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獸獸愛蛋蛋

    我看過這本書。《皮囊》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蔡崇達過去的歲月中家人、朋友和自己經歷的磨難以及命運的起伏。作者蔡崇達,作家、媒體人,《中國新聞週刊》主編。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中蔡崇達的阿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而且她享有高壽。所以肉體越用越不會生病。如果生病了就用不了了,就會把我們的生命拖住。蔡崇達的父親就是被中風所累,不能在自由的使用肉體了,需要別人的伺候,但是這種生活對當事人和親人都是一種折磨。所以當你的肉體不能用的時候,你也即將走向生命的終結。蔡崇達的阿太摔倒之後行動不便的時候,也留下了眼淚,哭著喊:我的乖曾孫,阿太動不了了。

    天不怕地不怕只是不知道害怕

    《皮囊》中蔡崇達的父親年青的時候,借錢建房子,對於欠款還不發愁。後來生完兒子,因為沒錢住院的時候,就開始茶飯不思。辛棄疾有一首名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年青的時候不知道世事艱難,感覺自己無所畏懼,可是在經歷塵世的風雨之後,當年那個無所畏懼的熱血青年早已變成了為了生活願意隱忍願意妥協的中年。人生可能就是這樣吧,說自己不怕的,或許只是因為他不瞭解。

    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蔡崇達的父母因為沒錢住院被趕出來了,就只能一步步走回去。後來實在走不動了,蔡崇達的父親感到很失望,他母親安慰說:再走幾步看看。結果他們遇上了進貨的老鄉。所以說在你堅持不住的時候,你要學會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三國時期的劉備48歲之前,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但是他沒有放棄,一直在堅持。最後請到諸葛亮出山輔佐,終於三分天下。

    理想是高貴的,但終究是理想

    《皮囊》中厚朴是一個熱血青年,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他所謂的自由和青春,可是他卻處理不好與現實的關係。最終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自殺了。有理想是好的,可是不論你的理想多麼偉大,你都必須採取符合實際的行動,才能實現理想。前一段時間,茅侃侃自殺的新聞炒的很熱。茅侃侃是曾經的京城四少,是有名的創業者,但是他的生命在35歲戛然而止。在當年的京城四少中他是最理想化的一個,也是走得最早的一個。所以人要學會和自己和解,與現實妥協。

    上面幾點是《皮囊》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同時也是這本書中比較好的地方。當然,這本書中有幾個部分,作者有一種優越感,尤其是在和自己相比混的不如自己的同學面前。你可以誇讚自己,但是沒必要貶低別人。

    《皮囊》這本書可以給我們關於磨難、殘疾、理想與現實等方面的一些啟示,可以給我一些參考。總體來說,《皮囊》的很大一部分值得一讀。

  • 2 # 敬亭紳士

    前半部分圍繞家庭苦難塑造作者高尚品性,後半部分描寫作者身邊各類苦逼小夥伴凸顯作者成功人生。一副唉呀我也厭倦大城市車水馬龍爾虞我詐是非功利,我也向往小鎮寧靜生活安逸本份的嘴臉,實則字裡行間無不炫耀著自己的成功人生。成功人生這種內容本不讓人討厭,但作者文中無處不在暗示的驕傲,以及對他人的看低和惡意揣測,著實讓人看著難受

  • 3 # 庸良

    讀《皮囊》有感朋友一直力推《皮囊》,十幾萬的文字我拖拖沓沓的花了將近三個星期終於讀完。期間有忍不住的淚流,也有從心底泛出的疼痛和憂傷。寫下這篇讀後感,是真心的希望,世間每一個人,都能學著並努力著去做到尊重安放我們一切的這副皮囊。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皮囊》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殘疾》和《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兩篇都和疾病有關,雖然作者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也不能免俗於悲情的基調。或許是自己的生命裡也曾上演過類似的情景,在我讀到“姐姐的尖叫、我的發怒、父親的歇斯底里,最後是全家人的抱頭痛哭”這樣戲劇的場景時,有種特別的強烈的熟悉感和代入感,雖然自身所經歷的遠遠沒有作者那麼的慘烈和撕心裂肺,但作者體驗過的那些無奈、心酸、絕望、憤怒、怨恨、疼惜、溫暖和關懷是真真切切的讓我感同身受。“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儘可能佔有身體,用自己的秩序統治那身體”。這副拿來用的皮囊,在疾病面前根本由不得我們做主,所有權都不屬於我們了。當一個家庭中有病人,尤其是重大的疾病,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跨越,或是金錢或是精神又或是

    兩者兼有之。雖然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消化這種困難,在時間的安撫下也漸漸的趨於冷靜和正常,最終自願或被迫接受那些好的壞的結果。但經歷過疾病,跨越過生死,成長和改變會不知不覺烙印在我們的身上。

    仔細對照WHO提供的標準來檢驗,這個世界上完全意義上的健康者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疾病,甚至一個人的身上會同時有多種疾病的存在,有時候我們所依賴的皮囊會給出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讓我們有所查覺,留給我們充足的時間去慢慢調整;有時候他只是獨自默默的腐朽,不給予任何的症狀,不給我們任何準備的時間,就等著最後的摧毀。

