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渣張小輝
-
2 # 青史回聲
在回答之前,我得糾正題主一個錯誤。準確來說,武則天是把江山還給了李顯,論皇位的繼承順序,李顯在前,李旦在後。
在武則天改唐為周,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她就李家人大肆屠殺,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沒有放過。在她稱帝之前,就先後廢立了她的兩個兒子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本來李顯做皇帝好好的,但他不知道哪裡抽了風,竟然提拔他那個不學無術的岳父韋玄貞為侍中(算是當朝宰相),這自然就激起了群臣的反對,李顯臉色頓時不好看,不禁說了一句胡話:
“朕即使把天下給了我岳父韋玄貞,又有何不可?一個侍中而已,有必要你們群臣這麼激動嗎?”這話很快就傳到了他老媽,當時還是皇太后武則天耳中,我這個兒子竟說出這樣的胡話?還有什麼資格當這個皇帝?於是就把他給廢了,將其貶為廬陵王。不過別急,武則天還沒有那麼快稱帝,既然李顯不中用,那就李旦吧。於是悲催的李旦登基了,不過明眼人都知道,李旦就是個傀儡皇帝,沒過幾年,武則天就逼其退位,將洛陽作為神都,改唐為周,史稱武周。
當了大周皇帝后,武則天自然就提拔自己的孃家人,也就是武家。不管是親的,表的,都大肆封官提拔,其中她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一個封為魏王,一個封為梁王,其勢力和權力簡直就比被降為一級的太子李旦還高。
人終有一死,更何況皇帝。作為皇帝的武則天,她很明白,需要一個大周朝的繼承人,那麼是誰好呢?是自己的夫家人,還是自己的孃家人?這時我們的狄仁傑就登場了!他說了一句話,就徹底打消了立武家子弟為繼承人的念頭。
那麼狄仁傑說了啥話呢?
原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姑侄和母子相比,哪個親近?如果陛下立太子,那麼千秋之後,太子就會在太廟中祭祀;如果是立侄子,反正微臣是沒聽說過侄子當皇帝后,會把姑姑供奉在太廟裡。
武則天一想,這也對。於是武則天從房州召回了李顯。不僅群臣都立議立李顯為太子,連宮中的張氏兄弟都請求百年之後遜位李顯。可見李唐宗室還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於是,武則天最終立李顯為皇太子。
-
3 # 後知後覺1d7Q
狄仁傑在唐代歷史上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臣,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大周”,其實在內心深處就是不想有唐的影子,在位期間對唐氏宗親更是打壓,譬如章懷太子案、太子李顯低調做人等。人都有死的那天,武則天也不例外,而恰巧武氏一族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太子之位,“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后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后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后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大意是,太子的姓氏應與皇帝一樣,武則天應該立武姓人為太子,而後狄仁傑問武則天,侄子與兒子誰親一點,立兒子,死後有人祭拜,有多少侄子祭拜姑姑的。不說古代了,就放在現代,也沒有多少這種事情發生,至少我沒怎麼見過。武則天一想,呦呵,好像是這麼個道理啊,兒子始終都是兒子,於是乎,就把中宗李顯召還了。公元705年,武則天還位於李顯,同年年底去世。
-
4 # 凌煙閣論史
這個問題的預設前提是:狄仁傑使得武則天還政於李家。但是這個前提是不完整的,勸武則天還政於李氏,狄仁傑有大功,但並不是狄仁傑一個人的功勞。
首度提出政權最終應該還歸李氏的是李昭德。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一位女皇建立王朝,這是大事,尤其是皇位繼承人的事情,到底是傳給李氏,還是傳給武氏,一開始就引起紛亂。當時的皇太子是李旦,武氏處於被動地位,於是武氏很快就開始行動了。
691年9月,武氏的干將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等數百人上奏,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而宰相岑長倩和同平章事格輔元均認為不能改立太子。武氏因此恨上了岑長倩和格輔元。沒多久就指使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結果十月份岑長倩、格輔元就被處死。
爭取帝位繼承權的鬥爭真是激烈而又殘酷!
