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二建的九月爸
-
2 # 娛樂圈天天說
華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當孩子犯了錯之後,父母往往不是用言語和道理教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而是用暴力讓孩子記住:你這麼做是錯的。在中國沒有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大概是鳳毛麟角了,而被家暴過的你會選擇原諒父母麼?
最近熱映的青春片《狗十三》,觀眾看過之後大呼淚點密集,是因為這樣的青春太過於感同身受了,在李玩的身上,我們都看到了自己。
孩子被教訓最多的是:你為什麼不聽話?在中國式家長的思維裡,孩子就是沒有獨立思想的附屬物,任何違背父母意願的思維都是錯誤的,懂事的標準就是聽話,父母往往就是最大的獨裁統治者。
而一旦孩子觸碰到他們的權威,父母就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哪怕是父母錯了,孩子也不能申訴頂嘴,甚至連哭都不能哭出聲音來。
“你不聽話你還有臉哭了?”
“哭什麼哭?給我憋回去!”
或許你看到這裡會覺得熟悉,這就是所有中國式家長的通病。而追究到底,還是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的陋習延續,“父為子綱”,父母成為孩子的絕對統領,以至於孩子不能有一絲反抗,淪為父母的“奴隸”。
南韓的這部《女兒》比之《狗十三》更讓人絕望,《狗十三》不過是在講做的不對的父母,而《女兒》直接印證了不是誰都有資格當父母的!
有偏執症和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和在重壓之下連笑容都鮮少露出的女兒,明亮的光線和溫暖的色彩之下,講述的卻是在名為親情的遮蓋之下的暴力施虐,現實向的文藝片,相信會讓很多人都產生共鳴。
秉承望女成鳳的思維,母親處處嚴格要求著女兒。為了女兒能考上第一名,她去買學習好的女孩的筆記,甚至買來穿過的內衣,用熱水煮過再給女兒穿,相信這樣女兒就也能考上第一名了。
進門必須要先洗澡,而且是母親親自為女兒洗;母親給做的飯必須要吃,哪怕在外面吃過零食了,不然母親就要摔碗大吼,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一起逛植物園,只是稍微走開就要被母親當眾扇耳光;
放學回家也不能遲到,不然就要被打手心,還不能哭;生日的時候必須笑著接受母親的安排,笑不出來就要被母親按著頭打,把蛋糕糊在臉上,哭喊著“我錯了”也不能得到原諒;和喜歡的男孩子只是一起走,也要被母親當著面教訓,以最壞的惡意被評判,母親管她叫“娼婦”……
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女兒山只是笑不出來那真的已經是好樣的了。
“父母們不具備幫子女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並不會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真正的對錯,只會用暴力行為來告訴孩子們自己的喜惡是什麼,只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罷了。
母親不僅當著男孩子的面暴打女兒,並在回家之後,根本不相信女兒是用正當手段買來的書包,用刀威脅,面目猙獰的說讓兩個人一起下地獄,最終不慎劃花了女兒的臉。
當傷口包紮完之後,母親甚至沒有一句道歉的話,而是又將所有的錯都怪罪在女兒的身上:
“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這些都是因為你不聽我的話才變成這樣的。”
“父母啊,用為人父母的理由,讓孩子的心很痛啊!”他們以愛之名,卻幹著最傷孩子心的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某個時刻,而是貫穿生命的始終。當女兒長大遠離了母親,以為已經不再受其控制能夠幸福的生活,然而卻是在懷孕之後崩潰大哭,因為她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一個母親,她的母親給她的全部是最糟糕的記憶。
影片中設定的一個很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就是溫柔善良的鄰居鋼琴老師原本是女兒山的依靠,她保護著山不受傷害,然而當山捂著臉上被媽媽劃傷的傷口去尋找鋼琴老師的時候,卻在窗外看到正在被父親家暴的鋼琴老師。
大抵亞洲式父母都是如此吧。
而此片是具惠善自導自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敘述,今昔對比更突出母親對女兒的影響,雖然剪輯還略顯凌亂但已經初見風格,不愧是南韓的寶藏女孩。
親情始終是我們無法割捨的羈絆,最終母親患癌症去世,女兒釋然重新出發。我們無力改變父母的思維方式,但卻可以學著如何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父母。
而不管怎麼樣,曾經家暴過我們的父母或許方法不對,卻是真的愛著我們。只要記住這一點,心裡就會好受很多了,讓那些捶打我們的力量變成前行的動力吧,我們都會成為很好的人。
-
3 # 瑾湉mm
在很多人眼裡,這部由韓流明星具惠善執導並擔任主演的電影是平庸的,他們批判它病態、瑣碎,甚至刻意“扭曲母愛”。
其實沒能發現它的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幸運的,他們沒有生長在一個極端的原生家庭裡,也沒有經歷過影片中主角所經歷的灰暗童年。
扭曲的母愛,是一種無法還原的傷害故事是從女主衫的回憶開始,衫記憶中那個像影子一樣的母親會為她精心準備好飯菜,會願意在家裡等上她一天。母親的身影時刻都是忙碌的,她將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每一處物品都歸置地井然有序。母親非常在乎衫,每天她都會在神像前虔誠地為女兒祈禱。衫放學後,母親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幫她洗澡,讓細菌們都消失的一乾二淨。
這樣一個無微不至的母親有錯嗎?很難去判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衫在這種過度的關心裡過的並不輕鬆。
母親為衫扎頭髮時,衫不可以喊疼,做錯了作業,等待著她的是母親手中的戒尺,吃飯不能用左手,下雨天出門必須穿鞋套。每天睡覺前,母親都會檢查家中所有的門窗,並將衫的房間門反鎖。而母親辛苦準備的飯菜,衫必須面帶微笑的吃完,否則就是沒有良心。記得有一個情節是衫在生日那天心情不好,母親歇斯底里地將生日蛋糕砸向女兒的頭,友人打來了電話,母親立刻收起情緒在電話裡和友人談笑風生。