    人的身體是生命的本錢,是工作、生活的本錢。這樣的道理,從小我們就開始學習和知道。然而生活在節奏如此之快的現實社會中,鮮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去善待和尊重我們身上的這一副皮囊。在著名的民營企業家王均瑤因病早逝後,企業家們的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溫州某家醫院就曾對本地區87 名著名企業家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體檢,出來後的報告相當令人震驚:87人中,高脂血症51 例,高血壓37例,高粘滯血癥35例,頸椎病或椎間盤膨出31例,脂肪肝22例,冠心病6例,腦梗塞4例,糖尿病13例,高尿酸症9例,代謝綜合徵15例,前列腺增生15例……這些敢為天下先,在波濤洶湧的商海浪潮中昂首向前,創造了

    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積累了豐厚財富的企業家們,在他們創造價值最大化的同時,身上的那副皮囊也因為飲食的不合理、運動的缺乏,長時期的透支傷痕累累。

    的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海中,企業家們要做大做強事業,必須放棄很多休息時間,付出比普通“上班族”更多的心血。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顧一切的來使用我們的這身皮囊,我們應該知道和了解,即使是皮囊也有自己的生活,他是簡單直接的,他需要規律的飲食和起居,需要適當的放鬆和鍛鍊,天冷了需要加衣,天熱了需要吹風,累了需要休息,病了需要治療。當我們身上的皮囊開始亮起紅燈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調整“減速”,甚至當皮囊再也熬不過去時,再忙的事業也要停下來。如果我們忽略了他的感受,強行的去控制他。他不會因為我們的年輕強壯和金錢財富另眼相待,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一切不利的行為。他困住我們的眼,困住我們的腿,甚至困住我們的靈魂。我們可以不伺候皮囊,但我們應該尊重皮囊。這樣,在我們需要使用他的時候,他才能全力的配合我們,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甚至回報我們加倍的收穫,驚喜和奇蹟。

    書中的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想說的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即使是拿來用的這身皮囊,我們不去伺候,但要尊重。”

  • 4 # 使用者2845399117

    讀《皮囊》有感

    當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時

    也就剩下這一個鼓脹著的皮囊的了

    我無比天真地認為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夢想

    一代人還有一代人的現實

    一代人就有一代人的卑微

    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艱辛

    當那一代人的夢想

    照進這一代人的現實

    我們也無須再用這一代的卑微

    去映照那一代人的艱辛了

    當生活讓你我只剩一個皮囊時

    就讓你我繼續用這個皮囊

    給自己一種生著活下去的理由吧

    “肉體是拿來用的。”

  • 5 # 山姆山姆啊

    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2018年3月讀的這本書,舍友介紹,當時的我處於特別頹的狀態,每天感覺都很累,甚至一度失眠,感覺周邊沒有彩色可言,但是唯一讓我堅持的就是讀書,我把讀書當成一種治療失眠的方法,因為我發現你對任何人訴說你的苦衷都沒有用,只有透過自我和解。

    我每天晚上都叮囑自己早睡,怕熬夜耽誤自己明天的程序,但任何人都知道,你越在意,就越不圓滿。所以那段時間我都是凌晨2 3點才睡。

    那晚深夜十一二點舍友都已經鼾聲入睡,我翻開這本書,第一篇文章小標題就是《皮囊》,一位99歲的阿婆,卻教給作者飽含深意的生活態度"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當時這句話給我的力量就是失眠沒事的,肉體是拿來用的,這是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沒有任何大道理,但是給深處現實的我解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心理負擔。

    那本書距今已經一年多了,但仍印象深刻,翻開當時的讀書筆記發現當時摘抄的文章內容有很多,但是個人感受卻一個問題結尾,今天帶著問題的答案和一家之言的感受來破個題。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質感的散文集,或者我們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隨筆集。作者蔡崇達,閩南人,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平緩卻震撼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漁江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

    下面為大家從讀書筆記中摘抄幾句話

    ✔他們一個個和我說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在故鄉在中小學階段的成功帶給他們無比的信心,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精緻的土特產一般。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然後期待這麼一點的事,或許哪天能累計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的景觀。

    Ps:這部分是《天才的文展》部分節選,讀這部分我產生一個疑問,我現在這樣是不是由於我過度計劃了,生活中我發現那些每天過的沒有任何計劃的人有時候故事的結局竟會比做了計劃的人還要好。

    ✔我,或者許許多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採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藉口——理想或者責任。

    Ps: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

    ✔我所說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順應鏈條下來,生活層次不一樣,對以往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

    Ps:我來自一個河南小縣城,縣城建設很美,很樸素,後來跟家人隨遷到天津,天津是一個安逸的城市,但是各項生活設施是我們老家永遠趕不上的,我愛我的家鄉,但10多年的天津生活已經讓我再也不能適應那個小縣城了,我以為可能是我貪於舒適,方便,但是我去問我身邊的同學,他們都表示不願意再回老家,這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理解,吸收了這個城市的氣息,終要尋到自己所處的位置。

    ✔生活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所當然,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正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Ps:任何事都沒有清清楚楚的界限,誰也不能清清楚楚地來把一件事說得清清楚楚。

    嘻嘻,最後一句啦,強推小夥伴去讀一讀這本書,沒有文藝範兒,只有入骨的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鋼琴有哪些適宜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