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今年7歲了,不喜歡交朋友,是不是有心理社交恐懼症?
5
回覆列表
  • 1 # 徒手撥核桃

    七歲,是孩子剛踏入小學的階段,比起幼兒園自由性較低,學習開始變得枯燥。遇到的人與事也有所不同,老師也是重要的因素,建議題主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活動,瞭解是什麼阻礙了孩子社交,可以讓孩子學習一項技能,或者閱讀課外書籍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主要在於家長是否陪同,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從生活方面給孩子自信心,如多稱讚孩子,鼓勵,這個年紀應慢慢來,多包容孩子,多陪伴孩子,得到孩子的信任再慢慢引導,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相信孩子,切勿盲目與其他孩子相比,用心培養希望題主能成功。

  • 2 # 三月瑜伽lina

    我是一名瑜伽老師,同時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主要幫助一些家長處理他們還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或者是孩子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現引入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抱持”理論,網上有很多這個理論的解釋,我就說說自己的解釋:每個人天生都有攻擊性,當一個人釋放攻擊性的時候都會收到現實世界的反饋,很多時候這種反饋也帶有攻擊性,當這種反饋回來的攻擊性會給孩子壓力,這時候作為父母,就要抱住孩子,讓他覺得有安全感,當然,這裡的攻擊性不是破壞性,攻擊性指的是孩子要突破,不斷試錯,慢慢就會建立自己與現實的聯絡。

    如果用上面的理論,很容易得到孩子社交恐懼的原因,當一個孩子在試錯的時候,外界反饋的攻擊性讓孩子感覺到恐懼,而這個時候孩子在心裡上得不到關愛,就會失去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不願意社交的,因為社交就有可能犯錯,而犯錯以後的那種恐懼自己無法處理,那麼他就會選擇宅,也就是不願意社交。我們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就能制定一個方案,這裡給出一個常用的心理療法:脫敏療法。

    脫敏療法大概的意思就是讓被治療中一點點的暴露在恐懼中,每次暴露必須是他可以接受的,否則就會可能會加劇恐懼。但是如果暴露在恐懼中達不到量,那也是沒有治療效果的,下面給出幾個步驟:

    1、讓孩子和鄰居或者親戚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感收到在一起玩帥的樂趣,一起玩耍的孩子不要多,一到三個最好。

    2、當孩子能和這些孩子玩成一篇,就讓他們一群人去找另一群人玩,這時候如果他有抗拒,父母需要耐心的陪孩子說話,聊一下他在這個小團體玩的時候的感受,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

    3、如果孩子願意和其他人交往,那麼可以考慮讓孩子某些能力在群體中得到體現,這樣他在集體中就會找到自己的價值,也會找到集體帶來的安全感,知道自己即使犯錯也是可以補救的。

    我們的完美主義往往來自於自己的不自信,害怕犯錯就想用完美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這就是“低自尊”的表現,當一個人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敢於犯錯,因為他知道即使犯錯,他也是被這個世界接受的,一個敢於面對錯誤的人才會建立起真正的責任心,安全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最後用溫尼科特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

  • 3 # 天崖共此時33

    我覺得孩子有社交恐懼,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孩子從小接觸最多的是家裡的父母和親屬。在見到外界的時候即感到新鮮又陌生,很多孩子見到陌生人不知道如何交往,甚至說話,怕說錯話會遭到別人笑話或者是鄙視,所以不敢開口。這也是一種正常的,與身俱來的防備心理。

    出現了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從正面的進行引導,告訴孩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只有透過交往和別人的溝通,才能更真實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向對方表達,對方也只有聽懂了你的意思,才能知道你有什麼需求,或者是幫助,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請大膽的,友善把自己想法告訴身邊的朋友,同樣,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也要真心實意的幫助別人,在這樣的相互幫助中你會得到快樂,久而久之就鍛鍊了你與陌生人,或朋友的交往能力,社交恐懼就會不知不覺的消除。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多帶孩子參加群體活動,比如和小朋友做遊戲,輪流講故事,唱歌或朗誦詩歌等交往方式得以鍛鍊,與各種各樣的小朋友接觸,交往,以此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發掘孩子特長和潛能,慢慢的從社交恐懼中解脫出來。

  • 4 # 說事事說

    其實小朋友不喜歡交朋友,不一定是社交恐懼症,有可能是孩子比較內向,膽小。或者是比較喜靜。

    說說我自己吧,我自己小時候也是不喜歡交朋友,對我來說,一本故事書的吸引力遠比和別的小朋友玩強。我在 小學,初中幾乎沒交到什麼朋友,到高中的時候,人突然就像開翹了似的,就是感覺自己不能這樣子了,然後主動去找同學聊天,慢慢人就好了,甚至這想以前的自己怎麼這樣啊,後來總結了原因,一是自己性格比較內向,二是比較沒自信吧。

    你家小孩還小,其實你只要多鼓勵她,多陪陪她,去引導她,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帶她去旅旅遊,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會慢慢好起來的。

  • 5 # 怡悅詩茵

    孩子有社交恐懼,一般是從進入學校開始的,學校就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課堂,他們在那兒認識到很多新朋友和新老師,也開始了他們人生旅程的第一步。所以這一階段,要特別主意陪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如果發現他們孤僻,自卑,上課不言不語,害怕和同學接觸,等等跡象,就要陪合老師並及時給於正確的指導。家長該怎麼辦呢?

