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1、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青春期學生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2、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春期學生當中,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春期學生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3、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或否定

    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學生,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春期學生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對學校、教師的教育和學校制度,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無端否定。

    4、對老師教學和行為的偏激評判

    由於對學校部分老師的不認同和抵制,對老師所教的學科與相關科目學習出現滑坡現象。有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差,不找自身的原因,總是挑老師的毛病,與老師對立,並煽動學生的對立情緒,不但自己不學習,還形成一股和老師敵對的勢力。這也是青春期學生當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5、對成人和家長的牴觸情緒的明顯增強

    青春期學生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端,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

    6、對異性的盲目信任及親近感增強

    青春期學生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他們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青春期學生的“早戀”是令家長和學校頭痛的事,而且愈演愈烈。“早戀”的盲目性和不穩定性使得許多學生的感情機能減弱,情緒不穩定。時而高興、時而沮喪、時而自我欣賞、時而自我討厭,缺乏控制自我感情變化的能力,不僅影響學習和身體,而且會在社會不良因素的強烈誘惑下受騙上當,步入歧途。

    7、對內心世界的封鎖。

    青春期學生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施放的物件,只好訴說在日記裡。這些日記寫下的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而心理的長期壓抑又會使學生陷入惡性迴圈,他們渴望理解又無從表達,便會覺得無人理解,會在某特殊的場合下爆發,甚至於一些青春期學生會因無法渲洩而患自閉症或選擇自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8、對社會要求的矛盾態度。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

    教育對策:

    應對青春期逆反心理有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於青春期學生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

    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牴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教育處在青春期逆反狀態的學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罵不行,因為打罵只能增加孩子的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說教又被孩子當作了“耳邊風”,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為對學生們那並不成熟的個性和主見不加約束的話,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家庭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應採取適中的原則,家庭成員之間教育一致,創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

    學校應為青春期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建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教師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順利渡過心理逆反期。

  • 2 # 味哎兒

    成年人忘性太大造成誤解小孩行為,從而有“叛逆”一詞出現。

    這樣理解解釋就順暢了:

    脫群.獨立.自己單獨生存。

    由是一切自作主張,自拿主意,由這視角再看孩子們,就沒反叛了,而是必然了。

    錯誤造成誤解見也。

    造成錯誤誤解的,除成年人忘了自兒時狀態外,主要是3歲前的幼兒假象促成造成的。

    即,戀母跟隨大人的離不開成年人假象,這一欺騙給成年人造成終生呵護自孩子的錯誤訊號,從而孩子60歲了,自己80多歲了,仍是操著孩子的心存在著的。

    這就是孩子:乖.好.聽話,等現象。

    當不聽話.好.乖,時就反叛叛逆了。

    這都是3歲前,大人一離開就哭鬧害怕,守著不離太遠就寧靜自然的假象,引出的後果。

    若有叛逆的話,那麼4歲童的犟嘴已經開始了,5歲揹著大人做自事已明顯了,6歲說謊已完全反叛了,8歲分出你的我的已執行了。而10歲後有很多事項不說瞞著大人,且孩子間有訂盟約,共瞞大人,已不可逆轉了。12歲受氣逃家出走,已不可挽回了。15歲互抬扛不服氣,已脫離受控了。16歲後越玩越遠,回家不按點,已反駁大人了。18歲後合理離家,興奮都自抑不住了,獨立的渴望可窺一斑。當結婚後立刻分家,已不再遮掩了。

    此列人人經歷過,不分男女,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狀態。

  • 3 # 優質教育領域知識人

    青少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這一階段青少年和父母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非常不穩定。所謂的“叛逆”,正是由於這種角色變化期的不穩定造成的衝突。

    一、 青少年的變化青少年的角色變化:兒童→成人,不獨立→獨立 青少年面對的矛盾:想獨立卻能力不足,想被家長當做成人對待家長卻不理解

    舉個栗子: 父母讓我向東,(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向西 父母讓我吃飯,(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喝湯

    這個時期的特點:1. 渴望與強權對抗,以體現自身獨立,彰顯自己的實力,但內心又懼怕強權。 例:反抗父母、反抗老師、蔑視主流思想與文化。但很多時候又需要父母、老師的關心與幫助。 2. 極度渴望收到尊重,渴望隱私,渴望一切成人世界的東西。 例:自尊心極強、敏感,家長很容易觸碰紅線 3. 夢想開始萌芽,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雖然不一定合理) 4. 強烈的自我實現慾望,希望得到關注,希望成為眾人關注的物件。 例:模仿一切“酷”的行為,比如奇裝異服、抽菸、打架 5. 充沛的體力與精力,亟待發洩。

    二、父母的變化父母角色的變化:指導者→陪伴者,命令→建議 父母面對的矛盾:年齡差異導致無法理解新思潮;習慣了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一時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

    對父母來說,這個時期的角色轉化也很困難。 兒童時期,孩子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智力不足,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依賴家長。所以養成了聽父母的話的習慣,家長也習慣了幫孩子搞定一切,指導孩子如何成長。 突然有一天,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成長的指導變成了粗暴干涉,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了個干涉隱私。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對待孩子的模式從“成人→兒童”模式,切換成“成人→成人”模式。

    舉個栗子: 小時候給你讀日記聽,青少年你看他日記那叫侵犯隱私權 小時候說粑粑麻麻幫我,青少年說爸媽你能讓我自己決定嗎?

