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秦晉之好是秦國希望和晉國搞好關係,不被欺負,而晉國有點欺負老實人摟不住火,所以後來被秦國滅了。匈奴和親是漢朝希望用和親的辦法穩定邊界,和親的陪嫁也是匈奴希望要的東西,一邊是自己親自動手搶東西,一邊是人家主動送上東西,還有個免費送個媳婦,何樂而不為?

  • 2 # 時光之意

    利益需求不同。

    秦國與晉國之間其實是有戰略利益衝突的。秦國要向中原拓展或者施加影響力就要突破晉國的阻擋。而晉國要持續稱霸天下就要遏制西邊秦國的發展。而且同是農耕國家,對對方的土地都有實際的需求。

    而匈奴與漢朝的關係則不一樣。匈奴入侵中原主要在於搶掠財務,人口等,對於中原的土地沒有太多的需求。所以匈奴和親後,支付給了匈奴一定的財務,而且還可以互市。透過搶劫能夠得來的東西,和親也可以得到,而且沒有風險。所以和親後,用不著入侵搶劫了。

    所以這兩種利益需求的不同,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 3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且,匈奴人也沒有和漢匈邊境多安定。所謂的秦晉之好,其實指的是晉文公逃難的時候,秦穆公幫助了他,所以在登基後對秦國比較感激。但是他做國君後,必須要考慮國家利益,所以和秦國感情就淡了。等到晉文公一去世,秦國想要搞點事情,結果就和晉國狠狠幹了一架,倆國家就基本崩了。

    而漢匈邊境就更沒譜了,本來當時就是因為白登之圍,劉邦被冒頓單于包了餃子,呂雉都接到單于的騷擾信才不得已簽下的城下之盟。在此後的幾十年,儘管漢家公主一批批往匈奴送,但是匈奴還是經常騷擾邊境。不然你以為為什麼漢武帝要北擊匈奴,哪怕搞得民窮財盡也要弄死這幫犢子?

    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有的只有國家利益。這句話從古到今都是真理。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春秋時期秦晉互為相鄰的大國,在歷史上雙方多次互為姻親,也多次同盟互助,甚至接納對方落難一時的公子、貴族。但另一方面,雙方也都屢屢大打出手,例如秦穆公俘獲晉惠公的韓原之戰;晉襄公伏擊秦穆公軍隊的崤之戰,及秦軍後來復仇的王官之戰;晉靈公時期,權臣趙盾數次與秦康公的軍隊作戰;晉厲公遠征秦國,大敗秦桓公的麻邃之戰等等。這主要是地理因素所致,因為在秦國已經“稱霸西戎”後,它急於東向進入中原,而晉國恰恰阻擋著它的步伐;從晉國的角度出發,它一面要東向壓制齊國,南下與楚國爭霸,但同時它也一直警惕著西鄰秦國的動靜,屢屢予以打壓。因此,秦晉的矛盾是天生的、遠不是和親所能調和的。

    漢朝與匈奴的關係則與此不同,匈奴是奴隸制的部落聯盟,單于統御諸部的基礎,就是能賜予相當的草原缺乏的必須物資。故而,匈奴對當時的中原地區,覬覦的是各類物資及子女奴隸,並不是領土或政權。因此,當漢王朝以和親為名,賜予其大量物品,並開放互市的條件下,匈奴統治集團遂滿足於這種不動刀兵、也能獲取相當利益的關係,所謂的長期和平遂得以實現。

  • 5 # 立志成蟲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秦晉之好是秦國和晉國聯姻,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彼此聯姻頻繁,那是為了搞好關係和能利用一時,一旦涉及自己國家的利益聯姻的作用也很有限了。還有一個成語“朝秦暮楚”大家不陌生吧?至於漢匈和親的作用還是靠實力決定的,漢初和親是漢朝弄不過匈奴搞和親,就跟交保護費一樣,匈奴仍然不時屠殺洗劫邊塞,哪有和平可言?到漢武帝時重創匈奴,匈奴被迫遠遷,對漢朝的威脅和侵犯大大降低了。在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為了獲得漢朝的支援親往長安求親,昭君出塞和親,漢匈友好太平至少50年

  • 6 # 鑑史馬後炮

    秦晉之間發生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秦人的“東進”戰略所致,自從秦人決意發奮“東出”以來,秦與各諸候之間發生戰爭是必然的,秦晉之所以很快發生戰爭跟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關係最大,秦華人不可能繞過晉國去跟別的諸候爭雄。

    秦晉戰爭爆發的時間節點,在於秦穆公平定西戎,盡收西戎之地為秦土。定平崤山以西之地,意味著沒有內憂,解決內在問題就可以安心對外,晉秦之間快速“變臉”源於秦人內部問題的解決,解決了內部問題,晉國是擋住秦人“東進”的第一道屏障,發生戰爭也就是必然了。可以說秦人解決“西戎問題”的快慢,決定秦晉之好的時間長短,越快,秦晉翻臉就越快。

    在漢朝與匈奴人之間的和親不同的,漢朝人數十年和親換來的苟安,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平安。漢朝人以和親政策換來的是避免了匈奴人大舉入侵,並沒有擋住匈奴人連年不斷的邊送掠奪。這也是漢武為什麼要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管是秦晉之好還是漢匈和親,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個時期無法解的矛盾的一個“緩衝”。緩衝的原因都是因為問題解決需要時間和必要的條件,秦晉之好變臉在於秦國解決西戎之患;漢匈翻臉也是因為漢朝國力強盛到了“無須再忍”的地步了。你們怎麼認為?

