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黃扯點歷史

    西周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制度有很多,比如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井田制度、兩京制度、西六師等軍制,這其中有一些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我將選擇其中在我看來影響最大的一些制度,簡單介紹。

    分封制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大致意思就是周天子將天下的土地分給各個諸侯,這些諸侯對於所分到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所建立的國家享有自主權,只需要向天子稱臣進貢,天子打仗的時候派兵支援。其實分封制並非周朝首創,之前的夏商兩朝也採取這一政治制度,只不過西周建立後,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分封制度進行了完善。對於同姓諸侯進行了大規模分封,以此作為拱衛王室的力量。後世的很多朝代,都效法西周,對於宗室皇族進行分封。

    宗法制

    宗法制跟分封制是相輔相成的,主要內容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即正妻所生的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在有嫡子的情況下,選立嫡子,而不看年齡齒序,在嫡子中,選擇年齡最長的。這一制度,從制度上確定了繼承人的順序,可以有效的避免王室內亂,經由後世儒家學說的吹捧,自此成為了後世大多數王朝的根本制度。

    禮樂制

    周公制定的禮樂,包羅永珍,涉及方方面面,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都有相應的差異與等級劃分。這實際上是為了維護森嚴的等級制度,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樂制使得每個人各司其職,令低等級的人,安於現狀,無條件的服從於高等級的人,在經過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後,實在是維護統治的一件法寶,為後世的統治者所喜聞樂見。

    井田制

    井田制大致的意思就是,領主將土地分成縱橫交錯的方格,中間是公田,周圍是私田,庶民需要種完了公田才能種自己的私田。其實井田制究竟是否真的嚴格的推行了,目前還存疑,畢竟這種烏托邦式的制度,需要的先決條件太多了,無論是地理還是氣候都能影響到井田制,而最為關鍵的是人心的自私,使得這種制度,即使推行,也會很快被歷史所拋棄。後世王莽曾經強行恢復,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 2 # 欲雲談史論今

    西周遺留下的制度其實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部分制度的影響甚至延續到了今天。可以說西周各項制度對後世的影響,遠遠超出一般人想象。

    西周根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輔以宗法制,二者互為表裡;行政區劃採取鄉遂制度,以藉田製為基礎;西周禮制,以禮、樂為核心來明確貴賤等級,使得西周社會秩序井然。

    首先來說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人平定天下時,是激發諸侯征戰天下的重要手段。周公二次東征之時,左手以分封制鼓勵諸侯主動征戰,右手以藉田制分化殷商遺族,使得周人在短短三年內就迅速平定了武庚為首的叛軍,穩固了天下。所以在推出之初,分封制對周王室的統一天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正面作用。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卻逐漸體現出弊病:各分封物件擁有的權力太大,導致周王室越來越難以管轄那些桀驁不馴的諸侯以及各級卿大夫們。因而,西周晚期後周王室迅速走向了沒落——這不但是因為周王室長期分封、使得自身實控土地越來越小,更是因為各諸侯國獨立性增強,對周王室形成了巨大掣肘。所以,西周的覆滅雖然是各種因素綜合導致,但分封制無疑是其中根因之一。

    到了後世,因為古人對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認識不一,常常會出現某個朝代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的現象。但整體上,由於分封制對中央集權的掣肘效應過大,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都是郡縣制佔主導。

    其次來說宗法制。

    在商代,宗法制其實已出現苗頭,但形成比較完善的制度還是在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但對於諸別子,宗法制也規定了去處:天子之位由嫡長子繼承,諸別子則被分封為諸侯;諸侯之位由嫡長子繼承,諸別子則被分封采邑成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也是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則降格成為士人;士人職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從此降為庶人。王、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與工、商、人臣、妾、隸、圉、閽等等一起,就構成了西周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社會人群架構。

    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使得西周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更接近於一個完整國家。不僅如此,宗法制雖然沒能成為硬性法律,卻給出了一個權力繼承的優先法則。因此,宗法制對保證一個國家政權交接的穩定性也貢獻良多。

    宗法制的影響不但是在西周,對後世歷朝歷代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宗法制以出生、血緣來決定繼承權的合法性,明視訊記憶體在著極大弊端。因此,儘管宗法制影響深遠,但即便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宗法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究竟是立嫡還是立賢,從春秋或更早時起,就已經出現了變數。典型事例,晉襄公死後,其嫡子晉靈公尚在襁褓之中;此時,主政的趙盾就主張另立長君,導致晉國遭遇了一次重大內亂。這次內亂,不但令中軍佐狐射姑逃亡狄國,下軍主將先蔑和大夫士會也被迫逃亡秦國去了。晉國這次改立國君,根本上就是因為趙盾想以“立賢”來取代“立嫡”的宗法制,卻最終失敗了。