    三、如何避免

    1. 改變認知讓青少年認識到“人生而高貴”是很重要的,改變他們關於“酷”這件事情的認識。 讓他們知道“酷”不是欺負他人,不是奇裝異服,不是吸菸,更不是吸毒。酷,是能幫助他人,改善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告訴他們,你們生來就是改變世界的,你們能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需要一個很長時間耐心的引導,才能實現。 而且,由於社會本身對於“酷”,對於“成功”認識的畸形,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2. 相信他們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就只是學習嗎?按照知乎上的風格,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麼除了學習,青少年還應該幹些什麼? 如果你蔑視的說:“小屁孩就好好學習,沒事兒打打遊戲”,那你就小看了他們。 想想看,數學神童、公益少年、舞蹈神童、計算機神童。你們推崇這個型別的青少年,卻又蔑視自己身邊的青少年,你們的世界我看不懂。 相信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很多很多事情,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給他們機會去幫助他們,做公益,做社會服務,透過自己的創造力解決社會問題。

    3. 父母的配合

    家庭環境,對於一個青少年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家庭越是壓制,青少年就越是叛逆。家長越是想維護自己的權威,青少年就越想嘗試著去蔑視這種權威,以獲取獨立的感覺。

    家庭能做的,應該是創造一個環境,利用環境去影響青少年。什麼氛圍?你想讓青少年成為怎樣的人,就創造怎樣的氛圍!你想讓他讀書,你卻每天看電視。你想讓他好好學習,自己卻整天打遊戲搓麻將。也許兒童時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但青少年時期,他們想的一定是“憑什麼”。

    4. 形成新的團體

    青少年時期,非常需要團體認同,所以團體對他們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光是青少年,想象一下,當你成為一個團體中的異類時,你會覺得舒服嗎?

    最基本的,幫助青少年遠離對他們造成不良影響的群體,正如孟母三遷。

    但很多情況下,影響青少年的的團體比較大,例如學校。這種時候,幫助青少年遠離不良環境的成本會非常大。這時怎麼辦呢?

    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新的,更健康的團體。例如我們正在嘗試的少年組。嘗試把幾個不同的青少年彙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團體,打造一個健康的團體文化。這樣,當青少年在其他大環境下遭到群體排擠的時候,新的團體,可以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堅持正確的思想理念。

  • 4 # 心理醫生小蔣

    叛逆期的孩子身體在發育,精神想獨立,想脫離家庭環境,甚至脫離父母控制,但心性狀態又沒有完全成熟,是矛盾的天然衝突,這種衝突會產生很多情緒,包括以下方面:

    1、與父母、親人的關係容易出現偏差,容易產生矛盾、衝突,有自己的主意,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不像之前乖巧懂事,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2、孩子喜歡小群體,有自己的夥伴,會更看重團體接納程度,比如朋友會不會喜歡、接受自己,有歸屬感的需要,如果沒有得到,甚至會為小團體做出違反規則甚至犯法的事情,行為非常衝動,甚至會撒謊、逃學或者做更加偏激的行為。

  • 5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孩子叛逆、厭學的原因是什麼?

    1、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如前面舉過的小軍的家長的例子,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2、老師的原因,有些老師太過嚴厲,對同學嚴格要求,當同學達不到這個標準是就會被懲罰,出於懼怕心理而恐懼上學,還有一種情況是老師的不負責任,對孩子疏於管教置之不理,或者歧視孤立某些同學,雖然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但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

    3、孩子的自身原因了,可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課業太過繁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面對孩子叛逆、厭學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1、做好積極行動的表率。孩子通常有樣學樣,如果自己做不到,那麼孩子會覺得你都做不到憑什麼讓我做到的思想。

    2、平常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美好的形象展示給他們。即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不如意,情緒再糟糕,我們都不可在他們面前表現出來。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環境對孩子成長才是最有利的。

    3、多和孩子溝通一下。和孩子談談心,有時候,是家長太理解孩子了,導致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那麼理解,單方面是不夠的,需要雙方都理解一點。不妨找個心平氣和的時間,和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聊一聊,和孩子說說你換位思考過,你知道自己有過錯,要孩子也換位思考,想想父母,父母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父母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這樣孩子就能很大程度上理解父母,從而化解相當多的矛盾。

    孩子叛逆、厭學怎麼辦?

    第一步,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第二步,父母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技巧。

    第三步,幫孩子分解學習目標。

    第四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女生喜歡一個人,會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