    第一: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難免有出錯的時候,不要用帶有打擊性的話去打擊孩子的極積性。如:你真笨,太傻了,真無能,等等一些詞語,這樣的話容易讓孩子自卑。要多說:你真棒,真聰明,了不起,你能行,這樣的話,孩子心裡揚抑著快樂,自然心理就特別明朗,在於人交往中充滿了自信。

    第二:可以聯絡老師一起教育,在課堂上,經常讓他發言,讓他多參加一些活動並給予獎勵,膽子是練出來的,誰都有怯懦的時候,經過多次訓練,自然而然就有了膽量。我兒子也這樣,害怕於別人打交道,是他的老師幫助了他,起初讓他領讀課文,慢慢的讓他擔任了組長,後來,每週都安排他演講,在後來,讓他當主持人。所以學校就是個大課堂,家長一定要和老師共同陪育孩子,脫離社交恐懼。

    第三: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人必竟是社會動物,只要活著,就要與外界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絡,主動與孩子交流,把他帶入人群中,多與人接觸,兒童心理學家卡蘭丹這樣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一個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格上更有缺陷。孩子交朋友看起來自然而然,但是孩子常常需要練習,才能夠正確的交朋友,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

    第四: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使孩子有一項特長,這讓孩子在交往中有信心。孩子如果在成績上,產生自卑時,要告訴他們,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不要則備孩子,並幫助他們提高成績。

    第五,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他們去逛公園,或者去聽音樂會淘冶情操。讓他們容入大自然中,逃離孤獨。

  • 6 # 青音約

    我們通常不會說一個七歲的孩子有社交恐懼症,我們也不主張非專業人士給孩子任意下診斷。專業所說的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常發病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機率均等。患者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我猜測,這位家長,您的孩子只是不大願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現,表現出對交朋友的一些抗拒行為。那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考慮:

    一、孩子的確喜歡一個人玩,孩子很坦然,家長卻不接受自己的孩子的性格。也許這個孩子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不喜歡跟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甚至有熟識的小朋友,也是各玩各的,孩子也許覺得很好,他自己一個人玩也很開心。可是家長不能接受,家長覺得這個是不正常的,或者家長心裡有個模式,我家孩子就應該要很活潑很外向,見到人就會打招呼等等。如果沒有專業的診斷,或者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行為問題或者經常生病,家長卻過分擔心孩子,也許就是家長過去的一些經歷影響了自己的判斷,那樣的話,家長需要對自己進行一些探索,瞭解自己過去發生了什麼事,讓自己不能接受孩子的正常行為。

    二、孩子表現很內向、害羞,同時孩子表現出很渴望跟人玩耍,卻又疑慮重重。這時我們要考慮孩子需要什麼。有的孩子可能是過去經驗,遇到比較霸道的小朋友,有過被欺負的經驗,那麼,幫他克服恐懼心理,跟性格平和的孩子先練習交友是必要的。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過於催促,打亂了孩子的節奏,本來孩子要慢慢進行社交,比如先觀察別人怎麼玩,然後自己心裡練習,心裡預演好了再去慢慢接近其他小朋友。可是爸媽看著著急,催著趕快去玩,不然回家。長期這樣粗暴干涉,讓孩子沒機會按自己的節奏來,孩子就會感到內心混亂,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不滿,會更加焦慮。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更多耐心。還有的孩子是缺乏社交技巧,因為孩子在家裡一直是一個人玩遊戲的。

    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到人群中手足無措以後,注意他如何接近其他小朋友和如何相處,找出孩子有哪些技巧不足,在家裡陪伴時給孩子進行角色扮演,多練習這些技巧。比如在家演練怎麼跟小朋友打招呼,說要跟他交朋友;比如爭奪玩具時怎麼做比較合適等等。

    如果家長希望用心理學知識來改變現狀,建議家長閱讀《遊戲力》一書,跟孩子多一些互動,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提高對其他人的興趣和改善社交技巧。

  • 7 # 帥鷹vlog

    7歲,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首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而不是一味地向孩子灌輸思想。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出現問題,很多時候與我們的父母的心理狀態也有一定的關聯,本質上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只是他心理狀態的表現,而孩子在還小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認知都是來自於父母的教導,而我們作為父母的這一代在心理教育這方面也是相對比較缺失的,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引導我們的孩子。所以呢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學習成長,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這樣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去引導和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家長很多時候會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在孩子身上,當孩子感受到過多來自於父母的壓力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焦慮感和壓力,低自我認同和價值缺失。

    一、重新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價值和自信心。

    我們的父母在孩子做得很棒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鼓勵和迴應孩子,做出正面的強化;反而是孩子做錯了什麼的時候,嚴厲斥責,相反就做出了負面的強化。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做的某個很棒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及時的給予孩子迴應,充分肯定孩子的某個具體行為做得很棒,這樣可以給孩子做到一個正面的強化的作用,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

    二、黃金時間。

    我們家長要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可以約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在這個固定的時間裡只和孩子在一起,單獨的和孩子們玩玩親子游戲,一起陪孩子唱唱歌,讓孩子充分的感受父母親的愛和陪伴。

    三、可以帶領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

    現在的戶外活動非常多,可以帶孩子參加夏令營、或者參加一些農家樂,尤其是農家樂,需要調動孩子的動手或需要集體協作的專案。讓孩子在集體協作的環境下去完成某些事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溫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為農民的侷限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