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文化歷史思索

    問得好。歷史上應該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包括人類的秘密和大自然的秘密。

    既然不為人知,就是所有人都無法知道。這樣,我更無法知道。

    人們又很想知道更多過去的秘密,所以許多人都在努力探究。有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還有其他科學家。

    能挖出來多少算多少吧。

  • 2 # 漢史鉤沉

    我來揭示一個本世紀出土的,疑似“香妃”的事蹟鬧劇吧。

    十八年前,安徽宿州碭山轟鳴的機械聲和人們忙碌的身影中,一個驚天的秘聞誕生了。這支施工的隊伍,無意間挖出了一口上好楠木製作的古代棺木。越來越多的人們聚集到此觀看奇觀,在眾人合力下古棺被打開了,奇異的芳香撲鼻而來。人們視線的交匯處,一個衣著華麗的女子就像熟睡中的美人,靜謐而祥和。人們聯想到女子姣好的形態,尊貴的服飾,襲人的香氣,紛紛傳言“香妃”出世了,她究竟是誰?

    考古團隊展開了專業的調查,棺木是上好的楠木,所以經久不朽。墓主人衣著華麗,穿著繡有麒麟、龍鳳等皇家專用祥瑞圖案。屍體儲存相當完好,身材修長,秀足玲瓏精緻,甚至指甲上還塗有紅色指甲油,下葬時年齡應該在30左右。陪葬物品也很豐厚,有著金銀首飾、佛珠玉簪,還有幾枚刻有“康熙通寶”的銅錢。

    從女子的喪葬用品奢華程度來看,此女必是出身高貴的皇家子弟。龍鳳、麒麟以及上好的楠木棺材,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幾枚“康熙通寶”的銅錢,更是把墓主人的身份推進到了清朝。人們傳言她是“香妃”,也就是乾隆的妃子合適嗎?從陪葬物品來看,不排除這種可能。康熙年間的銅幣不能說明實質性的問題,因為乾隆時代晚於康熙,一個高貴的宮廷女子根據自身喜好選擇幾枚銅幣陪葬是合乎情理的。

    想要了解她是否是香妃,我們先要了解民間盛傳的“香妃”原型究竟是什麼人。乾隆風流,天下皆知,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妃嬪就有四五十位之多。其中有一位來自維吾爾族的異域女子,深受乾隆寵愛,被封做“容妃”。這位容妃是新疆地方貴族女子,大清自“蒙滿聯姻”起,就有迎娶他族女子維護統治的傳統。

    所以容妃雖然在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有襲人的體香。但憑藉姣好的面容和出眾的異域舞技,還是很受乾隆的寵愛的。人們都說乾隆風流,這是事實,不過乾隆也有一位愛的刻骨銘心的女子,他就是乾隆原配富察皇后。文字是一個人感情最好的映像,乾隆作詩四萬多首,一人詩作超過《全唐詩》收錄的全部詩作。雖然質量後世多有詬病,更是隻有一首錄入小學課本。但縱觀乾隆詩作有足足一百多首,描繪的是對過世的富察皇后的追憶,悲痛欲絕,代表著乾隆詞作的巔峰。

    可天妒紅顏,富察皇后早早去世,乾隆作為少有的長壽之君,又經歷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病逝,徹底心神沮喪,不再立後。所以容妃的地位是比人們想象的要高的,當時是沒有皇后的,最高的只是皇貴妃。這個維吾爾族的奇女子,在四十八歲成為了顯赫的容妃,五十五歲結束了風華絕代的一生。後代藝術家對於這個皇宮深處的異域女子,自然少不了渲染刻畫,於是一個身懷體香、花容月貌的年輕異域女子,為了家族成為“香妃”的悽婉故事產生了。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合乎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但從史學角度來看,這對事實的刻畫是絕大的“誤會”。

    碭山古墓出土的清代女屍,從體態、骨齡來看,在三十歲左右,去世時正是花容月貌的年紀。而“香妃”的原型容妃去世時已是五十五歲高齡,這一事實打破了人們美好的“香妃夢”。而且墓主屍體得以儲存完好,棺木內的特質藥草功不可沒,開棺時襲人的香氣不排除是藥草芳香的可能。所以單憑香氣是無法判斷墓主人身份的,那麼這個出身尊貴的清宮女子究竟是誰?