然而母親對於衫的掌控,遠遠不止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瑣事。
母親在盛怒之下用刀子將書包一刀一刀地劃破,衫上前搶奪,刀子劃破了她的臉。
那是衫和母親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事後母親看著衫受傷的臉,嘆著氣道:“誰讓你不肯聽我的話。”
母親從來都不肯低頭承認錯誤,她始終固執的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女兒好。可大人們似乎永遠都不明白,他們曾經對待自己的孩子有多麼殘忍。
衫的童年基調是灰暗的,具惠善透過倒敘插敘的方式將畫面不斷的在成年後的衫和童年時的衫之間切換,透過鏡頭的閃回,兩者之間截然不同的畫風凸顯了衫童年時的陰鬱時光。而影片中,小演員貢獻了神一樣的演技,不管是小心翼翼的眼神還是麻木絕望的神情都刺痛了觀眾的心。
親情是割不斷的羈絆,生命的最終是自我救贖和原諒出生在什麼家庭,不是我能決定的。突然有一天我就出生了,所以這樣的事情不能怪我們。母親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的教育給衫的童年留下了沉重的陰影,母親卻告訴她,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生活的。衫不知道,自己該以何種面目去面對母親,她覺得自己特別的悲哀,大概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她這樣可憐的人。
可是隔壁教她鋼琴的老師卻告訴她,自己的父親和衫的母親,是一樣的人。
“過一個怎樣的人生,這些都應該由自己去決定。家人,未必一定要生活在一起。父母,也未必一定要照顧。”老師常常這樣告訴衫。
衫灰暗的人生頓時豁然開朗,也正是老師的話支撐著她在不快樂的日子裡逐漸長大。
可是親情根本是無法割捨的羈盼,老師的話也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多年後她的父親生了重病,真正去照顧的人還是她。
成年後的衫與老師再次相遇,她對老師的行為感到不解,可是老師微笑著告訴她:“因為我是女兒。”這是出生在世上的女兒們的責任。老師說這話的時候,她的眼睛裡閃閃發光,此時的老師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眼裡滿是憂鬱的老師了。也許,真正的救贖是先救自己。可是衫再也沒有那樣的機會了,她的母親因為癌症住院,在去世的前一刻還在和她爭吵。
衫告訴老師,自己一直害怕成為父母,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好母親。老師告訴她:“一切都會好的,你一定是個好母親。因為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衫回到家中,拿起母親曾為她親手織的紅圍巾,時光倒回到她小的時候,母親坐在身邊陪她吃棉花糖的場景,突然在某一刻,她原諒了母親。
其實這部電影,對於沒有過相同經歷的人真的很難理解,如果母親的“折磨”索性冠上不愛的名義倒也好,但偏偏她又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在那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其實內心往往會更痛苦,對於家人,他們想逃離卻又於心不忍,想接近卻又意難平,只有到最後家人的離世,才是真正的解脫。
很多人對《女兒》這部影片是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判的,因為抱著對韓流明星是否具備獨立導演能力的質疑,他們在最初就否定了這部片子。具惠善的演技確實不是最出彩的,在影片中飾演母親的沈惠珍面前高下立見。但具惠善做為導演來說卻是具有獨特魅力的,她曾執導的前兩部獨立電影《妖術》和《桃樹》無一不帶著她個人鮮明的文藝特色,《女兒》也是如此,真情流露的片段很多,但對母親個性缺陷的揭露又甚是冷峻。為了凸顯戲劇的張力,她甚至將人性的惡都推到了極致,將母親的形象不斷的“惡魔化”,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爽。
但無法否認的是,這部電影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不管是成長還是救贖,這些都是影片想要帶給觀眾的啟發。除此之外,影片中其實還暗藏著一條線,一直沒有引起多數人的重視,在我心裡,所有悲劇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它。
喪偶式家庭的悲哀影片用了幾乎三分之二的篇幅去刻畫母親的偏執和扭曲,但做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卻很少出場。在衫的生活裡,似乎永遠只有母親的身影。父親在影片中只出場過兩次,第一次是在電話裡,他波瀾不驚地告訴衫,妻子得了癌症。第二次是在病房裡,衫與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此時父親卻穩如泰山地坐在一旁看電視。
像背景板一樣的父親冷眼旁觀著妻女的爭吵,甚至在妻子痛苦地啜泣時他都沒有起身安慰一下。我似乎能理解衫母親的偏執,丈夫每天都很晚才到家,回到家後也只專心過自己的生活。因為過客一樣的父親,母親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女兒,一個女人的世界裡如果只剩下了孩子,早晚都會發瘋。這就是喪偶式家庭的悲哀,而在這種悲哀裡,父親永遠是路人,只剩下母親和孩子走不出困境的相愛相殺。
這一點,也算是具惠善一點小小的野心,在她獨特的視角里,其實真正該遭到批判的是冷漠的父親。
《女兒》這部電影因為視角獨特,所以註定了小眾,但它的水準應該被放在中上的水平。唯一的遺憾是影片中母親的人生經歷沒有加以細說,這也使得她的性格偏執的有些生硬。儘管演員的演技在極力地彌補著缺陷,但母親的形象仍舊太多單薄,一直到電影結束,我們都想無法明白,究竟為什麼她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
回覆列表
畫面和故事都很乾淨的電影《女兒》,像大多數南韓倫理電影一樣,都有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但《女兒》卻有著很多南韓現實主義題材所沒有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