成事;“曲成”衍生出來的就是不以我的觀點成事。

    不以我的觀點那又依誰的觀點?“應物”,順應事物而成事。所以“曲成”從字面理解是多方設法使有成就,委曲成全。但在《易》中的內在含義應該是不以我的主觀來行事,而是效法天地之道,順應萬事萬物的規律,從而成事,而這個所成的事,又不能超出“道”的範圍。

  • 3 # 淡漠千里1

    《老子》雲:“曲則全”,《易》雲:“曲成萬物”,《中庸》雲:“曲能有成”。

    曲者,柔也、弱也、微也、幽也、隱也,總而言之,一也、無也。天地何以成全萬物?以其得一也。聖人何以成全萬民,以其無為而已!

  • 4 # 古代哲學思考

    要理解古人文字的意義,我覺得不能單獨拿出一個字來做分析,而是應該從上下文來看,甚至是全文都要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力有限,對於《周易》只求個不求甚解,繫辭還真沒有一字一句的分析,所以乍看這個問題,還真沒法細說,特意找出原文來反覆讀了幾遍,分享一下大禹的理解。這句話是出自《周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單獨摘出其中一句“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理解起來確實是有難度,但是看了原文,是不是就相對容易理解了?

    第一句意思很好理解,《周易》是以天地為準則,所以可以遵循天道,與之齊準。

    第二句意思也不難,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寫道,“易者,陰陽而已”,而這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

    第三句與天地相應,可不違背天地之道。“智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我們都知道繫辭是孔子所撰 ,其中不乏儒家仁義大道,而這一段話就是“聖人儘性之事”,“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這段話也是很“周易”,陰陽變化、天地迴圈,生生息息,互為益進。

    第四句就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朱熹說“天地之化無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天地間萬物變化無窮無盡,且都有其道而不會出現誤差,千千萬,萬萬千都在其中,沒有一件可以遺漏,從晝夜大道便可知這世間萬物玄妙無常,至神至妙,沒有固態,“易”也是沒有形體的。

    由上下文可知道,最後一句話是對於前面所說的一個總結和概括,也是點題之作。首詞“範圍”是一個概括性、涵蓋性的詞,這“曲”字意義相近,也是有涵蓋全面的意思。

  • 5 # 子夏故壇

    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這段話的中心論點就是首句“《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彌”者,滿也,遍也;“綸”者,絲線纏於輪也,會意指整理好的絲線,引申而泛指已整理好的。“彌綸”就是遍理好的、全部整理好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周易》以“天人合一”為其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人道效法天地之道,故《周易》對天地之道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和歸納,並以其作為理論基礎和方法準則,從而推演人道。故“《易》與天地準”也成為整部《周易》的基本理論依據。這段話全部是圍繞首句這個中心論點來闡述的。明白了這一點,下面每句話就好理解了。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句話論述了“《易》與天地準”的全面性。“範圍”是古今異義詞,《廣韻》:“範,法也,式也,模也。”“範”在這裡是模式、法則的意思。“圍”是囊括、包含的意思。“範圍”在這裡是兩個詞,是指(《周易》)的法則、模式囊括了(天地間的一切變化)。《周易》以天地之道為準則,故其法則囊括了天地之變化而不會背離天地之道,故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者,不直也。《老子》中說:“曲則全,窪則盈。”直是相對的,曲是絕對的,大直若曲。區域性看很直,但直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曲變,只要曲變,就會形成輪迴,這就是曲成。天體的執行軌跡區域性看是一條直線,但最終會形成輪迴。時間有輪迴,空間有輪迴,所以宇宙都是有輪迴的,這就是“曲成萬物”。《周易》之所以謂之“周易”,就是言乎這種週而復始的變化。萬物的生存、變化、傳承都囊括在這種週而復始的變化當中,無一例外,故曰“曲成萬物而不遺。”

    欲更清楚地理解“曲成萬物”,觀晝夜之道可矣。晝夜輪迴是大家日日所見,故在“曲成萬物而不遺”之後,又說了一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易》道廣大,範圍天地鬼神,萬事萬物,所以《易》不會是一個具體的什麼東西,而是抽象無形的,又是極其簡易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因為任何具體的東西都不會有這麼強大的功能和這麼廣泛的代表性來模擬宇宙變化。大道無形,道越大越不能窺其形體,道越神,越不能測見其方式。《易》把宇宙萬物皆抽象為陰陽,根據天地之道、陰陽變化的規律來推演人道,不見一具體之物,卻可知萬事萬物之規律。故這段最後總結說:“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個“曲”字,含宇宙萬物之理,焉能一言而盡其義哉!

  • 6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曲,說文注,象器曲受物之形。就是說,容器受到外物的壓力而變形。

    這裡的“曲”,是對道容萬物的一種形象的說法。

    道生萬物、虛容萬物

    一方面,萬物的存在,在空間尺度上是沒有邊際的,所以,既然能創生出萬物,那麼就得有一個足夠可以擴張延展的空間容器來容納它們,不然萬物就會溢位;

    另一方面,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易,那麼承納萬物的容器,則可以隨著萬物的變易而隨之變易,不然萬物就會受到壓制而無法變易。

    能滿足這樣條件的空間容器是什麼呢?

    唯有至虛之極的道。

    正因為道是沒有尺度的虛無並能器曲而受萬物,所以才可以全然容納它自己創生出來的萬物。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虛於應物,曲則全之。

  • 7 # 蓋世神算

    《周易.繫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統攝全文以“道濟天下”提點了主題。安土敦仁,慧而守中——天地之化成萬物,其中“易道”曲成萬物之形勢狀而不遺。

    生成萬物之實乃“天地之化”,定萬物之形的“易象法”曲盡萬物之形無遺漏。

    守中而生萬物,守中正以定萬物形狀,才有——天地之化不過,曲成萬狀不遺。邏輯聯絡在此。

    曲盡而不遺,曲者用心鑽研的心態。曲者盡心盡力,盡全力以成其妙。

    獨家首發,嚴禁抄襲!

    二O一八年七月十二日十七時釋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探春為何單單不記得黛玉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