    這說明,雖然宗法制影響深遠,但人們對它還是採取了選擇性的保留態度。

    接下來說鄉遂制度。

    鄉遂制度是建立在藉田制基礎之上的制度,西周初時鄉人大多是周人的同族,遂人則多為被周人征服的異族人士。無論是“鄉”還是“遂”,都以藉田製為基礎,組成藉田“公社”後共同生活、共同勞作。但鄉人與遂人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鄉人擁有政治權力,有從軍的義務。也就是說,鄉人是“華人”、“士人”,遂人則是“野人”、“庶人”。

    隨著歷史不斷髮展,不少被周人征服的殷商遺族獲得了周人信任,這些殷商遺族的聚居區也從“遂”升格成為了“鄉”。所以,儘管在《周禮》中記載周王畿內僅有“六鄉六遂”,可從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可看出,周王室不但有“西六師”,還有“東八師”、“成周八師”。所謂的“東八師”、“成周八師”,極大可能就是由殷商遺族構成,也成為周王室征戰天下的主力。

    可隨著西周由盛而衰,鄉遂制度也產生了異化。

    早在周宣王在位時,改革了藉田制,將王室土地全部私有化給各級權貴經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遂制度的基礎。鄉遂制度下,鄉人擁有極大的參政、議政之權,能“詢國危”、“詢立君”、“詢國遷”。可王室“不藉千畝”、將土地私有化後,鄉人的參政議政權利也受到了極大限制。既然失去了權利,底層士人從軍積極性也遭受了極大打擊。周宣王晚年之所以要“太原料民”,正是因為鄉人從軍意願大大降低,使得周王室兵力出現了嚴重短缺,不得已而為之。

    進入春秋後,列國為了生存,也對西周遺留下來的各類制度進行了各類改革。像齊國的管仲改革、晉國的“作爰田”和“作州兵”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將土地私有化,改革了藉田制。藉田制被改革後,士人政治權利普遍受到了限制。因此,底層士人效忠物件慢慢轉向了家主,而不是國君。因此,這兩國的鄉遂制度在國家層面已事實上消亡了。

    而在那些沒有變革過田制的諸侯國,如魯國、衛國等等,鄉遂制度則儲存得較為長久。這些國家士人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比齊、晉二國更高,甚至能驅逐國君。所以,在《左傳》記載中,常常可看到衛國國君被其“華人”趕下臺,被迫流亡國外的記載。

    但東周之後,藉田制完全消失,鄉遂制度也就隨之完全消失了,再也沒能在歷史上出現過。

    藉田制是一種原始的農村公社制度。

    商周之交時,藉田制生產模式相對於奴隸制生產模式,無疑相當於一次土地革命。商王國下的奴隸,一旦逃入周國,就可依據藉田制,以在公田上付出“勞役租”為代價,獲得一份“私田”。對商國奴隸而言,這無異於從地獄逃入了天堂!封神演義中說姜子牙動用法術幫商人平民逃入西岐,雖然是小說演義,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商人底層紛紛投奔周人的史實。正如周公所說,“分地薄斂,農民歸之;水性歸下,農民,歸利。”(《逸周書·大聚》)因此,藉田製作為一場土地革命,在商周之交時無疑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但藉田制因為其公社性質,卻存在一重大弊端——生產效率低下。每個“公社社員”都平均地分到一塊私田,無論工作再努力,報酬都相差無幾,這樣的模式無法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所以,後世管仲在對齊國田制進行改革時,就深刻地指出了藉田制的弊端:“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憚;不告知以時而民不知,不告知以事而民不為。

    正因如此,促使周宣王對藉田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把王室土地完全私有化給權貴階層,周王室只管收取賦稅。但這種改革,動搖了鄉遂制度的基礎;而鄉遂制度又是周人徵兵、政治一項基礎制度。所以,周宣王“不藉千畝”改革,動搖了周王室統治的政治根基,雖然初期取得了成功,但最終反倒促使西周更快地走向了沒落。

    進入春秋後,不少諸侯國也看出了藉田制生產效率低下的弊端,參照周宣王的改革陸續進行了改革。但像魯國這類較為保守的國家,也依然保留著藉田制。

    可藉田制最終消失在歷史舞臺上,是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

    春秋以前,藉田制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當時鐵器並不普及,單個農戶家庭無法獨立完成大規模的耕種。所以,即便是率先對藉田制進行改革的諸侯國如齊國、晉國等等,也無法脫離集體生產的模式。但到戰國時代後,鐵器被廣泛運用,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藉田制的集體生產模式迅速被列國拋棄,轉向了小農生產模式。特別是秦國商鞅變法後,土地從此徹底私有化,藉田制也因此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西周禮制的目的,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實際上,西周禮制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華人。上到國家、下到普通民眾,在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等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西周禮制的影響。當然,比起西周時代,禮制對於現代華人的約束顯得更加輕微了。

    西周禮制的建立,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程度的提高,功莫大焉。直到現在,人們都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西周禮制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這些,就是西周各類制度對當時和後世中國的大致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手頭只有家裡支援的兩萬元能做什麼?