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史煙雲
-
2 # 生生不息的小河
德戰敗是必然的,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德國在一戰二戰的結局場以戰敗告終,德國有天然的缺陷,地區西歐中部,西臨法國,東臨波蘭,東有奧地利等國,基本處於半倉國狀態,出海口又不多,僅有北方漢堡一帶有一片海域,勢必海軍力量薄弱,二戰時僅生產一艘俾斯麥號鉅艦,一出海,英國就沒給它生存下去的機會,出動幾百艘大小戰艦,幾十架轟炸機,窮追猛打,決不手軟,希特勒內部爭權奪利,戈林掌握空軍,未出動轟炸機和戰鬥機及時救援和反追擊,歷史上著名的鄧尼茨的狼群潛艇也未及時救援。就這樣,輕海軍重空軍讓德國損失慘重,後來隨著英美反潛技術的提高,反潛飛機和驅逐艦的反潛深水炸彈讓德國潛艇不敢浮出海面攻擊英美海上運輸艦船。使英國海上生命運輸錢得以復活,由於希特勒情報特工的失敗,錯誤估計盟軍登陸地點,因此戰爭中有許多意外不確定的因素往往左右戰爭局勢的發展,1944-6二百多萬英美盟軍實施諾曼比登陸,這也是德國儘快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陸地缺少必要的戰略縱深,地勢過於平緩,天然屏障過少,德國國土狹小,只可攻不利於守,再加上美
國出於對付共同的敵人,將《租借法案》應用於受納粹侵略的英蘇等國,使戰爭資源的人口,鋼鐵,煤,石油等數量至少是納粹控制資源一倍甚至數倍以上,勝利的天平還早倒向正義的一方,其中兵力補充方面,盟軍遠超納粹,因此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
3 # 味哎兒
不是。
而是發起戰爭者有充分的準備及兵陣的實戰訓練,被迫應戰的如清晨剛睡醒,衣服還沒穿一樣就開打了,身上啥都沒有赤條條,全華人都在自屋裡有的還沒起床。因此初戰有準備的勝,無準備的敗是自然而必然的。
但中期時被侵者也充分進入戰爭狀態,從而呈戰爭的疆持狀態。
而後期侵入者佔地廣,戰線被拉長,單點集中打擊優勢沒有了,而是全線兵力分散防守護佔地,主動變為被動,而受侵者因退卻反兵力由分散轉為集中,從而優勢起來,反攻開始。
入尾期發動戰爭的國民開始怨憤,原活蹦亂跳的自孩子已死去,若不發戰不會如此,民厭戰,軍力削,前線再多敗績,發戰國國民子孫死更多,民怨狠戰,發戰者內外受困,終於敗。
這是戰爭三部曲,且不論國土被佔盡否。沒戰盡的侵入方兵力還有點集中,佔盡後侵入方兵力完全分散。佔幾年會打杖的老了,補充及替換的都是不會打的,被侵的由氣憤轉為狠,暴動起反擊開始,直至國土收復,勝。
其世界範圍波蘭最突出,失國土可百年,但波蘭本國至今仍在,侵入者則時時換。
-
4 # 無所不萌的世界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個歐洲傳統強國德國的領導人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他建立的第三帝國曾經是德國民眾的希望,希特勒崛起於高超的政治戰略,同樣也是毀滅於拙略的政治戰略,此一時彼一時。軍事優勢的作用並不能決定一切。
1.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個大撤退的成功是目前為止歷史學者和愛好者們最大的爭議點,都認為希特勒此舉相當的離譜,以德軍當時的作戰能力完全可以將這30餘萬英法聯軍趕下海。然而,希特勒敗於了他的幻想,他認為這個時候英國政府會藉機與他們議和,於是他命令自己的裝甲部隊停止進攻,這才給了聯軍喘息之機,英法聯軍迅速建立了灘頭的陣地,頑強的狙擊敵人。由於這次戰略失策,使英法保留了戰鬥力的種子,為日後他們諾曼底登陸反擊戰提供了強有力的兵員基礎。