  • 7 # 紫氣東來—天圓地方

    弱肉強食,遠交近攻乃秦朝採用范雎之策終成強國;並六國,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度衡量治禮儀,行郡縣制……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第一封建王朝————秦!結束了天下紛爭之勢,然贏政不息兵養民終致國敗人亡;為政者不可不慎之也。劉邦建漢採黃老學說,納董仲舒之言獨尊儒術;採取養民息本之策終於開創了歷史上偉大的時期————大漢王朝。天下紛紛,惟民心為大;故有得民心者得天下。

  • 8 # 竹林聽雨155028060

    春秋爭霸是最重要的事,秦晉之好是為之服務的,當沒有價值了也就開打了。和匈奴和親是雙方的實力相當,是種妥協,匈奴的出發點就搶財物和人,既然和親能給的,戰爭就少了,況且匈奴搶劫的事還是有的,不能完全和平,總之匈奴的目的不是消滅

  • 9 # 木難火齊

    “和親”,通俗和坊間的說法,就是美人計。歷來都是古代歷史上國與國關係中一個重要的關係方面。尤其是在兩國勢均力敵,誰也征服不了誰的僵持階段;還是在一方強大、另一方弱小力量對比失衡、以弱小方誠服的情況下,都可以透過“和親與聯姻”的方式,使兩國或者多國暫時處於休戰的狀態。從政治的角度講,它可能是一種Sunny的統治手段,我們可以說成是“陽謀”,但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政治條件的交換,或者乾脆就是一種陰謀。和親後面必然導致戰爭,或者說:和親換不來和平,這似乎成了恆古不變的規律。不僅僅是古代中國,古代歐洲的英、法、德甚至俄國之間都出現過扯不清的和親聯姻關係和戰爭關係。

    “秦晉之好”與“漢匈和親”是用同樣的聯姻方式、出於不同目的,導致不盡相同結果的;兩個看似相同的、過程卻大相徑同;又不可同日而語的歷史事件。正如題主所假設的那樣,“秦晉之好”只是個小巫,“漢匈和親”則是大巫。兩者相比,我個人認為是區域性與全域性的關係,漢匈和親歷史意義和歷史地位要遠遠的大於或者高於秦晉之好。

    秦穆公通過歷經三次的秦晉之好,雖然過程跌宕起伏,最終也只成就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有不少的人不認同秦穆公是春秋五霸)。秦穆公作為晉獻公的女婿,對晉獻公死後幾個後任的繼位者不守誠信多有忍讓,忍讓是看準晉國弱點的忍讓,這一過程中,他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特別是夷吾請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晉國繼位,承諾把河西的五座城池劃歸秦國。秦穆公目光遠大,他看重的並非那五座城池,而是感到夷吾無德無能,必定是一昏君,對秦國東進爭霸中原有利,才幫助夷吾實現目的,當然夷吾達到目的後反悔承諾。還有後來發生的兩國前後發生自然災害相互借糧賑災等事件,晉國的無賴行為惹的秦穆公十分惱火。最終秦穆公在扶植上馬的晉國國君重耳死後,一舉擊敗晉國,成就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而晉國作為春秋早期土地面積遼闊的大國,進入三國分晉的時代。

    漢匈和親實為迫不得已的政治手段,從而為西漢贏得70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到武帝的時候,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個時候是漢匈和親的轉折點。經過衛青、霍去病等三次的對匈大戰,將匈奴殘餘驅趕到“漠南無王庭”。而這個時候是匈奴派遣使臣到漢朝要求再次和親。威武的漢武帝說:和親可以,你們匈奴得向我大漢稱臣,譴子為質。

    漢匈和親是中國的對外關係,秦晉之好則是我們關起門的打架頭毆。

    ?xml:namespace>

  • 10 # 南方鵬

    謝邀,秦晉之好其實是國家利益的權衡角力,春秋時的秦晉,山河接壤,一關之隔,秦國僻居西陲,中原諸國看不上眼,而秦國欲東出進入中原爭雄,第一個大敵便是晉國,晉國對秦既拉攏又打壓,晉獻公的女兒嫁給秦穆公嬴任好,晉獻公死後國家內亂,秦國三定晉君,擁立過惠公,懷公,文公,極盡睦鄰情份,實際卻是謀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當惠公不願割讓河西地時,不久兵戈相見,當女婿懷公私逃不受控制時,便擁護文公重耳到晉國奪位。

    而漢初的遊牧民族匈奴,族人逐水草而居,飄移在北方大地,不像中原諸國有固定住所、城鎮,馬背上的民族又精通馬術,兵民一家,有控弦之士三十萬,冒頓單于曾圍困劉邦於白登山,後來接受和親而退兵,“奉公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兩國和好幾十年,雖有小規模衝突,但沒有大的戰爭,直到文帝時,匈奴右賢王才大舉入侵河南地。

    和親換來和平,是匈奴遊牧民族的特性決定,對於馬背上的民族,水草才是他們的生命,中原廣大的耕地並不能引起興趣,每次入侵,目標都是子女財帛,加上當時馬蹬尚未出現,騎兵主要以騎射為主,正面作戰並不佔絕對優勢,面對中原的堅城,既難以進攻也無法防守,而漢朝的和親饋贈以及互市的行為,較好的滿足了匈奴的需求,才能執行幾十年之久,實力利益使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明手洗的衣服能機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