    胡適曾經戲說“歷史是位供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雖有偏頗,但也難掩其才華。我們觀看這位“小姑娘”,自然也要從“打扮的痕跡”著手。女屍身上宮衣鏤刻的金絲麒麟就是有力地物證,自明朝之後麒麟除皇室外,只有達到一品的官員才能穿著佩戴,其餘權貴皆不可鏤刻麒麟祥瑞圖案。

    歷代儲存下來的女屍雖不多見,但還是有的,她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棺木使用的都是質地縝密的上好木材;棺木內有著防腐用的特製草藥精華;墓穴構造精妙,且深居地下。由於古代喪葬技術並不是很成熟,所以就算完成上述下葬條件,屍體能否儲存也有很大不確定性。像碭山女屍一樣儲存完好的很少見,是什麼導致這具女屍五官俱全,膚質細膩的呢?

    女屍咽喉處一道劍類銳器,造成的一道“T”形致命傷痕,使這個問題有了解答的現實依據。這道致命的劍傷,使女子體內血液及大量水分流失,形成了利於儲存的先決條件。在深深的墓穴之中,乾癟脫水狀態對屍體儲存有著極大的好處,再加上年代較近,墓葬條件良好,成就了這具迄今為止發現的儲存最完好的碭山女屍。

    咽喉間致命的劍傷,又為女子身份提供了參考依據。這個出身尊貴的女子,死於他人殺害,而且是沒有過多掙扎情況下有自主意識時被殺的。因為如果女子有激烈反抗,持劍之人會刺向腹部及胸部等面積大、又可以致命的位置,女子身上只有這一處劍傷也是很好的佐證。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出身高貴的女子,一定是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出於愧疚和心理壓力,才會幾乎沒有反抗的被持劍之人刺中喉管而死。

    墓主人不堪的過往,為她的真實身份掩上了一層厚厚的歷史疑雲。《清史》等官方史書對此毫無記載,甚至連《碭山縣誌》這本民間著作,對於這座陵墓也沒有絲毫記載。這座建成於清代的豪華墓穴,工程如此之精妙,當地人斷斷不可能絲毫不知。女子最低一品的宮衣,死前所犯罪行,全在持劍男子及下令修墓之人的刻意掩蓋下,成為了難以解答的歷史難題。

    歷史的奇妙就在於當事人可以悉知過往,而難知身後。這個穿著最低一品宮衣的尊貴女子究竟經歷了什麼,無人可以解答。我們只能儘可能的根據現有材料,最大程度地還原真相。“香妃”這個人們心心念唸的美妙傳說依舊縹緲,碭山女屍不是“香妃”的證實何嘗不是這個美夢最大的幸運?美好而存在,是人世間最瑰麗的風光。

    參考資料:

    《清史》

    《清代香屍謎案》

    《香妃考實》

    《清皇室四譜》

  • 3 # 電影看歷史

    武則天和李治之間有愛情嗎?為你揭開這個秘密!

    普通人的愛情,相對單純,喜歡就愛,不喜歡就罷,哪怕分手,最壞的影響,至多也就是兩個人傷心一陣或一世。然而在古代,若是皇家人,所謂美好的愛情,從來就不簡單,因其將不可避免地牽扯到人的利益、權力,甚至生命。比如千古女帝武則天,她由“才人”到“皇后”,主要依仗的就是所謂美好的愛情,然而哪怕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她的愛情也仍是一個謎,很難用常理推測。

      一個14歲入宮的少女,會對已40歲的唐太宗產生愛情嗎?據《新唐書·本紀第四·則天皇后中宗》記載:“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這裡的“後”指武則天。

      武則天入宮時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女,卻已顯示出非凡的膽氣和野心。據《舊唐書·卷51》記載,入宮之前她對悲泣的母親楊氏說:“侍奉天子,焉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她母親把她被選入宮視為一種不幸而哭泣,她卻認為這可能反是她“福來運轉”的機會,何必哭?這說明她雖年少,卻有野心。