2.兩線作戰;希特勒原來估計,擊敗法國和佔領西歐大陸之後,就能迫使英國締和,就能從西線騰出手來打蘇聯。在英國拒絕議和的情況下,他制訂“海獅”計劃,企圖用入侵英國來結束西線戰爭,可是卻碰了壁。希特勒戰爭謀略的時間表第一次被打亂了。於是為了擺脫這種“和不成、攻不破”的被動局面,他悍然冒險在西線戰爭沒有結束的情況下調頭東擊蘇聯。事實上當時有三方面的因素,推動著希特勒趕快在東線發動征服蘇聯的戰爭。
3.民族政策和屠殺;在爆發蘇德戰爭時,也不應該前腳國防軍打過去,後腳黨衛軍就一路殘酷殺戮,無論是對猶太人,還是對蘇軍戰俘。烏克蘭民眾在大街上用鮮花和麵包夾道熱烈歡迎德國國防軍解放基輔,還帶德軍去搜捕農莊主席。沒想到的是,後腳進來的黨衛軍搞的是鎮壓和屠殺。500萬蘇軍戰俘,不但沒有成為助力,反而成為希特勒暴政的鐵證。
-
5 # 戰略論
其實細看德國的這些盟友,沒有一個是具有強大戰爭潛力的真正強國,義大利、日本其實頂多算是“偽強國”,且不說其工業基礎和軍事實力的強弱,單是資源這一項就足以致命。義大利和日本的資源匱乏程度比德國還要嚴重,這意味著他們無法擔負長久的軍事對抗任務,尤其是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對手。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德國的政治戰略能力不足,只能說沒有意識到會最終轉變為長期戰爭。
當時的世界幾大強國中,以美國戰爭潛力最大,英國海軍力量最強,蘇聯本土資源最為豐富,這三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美國和蘇聯的自身資源非常豐富,而英國由於擁有最強大海軍和眾多的殖民地,所以也不存在明顯的資源匱乏問題,這三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德國儘管在極力避免陷入一戰那樣陷入和眾多強國作戰的困境,但最終還是沒能避免,這樣明顯又致命的錯誤完全是建立在對戰爭前景過於樂觀的基礎上。
德國原本和義大利、日本結盟是為了牽制其他強國防止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義大利在地中海有著很強的話語權,至少在和平時期是這樣。而日本在太平洋的影響同樣舉足輕重,這兩個國家都有著強大的海軍,假如德國真的和英國陷入戰爭,德國希望這兩位盟友的海軍可以打破英國的全球海上封鎖。如果只是針對英國的話,那些這無疑是一個高明的舉措,但是如果面對的是英國和美國的話,那麼就毫無意義了。日本根本沒有起到牽制美國海軍主力於太平洋的作用,或者說作用不夠明顯,時間太短,僅僅兩年的時間盟軍就再次重返歐洲。而義大利更加悲哀,不僅無法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甚至其自身的安全還要德國來保護,成為軸心國歐洲堡壘中最易被攻破的方向。
除了盟友的不給力,德國自身的戰略失誤同樣致命,在同英國的戰爭沒有結束,而美國的立場又非常不明確之前,德國竟然貿然的選擇進攻蘇聯這個陸上強國,成為了導致德國失敗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德國自己早就明白美國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同盟的,最好的結果就是美國始終保持中立,而極有可能的是美國和英國的聯盟,所以德國要充分認識到在不久的將來德國將再次面臨海上運輸的斷絕,能為德國提供資源只有東方的蘇聯,從經濟方面考慮德國也不應該貿然的招惹蘇聯,所冒風險和其所得到的實在不成比例。
德國希望利用自己暫時的軍事優勢,尤其是陸軍和空軍的優勢,以一場快速戰爭消滅蘇聯,從而取得陸上的絕對安全,集中資源發展海軍來逼迫英國屈服,想法不錯,卻不切實際,對於蘇聯這樣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陸上大國,豈是短期內可以拿下的?