接下來,武氏的馬前卒王慶之繼續勸武則天改立太子。王慶之說:“神靈不享受別族人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別族的鬼神。”武則天很生氣。這個王慶之沒事就去找武則天說這事,搞得武則天很煩,就讓鳳閣侍郎李昭德用杖刑處置王慶之。
李昭德,是太宗時期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李乾祐是跟著太宗一起打過天下的人。李昭德因此也是一心向著李氏的,他的處理辦法簡單直接:將王慶之杖斃。
不久,李昭德藉機規勸女皇。
公元691年底,李昭德向武則天進言說:“天皇(唐高宗李治)是陛下的丈夫;皇嗣(即李旦)是陛下的兒子。陛下自己擁有天下,應當傳給子孫作為萬代家業,怎麼能用侄子為繼承人呢!自古以來沒有聽說侄子作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況且陛下受天皇臨終託付,如果將天下交給武承嗣,則天皇就無人祭祀了。”史書載,武則天也同意這看法。
武則天為什麼同意這個看法,並最終把皇位又歸還給了李氏?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簡單瞭解一下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緣關係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確定了宗族的親疏遠近、等級、分封和世襲關係,從而維護世襲統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同時也規定了相應的宗廟祭祀制度。
武則天雖然稱帝立周,建立了武氏七廟,但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無法建立一種新制度來保證她武氏皇權的繼承、宗廟的祭祀。在男權社會,一個出嫁的女子,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國,也被認為是別人家的人了,這是她無法突破的障礙。
李昭德的話戳到了關鍵點。一旦武承嗣登基,不論採用什麼方法,最終都會追封祭祀他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她武則天這個姑母。
李昭德的話,從情理、宗法兩方面闡述了傳位於武氏的“可怕”後果,從根本上動搖了武則天傳位於武氏的想法,同時也基本確定了還政於李氏的念頭。
請注意這個時間點,這是在武則天登基的第二年,李昭德就提出了這個宗法祭祀制度上的根本限制,基本打消了武則天傳位給武氏的念頭。
最終,狄仁傑促成武則天做了還政於李氏的決定。時間到了698年2月,武承嗣、武三思還在謀求充當太子,多次指使人勸說太后,理由還是王慶之說過的: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
武則天還拿不定主意。下面我引用資治通鑑的原文(翻譯成白話了):
這裡我們看到,狄仁傑規勸武則天的理由與李昭德所說基本相同。
請注意,此處明確地說,武則天打消了立武氏為太子的念頭。實際上,宗法祭祀制度是武則天無法繞過的坎。
我們看到,除了李昭德和狄仁傑之外,在規勸武則天、維護李氏正統的鬥爭中,僅《資治通鑑》中提到的就有不少人,如岑長倩、格輔元、王方慶、王及善等。
因此,武則天把江山還給李家,是眾人之功,狄仁傑在其中起了比較突出的作用。
另外補充一點李昭德和狄仁傑的冤獄經歷:
692年正月初二,狄仁傑等七人被來俊臣羅織罪名告發謀反,幸虧狄仁傑機緣巧合,透過努力得以洗刷罪名,逃過了這個劫難。
但李昭德就沒有這麼好運了,697年,他被來俊臣誣以謀反,被逮捕入獄。而野心膨脹的來俊臣自比石勒,竟然想羅織罪名幹掉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以藉此掌握國家權力。結果來俊臣也被武則天下令抓捕,與李昭德一樣被關進獄中。697年4月,李昭德竟然與酷吏來俊臣一同在鬧市被處死並暴屍,令人惋惜。
李氏的追認:公元705年,武則天去世,遺囑去帝號,還政於李氏。而功臣李昭德和狄仁傑也沒有被李氏遺忘。
公元706年,唐中宗追贈李昭德為左御史大夫。 到了782年,唐德宗又追贈李昭德為司空。
對於狄仁傑的認可更早更隆重。705年唐中宗一復辟,就追贈狄仁傑為司空。到了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到了747年唐玄宗時,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從李唐繼承人對兩位的追封來看,明顯是更加認可狄仁傑的功勞。事實也是如此,狄仁傑明確地促成武則天做了最後還政於李氏的決定。
(完)
-
5 # 老權趣說歷史
狄仁傑表明的不是利弊,是文臣團體的政治態度呀。關鍵是這批文臣還是武則天自己提拔的,是武則天的基本盤
而募兵事件又表明了軍事貴族團體的態度,在那個年代,軍事貴族們能幾個月內給李顯湊出幾萬青壯年,不僅僅是態度問題了,而且也是實力問題了,也就是如果李家真的狠下心來,能迅速在帝國政治中心拉起幾萬甲兵,而洛陽守軍誰知道會不會給武則天賣命?
內在基本盤狄仁傑這幫人跳反,門口就是關隴貴族隨時可以拉起數萬兵馬,洛陽守衛軍隊保衛武則天的意志並不強烈,而更遠的山東江南莫說會不會救武則天,就算救,等救兵來的時候,武家都涼了。
所以,狄仁傑的態度展示和李顯募兵事件註定了武則天只能選擇李家,她自己的態度已經並不重要了。於是後來武則天的做法就是,打擊李家中的仇武派,拉攏李家中的妥協派,以結親為方式讓武家平安落地。武則天后期能穩定那麼久。
一是狄仁傑等武則天嫡系雖然反對武家但不反對武則天,畢竟他們是武則天的嫡系,君不見這幫人就算主動撥亂反正了,李家還不是對他們下了手。
二是李唐家族內部分化,幾兄弟間並不能把實力集中起來,而且反對老媽也不好看,當然主要的是武則天已經妥協了,也沒有必要那麼孤注一擲了。
三是武則天的戰績太厲害,誰也不知道動手以後,同是支援李唐的勢力把自己給賣了,所以不敢單獨動手,簡單說各大勢力缺乏政治互信,單挑又打不過。
回覆列表
武則天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她掌權的緣由是由於高宗長期患病,政務由皇后武則天協助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才慢慢掌握大權,也培養了一些勢力。
武則天和高宗並稱二聖,在協助處理朝政過程中,武則天對權利也慢慢有了渴望和佔有慾,也許在這個時候才有了做皇帝的心念,高宗的兒子也因為各種原因被廢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皇位總有人要繼承的,這時候就有點難了。古代皇權是不落異姓得,自己是皇帝,姓武,而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麼江山還得姓李,如果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那麼江山姓武。武則天在廢除三兒子李顯後,強迫自己的兒子李旦跟自己姓,立為皇儲。而武則天的孃家人就不樂意了,李旦再怎麼改姓,他還是李家的人。武則天猶豫不絕,詢問狄仁傑。
狄仁傑冷靜、有智慧、有眼光,是武后的剋星。武則天對狄仁傑說:皇位到底傳給誰,就在您一言,如果你說的符合朕的心意,那兩全齊美,如果不符合,你和你擁戴的皇位繼承人都要死。狄仁傑其實還是向著李家的。於是對武后說:姑侄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您立兒子為皇儲,那麼千秋萬代會再太廟為您祭拜,您立侄子為皇儲,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至此,武則天召李顯回洛陽,立李旦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