      已年逾四十的唐太宗選她入宮,全因她的美色;武則天應也只是“以色侍君”,且年齡相差太大,不可能對太宗產生愛情。不過她對太宗應是心懷敬意的,因她在晚年仍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自稱“嘗侍太宗,得其書法之妙。”我猜想,她的權謀之術、理政之能,應也是學自唐太宗;當然這種“學”,不可能是太宗的指點,應是她長期耳濡目染後的自悟。

      在唐太宗的病榻前,武則天和太子李治是一見鍾情嗎?太子李治是武則天真正的“福星”,因他才是武則天命運轉折的關鍵;而起決定因素的,就是他對武則天的愛情。

      當唐太宗病重,身為太子的他自然要到榻前盡孝。他和武則天的接觸和相處,應也只有這個機會。現在的問題是,他和武則天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

      據《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記載:“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單從這些簡單的記錄,確實難以判斷,不過可以進行一些常規推測。譬如,李治性格懦弱,是性情中人,在情竇初開的年齡,喜歡就愛,很正常,因而他對武則天一見鍾情是極有可能的。

    image.png

      但對武則天而言,雖然她與李治年齡相當,但她服侍了唐太宗十二年,自古“伴君如伴虎”,見慣了各種權謀之術、利益之爭,不可能再是當年的那個純真少女了;而且她當時的處境並不妙,因按唐例,若病重的太宗一死,她和太宗的其他嬪妃們就要到感業寺削髮為尼。作為一個有野心的聰明女子,她不可能不為自己的前途考慮,而李治顯然是她尋求退路的唯一機會。

      憑武則天的美貌和手段,要讓性格懦弱重情的李治愛上她,顯然不費吹灰之力。但對一個生存面臨威脅、參雜太多利益考量的女人,她會有興趣去玩這種一見鍾情、病榻傳情之類的愛情遊戲嗎?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她如願以償地讓李治對她產生了愛情,且是那種讓人慾罷不能的真愛,以致當她到感業寺為尼時,仍對她念念不忘,從而給了她起死回生、重回後宮的希望。

      如果說男女間的愛情就是一場戰爭,那麼,她和李治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持久戰,病榻留情只是第一回合,她贏了,而且為她去感業寺為尼後的續戰埋下了致勝的伏筆。

      太宗病逝後,武則天被送往感業寺為尼。在此期間,她和李治之間的愛情是否還有糾纏?是否一直藕斷絲連?在正史中並無記載;關於她與李治的再見,被召入宮,記述也極簡單。如據《新唐書·本紀第四·則天皇后中宗》記載:“太宗崩,後削髮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

      從記載看,貌似已做皇帝的李治已經忘記了武則天,只是到感業寺偶遇,看見喜歡了,就召她入宮,看似很任性,很隨意。這顯然不符合常情常理。不過史書這樣記載卻可理解,因古代凡涉及皇帝的事大多是機密,更何況是這種令人忌諱的不倫之戀,誰敢提?誰敢記?恐怕知道的人大概都已經被贈死了。所以其間必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武則天現有一首《如意娘》的情詩傳世:“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因相思嚴重,神魂顛倒,竟“看朱成碧”;為想你我已變得“憔悴支離”;若你不信我每天因思念你而流淚,請開箱看我穿的石榴裙,上面都是我斑駁的淚跡。從詩中看,這種相思病已經很嚴重了,這樣的愛情是何等的感人肺腑,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據說詩仙李白看到這首詩後,也不由得悵然若失,覺得自己寫情詩不如武則天。

      這首詩想來應是武則天在感業寺為尼時寫給李治的,因當時的她,處境艱難,也只能靠這種情詩,來維繫與李治的感情,從而牢牢抓住李治的心。一個絕色美人,能寫出這樣催人淚下的情詩,哪個男人看到,會不舉雙手投降?所以也難怪李治會不顧人倫和眾臣的非議,不顧一切地把武則天接回宮了。

      回到宮裡的武則天,正是依仗李治對她的愛情,以及她非凡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地走上了權力的巔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銀行開一個對公賬戶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