-
6 # 戰武奇兵
政治、外交、軍事本就密不可分,軍事作為最後的政治延伸很顯然更得到希特勒的青睞,在戰爭狂人眼中有些事是不屑與之商量的,直接用大炮來說話就行,尤其是入不了他“法眼”的人。當然在二戰有幾個國家是沒有遭受納粹鐵蹄的,即便是英國希特勒也不希望與之開戰,並與丘吉爾進行媾和,但是遭到拒絕而已。
二戰中希特勒極力避免與美軍開戰,該打的打,該和的和,他還是很有全球戰略眼光的。怎奈事與願違,納粹德國讓他們的好隊友坑下了水,這下美國又可以名正言順的參戰了。希特勒深知美國的工業能力和國家實力以及對一戰產生的影響,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光頭和丘吉爾終於鬆下了緊繃的神經,久違的睡了一個好覺,但是我們相信希特勒還指不定怎麼暴躁的在罵他們的“豬隊友”。
真理告訴我們,要成為“王者”必須要有靠譜的隊友。實際上日本偷襲珍珠港和德國攻擊蘇聯一樣,都已經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雖然德國這邊可以暫緩對蘇聯進攻,將重點放在英國和北非戰場上,那麼即便啃不下英國或許能在北非站穩腳跟。這樣做唯一的缺點就是以後進攻蘇聯不會在那麼簡單,因為到最早到1942年,蘇聯就會從那個“災難”的影響中走出來,並加強對邊境的防禦和新的武器裝備投入使用。而德國站穩北非則有能力繼續和英國磨下去,不過德國海軍水面力量太弱始終是硬傷。
一戰的“日德蘭大海戰”讓德國始終再無自信與英國海軍抗衡,只能依靠潛艇和少數水面艦艇進行“偷獵”。日本這邊就不一樣了,美國已經開始控制和切斷其發揮戰爭潛力的一切資源,尤其是石油,不得不靠自己打來獲取,所以日本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武力侵佔整個東南亞地區。而這樣一來徹底打亂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盤,美國開始增大對英國和蘇聯的軍事援助,包括許多無償提供,將更厲害的武器裝備輸送給他們。反觀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接連失利,以及資源和各種原材料的匱乏已經初現端倪,甚至一些有色金屬的儲備量早已告急。
戰爭拼的就是資源、金錢和國力,鮮有殖民地的德國是無法體會英法等國的樂趣。所以窮兵黷武的納粹和日本一樣,雖然佔了一時之優,但是在多線作戰和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並不能堅持許久。尤其是到了柏林戰役,許多德軍士兵都開始食不果腹,裝甲力量和空軍損失殆盡,缺乏支援,更沒有任何預備隊。到最後發瘋的希特勒開始相信占卜星術,並在地圖上胡亂的指揮著已經消失的部隊,這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上帝要讓他滅亡,必先讓它瘋狂。由此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全球戰略的不足,更直接原因是多線作戰和資源匱乏導致。而且每佔領一個國家就要付諸治安方面的作戰,雖然這不會影響大部隊作戰,但是足以擾亂其後方不得安定。更不要去談政治,在別人眼中他們只是侵略者,對付侵略者最好的辦法就是送他到上帝那去,而不是坐下來和他論道,感化他
1945年五月,英國軍官正在檢視德軍的投降協議。
回覆列表
說到這個,我覺得:當時全球格局已經穩定了德國沒有必要什麼全球戰略。
如果有,它的全球戰略只能緣於幾百年以來的民族獨立意識思潮!附帶的:自身的充足發展空間和獨立!然而做到這些,最有可能的是打敗老牌列強統一歐洲!
從普魯士到威廉德國,再到納粹德國!德國的海外生存空間十分狹窄!然而作為後發國家即將趕超老牌強國,英法,他的原動力就是民族主義,實現亞里安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歐洲建立一個以雅麗安民族為主的強權政治!”
之後,才有真正意義全球戰略!就是實現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性擴張!
畢竟經過文藝復興運動、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國的國家能力,國家力量已達到頂峰。東西方文明差別已經達到最大!
德國的崛起,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強盛,雅安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百年的屈辱基礎之上。
所以說西方文明的使命也是德國的使命!它的全球戰略,天然實現自身的大發展,最後實現全球的擴張!
歸朔原點就是民族主義,證明:日耳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日耳曼民族有役使其他民族的權利!以前是理想,現在是到了實現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